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秘密的背后》导演于中中、编剧傅莉专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秘密的背后》导演于中中、编剧傅莉专访

,无论网络剧还是传统电视剧,只是不同的播放媒介,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心创作好的作品,只有好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编剧帮专访 斯想/采编 丁蓝/录入编辑

关于创作

1.题材的选择

编剧帮:我们知道导演(于中中)是来自台湾的导演,拍过像《前男友》、《向前走向爱走》这样的青春偶像剧;而我们的编剧(傅莉)之前比较多的创作经验是在于动画和儿童剧。那你们当初为何会接《秘密的背后》这样的年代剧?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有哪些考虑么?

导演(于中中):制片人把这个本子给到我,我从开始读到最后看完,大概四五天的时间,完全被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勾住了,甚至几度泪流满面!故事里两对青年男女在纷繁错杂的历史背景下,不断错位、纠葛,周旋在爱情里打转,与命运抗争!是一部以爱为名的虐心戏,有太多太多触动我的点!所以我毫不犹豫的决定拍摄这个东西,这个故事根本让我无法割舍,我相信观众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另外,我拍摄的题材以都市情感占很大比例,其实一直在寻求一种突破,《秘密的背后》讲述的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大上海,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年代,也曾看过很多这个时期的故事,我坚信这将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创作体验!并且制片人搭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所以拍摄《秘密的背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一种缘份吧!我相信可以拍摄出我心中的年代偶像剧。

编剧(傅莉):以前年纪小,现在年纪大了,所以决定写厚重一些的东西了。

在题材选择上,编剧是比较被动的,遇到一个自己想写的不容易。《秘密的背后》这个题材是制片人梅姐先确定下来,然后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写。我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其实我等这样一个题材已经等了很久了。

编剧帮:《秘密的背后》这个剧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导演(于中中):在摄影、灯光、服化道上面,我都做了很多尝试和突破,在摄影和灯光的设计上,运用了很多拍摄MV的美学理念,切合“爱”的主旋律,力求整个画面的干净、唯美,在场景及环境上我要求精益求精,甚至达到了电影的质感,坚决摒弃粗陋,在服装及造型上我查阅了很多那个年代的资料,又结合了现代的风格,复古与时尚并存,所以《秘密的背后》绝对没有大家旧有观念里“年代戏”那种沉闷的感觉!绝对是耳目一新的!相信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

编剧(傅莉):我身边的朋友全都是年轻观众,在创作阶段我会把设计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也会询问他们的意见,看看自己所设计的情节能不能吸引他们。根据他们的意见反馈再来调整剧本,当然,朋友们可能会碍于面子给我虚假的反应,老实说为了判断这个花费不少精力。

 

2.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

编剧帮:从故事大纲中我们了解到《秘密的背后》这个剧中的人物性格层次分明,情感也很丰富。您觉得作为编剧应当如何正确把握这样的人物?

编剧(傅莉):体验即把握。我在设计人物性格的时候,会努力在人物和自己之间寻找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我把握人物的关键。一旦抓住了这个关键,自己就能慢慢变成这个人物,然后再生发他的行为、动作、语言。

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并不是编剧(傅莉),我是姜一萍,是董志鹏,是崔俊杰,是申岚……是剧中任何一个人。但在男一号董志鹏的身上,我触礁了。我完全体会不到一个纨绔少爷的心境,心里非常煎熬。我去看史料,找原型,请教有经验的前辈编剧……我前前后后大概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触摸到董志鹏的内心,然后继续书写他的命运。

编剧帮: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因一场离奇命案引发的惊天骗局。在这场骗局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那您是如何去把握的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编剧(傅莉):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像资料,我把能找到的全都看了一遍。我希望给剧中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找到原型,我相信这个原型能够赋予剧本灵魂。

其次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那个方法,把自己当成人物,不断地体验与抽离,最后记录下自己作为每个人物时候的感受。人物之间的关系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把每个人物理清楚了,他们的关系自然而然就清楚了。我这方法可能很笨,操作起来很累,但个人觉得很实用。

3.内容与类型

编剧帮:可以说这的确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但同时也是“阵容为王”的时代,那您觉得什么才是好的内容?在剧本创作方面“好内容”具备哪些元素呢?

