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霍铂:6.8亿拍卖高价背后的孤独画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霍铂:6.8亿拍卖高价背后的孤独画手

孤独是21世纪的关键词之一,是最说不烂的话题,但孤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氛和情景?美国画家爱德华·霍铂的作品,可能是最好的答案之一。

文|经纬创投

常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生活便利,沟通迅捷,物质条件逐年上升;坏在节奏快,日常996太忙,停下来的时候有点孤独感。

孤独是21世纪的关键词之一,是最说不烂的话题,但孤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氛和情景?美国画家爱德华·霍铂的作品,可能是最好的答案之一。

爱德华·霍铂可以说是美国绘画界的“孤独患者”,作为21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画家之一,他最擅长画的就是摸不着的孤独感。霍铂曾这样说过:“伟大的艺术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内心世界会塑造他自己版本的世界。”

城市里的孤独、失望、甚至是绝望都是他的绘画主题:空荡的房间,开着的窗,一个凝望窗外的人,一束光……他的画总是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观者常常会发现画里的场景和现实中别无两样,从而轻易地将画作内容和自己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爱德华·霍铂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荣获美国普利策诗歌奖的诗人和艺评人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对霍铂的画作特别感兴趣,他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深度:霍铂画谈》。通过赏析画作,他想探究一个终极的问题:为什么众多不同的人,面对霍铂却有着同样的感动?

很多艺评人认为是社会背景,画作中场景的真实性和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心中的空虚都是这种强大的作品互动性的根源。

1929《铁路夕阳》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但斯特兰德并不这么认为,“霍铂的绘画并非社会学文献,亦非不快,抑或其他同样模糊的用以建构美国心理学的情感语言。在我看来,霍铂的绘画超越了现实的表象,将观者抛掷于一个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

用人话说,答案是画中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或喜或悲,而霍铂的所有作品里如出一辙的孤独感和荒凉感让人好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故事?他为什么要画孤独?以下,Enjoy:

1、一天里的“霍铂时刻”

霍铂的画作,最吸引人的就是画面所制造的孤独的情绪。而这些画面,或许在生活中只是一闪而过的,每个人都会有的孤独片刻。

有人说,这些被霍铂选择记录下的孤独瞬间可以被叫做“霍铂时刻”,而这些时刻在现代人的都市生活里无处不在:

1952 《清晨阳光》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在天微亮的清晨醒来,拉开窗帘,你看着不知何处的远方发呆,心想,又是工作的一天开始了。

1946《靠近城市》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好不容易挤上地铁,你被人群推到了车厢的边缘,脸离窗口只有1厘米。轻轨窗外的景色开始被高楼大厦塞满,繁华热闹却也有种奇怪的空虚感,头顶的天空不太看得见了。

1962《纽约的办公室》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办公楼是你在这个城市里最熟悉的一角,甚至比家里更熟。你从窗户里看到,同事已经开始工作了,你加快了脚步。

1958《咖啡馆里的阳光》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在咖啡厅见完客户,你累坏了。不可多得的喘息瞬间,你抬头发现今天是个难得的晴天,阳光原来早已洒满了这个封闭的小空间,恍若隔世。

1953《在小镇里的办公室》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下午5点,你刚开完一个漫长的会,又收到了一堆需要修改和调整的任务,而原计划里今日份的工作还没开始干,你站起来活动了一下坐了一下午的筋骨,看着窗外发了会呆,心想,今晚又要加班了。

1927《自助餐厅》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天不知不觉就黑了,你看了一眼时间,是时候该吃晚饭了。你去了楼下的餐厅,点了餐,等饭的空隙你喝着服务员给你倒的热茶,脑海里不断地盘旋着项目的各种细节。

1940《晚上的办公室》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晚上9点,加班终于要结束了,大家都在做最后的收尾,有的整理文件,有的抓紧在做完最后的部分工作。黑夜早已来临,和办公室内亮堂的灯光和嘈杂的说话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心想,今天最后一个关灯的人又会是我吗?

1942《夜游者》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终于下了班,你走出公司,路过街角的小酒馆,隔着玻璃窗看着里面疲惫的人们在借酒浇愁。你想了想,今天没有什么心情,就没有进去。

1928《夜晚的窗户》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回家路上,你看着路上的万家灯火,想着那些房间里的人,度过了怎样的一天呢?

