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硬糖 毛丽娜
编辑|李春晖
2019年的国内剧集市场,台剧突然刷出了久违的存在感。年初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年中的《我们不能是朋友》,到最近的《俗女养成记》,并称“台剧之光”三部曲。一时间,台剧回春之说不绝于耳。
相较于记忆里的狗血偶像剧,这轮台剧以口碑取胜。《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分9.5,《我们不能是朋友》7.2,《俗女养成记》9.1。平均得分8.6,可以说远超同期国产剧。
从评分成绩和评分人数看,这三部台剧的播放量也该不错吧?然而事实却没那么乐观。
《俗女养成记》目前还未被内地平台购买版权,无法估算播放量。在腾讯视频上,贾静雯捧得金钟奖视后的《我们与恶的距离》播放量1.8亿,《我们不能是朋友》播放量6亿(爱奇艺联播),在动辄几十亿的国产剧播放量中,委实不够看。
就拿大众普及度最高的《我们不能是朋友》来说,猫眼专业版显示,该剧在7月6日达到热度峰值。但即便这一天,其在腾讯视频的当日播放量也仅能排到第8名。
剧糊口碑佳,台剧也不例外。台剧的口碑与收视相去甚远,买版权的平台也难免多加思量。台剧的回春,终究也只能小范围刷刷存在感。当年叱咤风云的“道明寺”,可能都打不过狗血效颦的“国民老公”们了。
小众效应和剪刀手后遗症
尽管《俗女养成记》口碑颇佳,在台湾省内收视率超越《我们与恶的距离》,刷新了台湾华视的收视纪录,拿下华视13年自制剧最好成绩。但硬糖君大胆断言,如果引进内地,该剧也还是打不过同期腰部网剧的。
细究今年的“台剧三部曲”,在内地真正“出圈”的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题材特殊、反套路是其一,童年女神贾静雯多年后再度贡献教科书演技是其二。
而《我们不能是朋友》的“火”,其实借了《我们与恶的距离》的东风。其播出之际恰好《距离》收官,在内地讨论度仍在,连带效应下这部新台剧也受到各大影视博主的关注。
但从剧情来看,这部以“三观不正”为看点的台剧其实仍是古早台偶的套路。单纯女孩与霸道总裁的人物设定换了个故事背景而已,除了“三观不正”也挖掘不出更多新看点。口碑果然也一路下跌,从8+的开分最终掉到了7.2。
《俗女养成记》也在某种程度上蹭到了前辈的热度。贾静雯拿下金钟奖视后让《距离》再度被讨论,在此当口播出的《俗女养成记》,自然有更多关注。
主打治愈、与自我和解的《俗女养成记》里,埋下的梗会让对台湾省内文化熟悉的人会心一笑。但是放在内地市场,恐怕不少观众会因节奏慢、不够燃爽而弃剧。
韩剧、日剧在豆瓣评分“虚高”,这是普遍认同的事实。台剧也是如此。小众圈层人数不多,但忠实度及活跃度都高,往往会给外界造成一种“火”了的假象。平台引进后才发现,“火”不过是“虚火”而已。大众市场不买账,而小众圈层受众,早早通过其他渠道看了,也不能给平台贡献多少播放量。
以《我们与恶的距离》为例,该剧在岛内首播是2019年3月24日,在内地被广泛讨论则已是5、6月的事。内地剧粉早通过各种形式,与岛内观众几乎同时追完了这部剧。内地平台上架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大结局了。
尤其内地平台在引进剧集时,大多会对其内容进行删减。如在2019年播出的TVB内地合作剧《铁探》,虽说同步播出,但TVB版本第一集时长43分钟,内地则大刀阔斧地剪到只剩一半。
这边厢平台将好不容易过审的剪辑版上架,那边厢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求链接、求资源,要看原汁原味的原版。平台和观众都各有不得已,但引进剧也就这样越来越没了市场。
岛内自娱自乐,偶像演员断层
在90年代至千禧年左右,台剧曾影响了几代内地电视观众。
但随着岛内政策变化,台湾当局发放大量牌照,导致大小电视台林立。同时在台湾古装剧拍摄受到限制,大批台湾演员选择北上发展,台剧质量急转直下。
台剧的没落,固然与岛内政策、经济环境有关,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内地影视业发展,同时大批海外电视剧涌入内地,一成不变的套路台剧开始被嫌弃。
据统计,内地市场平均每年约有上万集电视剧产出量,国内现有获得电视剧生产甲级许可证机构一百三十余家,获得乙级许可证机构近3000家,电视剧制片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上万集的电视剧储备,内地市场自身消化都是个问题。更何况还有日韩美英乃至泰剧,都颇有拥趸。台剧今天在内地的存在感,还不如港剧。
且随着头部台湾艺人北上,仍在岛内深耕的艺人也越来越少。与TVB一样,台剧也出现了演员断层。
《我们与恶的距离》主演贾静雯45周岁;《我们不能是朋友》主演郭雪芙31周岁;《俗女养成记》主演谢盈萱40周岁。
对于岛内的年轻艺人来说,与其一部部台剧苦熬,不如到内地参加选秀混个脸熟。然后演演网剧,上上综艺,能更快积蓄人气、赚得也多。
《我们与恶的距离》之所以能在内地掀起讨论,剧情固然是一方面,贾静雯同样功不可没。当年其饰演的赵敏,是一代人心中的红玫瑰,童年情怀的加持显然在传播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另外两部剧集在这方面就稍逊一筹。郭雪芙在多数人印象里,就是《火星情报局》中那个漂亮懵懂副局长;谢盈萱则是更纯粹的岛内演员,在内地近乎没有姓名。
说实在的,现在国产影视剧质量也普遍不错了,还偶有精品。作为引进剧集的台剧,宣传上又无法与内地剧相提并论,只靠着剧情本身来撬动偌大的内地市场,难度委实有点高。
春天?复兴?是个伪命题
对于台剧,恢复到上世纪的霸主地位是痴人说梦。在内地一堆不同国家地区剧集中重新拥有姓名及圈层受众,倒还是有可能。
内地观众对台剧仍有感情,70后被琼瑶剧感动得痛哭流涕、80后在台湾古装剧中幻想自己飞檐走壁、水漫金山,90后则跟着台偶学的谈恋爱。
特别是台湾偶像剧,时至今日仍能在内地掀起翻拍狂潮。从《流星花园》到《薰衣草》、《放羊的星星》、《转角遇到爱》、《王子变青蛙》、《天国的嫁衣》……一部部翻拍过去,盼着90后的糖还能甜倒00后的牙。
《命中注定我爱你》被称为最后一部在内地引起现象级效应的台剧,此后虽有《败犬女王》、《我可能不会爱你》等台剧出现,但曾经内地全民追台剧的盛况不复存在。
如今的台剧开始向着“小而美”的方向发展,不再执着于豪门恩怨、玛丽苏式爱情,而是放大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者人们的某些观点甚至脑洞,以剧集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交互讨论,引发共鸣。
如今的台湾,从艺人储备到经济实力都不占优势,恐怕唯一胜过大陆的就是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但是在这样环境下拍摄出的剧集,全须全尾进入内地市场的可能性又有几何?回首又见他,台剧也终究只能是“意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