编剧(傅莉):我个人看来,能打动人的就是好的内容。“好内容”应该具备真诚的人物,合理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

编剧帮:在《秘密的背后》的介绍里我们发现了关于本剧类型的几个关键词:“年代感、强情节、偶像虐心苦情、悬疑”,谈谈您在剧本创作阶段是如何把握这些关键词的?

编剧(傅莉):年代感主要依赖阅读量的积累,我一旦发现个人的积累不够了,就开始动用身边一个超级强大的资料库,这是我的秘密武器。我只要遇到瓶颈就求助他,他总能帮我找到想要的东西。

情节强不强关键看分集的设计,我力求给每个人物都设计足够多的事件。这些不断发生的事件不但改变着人物的命运,同时也逐步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秘密。观众会关心秘密能不能揭开?怎么被揭开?悬疑就这么产生了。

 

偶像这一关键词是属于导演的,相信于导一定能拍得很好。我想说的《秘密的背后》虐心苦情的部分,在设计姜一萍人生轨迹和情感线的时候,我经常忍不住就哭了。这部戏一大半的内容是泡在眼泪里写出来的,写到最虐心的段落,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哭一会,哭完了再接着写。

一个女人一生中能遭遇的所有挫折,痛苦,磨难,我让姜一萍全都遭遇了,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对不起她了。于是在剧本接近尾声的时候,终于给她安排了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我估计哪怕如此,也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姜一萍,这应该是电视史上最不被羡慕的女主角。

关于市场

1.冲击与挑战

编剧帮:如今大陆网络剧发展势头正猛,无论是题材还是类型都有大的突破,您认为这对传统电视剧来说是冲击还是挑战?

导演(于中中):既是冲击也是挑战,我认为网络剧的蓬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像季播剧、周播剧,海外市场早已有之。

网络剧的出现也促使传统电视剧的创作者更加用心,因为在题材和类型已经受到了一些受限制,就更要在作品的质感上下功夫,再加以创新,才能屹立不败。

网络剧和传统电视剧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东西。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无论网络剧还是传统电视剧,只是不同的播放媒介,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心创作好的作品,只有好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好的作品不应该受媒介的限制,我相信市场需要多元化的东西,需要百花齐放!

编剧帮: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电视剧市场的,与台湾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导演(于中中):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大小的差异,在台湾的戏剧市场只剩下所谓本土八点档与偶像都会时装剧两种剧种,至于古装武侠、年代剧种类型,已经因为现实的一些客观元素的制约,变成必须与大陆合作才能完成。

台湾本土剧多由电视台启动,外销发行的机率低,必须仰赖广告回收,所以一档收视率高的八点档会没完没了的制播下去,这与内地戏剧很不相同,“边拍边播”成为台剧的特色之一;

偶像剧由于单集制作成本高,必须仰赖外销市场,无法“自给自足”,反观内地市场的内需惊人,即便“一剧二星”上路,大部分戏剧不必仰赖海外市场,可以依照国内电视台需求去制播,所以国产剧的生产线依然顺畅。这就是大陆和台湾最大差异。相比较,大陆可以使创作者拥有更多拍摄的机会吧!

 

2.三种平衡

编剧帮:海润之前也出品了一些年代剧,这类题材在审查上肯定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作为编剧您是如何平衡“审查”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编剧(傅莉):了解政策,尽量规避审查不能通过的部分,当编剧必须要有这点觉悟吧。如果不能平衡这个关系,作品无法通过审查,无法面世,吃亏的不光是自己,还有制作方。因为自己的疏忽连累大家,我于心不忍。

编剧帮:从导演的角度谈谈 “艺术”与“市场”之间该如何平衡?现在市场在尽力迎合观众,制片公司也在顺应市场,但往往剧播出之后,观众吐槽声满屏,依旧不买账。那您觉得观众、市场、制片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平衡?

