正在阅读:

房学峰:怎样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房学峰:怎样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

想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小鲜肉宁泽涛,这可能吗?假设让张培萌转行到“雪车”项目,去参加北京冬奥会,兴许还真能焕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作者:禹唐体育特约专栏作家 房学峰

不是我非要把张培萌和宁泽涛捆绑在一起说事儿,而是因为宁泽涛获得世界冠军之后,“水中博尔特”的谬论就广为流传,不把两个人说在一起都不好意思了。

要说的话题是:怎样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

有好几位七年前在“鸟巢”参加过奥运会田径比赛的运动员,参加了一年前的索契冬奥会有舵雪橇比赛,其中最有名的、是获得女子4乘100米金牌的美国运动员劳琳·威廉姆斯(她在田径世锦赛上也获得过三块金牌),她在索契冬奥会上遭到了一位曾经当选世界杯最佳得分手的加拿大橄榄球名将的逆转,获得了女子双人有舵雪橇比赛的银牌。

有舵雪橇这个项目,我们又称之为“雪车”,是一个从未在中国开展过的项目(备注:此处的“中国”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台湾选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手出现在冬奥会上之前,就多次参加过冬奥会雪橇比赛),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参赛选手的起跑速度要很快,因此很多世界顶尖的短跑选手会转型参赛;第二,对“雪车”的制造工艺要求很高,德国之所以一直垄断着这个项目,并非只是德国运动员的胜利,也是奔驰、宝马、奥迪和大众的胜利;第三,由于比赛成绩和场地关系密切,非常有利于东道主选手取得好成绩,俄罗斯之所以能在索契名列金牌总数第一,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们在雪橇项目中大获全胜,其中包括两块“雪车”金牌,而在这之前,俄罗斯人从未染指过桂冠。

了解了这三点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论证“怎样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这个论题了——

首先,一个独一无二的概念。

张培萌不但是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而且就年龄、身高等条件而言适合“雪车”项目,比如说:2022年他的年龄是35岁,这正好是冬奥会男子“雪车”冠军们的平均年龄。而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喜欢赛车类运动的北京藉运动员,如果在里约奥运会之后改练“雪车”,那么就能获得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概念:第一个和唯一一个既参加过北京夏奥会又参加过北京冬奥会的北京运动员(当然也可能是中国运动员里的唯一)。

既然有这个概念,那么北京冬奥会时,是不是就有充分理由让张培萌当旗手或者主火炬手了?

其次,“雪车”运动需要“中国制造”。

这是奥运会上唯一一个同时对于器材的重量和温度有严格限制的比赛项目:对包括乘员在内车的重量限制,是为了制约“重力加速度”造成的比赛不公平;对赛车温度的限制,则是为了防止“烙铁现象”——想当年,世界各国的选手都挖空心思提高车与冰面接触部的温度,所以雪橇比赛被统称为“冬奥会上的烙铁项目”。

由此推论:既然咱们中国人连航天飞机都能造出来,那么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造出跑得最快的“雪车”来,是不是也可以呢?这可是在世人面前展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好机会呀!

再由此推论:“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的品牌代言意义,是不是对张培萌来说小有价值呢?至少以我肤浅的知识看,可能也许大概飞机和汽车的价值、会略高于洗发水和沐浴露的价值……

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概念和预设其为旗手和主火炬手的充分理由、再有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张培萌参加北京冬奥会“雪车”比赛的话,即使获得最后一名,也有相当大的市场价值。

再进一步、还需要认识到的是:如果各方面的努力到位,把张培萌送上冬奥会的领奖台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雪橇“雪车”比赛,东道主选手占有巨大优势,这个前面说过了。

其次,全世界都没有一条室内的雪橇或“雪车”赛道,而如果中国能设计出一条室内赛道,那么我们的运动员训练一年、就等于外国选手练好几年(外国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们花不起电钱)——咱们中国人不是有钱吗?不是擅长“举国体制”吗?

此外要补充的是:雪橇“雪车”的选手达到高水平并不需要特别长的训练年限,前面提到过的加拿大运动员叫希思·莫伊斯(Heather  Moyse),不但是雪橇和橄榄球运动员,也是足球运动员和田径运动员,还代表加拿大国家队参加过自行车比赛——这不仅是因为她天赋过人,也是因为在“雪车”运动中达到高水平、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再次,IOC的“2020议程”,有利于东道主设置新项目,如此说来,中国要想发展“雪车”项目,就可以在两个方面想办法:一是在北京冬奥会上设置女子四人有舵项目,这将大大增加中国选手的获胜几率;二是设置男女混合四人有舵项目,这不但会使中国选手增加获胜几率,而且符合混合项目快速增加的国际潮流(请想想刚结束的世界游泳锦标赛的混合花样游泳、混合跳水和游泳混合接力吧)。

如果张培萌本人愿意的话,所有上述设想都不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既然“水中博尔特”都能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点:最初我关于“雪车”的上述设想,都是指向刘翔的,因为很多优秀的跨栏选手也在冬奥会“雪车”比赛里取得过好成绩,例如参加索契冬奥会的美国女子100米栏世界冠军洛洛·琼斯和澳大利亚的400米栏世界冠军皮特曼,但转念一想——既然是在北京办冬奥会,还是让张培萌做这事儿更靠谱,因为就年龄论,可以用那次颁奖晚会上姚明送给刘翔的话:

“刘翔大哥,你真的很老了!”

