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来一杯零重力咖啡! 一个关于“移民火星”的展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来一杯零重力咖啡! 一个关于“移民火星”的展览

在这个叫人大开眼界的展览上,你会发现,殖民火星不仅需要技术天才,还得具备一双紧跟时尚的慧眼,一杯就算头脚颠倒也能喝到的咖啡也是必不可少。

豪华配置,这就是火星住宅该有的样子 图片来源:HASSELL + Eckersley

“核弹炸火星!”今年8月,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发了这么一条简短的推特。这位亿万富翁、SpaceX的创始人成功将一辆特斯拉敞篷跑车发射到太空中,还开发出自动着陆火箭。照目前看来,他的下一个野心就是轰炸这颗红色星球了。“很快就会上架周边T恤。”他补充说。

这可不是一个被药迷晕了拍拍脑袋的突发奇想,马斯克从2015年就产生了这个念头。在火星的两极,过几秒钟就向上空发射核弹,他认为,这样就能在火星上造出两枚时刻脉动的小“太阳”,将冰盖汽化,释放足够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到火星大气中,从而制造温室效应,提升大气的气温,抬高气压。这个曾经把火焰喷射器炒到十几万用来烤棉花糖的男人,想要人为地制造一场气候变化。

马斯克的火星模型就像是地球的翻版,只不过满是污垢,通体棕色,现在它在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作为此次新展览“移民火星”的一部分,展现我们与火星这个太阳系里距离太阳第四远的行星间难解难分的友谊。

在空间里盘旋:Hassell设计的火星房屋 图片来源:Hassell+Eckersley

“1976年起,我们就成功将着陆器放到了火星上,”主策展人贾斯汀·麦圭尔克(Justin McGuirk)介绍说,“但人就是另一回事了。太空里一旦引入人的因素,我们要考虑的就不仅是工程问题,还涉及到设计。要在让人类待在一个胶囊飞行器里长达七个月,活下来而且保持理智并非易事,但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

这个展览的着眼点更广,从19世纪天文学家描绘火星地图的努力开始,到3D打印外星居住点的构想,就连脑洞大开的火星生活时尚,你都能在这里大饱眼福。这也是设计博物馆迄今为止最适合亲子同行的一次展出,每一个展区附有活动简介,还有妙趣横生的太空藏匿点模型,当父母沉浸在历史档案的同时,孩子也能自得其乐。展览给观众提供了关于太空居住空间简明易懂的介绍,但也丝毫不会降低科普含金量。

自从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在1877年绘制出火星地图,勾勒了这个行星表面的汪洋和大陆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火星上一定有某种生命体存在。他发现火星表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细线,推测这些细线可能是火星上的“运河”(Canali),从此便引发了一阵“运河热”。这一发现点燃了人们的幻想,认为可能有某种古老文明曾经在这红色的岩石上凿出了水路。他令人陶醉的火星地图也出现在展览上,地图上名叫埃律西昂(Elysium)的岛屿和乌托邦(Utopia)低海拔平原清晰可见,通过放射状的河网相连——这个和现代城市布局模式相似的构想和展览中马斯克火星殖民地的计划遥相辉映。

温馨港湾:Nagami公司设计的3D打印家具 图片来源:FelixSpeller/Design Museum

有多少计划和理论能穿越时间的洪流,留存至今,是展览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麦圭尔克表示,二战过后,德国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von Braun)在1948年被秘密带到美国,在软禁期间,他提出了“火星计划”,自从这一份91页的手稿面世以来,飞向火星任务的基本原则就没怎么变过。对冯·布劳恩来说,移民火星是他的终极逃离幻想——而这次展览中出现的许多项目亦然。

在生存主义建筑家看来,火星是白板一块,是测试他们最极端想法的乌托邦。“那里是我们企图殖民的条件最恶劣的地方。”麦圭尔克说,火星上没有氧气,气温可达冰点之下,覆盖着荆棘般的粘性沙土,时不时还要遭遇辐射的轰炸。于是在美国宇航局的3D打印栖息地挑战赛中,大多数设计师便设计出了碉堡般的建筑,在颊豆状的模块纸上,用一层层堆叠的火星沙土铸造成低矮的壳状建筑。

最终胜出的是美国建筑科技公司AI SpaceFactory的作品。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低矮的碉堡90度转了个方向,形成一个蜂窝状的垂直圆柱体高塔,工作、居住和娱乐区域垂直分布,并且在屋顶增开一个天眼,好让光线倾泻而下。但说实话,除了技术上暂不可行之外,展览上这些建筑模型实在让人提不起移民火星的欲望。

