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我是“大科学”的批评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我是“大科学”的批评者

“各国政府都在问,我们怎样能够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呢?发现本身不是通过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偶然的机率事件。”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我其实是‘大科学’的批评者而不是倡议者。”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现场,作为首位演讲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一上来就给这个论坛议题“泼了泼冷水”。

所谓“大科学”(big science),是一个自二战以来被越来越多科学家和科学史学者关注的趋势,其表现是,科技进步越来越仰赖通常由政府机构雄厚资金赞助的大规模项目推动。于1980年代末由美国能源部发起,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和印度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一例。

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解敏在“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人类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断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未知答案。进入21世纪,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格局,创造着人类新的文明。随着科学研究的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在更多的交叉学科中共同开展探索。”

科恩伯格指出,纵观20世纪至今,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都不是来自“大科学工程”,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偶然中发现了史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为降低死亡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几十年来,无损成像(noninvasive imaging)和基因工程则在医学发展,特别是临床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进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这些发现并不是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医学问题,而是在人们做着自己的研究的时候,在非常意外的情况下因为学科融合而得出了这些发现。”

在他看来,生物医学方面的一些大科学工程,比如说耗费巨大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嫌疑。“当时(该工程)产生了很大的疑问,现在也有很多人对其质疑,因为使用1/10或者1/100的经费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现在我们可以在一周时间内用1000美元做测序了,所以这就让我们质疑了当时的基因组计划。”

“各国政府都在问,我们怎样能够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呢?发现本身不是通过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偶然的机率事件,我们要如何使它发生呢?只有去做,只有去碰运气,所以我们需要成千上万个聪明的年轻人,让他们自己追随自己的点子,相信最终一定会诞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改变科学的进展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并且提升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他说。

在呼吁同行们继续关注“小科学”的同时,科恩伯格也承认“大科学”在某些方面的重要性,他以中国药企药明康德为例:药明康德正在建立一个分子数据库,供全球科研人员免费使用,以便于更快地进行筛查确定可被用于某些靶点的分子,辅助研发新药。

“这就是我所谓的有意义的大科学项目——它可以推进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向我们指明未来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我是“大科学”的批评者

“各国政府都在问,我们怎样能够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呢?发现本身不是通过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偶然的机率事件。”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朱洁树

“我其实是‘大科学’的批评者而不是倡议者。”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现场,作为首位演讲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一上来就给这个论坛议题“泼了泼冷水”。

所谓“大科学”(big science),是一个自二战以来被越来越多科学家和科学史学者关注的趋势,其表现是,科技进步越来越仰赖通常由政府机构雄厚资金赞助的大规模项目推动。于1980年代末由美国能源部发起,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和印度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一例。

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解敏在“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人类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粒子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断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未知答案。进入21世纪,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格局,创造着人类新的文明。随着科学研究的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在更多的交叉学科中共同开展探索。”

科恩伯格指出,纵观20世纪至今,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都不是来自“大科学工程”,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1895年,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偶然中发现了史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为降低死亡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几十年来,无损成像(noninvasive imaging)和基因工程则在医学发展,特别是临床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进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这些发现并不是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医学问题,而是在人们做着自己的研究的时候,在非常意外的情况下因为学科融合而得出了这些发现。”

在他看来,生物医学方面的一些大科学工程,比如说耗费巨大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有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嫌疑。“当时(该工程)产生了很大的疑问,现在也有很多人对其质疑,因为使用1/10或者1/100的经费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现在我们可以在一周时间内用1000美元做测序了,所以这就让我们质疑了当时的基因组计划。”

“各国政府都在问,我们怎样能够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呢?发现本身不是通过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偶然的机率事件,我们要如何使它发生呢?只有去做,只有去碰运气,所以我们需要成千上万个聪明的年轻人,让他们自己追随自己的点子,相信最终一定会诞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改变科学的进展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并且提升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他说。

在呼吁同行们继续关注“小科学”的同时,科恩伯格也承认“大科学”在某些方面的重要性,他以中国药企药明康德为例:药明康德正在建立一个分子数据库,供全球科研人员免费使用,以便于更快地进行筛查确定可被用于某些靶点的分子,辅助研发新药。

“这就是我所谓的有意义的大科学项目——它可以推进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向我们指明未来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