导演(于中中):我将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回答吧,以我个人的工作态度,我不会把艺术和市场区隔,“艺术”也需要在“市场”中检验,所以我会同时兼顾艺术与市场,使两者兼而有之。

每次创作前,我会自己先做一个判断,然后与制片方进行创作讨论,制片方会给我一些针对当前电视剧市场的意见及数据,综合所有的有效信息后,我们就开始确定片子的受众群体,再从剧本深入着手,制定拍摄风格和计划,谁说年代剧不能以偶像剧的风格做包装呢?

重点在把故事说得清楚、吸引人。因为有了这样有的放矢的创作过程,所以我们所制作的片子一般都还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我相信一个作品出来,一定会有两种声音,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中间会掺杂着观众个人化的好恶,所以“买账”和“吐槽”这两件事是我们创作者所无法控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用心对待每一部作品!

 

关于合作

1、编剧谈合作

编剧帮:我们知道您之前的创作多为儿童剧和动画剧,那您这次创作年代剧在合作形式上有哪些改变?您又是如何应付这种改变的?

编剧(傅莉):就编剧层面来说,合作形式到没什么改变,应该是我创作的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这个转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做好心理建设很重要。在创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可又不甘心放弃。于是我一咬牙一跺脚,接着写吧!居然就写完了,没办法,自己约的剧本嘛,含着泪也要写完。

编剧帮:您觉得作为编剧,合作的平衡点在哪里?您又是如何处理导演、制片人之间的关系的?

编剧(傅莉):我觉得作为编剧,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创作要有追求,同时满足制片方的要求。

这是我转型的第一部作品,遇上制片人霆姐(蒋译霆)和导演(于中中)是我的幸运。我觉得自己跟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不是合作伙伴或者搭档,而是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从我开始这部戏到开机,中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如果遇上的不是他们,我应该完不成创作。

剧本创作的前期,几乎是梅姐带着我一起写,一点一点纠正我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她是《秘密的背后》的制片人,更是我的良师。

我在完成初稿后第一次跟于导见面,他很随和,很好相处。剧本的每一稿他都看得十分仔细,细致到角色的眼神、台词都给出了意见,都是中肯实用的意见。必须说一个细节,去年9月他从台湾到北京筹拍《秘密的背后》,没想到我的剧本总也改不完。

 

于是导演在租的公寓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一直在北京等了我三个多月,最后因为早已定好的合约才返回台湾工作。在他耗费的这三个月里,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一句。这件事本身,也是我后来侧面了解到的。

作为编剧,我不但感激他们,也信任他们,将来会一直合作下去。

2、导演谈合作

编剧帮:您怎么看待两岸之间的合作?谈谈您的心得与体会。作为台湾导演,您觉得跟大陆的影视工作者合作最大的收获与挑战在哪里?作为台湾导演,您觉得跟大陆的影视工作者合作最大的收获与挑战在哪里?

导演(于中中):在合作中呢,我想是以制片方为源头,先找到市场定位,才知道我的受众群体是谁,接下来才能正确组合主创团队与合作平台。

台湾偶像剧制作人陈玉珊有一套“饲料喂金鱼”理论倒是可以参考:我知道我想要吸引的“鱼群”(即受众群体),在哪个水域,喜欢什么饲料,我就给他那种饲料,慢慢加小部分新口味﹝创意﹞,千万不能直接换一种口味,把鱼群吓跑......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把新创意慢慢添加到新作品中,扩大鱼群,逐步被观众接受和喜欢。

至于收获,我认为我个人的格局变得更大了,见识更广阔了,我觉得两岸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在合作中会有很多火花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头脑风暴等等。

我们和大陆工作人员共同进步,不断创新,在剧组中我们完全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创作氛围非常好,这也促使大家一起努力拍摄更好的作品。

对于这部戏的挑战是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不同的我,可以拍摄出我眼里不同的年代戏,呈现一种偶像剧的氛围,用我自己的节奏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我会更加用心,这是我的功课。

 

谢谢编剧帮的记者,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谢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秘密的背后》导演于中中、编剧傅莉专访

,无论网络剧还是传统电视剧,只是不同的播放媒介,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心创作好的作品,只有好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编剧帮专访 斯想/采编 丁蓝/录入编辑

关于创作

1.题材的选择

编剧帮:我们知道导演(于中中)是来自台湾的导演,拍过像《前男友》、《向前走向爱走》这样的青春偶像剧;而我们的编剧(傅莉)之前比较多的创作经验是在于动画和儿童剧。那你们当初为何会接《秘密的背后》这样的年代剧?在题材的选择上都有哪些考虑么?