晚餐出炉:设计企业Hassell的火星生活后勤展 图片来源:HASSELL+ Eckersley

这次展览真正的高光展区并没有回答“如果”的问题,不是聚焦于造梦,而是在零重力空间旅行种种困难的启发下,更加关注实际的设计创新。鲜为人知的俄罗斯设计师、第一位太空建筑师加林娜·巴拉绍娃(Galina Balashova)的绘画就是重头戏。她曾经负责苏联空间计划的联盟号宇宙飞船和礼炮号、米尔空间站的舱内设计。没有了重力的限制,这些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也是焕然一新的,巴拉绍娃也意识到,知道哪里是地板、天花板和墙壁对人类的心理十分重要。

“要在零重力空间找得着北,你需要两样东西,”加林娜介绍说,“你需要方向感,也要有稳定感。”她的解决办法就色码识别:绿色的是地板,淡蓝色的是天花板,四面墙刷成淡黄色,也就是说,用颜色代替重力。

到了今天,这个原则在国际空间站中依然受用,用一大堆电缆和控制面板营造出这样的环境。为了维持宇航员的心理健康,巴拉绍娃还用上了展现俄国风光的水彩画,在起飞的时候抚平宇航员的焦虑感。这些水彩画挂在苏联空间锤旁边,在里面填充滚珠轴承来提供冲力,一直保留到今天。

家庭友好展览:儿童火箭 图片来源:Will Oliver/EPA

其他更现代的创新成果包括零重力咖啡杯,外形看起来有点像缩短版女性专用的集尿器“Shewee”。这个奇怪的几何结构充分考虑到了液体在太空的形态,这款产品的设计师是火箭燃料流动模型设计原班人马,但这次他们的目的是,让宇航员好好享受一杯特浓意式,而不是从压缩袋里吸出来。咖啡杯的形状逐渐缩小到一个角,就像是个蜡烛芯,然后利用表面张力把其中的液体引入到你的口中,你喝到的将是一个个漂浮的咖啡球。

这场展览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如果我们真的要在地球以外的任何地方生存,像是喝咖啡和欣赏窗外景致这种人类对日常生活舒适度的需求也至关重要,需要和计算着陆轨迹一样认真考虑。不管我们的星际生活未来会是怎样,设计师必定是重要的一环,也许他们也能带来启发,在马斯克之辈野心勃勃想要征服其他星球的时候,先修复好我们自己的星球。

“移民火星”在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截至明年2月23日。

(翻译:马昕)

来源:卫报

原标题:Just nipping out for azero-gravity mocha! Moving to Mars review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来一杯零重力咖啡! 一个关于“移民火星”的展览

在这个叫人大开眼界的展览上,你会发现,殖民火星不仅需要技术天才,还得具备一双紧跟时尚的慧眼,一杯就算头脚颠倒也能喝到的咖啡也是必不可少。

豪华配置,这就是火星住宅该有的样子 图片来源:HASSELL + Eckersley

“核弹炸火星!”今年8月,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发了这么一条简短的推特。这位亿万富翁、SpaceX的创始人成功将一辆特斯拉敞篷跑车发射到太空中,还开发出自动着陆火箭。照目前看来,他的下一个野心就是轰炸这颗红色星球了。“很快就会上架周边T恤。”他补充说。

这可不是一个被药迷晕了拍拍脑袋的突发奇想,马斯克从2015年就产生了这个念头。在火星的两极,过几秒钟就向上空发射核弹,他认为,这样就能在火星上造出两枚时刻脉动的小“太阳”,将冰盖汽化,释放足够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到火星大气中,从而制造温室效应,提升大气的气温,抬高气压。这个曾经把火焰喷射器炒到十几万用来烤棉花糖的男人,想要人为地制造一场气候变化。

马斯克的火星模型就像是地球的翻版,只不过满是污垢,通体棕色,现在它在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作为此次新展览“移民火星”的一部分,展现我们与火星这个太阳系里距离太阳第四远的行星间难解难分的友谊。

在空间里盘旋:Hassell设计的火星房屋 图片来源:Hassell+Eckersley

“1976年起,我们就成功将着陆器放到了火星上,”主策展人贾斯汀·麦圭尔克(Justin McGuirk)介绍说,“但人就是另一回事了。太空里一旦引入人的因素,我们要考虑的就不仅是工程问题,还涉及到设计。要在让人类待在一个胶囊飞行器里长达七个月,活下来而且保持理智并非易事,但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

这个展览的着眼点更广,从19世纪天文学家描绘火星地图的努力开始,到3D打印外星居住点的构想,就连脑洞大开的火星生活时尚,你都能在这里大饱眼福。这也是设计博物馆迄今为止最适合亲子同行的一次展出,每一个展区附有活动简介,还有妙趣横生的太空藏匿点模型,当父母沉浸在历史档案的同时,孩子也能自得其乐。展览给观众提供了关于太空居住空间简明易懂的介绍,但也丝毫不会降低科普含金量。

