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与自我对话的声音不仅真切而且难以驱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与自我对话的声音不仅真切而且难以驱散

本周关键词:格非、宇文所安、警察、亚洲研究、脑海中的声音……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月落荒寺》

格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9月

这又是一部知识分子群像小说,讲述了大学老师在与妻子离异后与一位身世离奇的女子相恋的故事,并穿插大学老师与他的朋友群的交往段落。标题“月落荒寺”取自德彪西《意象集2》一首表现月光的曲子的中文翻译,这也是大学老师的女伴与他的朋友在聚会上聊起的话题。借由女伴对这个翻译意象的见解,小说表现了她令人惊讶的知识储备,“看来,楚云的知识面并不限于日本俳句、白居易和帕斯卡尔。”——她在和大学教授的恋爱过程中准确地援引到了以上几位。然而,为何她只是一个培训机构的授课英文老师?她的知识渊博又与早年生活有着何种关联?

近年来知识分子群像小说并不少见,比如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李洱的《应物兄》也以学院生活、教授命运为主要描写对象。顾前的系列小说也展现了一群较为失败的知识分子流连于牌桌饭局的无聊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格非的小说《欲望的旗帜》就已经在书写大学哲学教授如何以哲学的方式面对完全的人生败局。这部《月落荒寺》的主角仍然是哲学系教授,如同对《欲望的旗帜》的一次遥远回响。但是,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情欲纠葛的表现方式与常人究竟有何不同?只在于关于古典音乐和古典哲学的知识储备吗?

《诗的引诱》

《诗的引诱》
[美]宇文所安 著
​​​​译林出版社 2019年7月

此书收录了宇文所安关于唐代诗人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杜牧的诗人专论,以及《透明:解读中国抒情诗》《苦吟的诗学》等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批评。宇文所安是著名汉学家,曾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与比较诗学,著有《初唐诗》《盛唐诗》与《他山的石头记》等。

宇文所安对诗人的专论结合了诗歌史的发展,不仅品鉴诗歌本身,也向读者展示了诗歌史的形成,比如诗人的声誉是如何形成的,诗人的天才名声又是如何塑造的。他提出,杜甫卓越声誉的形成并不是靠他人的颂扬与轶事,而是靠中唐作家对他的反复模仿,像是韩愈、孟郊、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都回响着杜甫的声音。再比如陶渊明的诗人形象是在后世才树立的,史书通常将他列为隐士而非诗人,八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陶潜复兴才奠定了他的重要地位,王维的《桃源行》就可视为是对陶渊明风潮流行的早期标志。此前我们曾推荐过以跨学科心理学角度讲解古诗词的《诗人十四个》,也是从王维开始讲起的,这本书正可以与之对读。

这本书是“大家读大家”第二辑,宇文所安的这一本特别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编撰。“大家读大家”系列旨在邀请当今的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名作,让由普通读者构成的“大家”来共享阅读经验。第一辑曾出版毕飞宇的《小说课》,收录了毕飞宇在课堂上的演讲,该系列还出版了马原、张炜、叶兆言的作品。

《警察:街角政治家》

《警察:街角政治家》
[美]小威廉·克尔·缪尔 著  曹志建 徐婧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9月

小威廉·克尔·缪尔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安全治理和社会秩序维护,除了这本书,他还著有《立法机构:加州政治学院》《公立学校的祈祷:法律与态度改变》等。这本书原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79年6月,40年后引入中文版,以该书译者为代表的团队长期从事公安(警察)学、犯罪学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研究。通过对4名巡逻警察人员的故事,这本书揭示了警察强制权的四个悖论及其警察职业精神的发展,对巡逻警察及其工作进行了社会心理学分析。警察面对的不仅有家庭纠纷、群体事件,还有青少年不法行为, 而如何做才才是好警察就是本书试图解答的问题。

关于中国本土警察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曾著有“上海警察三部曲”《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主义与城市犯罪:1937-1941》《红星照耀上海城——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1941-1952》,上海是最早探索设立警察制度的中国城市之一,警察是当时政府确立革命秩序的基本工具,在这个系列中,魏斐德以警史书写了上海近代史。 

《寻找亚洲》

《寻找亚洲》
孙歌 著
一頁folio·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些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孙歌的这本书梳理了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探寻亚洲到底意味着什么、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接着分析了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追溯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以及后冷战时代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也描摹了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比如孙中山、李大钊、冈仓天心、福泽谕吉、竹内好、沟口健三及丸山真男。孙歌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多年来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与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曾著有《竹内好的悖论》《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酒鬼与圣徒:在神的土地上干杯》

