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周新书推荐】大人们看到的是自杀,孩子们看到的是美好之事将发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周新书推荐】大人们看到的是自杀,孩子们看到的是美好之事将发生

本周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贝壳、中东、乌克兰、艺术……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  [美] 玛丽·彼得鲁塞维茨 编
王晨、初金一、王嘉宇、李莎 译
三辉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1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堪称跌宕起伏。作为苦役犯,他曾在西伯利亚与农民罪犯共同生活了四年,到了晚年,他又受邀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家族的年轻成员一同用餐,有人认为沙皇可能从与他的谈话中受益。因此,撰写其传记的作家们总是被他的生活吸引。《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一书作者、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约瑟夫·弗兰克却认为,纯粹的个人传记不是对其创作背景进行解释的最佳方法。所以,在本书当中,作者虽然注重其私人生活,但也把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各种流行思想的冲突结合起来,获得了新的视角。

在这种方法之下,读者也可以加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诸多笔下人物的了解。过去,对于《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与基里洛夫,人们往往看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纠缠,但却不知道他们当时为什么会受到那样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约瑟夫·弗兰克指出,想要真正理解这些人物,我们必须明白他们的行为如何与意识形态动机交织在一起。正因如此,作者耗数十年之功,撰写了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如今,厚达2500页的五卷本被玛丽·彼得鲁塞维茨缩编成为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更具普及意义的单卷本。

《企鹅的忧郁》

[乌克兰] 安德烈·库尔科夫 著  穆卓芸 译  天木 校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9

乌克兰遭遇经济危机,动物园开始分送动物,把饥肠辘辘的动物送给能喂饱它们的人。二流小说家维克托去了动物园,回家时便多了一只国王企鹅,它不仅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有忧郁症。他们在寒冷的乌克兰一起过冬。后来,维克托找到了《首都新闻报》的一份活儿:撰写讣闻。主编告诉他,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绘死去的人——从官员、帮派分子到文化界人士,报酬优渥,唯一奇怪之处就是要在死者去世前把讣闻写好,“无中生有编出一篇缅怀文”。企鹅米沙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大家看中了它的天生燕尾服和忧郁气质,所以遇到葬礼都要租借它。紧接着,朋友把自己的小女儿索尼娅托付给了维克托,他的生活似乎渐渐变得温暖起来。

好景不长,维克托渐渐发现自己的工作十分危险,他写的讣闻仿佛能够预知死亡,随后他自己也成为了讣闻的主角。他发现,这背后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巨大阴谋,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中间环节……维克托和米沙身处橙色革命前后政客和黑帮横行的乌克兰,企鹅隐喻了集体主义解体之后无序却有生命力的乌克兰人和他们的革命。

本书作者库尔科夫(Andrej Kurkow)1961年出生于列宁格勒附近的村庄,他在基辅大学学习日语,毕业以后被征召到克格勃负责日语监听,随后离开寻得一份狱警工作。在做狱警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企鹅的忧郁》,但是由于苏联解体,大多数出版社都倒闭了,他只能自己购买了食品包装纸,以自己发明的出版社的名字打印,在报刊亭售卖这本书,卖出了7万册。就这样,《企鹅的忧郁》成为了库尔科夫的成名作。

《卡夫卡与少女们》

[法] 达尼埃尔 · 德马尔凯 著  管筱明 译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9-30

法国作家达尼埃尔·德马尔凯所著的《卡夫卡与少女们》曾获得2002年法国美第奇非虚构首奖,这本书和过去卡夫卡传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把重心放在作家与父亲的关系上,把作家描写成一个在父亲阴影之下生活的小职员,而是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美学理论为基础,追问在卡夫卡的人生和作品当中“那些黑眼睛、目光悲戚的年轻妇女是什么样的人”。

本书作者看到,卡夫卡对少女的信任和他对性的恐惧不相上下。卡夫卡不要触碰少女,但却要把她抓在手里,而且要不惜一切手段,他要求少女给他写作的力量。正如德勒兹指出的,少女置身远处,书信和照片则成了魔鬼的工具:“书信也许成了原动力,(卡夫卡)通过它们所吸来的血,驱动了整架机器。”