导演(于中中):制片人把这个本子给到我,我从开始读到最后看完,大概四五天的时间,完全被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勾住了,甚至几度泪流满面!故事里两对青年男女在纷繁错杂的历史背景下,不断错位、纠葛,周旋在爱情里打转,与命运抗争!是一部以爱为名的虐心戏,有太多太多触动我的点!所以我毫不犹豫的决定拍摄这个东西,这个故事根本让我无法割舍,我相信观众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另外,我拍摄的题材以都市情感占很大比例,其实一直在寻求一种突破,《秘密的背后》讲述的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大上海,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年代,也曾看过很多这个时期的故事,我坚信这将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创作体验!并且制片人搭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所以拍摄《秘密的背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一种缘份吧!我相信可以拍摄出我心中的年代偶像剧。

编剧(傅莉):以前年纪小,现在年纪大了,所以决定写厚重一些的东西了。

在题材选择上,编剧是比较被动的,遇到一个自己想写的不容易。《秘密的背后》这个题材是制片人梅姐先确定下来,然后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写。我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其实我等这样一个题材已经等了很久了。

编剧帮:《秘密的背后》这个剧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导演(于中中):在摄影、灯光、服化道上面,我都做了很多尝试和突破,在摄影和灯光的设计上,运用了很多拍摄MV的美学理念,切合“爱”的主旋律,力求整个画面的干净、唯美,在场景及环境上我要求精益求精,甚至达到了电影的质感,坚决摒弃粗陋,在服装及造型上我查阅了很多那个年代的资料,又结合了现代的风格,复古与时尚并存,所以《秘密的背后》绝对没有大家旧有观念里“年代戏”那种沉闷的感觉!绝对是耳目一新的!相信年轻观众一定会喜欢!

编剧(傅莉):我身边的朋友全都是年轻观众,在创作阶段我会把设计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也会询问他们的意见,看看自己所设计的情节能不能吸引他们。根据他们的意见反馈再来调整剧本,当然,朋友们可能会碍于面子给我虚假的反应,老实说为了判断这个花费不少精力。

 

2.人物塑造与人物关系

编剧帮:从故事大纲中我们了解到《秘密的背后》这个剧中的人物性格层次分明,情感也很丰富。您觉得作为编剧应当如何正确把握这样的人物?

编剧(傅莉):体验即把握。我在设计人物性格的时候,会努力在人物和自己之间寻找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我把握人物的关键。一旦抓住了这个关键,自己就能慢慢变成这个人物,然后再生发他的行为、动作、语言。

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并不是编剧(傅莉),我是姜一萍,是董志鹏,是崔俊杰,是申岚……是剧中任何一个人。但在男一号董志鹏的身上,我触礁了。我完全体会不到一个纨绔少爷的心境,心里非常煎熬。我去看史料,找原型,请教有经验的前辈编剧……我前前后后大概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触摸到董志鹏的内心,然后继续书写他的命运。

编剧帮: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因一场离奇命案引发的惊天骗局。在这场骗局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那您是如何去把握的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

 

编剧(傅莉):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像资料,我把能找到的全都看了一遍。我希望给剧中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找到原型,我相信这个原型能够赋予剧本灵魂。

其次就是我前面说过的那个方法,把自己当成人物,不断地体验与抽离,最后记录下自己作为每个人物时候的感受。人物之间的关系看似错综复杂,但只要把每个人物理清楚了,他们的关系自然而然就清楚了。我这方法可能很笨,操作起来很累,但个人觉得很实用。

3.内容与类型

编剧帮:可以说这的确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但同时也是“阵容为王”的时代,那您觉得什么才是好的内容?在剧本创作方面“好内容”具备哪些元素呢?