1945《给旅行者的房间》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还好,你的室友还没有睡,远远地就看见家里亮着的灯,像黑夜中的灯塔。你朝光亮走去,这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1930《周日的清晨》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熬到周末,清晨的大街上都冷冷清清的,平日早起奔跑的上班族都不见了。

1939 《纽约电影院》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你想看的电影上映了。你买了票,一个人看,在黑暗里无声地感慨。

1960《阳光里的人》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好不容易熬到假期,你买了机票去到远方,以为自己终于能逃离重复的日常生活,但坐在风景里,时间好像停摆了。你感觉自己好像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一闲下来,孤独感又冒了出来。

这些可能的“霍铂时刻”,你也有吗?

2、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为什么霍铂会选择这种特定的时刻,这些节点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答案,或许就在他的生活经历中。

1882年爱德华·霍铂在Nyack小镇出生,降临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浸会教徒的家里。自舞勺之年,霍铂就已经很擅长绘画,他用不同的油画颜料和水彩做实验,也很擅长画工笔画。

英国卫报的文章说,孩提时的他,外表看起来就总让人莫名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当时,年仅12岁的霍铂就已经长到1米8,高大笨拙,在他的同学圈中格格不入。霍铂自己也说,对于家庭和生活,自己总感觉像一个“局外人”。

和很多孩子一样,霍铂身上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1899年他开始在纽约艺术学校就读,背负着成为一个职业插画家的希望。他在这个学校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盖伊·杜波伊斯(Guy Péne du Bois)和陪伴他下半生的妻子乔·尼维森(Jo Nivison)。之后,他成为该院校的一名成员,在美国现实主义之父罗伯特·亨利手下工作。耳濡目染的生活阅历让年轻的爱德华·霍铂从这位美国现实主义大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24岁的时候,霍铂跟随很多的美国艺术家去了法国游历,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被当时巴黎盛行的立体主义所吸引和影响。在享受了巴黎美丽春天后,美好的风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唤醒了他的想象力,霍铂反而被印象派征服,开始在他的调色盘里加入了更为柔和的色系。

从那以后,他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运用明亮的色彩,特殊的光影,让作品极具叙事性,仿佛精心雕刻的电影场景。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作画好比从时间的蚕食中,保留一点儿残酷的现实”。

1925《火车道边的房屋》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回到美国之后,霍铂开始接他最讨厌的商业广告插画设计谋生。在这期间,他仍旧创造画作,也送一些作品去画廊售卖,但命运好像跟霍铂开了一个大玩笑,当时最时兴的艺术风格是美国风,而游历经历带给霍铂的法国风格转变让他在当时并不吃香,直到30岁,他一幅画都没有卖出去。

好友盖伊·杜波伊斯为霍铂的状态担心,常常通过人脉帮他拿到一些展览的邀请函。在日记里,杜波依斯这样写道“我希望看见他(霍铂)跳脱现状,我想看见他开心的样子。”

在1924年,42岁的霍铂终于熬到了他的黄金时代。有一天他尝试把他的水彩画放在Kraushaar画廊售卖,但被拒绝了。他转身离开,顺着街道走下去,在快要错过新开的Rehn画廊的时候,他站住了脚。他决定再尝试一下,便拿着画踏进了这家新画廊的门。

在他把画给画廊主理人看之前,画廊里的一位顾客一下子就看中了他手上的一幅画,并且立马就买了下来。正是这一桩买卖的契机,Rehn画廊正式成为霍铂作品的代理,也顺势将霍铂打造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艺术家。各大博物馆的展览邀请也因此纷至沓来。

1956《酒店高窗》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之后的几十年,霍铂的热度和艺术地位只增不减,而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美国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描绘明亮而简洁的美式生活场景、新英格兰的灯塔和海景,他的作品《夜莺》、《周日清晨》和《自动售货机》等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艺术史上的代表作品。

在1956年,霍铂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当时杂志这样评论霍铂对美国艺术的重要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终于前所未有地在世界艺术传统方面觉醒了,并且发现一部分的艺术传统其实就存在于自己的后院之中。这些画作反映的不是欧洲的绘画方法,而是美国人的生活——艰难却又顺利,喧闹却也多元。虽然这是一条汇合了很多不同的艺术源头和情绪的河流,但它最强劲的一股水流一直都是对现实画派的探索。这也是衡量爱德华·霍铂重要性的一大指标:他是时至今日探索现实画派的传统中最受尊重的赢家。”