《蝉》

[澳] 陈志勇 著  常立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10

澳大利亚华裔画家陈志勇曾经两度获得雨果奖,四度获得世界奇幻奖,他创作、改编并参与导演的《失物招领》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为了创作《蝉》这个绘本,陈志勇用丙烯酸和油漆创造出逼真的效果,还使用了很多摄影参考资料,包括他自己的身体、蝉的玩偶和办公室用的小卡片,使得作品“像一个电影短片,只是意图是创造静态的图像”。

《蝉》的故事显得十分简单,十七年来,蝉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工作,却始终没被人类接纳,而是受到冷漠和残酷的对待。在故事的最后,一无所有的蝉走上了摩天大楼的天台……陈志勇发现,在澳大利亚,不少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工作的成年人所面临的问题,他们不会说完美的英语,或因外表、行为,或因身体、智力上的残疾而受到偏见,“这并不是不真实的。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所有这些事情。”但是,他也看到不同人群对这个故事的不同解读。“大人们会在故事中间即刻把自杀看作是故事的主题。孩子们不一定会看到这一点,他们更像蝉,期待着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陈志勇说,他不太清楚《蝉》这个故事结尾处的“森林”是什么,以及如何到达那里,或者它是否实际上是一个可以去的地方。相反,它可能是一种内部景观,一种内心的平静或接受。“我不认为我的故事在做关于逃避、突破、干预或诸如此类的呼吁,除非读者自己觉得是这样的。《蝉》可以在多个层面来阅读,所以我才在这个好故事上花这么多时间去写作和绘画。”

《破碎大地:21世纪中东的六种人生》

[美] 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刘晓晖 译
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一系列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革命与起义导致形势越发恶劣,加之“伊斯兰国”造成严重破坏、大范围恐怖袭击发生,若干政权沦为失败国家……《阿拉伯的劳伦斯》作者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以六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部族、不同家族的主人公的命运,为我们呈现了21世纪初期到“阿拉伯之春”后中东的动荡。

这六个人分别是参与抗议活动家庭的埃及老母亲,一名为自己应效忠于谁而苦恼的利比亚空军学员,一位出身著名武士家族的库尔德医生,一位卷入内战的叙利亚大学生,一位伊拉克女权工作者,以及一位变成“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伊拉克劳工。对这六个人中的每一位,动乱和求生的经历都是具体的困难。虽然个体的经验各不相同,但他们从此都走上了一条永远不能回头的路。这些变化改变了他们的家园,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敌人与邻居》

[英] 伊恩·布莱克 著  王利莘 译
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9

英国记者与历史学者伊恩·布莱克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见证了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海湾战争、《奥斯陆协议》签订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本书中,他按照时间顺序,以重大事件为脉络,勾画出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百年来的交往。他提出,犹太复国主义和巴勒斯坦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不可调和,和平依旧遥遥无期。

布莱克发现,在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那里,主导叙事完全势不两立。以色列人描述了在几个世纪的反犹压迫后追寻自由和自决的决心,他们想要在故土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犹太国家,并且在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之后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因此他们强调的是自己在几个世纪的苦难和羞辱之后终于重新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所以,他们在看邻居时,看到的只有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暴力反抗。巴勒斯坦人则觉得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他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代,在20世纪,他们的阿拉伯人独立事业经历了大英帝国的背叛,得到的只有鼓励犹太人移民和购买土地的委任统治。在纳粹时代结束以后,巴勒斯坦人又面临着不公正的联合国分治计划。20世纪下半叶他们经历了战争和种族清洗,如今,他们的土地长期被占领、房屋被拆毁,土地上还竖立起了为了保护以色列安全而建造的“种族隔离墙”……以色列独立对他们来说就是无尽的灾难。

即使主导叙事仍然顽固,但是布莱克也看到,双方都不是铁板一块。两边都有一些人认识到,把一方刻画成殖民主义者、定居者和种族主义者,把另一方说成是恐怖分子、狂热分子和反犹主义者,只能削弱和解的可能性。双方都有一部分人认清现实,看到无论是否彼此喜欢,双方都会继续留存在这里。近年来,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关切两国解决方案的失败,通过协议形成单一国家的可取性和可能性,以及不公正、不稳定且危险的现状持续恶化。还没有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它。在这本书当中,布莱克分析了大量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和口述历史,以同等的同理心展现了双方的声音,也追究了双方领导人的责任。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美] 萨拉·桑顿 著  何云朝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9