编剧(傅莉):我个人看来,能打动人的就是好的内容。“好内容”应该具备真诚的人物,合理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

编剧帮:在《秘密的背后》的介绍里我们发现了关于本剧类型的几个关键词:“年代感、强情节、偶像虐心苦情、悬疑”,谈谈您在剧本创作阶段是如何把握这些关键词的?

编剧(傅莉):年代感主要依赖阅读量的积累,我一旦发现个人的积累不够了,就开始动用身边一个超级强大的资料库,这是我的秘密武器。我只要遇到瓶颈就求助他,他总能帮我找到想要的东西。

情节强不强关键看分集的设计,我力求给每个人物都设计足够多的事件。这些不断发生的事件不但改变着人物的命运,同时也逐步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秘密。观众会关心秘密能不能揭开?怎么被揭开?悬疑就这么产生了。

 

偶像这一关键词是属于导演的,相信于导一定能拍得很好。我想说的《秘密的背后》虐心苦情的部分,在设计姜一萍人生轨迹和情感线的时候,我经常忍不住就哭了。这部戏一大半的内容是泡在眼泪里写出来的,写到最虐心的段落,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哭一会,哭完了再接着写。

一个女人一生中能遭遇的所有挫折,痛苦,磨难,我让姜一萍全都遭遇了,我觉得自己实在太对不起她了。于是在剧本接近尾声的时候,终于给她安排了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我估计哪怕如此,也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姜一萍,这应该是电视史上最不被羡慕的女主角。

关于市场

1.冲击与挑战

编剧帮:如今大陆网络剧发展势头正猛,无论是题材还是类型都有大的突破,您认为这对传统电视剧来说是冲击还是挑战?

导演(于中中):既是冲击也是挑战,我认为网络剧的蓬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像季播剧、周播剧,海外市场早已有之。

网络剧的出现也促使传统电视剧的创作者更加用心,因为在题材和类型已经受到了一些受限制,就更要在作品的质感上下功夫,再加以创新,才能屹立不败。

网络剧和传统电视剧这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东西。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无论网络剧还是传统电视剧,只是不同的播放媒介,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心创作好的作品,只有好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好的作品不应该受媒介的限制,我相信市场需要多元化的东西,需要百花齐放!

编剧帮: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电视剧市场的,与台湾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导演(于中中):简单来说就是市场大小的差异,在台湾的戏剧市场只剩下所谓本土八点档与偶像都会时装剧两种剧种,至于古装武侠、年代剧种类型,已经因为现实的一些客观元素的制约,变成必须与大陆合作才能完成。

台湾本土剧多由电视台启动,外销发行的机率低,必须仰赖广告回收,所以一档收视率高的八点档会没完没了的制播下去,这与内地戏剧很不相同,“边拍边播”成为台剧的特色之一;

偶像剧由于单集制作成本高,必须仰赖外销市场,无法“自给自足”,反观内地市场的内需惊人,即便“一剧二星”上路,大部分戏剧不必仰赖海外市场,可以依照国内电视台需求去制播,所以国产剧的生产线依然顺畅。这就是大陆和台湾最大差异。相比较,大陆可以使创作者拥有更多拍摄的机会吧!

 

2.三种平衡

编剧帮:海润之前也出品了一些年代剧,这类题材在审查上肯定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作为编剧您是如何平衡“审查”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编剧(傅莉):了解政策,尽量规避审查不能通过的部分,当编剧必须要有这点觉悟吧。如果不能平衡这个关系,作品无法通过审查,无法面世,吃亏的不光是自己,还有制作方。因为自己的疏忽连累大家,我于心不忍。

编剧帮:从导演的角度谈谈 “艺术”与“市场”之间该如何平衡?现在市场在尽力迎合观众,制片公司也在顺应市场,但往往剧播出之后,观众吐槽声满屏,依旧不买账。那您觉得观众、市场、制片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平衡?