霍铂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艺术的认真。他的工作习惯甚至可以用“偏执”来形容,每一幅画背后都是超乎想象的周全准备,从物色场景,到研究,准备,画草稿再到画面背后的思考,事无巨细。

随着年龄的增长,80岁的霍铂创作也愈发困难。而其中原因就藏在他草稿里反映出的对细节的苛求、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绘画场景、还有他一段持续了很久的抑郁,种种外界和身体的因素,让他没有办法画出很多的作品。

霍铂产出的油画,从最早的1895年到他最后的一幅总共有366幅,对比毕加索的“高产”,他平均每年只产出5幅。他的最后一幅作品《空房间里的光》(《Sun in an Empty Room》)在1963年完成。

1963《空房间里的光》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马克·斯特兰德(MarkStrand)在书里这样写道“在这幅晚期作品里,不再有什么来安抚这光了。光从窗外进入,在同一房间里两次跌落——现实近窗的那堵墙,然后是另一堵微微凹进的墙。光同时落在两个平面上,但我们感受到的确是某种终结之意,没有任何相续的味道。”

《空房间里的光》仿佛乐章的休止符,带着灰度的颜色和过去法国式的柔和鲜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或许是霍铂为自己画的句号,窄小的窗户外是黑暗的未知,画面的一切就注重在房间里的这一片虚无中,这次他的思绪逃不走了,只能永远禁锢在这窄小的,洒满夕阳的房间里。

3、孤独经济

从996到007,都市生活一直在不断地加速,也让人失去了很多驻足发呆的瞬间。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15岁以上未婚人口总数为2.15亿,再加上2300万离婚人数,我国单身人口规模达到2.4亿。2017年的人口总数是13.90亿人,也就是说,每六个人中间,就有一个处于“空巢”状态。

某研究院曾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孤独感”调查,有近61.47%的人平时会感到孤独。而消解孤独的方式就是——买买买。即便不便宜,也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购物就是购买一种生活方式。

霍铂留下来的这些寂静、空旷、甚至是孤独的画面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更显珍贵,也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情。而这也衍生出了霍铂独有的“孤独经济”。

霍铂的画的价值近年来更是呈现突破性的增长,去年12月,他的《杂碎》(《Chop Suey》)在纽约佳士得以6.67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这是他作品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也是近年来美国现代艺术拍卖的最高价。按最近美金汇率计算,他总共有4幅画拍卖出了上亿的价格,分别是《杂碎》、《吹过威霍肯小镇的东风》、《酒店高窗》和《布莱克维尔的小岛》。

《杂碎》6.8亿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吹过威霍肯小镇的东风》2.8亿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酒店高窗》1.8亿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数据显示,霍铂画作的拍卖价格在千万级的(包括上亿的)共有19幅。霍铂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自然是为这幅画的高价奠定了基础,但拍卖者的争相竞标或许也是因为画作的主题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艺术史学家Deborah Lyons也这样认为,他认为,“霍铂的作品里面细节的多余性,和对巧妙事件的前沿设计,允许观者将这些画中的细节投放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

旧金山的现代艺术馆在2012年也高价购入了霍铂的《中场休息》画作,当采访到为什么愿意重金购得此画,现代艺术馆的高级策展人Gary Garrels说,“《中场休息》这幅画是霍铂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他后期的风格和画法,同时也奠定了他成为20世纪早期当代艺术巨匠的地位。”Neal Benezra,现代艺术馆的主管也坦言,“因为霍铂是这个国家迄今最伟大的人类生活视觉诗人。”

瑞士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这样评价霍铂画作的力量:“爱德华·霍珀的绘画表明,在日常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力量,只有当我们注视良久时,才能发现它。”

References:

1). 《寂静的深度:霍铂画谈》,作者:马克·斯特兰德

2). Only the lonely, theguardian.com

3). 文中艺术品拍卖价格及时间均来自:mutualart.com

4). 爱德华·霍铂官网:edwardhopper.net

5). 每日一画 | Edward Hopper 爱德华·霍伯 《夜莺》的故事,作者:优画网,新浪博客

6). SFMoMa acquires major Edward HopperPainting, sfmoma.org

7). Understanding Edward Hopper’s LonelyVision of America, beyond “Nighthawks”, artsy.ne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霍铂:6.8亿拍卖高价背后的孤独画手