[英]劳伦斯·奥斯本 著  蒋怡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2019年10月 

作者劳伦斯·奥斯本是一位资深酒鬼,在伊斯兰国度的禁酒之地进行了一场冒险:在黎巴嫩与军阀对饮,在泰国南部小镇与马来西亚人碰杯,他还走过更多的伊斯兰土地——贝鲁特、阿布扎比、伊斯兰堡、开罗等等。他的旅程充满着各种奇葩的体验,比如说,他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夜间沙龙里与一位变性人妖性工作者相会,他先是拒绝了她的邀约,反而开始了一场关于禁酒的采访,问她喝大象啤酒有没有宗教危险。

这不仅是一本酒文化主题的专著,也是一部深入伊斯兰国度的旅行传记。酒与现代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酒吧又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允许喝酒与允许个人表达相关,酒吧始于18世纪伦敦和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和餐厅,而那些地方同时是现代政治萌芽的地方。作者为记者、旅行家和作家,曾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供稿,已发表6部小说与8部非虚构作品。

近年来写酒的作品层出不穷,比如卡尔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德·菲利普斯的《酒:一部文化史》今年就由格致出版社引进,此书贯穿9000年,讲述了酿酒的文明历程,从希腊罗马的葡萄酒一直讲到20世纪的禁酒令,菲利普斯把1910-1935年间的禁酒令评价为“高尚的试验、可耻的失败”。

《汉字字形学新论》 

李海平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

《汉字字形学新论》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汉字字形造字技法,书中提出了取形源头、观察视角、取形手法、成形范式、定形技巧、再次成形等技法,归纳出了字形的2种拆解法、“多”的表示法,品格功能等区别于其他文字体系的重要特点。本书作者李海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主攻汉字学,曾出版专著《汉字字体设计原理》。本书可供文字学、书法学和字体学的高校老师、学生、相关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此前我们也推荐过中信出版社引进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为孩子,选取的是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字,像是人与人类、水与山、车与路、酒与器皿等,同时以此分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此外值得推荐的还有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王宁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王宁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与著名语言文字学专家,书中讲到了汉字的起源、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体变化,以及汉字的结构和字理,还提到了汉字在当代是否面临危机的问题。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西]胡安霍·赛斯 著  ​​​​冯珣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2019年10月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显得俏皮了些——甚至有点像营销号的文章标题,但它确实是一本艺术普及著作,自2006年上市以来就持续受到关注。什么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什么是审美回音、行为艺术?考尔德的动态雕塑、马格利特的烟斗、胡安·米罗的三联画、塔皮埃斯的脏袜子,毕加索的画,他们究竟美在何处?本书作者、西班牙插画家胡安霍·赛斯采用图像小说的形式,模拟了与母亲的对话,为我们讲解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作品究竟好在哪儿。胡安霍1972年出生于巴塞罗那,曾在马萨纳学校学习艺术与绘画。他曾与众多艺术、文艺类杂志和出版物合作,还为加泰罗尼亚电视台绘制了《Arros Covat》系列动画片,现在看似拙略的画风是他放弃了炫技式画法的结果。

近年来兴起的图像小说更新了人们阅读小说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漫画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有人预测图像小说家可以在近几年内摘得权威文学奖。我们也曾推荐过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摄影师》。相较于传统文字小说,图像小说的优势在哪里?或许正如美国图像小说家克里斯·韦尔所说,这种形式可以以最接近真实意识的方式覆盖所见所想,在做梦时,我们闭上眼睛看到的不是书中的文字,而是自己脑中的图画。

《脑海中的声音:自我对话的历史与科学》

《脑海中的声音》
[英]查尔斯·费尼霍 著  吕欣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纸间悦动 2019年9月

长久以来,自言自语都被视为一种孤僻的、病态的举动,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在脑海中对自己说话,自我对话也是完成复杂思考的常见和必要形式,然而每个人的体验又是千差万别的,自我对话的机制也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作者查尔斯·费尼霍在此书中探讨了自我对话的机制,从白日梦、写作到做出选择的过程,再到较为罕见的“心灵内战”,或者说“听声”——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命令躯体做些什么,且这种声音不仅真切,而且难以驱散,这到底是为什么?