导演(于中中):我将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回答吧,以我个人的工作态度,我不会把艺术和市场区隔,“艺术”也需要在“市场”中检验,所以我会同时兼顾艺术与市场,使两者兼而有之。

每次创作前,我会自己先做一个判断,然后与制片方进行创作讨论,制片方会给我一些针对当前电视剧市场的意见及数据,综合所有的有效信息后,我们就开始确定片子的受众群体,再从剧本深入着手,制定拍摄风格和计划,谁说年代剧不能以偶像剧的风格做包装呢?

重点在把故事说得清楚、吸引人。因为有了这样有的放矢的创作过程,所以我们所制作的片子一般都还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我相信一个作品出来,一定会有两种声音,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中间会掺杂着观众个人化的好恶,所以“买账”和“吐槽”这两件事是我们创作者所无法控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用心对待每一部作品!

 

关于合作

1、编剧谈合作

编剧帮:我们知道您之前的创作多为儿童剧和动画剧,那您这次创作年代剧在合作形式上有哪些改变?您又是如何应付这种改变的?

编剧(傅莉):就编剧层面来说,合作形式到没什么改变,应该是我创作的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这个转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做好心理建设很重要。在创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可又不甘心放弃。于是我一咬牙一跺脚,接着写吧!居然就写完了,没办法,自己约的剧本嘛,含着泪也要写完。

编剧帮:您觉得作为编剧,合作的平衡点在哪里?您又是如何处理导演、制片人之间的关系的?

编剧(傅莉):我觉得作为编剧,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创作要有追求,同时满足制片方的要求。

这是我转型的第一部作品,遇上制片人霆姐(蒋译霆)和导演(于中中)是我的幸运。我觉得自己跟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不是合作伙伴或者搭档,而是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从我开始这部戏到开机,中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如果遇上的不是他们,我应该完不成创作。

剧本创作的前期,几乎是梅姐带着我一起写,一点一点纠正我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她是《秘密的背后》的制片人,更是我的良师。

我在完成初稿后第一次跟于导见面,他很随和,很好相处。剧本的每一稿他都看得十分仔细,细致到角色的眼神、台词都给出了意见,都是中肯实用的意见。必须说一个细节,去年9月他从台湾到北京筹拍《秘密的背后》,没想到我的剧本总也改不完。

 

于是导演在租的公寓等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一直在北京等了我三个多月,最后因为早已定好的合约才返回台湾工作。在他耗费的这三个月里,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一句。这件事本身,也是我后来侧面了解到的。

作为编剧,我不但感激他们,也信任他们,将来会一直合作下去。

2、导演谈合作

编剧帮:您怎么看待两岸之间的合作?谈谈您的心得与体会。作为台湾导演,您觉得跟大陆的影视工作者合作最大的收获与挑战在哪里?作为台湾导演,您觉得跟大陆的影视工作者合作最大的收获与挑战在哪里?

导演(于中中):在合作中呢,我想是以制片方为源头,先找到市场定位,才知道我的受众群体是谁,接下来才能正确组合主创团队与合作平台。

台湾偶像剧制作人陈玉珊有一套“饲料喂金鱼”理论倒是可以参考:我知道我想要吸引的“鱼群”(即受众群体),在哪个水域,喜欢什么饲料,我就给他那种饲料,慢慢加小部分新口味﹝创意﹞,千万不能直接换一种口味,把鱼群吓跑......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把新创意慢慢添加到新作品中,扩大鱼群,逐步被观众接受和喜欢。

至于收获,我认为我个人的格局变得更大了,见识更广阔了,我觉得两岸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在合作中会有很多火花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头脑风暴等等。

我们和大陆工作人员共同进步,不断创新,在剧组中我们完全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创作氛围非常好,这也促使大家一起努力拍摄更好的作品。

对于这部戏的挑战是成长环境、时代背景不同的我,可以拍摄出我眼里不同的年代戏,呈现一种偶像剧的氛围,用我自己的节奏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我会更加用心,这是我的功课。

 

谢谢编剧帮的记者,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谢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