孤独是21世纪的关键词之一,是最说不烂的话题,但孤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氛和情景?美国画家爱德华·霍铂的作品,可能是最好的答案之一。

文|经纬创投

常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生活便利,沟通迅捷,物质条件逐年上升;坏在节奏快,日常996太忙,停下来的时候有点孤独感。

孤独是21世纪的关键词之一,是最说不烂的话题,但孤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氛和情景?美国画家爱德华·霍铂的作品,可能是最好的答案之一。

爱德华·霍铂可以说是美国绘画界的“孤独患者”,作为21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画家之一,他最擅长画的就是摸不着的孤独感。霍铂曾这样说过:“伟大的艺术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内心世界会塑造他自己版本的世界。”

城市里的孤独、失望、甚至是绝望都是他的绘画主题:空荡的房间,开着的窗,一个凝望窗外的人,一束光……他的画总是给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观者常常会发现画里的场景和现实中别无两样,从而轻易地将画作内容和自己联系起来,产生共鸣。

爱德华·霍铂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荣获美国普利策诗歌奖的诗人和艺评人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对霍铂的画作特别感兴趣,他为此写了一本书叫《寂静的深度:霍铂画谈》。通过赏析画作,他想探究一个终极的问题:为什么众多不同的人,面对霍铂却有着同样的感动?

很多艺评人认为是社会背景,画作中场景的真实性和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心中的空虚都是这种强大的作品互动性的根源。

1929《铁路夕阳》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但斯特兰德并不这么认为,“霍铂的绘画并非社会学文献,亦非不快,抑或其他同样模糊的用以建构美国心理学的情感语言。在我看来,霍铂的绘画超越了现实的表象,将观者抛掷于一个由情绪和感觉所主导的虚像空间。”

用人话说,答案是画中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或喜或悲,而霍铂的所有作品里如出一辙的孤独感和荒凉感让人好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故事?他为什么要画孤独?以下,Enjoy:

1、一天里的“霍铂时刻”

霍铂的画作,最吸引人的就是画面所制造的孤独的情绪。而这些画面,或许在生活中只是一闪而过的,每个人都会有的孤独片刻。

有人说,这些被霍铂选择记录下的孤独瞬间可以被叫做“霍铂时刻”,而这些时刻在现代人的都市生活里无处不在:

1952 《清晨阳光》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在天微亮的清晨醒来,拉开窗帘,你看着不知何处的远方发呆,心想,又是工作的一天开始了。

1946《靠近城市》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好不容易挤上地铁,你被人群推到了车厢的边缘,脸离窗口只有1厘米。轻轨窗外的景色开始被高楼大厦塞满,繁华热闹却也有种奇怪的空虚感,头顶的天空不太看得见了。

1962《纽约的办公室》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办公楼是你在这个城市里最熟悉的一角,甚至比家里更熟。你从窗户里看到,同事已经开始工作了,你加快了脚步。

1958《咖啡馆里的阳光》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在咖啡厅见完客户,你累坏了。不可多得的喘息瞬间,你抬头发现今天是个难得的晴天,阳光原来早已洒满了这个封闭的小空间,恍若隔世。

1953《在小镇里的办公室》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下午5点,你刚开完一个漫长的会,又收到了一堆需要修改和调整的任务,而原计划里今日份的工作还没开始干,你站起来活动了一下坐了一下午的筋骨,看着窗外发了会呆,心想,今晚又要加班了。

1927《自助餐厅》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天不知不觉就黑了,你看了一眼时间,是时候该吃晚饭了。你去了楼下的餐厅,点了餐,等饭的空隙你喝着服务员给你倒的热茶,脑海里不断地盘旋着项目的各种细节。

1940《晚上的办公室》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晚上9点,加班终于要结束了,大家都在做最后的收尾,有的整理文件,有的抓紧在做完最后的部分工作。黑夜早已来临,和办公室内亮堂的灯光和嘈杂的说话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心想,今天最后一个关灯的人又会是我吗?

1942《夜游者》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终于下了班,你走出公司,路过街角的小酒馆,隔着玻璃窗看着里面疲惫的人们在借酒浇愁。你想了想,今天没有什么心情,就没有进去。

1928《夜晚的窗户》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回家路上,你看着路上的万家灯火,想着那些房间里的人,度过了怎样的一天呢?