跟据作者的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思考”往往是指对意识多重声音的接收和表达。实际上,这种声音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内部言语”,它是一个聆听自我、与自我对话的复杂过程。内部言语的作用或许比我们认为的更加重要,它能够帮助人类调节自身行为、激励我们采取措施,甚至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研究内部言语可以丰富我们对自己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大脑如何运作,进而找到治疗幻听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此书为认知科学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呈现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结论还没有得到百分百的证实。作者查尔斯·费尼霍为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现为杜伦大学兼职心理学教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与自我对话的声音不仅真切而且难以驱散

本周关键词:格非、宇文所安、警察、亚洲研究、脑海中的声音……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月落荒寺》

格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9月

这又是一部知识分子群像小说,讲述了大学老师在与妻子离异后与一位身世离奇的女子相恋的故事,并穿插大学老师与他的朋友群的交往段落。标题“月落荒寺”取自德彪西《意象集2》一首表现月光的曲子的中文翻译,这也是大学老师的女伴与他的朋友在聚会上聊起的话题。借由女伴对这个翻译意象的见解,小说表现了她令人惊讶的知识储备,“看来,楚云的知识面并不限于日本俳句、白居易和帕斯卡尔。”——她在和大学教授的恋爱过程中准确地援引到了以上几位。然而,为何她只是一个培训机构的授课英文老师?她的知识渊博又与早年生活有着何种关联?

近年来知识分子群像小说并不少见,比如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李洱的《应物兄》也以学院生活、教授命运为主要描写对象。顾前的系列小说也展现了一群较为失败的知识分子流连于牌桌饭局的无聊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格非的小说《欲望的旗帜》就已经在书写大学哲学教授如何以哲学的方式面对完全的人生败局。这部《月落荒寺》的主角仍然是哲学系教授,如同对《欲望的旗帜》的一次遥远回响。但是,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情欲纠葛的表现方式与常人究竟有何不同?只在于关于古典音乐和古典哲学的知识储备吗?

《诗的引诱》

《诗的引诱》
[美]宇文所安 著
​​​​译林出版社 2019年7月

此书收录了宇文所安关于唐代诗人王维、李白、杜甫、李贺、杜牧的诗人专论,以及《透明:解读中国抒情诗》《苦吟的诗学》等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批评。宇文所安是著名汉学家,曾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与比较诗学,著有《初唐诗》《盛唐诗》与《他山的石头记》等。

宇文所安对诗人的专论结合了诗歌史的发展,不仅品鉴诗歌本身,也向读者展示了诗歌史的形成,比如诗人的声誉是如何形成的,诗人的天才名声又是如何塑造的。他提出,杜甫卓越声誉的形成并不是靠他人的颂扬与轶事,而是靠中唐作家对他的反复模仿,像是韩愈、孟郊、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都回响着杜甫的声音。再比如陶渊明的诗人形象是在后世才树立的,史书通常将他列为隐士而非诗人,八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陶潜复兴才奠定了他的重要地位,王维的《桃源行》就可视为是对陶渊明风潮流行的早期标志。此前我们曾推荐过以跨学科心理学角度讲解古诗词的《诗人十四个》,也是从王维开始讲起的,这本书正可以与之对读。

这本书是“大家读大家”第二辑,宇文所安的这一本特别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编撰。“大家读大家”系列旨在邀请当今的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名作,让由普通读者构成的“大家”来共享阅读经验。第一辑曾出版毕飞宇的《小说课》,收录了毕飞宇在课堂上的演讲,该系列还出版了马原、张炜、叶兆言的作品。

《警察:街角政治家》

《警察:街角政治家》
[美]小威廉·克尔·缪尔 著  曹志建 徐婧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9月

小威廉·克尔·缪尔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安全治理和社会秩序维护,除了这本书,他还著有《立法机构:加州政治学院》《公立学校的祈祷:法律与态度改变》等。这本书原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于1979年6月,40年后引入中文版,以该书译者为代表的团队长期从事公安(警察)学、犯罪学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研究。通过对4名巡逻警察人员的故事,这本书揭示了警察强制权的四个悖论及其警察职业精神的发展,对巡逻警察及其工作进行了社会心理学分析。警察面对的不仅有家庭纠纷、群体事件,还有青少年不法行为, 而如何做才才是好警察就是本书试图解答的问题。

关于中国本土警察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曾著有“上海警察三部曲”《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主义与城市犯罪:1937-1941》《红星照耀上海城——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1941-1952》,上海是最早探索设立警察制度的中国城市之一,警察是当时政府确立革命秩序的基本工具,在这个系列中,魏斐德以警史书写了上海近代史。 

《寻找亚洲》

《寻找亚洲》
孙歌 著
一頁folio·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些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孙歌的这本书梳理了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探寻亚洲到底意味着什么、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接着分析了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追溯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以及后冷战时代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也描摹了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比如孙中山、李大钊、冈仓天心、福泽谕吉、竹内好、沟口健三及丸山真男。孙歌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多年来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与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曾著有《竹内好的悖论》《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酒鬼与圣徒:在神的土地上干杯》