为什么艺术越来越热?作家、文化社会学家萨拉·桑顿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她看到,一方面,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开始关注具有更多文化内涵的事物,而由于文化领域中的一些产业风光不再,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艺术等领域;另一方面,虽然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的整体阅读量却持续走低,更多人热衷于所谓“视觉文化”;此外,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艺术跨越了国界。昂贵、奢侈等特征抬高了某件艺术品拥有者的社会地位,这也导致了艺术市场的热闹。虽然如此,艺术界还是有其神秘色彩。桑顿在五个国家展开调查研究,分七个部分向读者解剖艺术和艺术品市场,“试图描绘出艺术界的深度和广度。”

本书分为“拍卖会”“艺术评论课”“博览会”“奖项”“杂志”“工作室”“双年展”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艺术界真实生活场景的描述,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描述来远观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萨拉·桑顿看到,艺术界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因为艺术界不仅十分复杂,而且艺术模糊了工作和娱乐的界线、国家和国家的界线、文化与经济的界线。在这个意义上,她认为,“艺术界就是未来社会组织的雏形。”

《时间的螺旋》

[英]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著  刘利平、李慷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

贝壳出现在神话和故事里,并曾经在人类世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史前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发现了贝壳,他们把贝壳拾起来细心研究,观赏它们的形状,将其视为珍宝。但近代以来,人们丧失了对贝壳的敬畏,贝壳沦为劣质的工艺品。甚至,城市里的很多人即使拥有贝壳项链或牡蛎壳做成的灯罩,也不知道它们是从活生生的动物身上取下来的。

英国海洋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科学顾问海伦·斯凯尔斯写作的《时间的螺旋》对贝壳的制造者——软体动物——作了详尽的介绍。她称,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读者有关贝壳的一切,这也不是一本介绍如何寻找或区分贝壳的册子。本书收纳了多个她精心挑选的贝壳轶事,诉说了贝壳在融入人类世界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离奇的故事。这位具有海洋生物学背景的科普作家不仅揭示了贝壳在自然界的处境和意义,还将生物学、历史学和生态学视角结合起来,勾勒出了贝壳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痕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周新书推荐】大人们看到的是自杀,孩子们看到的是美好之事将发生

本周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贝壳、中东、乌克兰、艺术……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  [美] 玛丽·彼得鲁塞维茨 编
王晨、初金一、王嘉宇、李莎 译
三辉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1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堪称跌宕起伏。作为苦役犯,他曾在西伯利亚与农民罪犯共同生活了四年,到了晚年,他又受邀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家族的年轻成员一同用餐,有人认为沙皇可能从与他的谈话中受益。因此,撰写其传记的作家们总是被他的生活吸引。《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一书作者、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约瑟夫·弗兰克却认为,纯粹的个人传记不是对其创作背景进行解释的最佳方法。所以,在本书当中,作者虽然注重其私人生活,但也把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各种流行思想的冲突结合起来,获得了新的视角。

在这种方法之下,读者也可以加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诸多笔下人物的了解。过去,对于《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与基里洛夫,人们往往看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纠缠,但却不知道他们当时为什么会受到那样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约瑟夫·弗兰克指出,想要真正理解这些人物,我们必须明白他们的行为如何与意识形态动机交织在一起。正因如此,作者耗数十年之功,撰写了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如今,厚达2500页的五卷本被玛丽·彼得鲁塞维茨缩编成为了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更具普及意义的单卷本。

《企鹅的忧郁》

[乌克兰] 安德烈·库尔科夫 著  穆卓芸 译  天木 校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9

乌克兰遭遇经济危机,动物园开始分送动物,把饥肠辘辘的动物送给能喂饱它们的人。二流小说家维克托去了动物园,回家时便多了一只国王企鹅,它不仅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有忧郁症。他们在寒冷的乌克兰一起过冬。后来,维克托找到了《首都新闻报》的一份活儿:撰写讣闻。主编告诉他,要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描绘死去的人——从官员、帮派分子到文化界人士,报酬优渥,唯一奇怪之处就是要在死者去世前把讣闻写好,“无中生有编出一篇缅怀文”。企鹅米沙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大家看中了它的天生燕尾服和忧郁气质,所以遇到葬礼都要租借它。紧接着,朋友把自己的小女儿索尼娅托付给了维克托,他的生活似乎渐渐变得温暖起来。