1945《给旅行者的房间》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还好,你的室友还没有睡,远远地就看见家里亮着的灯,像黑夜中的灯塔。你朝光亮走去,这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1930《周日的清晨》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熬到周末,清晨的大街上都冷冷清清的,平日早起奔跑的上班族都不见了。

1939 《纽约电影院》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你想看的电影上映了。你买了票,一个人看,在黑暗里无声地感慨。

1960《阳光里的人》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好不容易熬到假期,你买了机票去到远方,以为自己终于能逃离重复的日常生活,但坐在风景里,时间好像停摆了。你感觉自己好像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一闲下来,孤独感又冒了出来。

这些可能的“霍铂时刻”,你也有吗?

2、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为什么霍铂会选择这种特定的时刻,这些节点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答案,或许就在他的生活经历中。

1882年爱德华·霍铂在Nyack小镇出生,降临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浸会教徒的家里。自舞勺之年,霍铂就已经很擅长绘画,他用不同的油画颜料和水彩做实验,也很擅长画工笔画。

英国卫报的文章说,孩提时的他,外表看起来就总让人莫名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当时,年仅12岁的霍铂就已经长到1米8,高大笨拙,在他的同学圈中格格不入。霍铂自己也说,对于家庭和生活,自己总感觉像一个“局外人”。

和很多孩子一样,霍铂身上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1899年他开始在纽约艺术学校就读,背负着成为一个职业插画家的希望。他在这个学校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盖伊·杜波伊斯(Guy Péne du Bois)和陪伴他下半生的妻子乔·尼维森(Jo Nivison)。之后,他成为该院校的一名成员,在美国现实主义之父罗伯特·亨利手下工作。耳濡目染的生活阅历让年轻的爱德华·霍铂从这位美国现实主义大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24岁的时候,霍铂跟随很多的美国艺术家去了法国游历,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被当时巴黎盛行的立体主义所吸引和影响。在享受了巴黎美丽春天后,美好的风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唤醒了他的想象力,霍铂反而被印象派征服,开始在他的调色盘里加入了更为柔和的色系。

从那以后,他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运用明亮的色彩,特殊的光影,让作品极具叙事性,仿佛精心雕刻的电影场景。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作画好比从时间的蚕食中,保留一点儿残酷的现实”。

1925《火车道边的房屋》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回到美国之后,霍铂开始接他最讨厌的商业广告插画设计谋生。在这期间,他仍旧创造画作,也送一些作品去画廊售卖,但命运好像跟霍铂开了一个大玩笑,当时最时兴的艺术风格是美国风,而游历经历带给霍铂的法国风格转变让他在当时并不吃香,直到30岁,他一幅画都没有卖出去。

好友盖伊·杜波伊斯为霍铂的状态担心,常常通过人脉帮他拿到一些展览的邀请函。在日记里,杜波依斯这样写道“我希望看见他(霍铂)跳脱现状,我想看见他开心的样子。”

在1924年,42岁的霍铂终于熬到了他的黄金时代。有一天他尝试把他的水彩画放在Kraushaar画廊售卖,但被拒绝了。他转身离开,顺着街道走下去,在快要错过新开的Rehn画廊的时候,他站住了脚。他决定再尝试一下,便拿着画踏进了这家新画廊的门。

在他把画给画廊主理人看之前,画廊里的一位顾客一下子就看中了他手上的一幅画,并且立马就买了下来。正是这一桩买卖的契机,Rehn画廊正式成为霍铂作品的代理,也顺势将霍铂打造成了当时最热门的艺术家。各大博物馆的展览邀请也因此纷至沓来。

1956《酒店高窗》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之后的几十年,霍铂的热度和艺术地位只增不减,而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美国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描绘明亮而简洁的美式生活场景、新英格兰的灯塔和海景,他的作品《夜莺》、《周日清晨》和《自动售货机》等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艺术史上的代表作品。

在1956年,霍铂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当时杂志这样评论霍铂对美国艺术的重要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人终于前所未有地在世界艺术传统方面觉醒了,并且发现一部分的艺术传统其实就存在于自己的后院之中。这些画作反映的不是欧洲的绘画方法,而是美国人的生活——艰难却又顺利,喧闹却也多元。虽然这是一条汇合了很多不同的艺术源头和情绪的河流,但它最强劲的一股水流一直都是对现实画派的探索。这也是衡量爱德华·霍铂重要性的一大指标:他是时至今日探索现实画派的传统中最受尊重的赢家。”