本文作者房学峰:资深电视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首席策划,中国体育的活字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房学峰:怎样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

想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小鲜肉宁泽涛,这可能吗?假设让张培萌转行到“雪车”项目,去参加北京冬奥会,兴许还真能焕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作者:禹唐体育特约专栏作家 房学峰

不是我非要把张培萌和宁泽涛捆绑在一起说事儿,而是因为宁泽涛获得世界冠军之后,“水中博尔特”的谬论就广为流传,不把两个人说在一起都不好意思了。

要说的话题是:怎样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

有好几位七年前在“鸟巢”参加过奥运会田径比赛的运动员,参加了一年前的索契冬奥会有舵雪橇比赛,其中最有名的、是获得女子4乘100米金牌的美国运动员劳琳·威廉姆斯(她在田径世锦赛上也获得过三块金牌),她在索契冬奥会上遭到了一位曾经当选世界杯最佳得分手的加拿大橄榄球名将的逆转,获得了女子双人有舵雪橇比赛的银牌。

有舵雪橇这个项目,我们又称之为“雪车”,是一个从未在中国开展过的项目(备注:此处的“中国”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台湾选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手出现在冬奥会上之前,就多次参加过冬奥会雪橇比赛),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参赛选手的起跑速度要很快,因此很多世界顶尖的短跑选手会转型参赛;第二,对“雪车”的制造工艺要求很高,德国之所以一直垄断着这个项目,并非只是德国运动员的胜利,也是奔驰、宝马、奥迪和大众的胜利;第三,由于比赛成绩和场地关系密切,非常有利于东道主选手取得好成绩,俄罗斯之所以能在索契名列金牌总数第一,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们在雪橇项目中大获全胜,其中包括两块“雪车”金牌,而在这之前,俄罗斯人从未染指过桂冠。

了解了这三点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论证“怎样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这个论题了——

首先,一个独一无二的概念。

张培萌不但是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而且就年龄、身高等条件而言适合“雪车”项目,比如说:2022年他的年龄是35岁,这正好是冬奥会男子“雪车”冠军们的平均年龄。而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喜欢赛车类运动的北京藉运动员,如果在里约奥运会之后改练“雪车”,那么就能获得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概念:第一个和唯一一个既参加过北京夏奥会又参加过北京冬奥会的北京运动员(当然也可能是中国运动员里的唯一)。

既然有这个概念,那么北京冬奥会时,是不是就有充分理由让张培萌当旗手或者主火炬手了?

其次,“雪车”运动需要“中国制造”。

这是奥运会上唯一一个同时对于器材的重量和温度有严格限制的比赛项目:对包括乘员在内车的重量限制,是为了制约“重力加速度”造成的比赛不公平;对赛车温度的限制,则是为了防止“烙铁现象”——想当年,世界各国的选手都挖空心思提高车与冰面接触部的温度,所以雪橇比赛被统称为“冬奥会上的烙铁项目”。

由此推论:既然咱们中国人连航天飞机都能造出来,那么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造出跑得最快的“雪车”来,是不是也可以呢?这可是在世人面前展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好机会呀!

再由此推论:“中国创造”与“中国制造”的品牌代言意义,是不是对张培萌来说小有价值呢?至少以我肤浅的知识看,可能也许大概飞机和汽车的价值、会略高于洗发水和沐浴露的价值……

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概念和预设其为旗手和主火炬手的充分理由、再有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张培萌参加北京冬奥会“雪车”比赛的话,即使获得最后一名,也有相当大的市场价值。

再进一步、还需要认识到的是:如果各方面的努力到位,把张培萌送上冬奥会的领奖台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雪橇“雪车”比赛,东道主选手占有巨大优势,这个前面说过了。

其次,全世界都没有一条室内的雪橇或“雪车”赛道,而如果中国能设计出一条室内赛道,那么我们的运动员训练一年、就等于外国选手练好几年(外国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们花不起电钱)——咱们中国人不是有钱吗?不是擅长“举国体制”吗?

此外要补充的是:雪橇“雪车”的选手达到高水平并不需要特别长的训练年限,前面提到过的加拿大运动员叫希思·莫伊斯(Heather  Moyse),不但是雪橇和橄榄球运动员,也是足球运动员和田径运动员,还代表加拿大国家队参加过自行车比赛——这不仅是因为她天赋过人,也是因为在“雪车”运动中达到高水平、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再次,IOC的“2020议程”,有利于东道主设置新项目,如此说来,中国要想发展“雪车”项目,就可以在两个方面想办法:一是在北京冬奥会上设置女子四人有舵项目,这将大大增加中国选手的获胜几率;二是设置男女混合四人有舵项目,这不但会使中国选手增加获胜几率,而且符合混合项目快速增加的国际潮流(请想想刚结束的世界游泳锦标赛的混合花样游泳、混合跳水和游泳混合接力吧)。

如果张培萌本人愿意的话,所有上述设想都不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既然“水中博尔特”都能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让张培萌的身价超过宁泽涛、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点:最初我关于“雪车”的上述设想,都是指向刘翔的,因为很多优秀的跨栏选手也在冬奥会“雪车”比赛里取得过好成绩,例如参加索契冬奥会的美国女子100米栏世界冠军洛洛·琼斯和澳大利亚的400米栏世界冠军皮特曼,但转念一想——既然是在北京办冬奥会,还是让张培萌做这事儿更靠谱,因为就年龄论,可以用那次颁奖晚会上姚明送给刘翔的话:

“刘翔大哥,你真的很老了!”

本文作者房学峰:资深电视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首席策划,中国体育的活字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