好景不长,维克托渐渐发现自己的工作十分危险,他写的讣闻仿佛能够预知死亡,随后他自己也成为了讣闻的主角。他发现,这背后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巨大阴谋,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中间环节……维克托和米沙身处橙色革命前后政客和黑帮横行的乌克兰,企鹅隐喻了集体主义解体之后无序却有生命力的乌克兰人和他们的革命。

本书作者库尔科夫(Andrej Kurkow)1961年出生于列宁格勒附近的村庄,他在基辅大学学习日语,毕业以后被征召到克格勃负责日语监听,随后离开寻得一份狱警工作。在做狱警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企鹅的忧郁》,但是由于苏联解体,大多数出版社都倒闭了,他只能自己购买了食品包装纸,以自己发明的出版社的名字打印,在报刊亭售卖这本书,卖出了7万册。就这样,《企鹅的忧郁》成为了库尔科夫的成名作。

《卡夫卡与少女们》

[法] 达尼埃尔 · 德马尔凯 著  管筱明 译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9-30

法国作家达尼埃尔·德马尔凯所著的《卡夫卡与少女们》曾获得2002年法国美第奇非虚构首奖,这本书和过去卡夫卡传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把重心放在作家与父亲的关系上,把作家描写成一个在父亲阴影之下生活的小职员,而是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美学理论为基础,追问在卡夫卡的人生和作品当中“那些黑眼睛、目光悲戚的年轻妇女是什么样的人”。

本书作者看到,卡夫卡对少女的信任和他对性的恐惧不相上下。卡夫卡不要触碰少女,但却要把她抓在手里,而且要不惜一切手段,他要求少女给他写作的力量。正如德勒兹指出的,少女置身远处,书信和照片则成了魔鬼的工具:“书信也许成了原动力,(卡夫卡)通过它们所吸来的血,驱动了整架机器。”

《蝉》

[澳] 陈志勇 著  常立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10

澳大利亚华裔画家陈志勇曾经两度获得雨果奖,四度获得世界奇幻奖,他创作、改编并参与导演的《失物招领》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为了创作《蝉》这个绘本,陈志勇用丙烯酸和油漆创造出逼真的效果,还使用了很多摄影参考资料,包括他自己的身体、蝉的玩偶和办公室用的小卡片,使得作品“像一个电影短片,只是意图是创造静态的图像”。

《蝉》的故事显得十分简单,十七年来,蝉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工作,却始终没被人类接纳,而是受到冷漠和残酷的对待。在故事的最后,一无所有的蝉走上了摩天大楼的天台……陈志勇发现,在澳大利亚,不少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工作的成年人所面临的问题,他们不会说完美的英语,或因外表、行为,或因身体、智力上的残疾而受到偏见,“这并不是不真实的。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所有这些事情。”但是,他也看到不同人群对这个故事的不同解读。“大人们会在故事中间即刻把自杀看作是故事的主题。孩子们不一定会看到这一点,他们更像蝉,期待着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陈志勇说,他不太清楚《蝉》这个故事结尾处的“森林”是什么,以及如何到达那里,或者它是否实际上是一个可以去的地方。相反,它可能是一种内部景观,一种内心的平静或接受。“我不认为我的故事在做关于逃避、突破、干预或诸如此类的呼吁,除非读者自己觉得是这样的。《蝉》可以在多个层面来阅读,所以我才在这个好故事上花这么多时间去写作和绘画。”

《破碎大地:21世纪中东的六种人生》

[美] 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刘晓晖 译
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一系列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革命与起义导致形势越发恶劣,加之“伊斯兰国”造成严重破坏、大范围恐怖袭击发生,若干政权沦为失败国家……《阿拉伯的劳伦斯》作者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以六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部族、不同家族的主人公的命运,为我们呈现了21世纪初期到“阿拉伯之春”后中东的动荡。

这六个人分别是参与抗议活动家庭的埃及老母亲,一名为自己应效忠于谁而苦恼的利比亚空军学员,一位出身著名武士家族的库尔德医生,一位卷入内战的叙利亚大学生,一位伊拉克女权工作者,以及一位变成“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伊拉克劳工。对这六个人中的每一位,动乱和求生的经历都是具体的困难。虽然个体的经验各不相同,但他们从此都走上了一条永远不能回头的路。这些变化改变了他们的家园,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敌人与邻居》