霍铂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艺术的认真。他的工作习惯甚至可以用“偏执”来形容,每一幅画背后都是超乎想象的周全准备,从物色场景,到研究,准备,画草稿再到画面背后的思考,事无巨细。

随着年龄的增长,80岁的霍铂创作也愈发困难。而其中原因就藏在他草稿里反映出的对细节的苛求、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绘画场景、还有他一段持续了很久的抑郁,种种外界和身体的因素,让他没有办法画出很多的作品。

霍铂产出的油画,从最早的1895年到他最后的一幅总共有366幅,对比毕加索的“高产”,他平均每年只产出5幅。他的最后一幅作品《空房间里的光》(《Sun in an Empty Room》)在1963年完成。

1963《空房间里的光》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马克·斯特兰德(MarkStrand)在书里这样写道“在这幅晚期作品里,不再有什么来安抚这光了。光从窗外进入,在同一房间里两次跌落——现实近窗的那堵墙,然后是另一堵微微凹进的墙。光同时落在两个平面上,但我们感受到的确是某种终结之意,没有任何相续的味道。”

《空房间里的光》仿佛乐章的休止符,带着灰度的颜色和过去法国式的柔和鲜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或许是霍铂为自己画的句号,窄小的窗户外是黑暗的未知,画面的一切就注重在房间里的这一片虚无中,这次他的思绪逃不走了,只能永远禁锢在这窄小的,洒满夕阳的房间里。

3、孤独经济

从996到007,都市生活一直在不断地加速,也让人失去了很多驻足发呆的瞬间。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15岁以上未婚人口总数为2.15亿,再加上2300万离婚人数,我国单身人口规模达到2.4亿。2017年的人口总数是13.90亿人,也就是说,每六个人中间,就有一个处于“空巢”状态。

某研究院曾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孤独感”调查,有近61.47%的人平时会感到孤独。而消解孤独的方式就是——买买买。即便不便宜,也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购物就是购买一种生活方式。

霍铂留下来的这些寂静、空旷、甚至是孤独的画面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更显珍贵,也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情。而这也衍生出了霍铂独有的“孤独经济”。

霍铂的画的价值近年来更是呈现突破性的增长,去年12月,他的《杂碎》(《Chop Suey》)在纽约佳士得以6.67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这是他作品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也是近年来美国现代艺术拍卖的最高价。按最近美金汇率计算,他总共有4幅画拍卖出了上亿的价格,分别是《杂碎》、《吹过威霍肯小镇的东风》、《酒店高窗》和《布莱克维尔的小岛》。

《杂碎》6.8亿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吹过威霍肯小镇的东风》2.8亿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酒店高窗》1.8亿 图片来源:edwardhopper.net

数据显示,霍铂画作的拍卖价格在千万级的(包括上亿的)共有19幅。霍铂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自然是为这幅画的高价奠定了基础,但拍卖者的争相竞标或许也是因为画作的主题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艺术史学家Deborah Lyons也这样认为,他认为,“霍铂的作品里面细节的多余性,和对巧妙事件的前沿设计,允许观者将这些画中的细节投放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

旧金山的现代艺术馆在2012年也高价购入了霍铂的《中场休息》画作,当采访到为什么愿意重金购得此画,现代艺术馆的高级策展人Gary Garrels说,“《中场休息》这幅画是霍铂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他后期的风格和画法,同时也奠定了他成为20世纪早期当代艺术巨匠的地位。”Neal Benezra,现代艺术馆的主管也坦言,“因为霍铂是这个国家迄今最伟大的人类生活视觉诗人。”

瑞士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这样评价霍铂画作的力量:“爱德华·霍珀的绘画表明,在日常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力量,只有当我们注视良久时,才能发现它。”

References:

1). 《寂静的深度:霍铂画谈》,作者:马克·斯特兰德

2). Only the lonely, theguardian.com

3). 文中艺术品拍卖价格及时间均来自:mutualart.com

4). 爱德华·霍铂官网:edwardhopper.net

5). 每日一画 | Edward Hopper 爱德华·霍伯 《夜莺》的故事,作者:优画网,新浪博客

6). SFMoMa acquires major Edward HopperPainting, sfmoma.org

7). Understanding Edward Hopper’s LonelyVision of America, beyond “Nighthawks”, artsy.net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