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奢侈品为何没有走向世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奢侈品为何没有走向世界?

中国为什么没有享誉全球的奢侈品品牌?也许,缺乏商业层面的运作决定了中国奢侈品品牌走不出国外的重要原因。

拥有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竟然没有留下几个奢侈品品牌是怎么回事?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瞬间感觉这个事情不得不拿出来探讨一下。

顺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会排除民族情绪和道德情绪,因为中国人有个不是很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讨论客观问题,所以将非理性的因素排除在外之后可以看到更清晰的事实。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在此需要注意的有两个词,一个是”消费品”,另一个是”非生活必需品”。

所以奢侈品本身就是为少数人所知,为少数人所消费,为少数人服务的特殊商品。可又与收藏品不同,最终的目的还是用于消费,而非单纯的观赏,所以在圈定消费人群时需要注意:既不能服务于人数过少的群体,也不能服务人数过多的群体。

以手提包为例,入门级奢侈品价格往往是5000元+,刚好是普通工薪阶层1~2个月工资。而几十万一包的各种名贵茶叶显然更符合收藏品的特性,仅为0.5%的人群服务。国外的奢侈品偏向前者,国内的”奢侈品”往往偏向后者。

此外,更重要的是商业层面的运作,这项差异决定了中国奢侈品品牌走不出国外的窘境。

1.对待艺术和商业的观念差异。

我曾经被一个时装界大师忽悠到他们公司去做商业化,首先是聊聊,给我画了大饼,谈到最关键的工资的时候觉那跟我说一天给我100块,我就汗了。。。中国的设计界大师对于商业的理解真是到了令人寒心的地步,所以高端人才无法聚拢。这些大师在高大上却不痛不痒的东西上比如走秀,店面装修和圈子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在实实在在的东西上面吝啬到了令人寒心的地步。

2.缺乏商业化运作。

在国外,最近起来的Alexander Wang也好,Mcqueen也罢,其商业运作并不是由创始人去做,往往背后要么是像Anna Wintour一样的大佬指引,要么是像LVMH一样的大集团的撑腰,专门为其进行商业化运作。而国内,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乱和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年品牌要么是收归国有,要么是错过了品牌上升的黄金时期。最后只能通过大幅提高售价来"进入"奢侈品行列,典型的case就是阿胶和天津泥人张,但价格高并并不意味着是奢侈品。

3.工艺是需要时间的。

品牌的积淀需要时间,工艺也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中国品牌的潜意识里一直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面料采购人家的,扣子采购人家的,就连衬衫嵌条都是采购外国的。正因为勤思懒做,工艺越发不如外国品牌,意识到差距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公司进入下滑期的时候。中国确实有不少优质的品牌存在,但再古老的行业也会有多多少少的创新,手工和工艺亦是如此。

这种差异说起来简单,可真正需要改变的还是人。最近有一大批例如上下等品牌的崛起,只能说这仅仅是个开始,想要彻底改变现状还需要不少的努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奢侈品为何没有走向世界?

中国为什么没有享誉全球的奢侈品品牌?也许,缺乏商业层面的运作决定了中国奢侈品品牌走不出国外的重要原因。

拥有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竟然没有留下几个奢侈品品牌是怎么回事?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瞬间感觉这个事情不得不拿出来探讨一下。

顺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会排除民族情绪和道德情绪,因为中国人有个不是很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讨论客观问题,所以将非理性的因素排除在外之后可以看到更清晰的事实。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在此需要注意的有两个词,一个是”消费品”,另一个是”非生活必需品”。

所以奢侈品本身就是为少数人所知,为少数人所消费,为少数人服务的特殊商品。可又与收藏品不同,最终的目的还是用于消费,而非单纯的观赏,所以在圈定消费人群时需要注意:既不能服务于人数过少的群体,也不能服务人数过多的群体。

以手提包为例,入门级奢侈品价格往往是5000元+,刚好是普通工薪阶层1~2个月工资。而几十万一包的各种名贵茶叶显然更符合收藏品的特性,仅为0.5%的人群服务。国外的奢侈品偏向前者,国内的”奢侈品”往往偏向后者。

此外,更重要的是商业层面的运作,这项差异决定了中国奢侈品品牌走不出国外的窘境。

1.对待艺术和商业的观念差异。

我曾经被一个时装界大师忽悠到他们公司去做商业化,首先是聊聊,给我画了大饼,谈到最关键的工资的时候觉那跟我说一天给我100块,我就汗了。。。中国的设计界大师对于商业的理解真是到了令人寒心的地步,所以高端人才无法聚拢。这些大师在高大上却不痛不痒的东西上比如走秀,店面装修和圈子活动中花了很多钱,在实实在在的东西上面吝啬到了令人寒心的地步。

2.缺乏商业化运作。

在国外,最近起来的Alexander Wang也好,Mcqueen也罢,其商业运作并不是由创始人去做,往往背后要么是像Anna Wintour一样的大佬指引,要么是像LVMH一样的大集团的撑腰,专门为其进行商业化运作。而国内,经过那么多年的战乱和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年品牌要么是收归国有,要么是错过了品牌上升的黄金时期。最后只能通过大幅提高售价来"进入"奢侈品行列,典型的case就是阿胶和天津泥人张,但价格高并并不意味着是奢侈品。

3.工艺是需要时间的。

品牌的积淀需要时间,工艺也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中国品牌的潜意识里一直有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面料采购人家的,扣子采购人家的,就连衬衫嵌条都是采购外国的。正因为勤思懒做,工艺越发不如外国品牌,意识到差距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公司进入下滑期的时候。中国确实有不少优质的品牌存在,但再古老的行业也会有多多少少的创新,手工和工艺亦是如此。

这种差异说起来简单,可真正需要改变的还是人。最近有一大批例如上下等品牌的崛起,只能说这仅仅是个开始,想要彻底改变现状还需要不少的努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