自从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在1877年绘制出火星地图,勾勒了这个行星表面的汪洋和大陆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火星上一定有某种生命体存在。他发现火星表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细线,推测这些细线可能是火星上的“运河”(Canali),从此便引发了一阵“运河热”。这一发现点燃了人们的幻想,认为可能有某种古老文明曾经在这红色的岩石上凿出了水路。他令人陶醉的火星地图也出现在展览上,地图上名叫埃律西昂(Elysium)的岛屿和乌托邦(Utopia)低海拔平原清晰可见,通过放射状的河网相连——这个和现代城市布局模式相似的构想和展览中马斯克火星殖民地的计划遥相辉映。

温馨港湾:Nagami公司设计的3D打印家具 图片来源:FelixSpeller/Design Museum

有多少计划和理论能穿越时间的洪流,留存至今,是展览中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麦圭尔克表示,二战过后,德国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von Braun)在1948年被秘密带到美国,在软禁期间,他提出了“火星计划”,自从这一份91页的手稿面世以来,飞向火星任务的基本原则就没怎么变过。对冯·布劳恩来说,移民火星是他的终极逃离幻想——而这次展览中出现的许多项目亦然。

在生存主义建筑家看来,火星是白板一块,是测试他们最极端想法的乌托邦。“那里是我们企图殖民的条件最恶劣的地方。”麦圭尔克说,火星上没有氧气,气温可达冰点之下,覆盖着荆棘般的粘性沙土,时不时还要遭遇辐射的轰炸。于是在美国宇航局的3D打印栖息地挑战赛中,大多数设计师便设计出了碉堡般的建筑,在颊豆状的模块纸上,用一层层堆叠的火星沙土铸造成低矮的壳状建筑。

最终胜出的是美国建筑科技公司AI SpaceFactory的作品。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低矮的碉堡90度转了个方向,形成一个蜂窝状的垂直圆柱体高塔,工作、居住和娱乐区域垂直分布,并且在屋顶增开一个天眼,好让光线倾泻而下。但说实话,除了技术上暂不可行之外,展览上这些建筑模型实在让人提不起移民火星的欲望。

晚餐出炉:设计企业Hassell的火星生活后勤展 图片来源:HASSELL+ Eckersley

这次展览真正的高光展区并没有回答“如果”的问题,不是聚焦于造梦,而是在零重力空间旅行种种困难的启发下,更加关注实际的设计创新。鲜为人知的俄罗斯设计师、第一位太空建筑师加林娜·巴拉绍娃(Galina Balashova)的绘画就是重头戏。她曾经负责苏联空间计划的联盟号宇宙飞船和礼炮号、米尔空间站的舱内设计。没有了重力的限制,这些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也是焕然一新的,巴拉绍娃也意识到,知道哪里是地板、天花板和墙壁对人类的心理十分重要。

“要在零重力空间找得着北,你需要两样东西,”加林娜介绍说,“你需要方向感,也要有稳定感。”她的解决办法就色码识别:绿色的是地板,淡蓝色的是天花板,四面墙刷成淡黄色,也就是说,用颜色代替重力。

到了今天,这个原则在国际空间站中依然受用,用一大堆电缆和控制面板营造出这样的环境。为了维持宇航员的心理健康,巴拉绍娃还用上了展现俄国风光的水彩画,在起飞的时候抚平宇航员的焦虑感。这些水彩画挂在苏联空间锤旁边,在里面填充滚珠轴承来提供冲力,一直保留到今天。

家庭友好展览:儿童火箭 图片来源:Will Oliver/EPA

其他更现代的创新成果包括零重力咖啡杯,外形看起来有点像缩短版女性专用的集尿器“Shewee”。这个奇怪的几何结构充分考虑到了液体在太空的形态,这款产品的设计师是火箭燃料流动模型设计原班人马,但这次他们的目的是,让宇航员好好享受一杯特浓意式,而不是从压缩袋里吸出来。咖啡杯的形状逐渐缩小到一个角,就像是个蜡烛芯,然后利用表面张力把其中的液体引入到你的口中,你喝到的将是一个个漂浮的咖啡球。

这场展览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如果我们真的要在地球以外的任何地方生存,像是喝咖啡和欣赏窗外景致这种人类对日常生活舒适度的需求也至关重要,需要和计算着陆轨迹一样认真考虑。不管我们的星际生活未来会是怎样,设计师必定是重要的一环,也许他们也能带来启发,在马斯克之辈野心勃勃想要征服其他星球的时候,先修复好我们自己的星球。

“移民火星”在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截至明年2月23日。

(翻译:马昕)

来源:卫报

原标题:Just nipping out for azero-gravity mocha! Moving to Mars review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