[英]劳伦斯·奥斯本 著  蒋怡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 2019年10月 

作者劳伦斯·奥斯本是一位资深酒鬼,在伊斯兰国度的禁酒之地进行了一场冒险:在黎巴嫩与军阀对饮,在泰国南部小镇与马来西亚人碰杯,他还走过更多的伊斯兰土地——贝鲁特、阿布扎比、伊斯兰堡、开罗等等。他的旅程充满着各种奇葩的体验,比如说,他在马来西亚的一家夜间沙龙里与一位变性人妖性工作者相会,他先是拒绝了她的邀约,反而开始了一场关于禁酒的采访,问她喝大象啤酒有没有宗教危险。

这不仅是一本酒文化主题的专著,也是一部深入伊斯兰国度的旅行传记。酒与现代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酒吧又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允许喝酒与允许个人表达相关,酒吧始于18世纪伦敦和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和餐厅,而那些地方同时是现代政治萌芽的地方。作者为记者、旅行家和作家,曾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供稿,已发表6部小说与8部非虚构作品。

近年来写酒的作品层出不穷,比如卡尔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德·菲利普斯的《酒:一部文化史》今年就由格致出版社引进,此书贯穿9000年,讲述了酿酒的文明历程,从希腊罗马的葡萄酒一直讲到20世纪的禁酒令,菲利普斯把1910-1935年间的禁酒令评价为“高尚的试验、可耻的失败”。

《汉字字形学新论》 

李海平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

《汉字字形学新论》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汉字字形造字技法,书中提出了取形源头、观察视角、取形手法、成形范式、定形技巧、再次成形等技法,归纳出了字形的2种拆解法、“多”的表示法,品格功能等区别于其他文字体系的重要特点。本书作者李海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主攻汉字学,曾出版专著《汉字字体设计原理》。本书可供文字学、书法学和字体学的高校老师、学生、相关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此前我们也推荐过中信出版社引进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这本书的目标读者为孩子,选取的是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字,像是人与人类、水与山、车与路、酒与器皿等,同时以此分析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此外值得推荐的还有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王宁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王宁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与著名语言文字学专家,书中讲到了汉字的起源、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体变化,以及汉字的结构和字理,还提到了汉字在当代是否面临危机的问题。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西]胡安霍·赛斯 著  ​​​​冯珣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2019年10月

这本书的名字实在显得俏皮了些——甚至有点像营销号的文章标题,但它确实是一本艺术普及著作,自2006年上市以来就持续受到关注。什么是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什么是审美回音、行为艺术?考尔德的动态雕塑、马格利特的烟斗、胡安·米罗的三联画、塔皮埃斯的脏袜子,毕加索的画,他们究竟美在何处?本书作者、西班牙插画家胡安霍·赛斯采用图像小说的形式,模拟了与母亲的对话,为我们讲解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作品究竟好在哪儿。胡安霍1972年出生于巴塞罗那,曾在马萨纳学校学习艺术与绘画。他曾与众多艺术、文艺类杂志和出版物合作,还为加泰罗尼亚电视台绘制了《Arros Covat》系列动画片,现在看似拙略的画风是他放弃了炫技式画法的结果。

近年来兴起的图像小说更新了人们阅读小说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漫画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有人预测图像小说家可以在近几年内摘得权威文学奖。我们也曾推荐过纪实题材的图像小说回忆录《摄影师》。相较于传统文字小说,图像小说的优势在哪里?或许正如美国图像小说家克里斯·韦尔所说,这种形式可以以最接近真实意识的方式覆盖所见所想,在做梦时,我们闭上眼睛看到的不是书中的文字,而是自己脑中的图画。

《脑海中的声音:自我对话的历史与科学》

《脑海中的声音》
[英]查尔斯·费尼霍 著  吕欣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纸间悦动 2019年9月

长久以来,自言自语都被视为一种孤僻的、病态的举动,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在脑海中对自己说话,自我对话也是完成复杂思考的常见和必要形式,然而每个人的体验又是千差万别的,自我对话的机制也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作者查尔斯·费尼霍在此书中探讨了自我对话的机制,从白日梦、写作到做出选择的过程,再到较为罕见的“心灵内战”,或者说“听声”——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命令躯体做些什么,且这种声音不仅真切,而且难以驱散,这到底是为什么?

跟据作者的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思考”往往是指对意识多重声音的接收和表达。实际上,这种声音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内部言语”,它是一个聆听自我、与自我对话的复杂过程。内部言语的作用或许比我们认为的更加重要,它能够帮助人类调节自身行为、激励我们采取措施,甚至让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研究内部言语可以丰富我们对自己及周围世界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大脑如何运作,进而找到治疗幻听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此书为认知科学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呈现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结论还没有得到百分百的证实。作者查尔斯·费尼霍为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现为杜伦大学兼职心理学教授。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