[英] 伊恩·布莱克 著  王利莘 译
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9

英国记者与历史学者伊恩·布莱克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见证了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海湾战争、《奥斯陆协议》签订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本书中,他按照时间顺序,以重大事件为脉络,勾画出了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百年来的交往。他提出,犹太复国主义和巴勒斯坦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不可调和,和平依旧遥遥无期。

布莱克发现,在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那里,主导叙事完全势不两立。以色列人描述了在几个世纪的反犹压迫后追寻自由和自决的决心,他们想要在故土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犹太国家,并且在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之后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因此他们强调的是自己在几个世纪的苦难和羞辱之后终于重新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所以,他们在看邻居时,看到的只有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暴力反抗。巴勒斯坦人则觉得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他们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代,在20世纪,他们的阿拉伯人独立事业经历了大英帝国的背叛,得到的只有鼓励犹太人移民和购买土地的委任统治。在纳粹时代结束以后,巴勒斯坦人又面临着不公正的联合国分治计划。20世纪下半叶他们经历了战争和种族清洗,如今,他们的土地长期被占领、房屋被拆毁,土地上还竖立起了为了保护以色列安全而建造的“种族隔离墙”……以色列独立对他们来说就是无尽的灾难。

即使主导叙事仍然顽固,但是布莱克也看到,双方都不是铁板一块。两边都有一些人认识到,把一方刻画成殖民主义者、定居者和种族主义者,把另一方说成是恐怖分子、狂热分子和反犹主义者,只能削弱和解的可能性。双方都有一部分人认清现实,看到无论是否彼此喜欢,双方都会继续留存在这里。近年来,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关切两国解决方案的失败,通过协议形成单一国家的可取性和可能性,以及不公正、不稳定且危险的现状持续恶化。还没有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它。在这本书当中,布莱克分析了大量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和口述历史,以同等的同理心展现了双方的声音,也追究了双方领导人的责任。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美] 萨拉·桑顿 著  何云朝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9

为什么艺术越来越热?作家、文化社会学家萨拉·桑顿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她看到,一方面,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开始关注具有更多文化内涵的事物,而由于文化领域中的一些产业风光不再,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艺术等领域;另一方面,虽然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的整体阅读量却持续走低,更多人热衷于所谓“视觉文化”;此外,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艺术跨越了国界。昂贵、奢侈等特征抬高了某件艺术品拥有者的社会地位,这也导致了艺术市场的热闹。虽然如此,艺术界还是有其神秘色彩。桑顿在五个国家展开调查研究,分七个部分向读者解剖艺术和艺术品市场,“试图描绘出艺术界的深度和广度。”

本书分为“拍卖会”“艺术评论课”“博览会”“奖项”“杂志”“工作室”“双年展”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艺术界真实生活场景的描述,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描述来远观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萨拉·桑顿看到,艺术界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因为艺术界不仅十分复杂,而且艺术模糊了工作和娱乐的界线、国家和国家的界线、文化与经济的界线。在这个意义上,她认为,“艺术界就是未来社会组织的雏形。”

《时间的螺旋》

[英]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著  刘利平、李慷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

贝壳出现在神话和故事里,并曾经在人类世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史前时代的人类就已经发现了贝壳,他们把贝壳拾起来细心研究,观赏它们的形状,将其视为珍宝。但近代以来,人们丧失了对贝壳的敬畏,贝壳沦为劣质的工艺品。甚至,城市里的很多人即使拥有贝壳项链或牡蛎壳做成的灯罩,也不知道它们是从活生生的动物身上取下来的。

英国海洋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科学顾问海伦·斯凯尔斯写作的《时间的螺旋》对贝壳的制造者——软体动物——作了详尽的介绍。她称,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读者有关贝壳的一切,这也不是一本介绍如何寻找或区分贝壳的册子。本书收纳了多个她精心挑选的贝壳轶事,诉说了贝壳在融入人类世界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离奇的故事。这位具有海洋生物学背景的科普作家不仅揭示了贝壳在自然界的处境和意义,还将生物学、历史学和生态学视角结合起来,勾勒出了贝壳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痕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