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千万别小瞧《天气之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千万别小瞧《天气之子》

新海诚的影片有一点可以保证的是轻快的节奏。

文|幕味儿 肥内

夹带著《你的名字》的成功归来,新海诚的压力肯定不小。从《天气之子》目前看到的各种短评,已经说明他没能为观众打造又一部《你的名字》,各种评价都以前作为指标提出批评。

但是,在我看来,《天气之子》倒是很显然有它超越之处。然而,这篇文章也不在比较这两部片,不然就太low了。而是就它直观上带给我思考的几个面向,加以抒发。

虽说,这样一部讲述可以操控天气的超自然主义电影,仍非常忠于新海诚的美学偏好,就不说唯美主义了,其内在精神除了有延续之外,还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且听我娓娓道来。

新海诚的影片有一点可以保证的是轻快的节奏。

这样说显然有点粗暴,毕竟他也会在对他来说重要的场面稍停下来,让观众看到更多细节,比如,离家出走的帆高与小猫(后被他取名为小雨)相遇的那一刻,花费在他们身上的篇幅,远远多过帆高来到须贺事务所的日常即景。

也就是说,按照比例来看,拍小猫所花的时间,在事务所都能过上一周了!所以说叙事时间经常在镜头与镜头间度过,在描绘日常情景时尤其典型。

因此,从冰箱拿蛋、打蛋、泡面三个相邻的镜头,很可能每一个镜头之间都存在表示省略的“区间”。这个区间是虚的,可能是几个小时,可能是几天。但也因为透过这样重复中的省略,强化了日常的重复性、相似性。这种重复带来的单调,也将引导人物潜在想改变的冲动。

这种省略区间,用在叙事作用更强的戏,则容易产生带喜感的悬念,比如帆高想著什么时机可以将那指不贵的戒指(3400日币)拿出来送“晴女”阳菜的戏。每一个空景都替代了时间,也一再制造悬念:是在这里送吗?还是在那里送?

这时,再补上帆高的内心独白:“这难道是我第一次”以及延宕的“向女生告白?”就可以制造简单的喜剧噱头。

不过,这种手法也确实够中二的。因为这个噱头到片末还要再玩一次:“这难道是我第一次”……“被告白?”

但也是在不断出现而成了风格并且迷惑了观众的节奏,顺带成为导演掩饰或甚至说是“抹除”现实性的手法:哪有警察会这么粗暴地面对一位16岁少年,几个人围上来,就用枪指著他?就算帆高手上持枪,看起来有威胁性,但前提是,警方都已经默认帆高的枪应该是无意间捡到的。

不过,节奏,还以其他方式影响观众,而且,可以说是有意为之。

我们不是常说,音乐更多反映出人的内心节奏。声音也因此常是在穿透中,感染听者。

这也是影片开场带出来的元素。

先是雨声,雨作为本片主要背景,也在系统使用下,成为重要元素。这也是为何我们可以看到好几次雨落在地面反弹的特写。要是再更精细一些,这部片或许有可能在处理雨的本体论。不过,这是后话,毕竟说“可能”,就意味著“没有”。

总之,开场戏,一扇窗,把声音做切隔,屋外的雨声被隔绝了,但屋内,在显示出是病房之前,先看到阳菜映在窗上的倒影,若不是终日雨天,又如何映出这么清晰的映像?

但,一方面,屋内传来微弱的仪器“滴滴”声,搭配窗外的雨与阳菜沮丧的神情,雨既下在外,也下在内。

然后显示出阳菜握著另一只手,后来我们知道,那是她母亲的手。但是……

我们却听到一位男孩子的旁述声音,是帆高的声音。不是在窗边的阳菜,也不是在床上的母亲,是一位“见证者”讲述了这一幕。这在形式上有意义的,我们稍后再谈。

但这个声音材料也提醒了我们留意它的过场功能。

比如最明显的一处,是阳菜为客户祈求放晴的“最后一笔生意”:替一位父亲让天气转晴,好让他患有哮喘的女儿可以出来玩,于是我们看到了转晴的天空与女孩的笑声,然后,才看到须贺与他的女儿。又是一次延宕,在此之前,观众就跟帆高一样,以为须贺是一个单身的花花公子。

不过,强调声音与声音引出的内心,重要还是在对新海诚的一贯主题进行另一种外化:中二。

为了体现这一点,片中设计了一眼可以看出的对比组合:帆高与须贺。这在须贺先抓住帆高而后警察围捕上来的那一场不真实的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个中二的中学生(16岁不正好是高中二年级?)的世界观是:宁愿世界覆灭也不要心爱的人离去,因此他诚心穿越鸟居才让他得以穿越空间,来到云的彼端寻找阳菜;而大人的世界观则是:以一个人的消失换取天气的正常是值得的,这也是为何须贺赶走帆高与阳菜消逝会发生在同一天。

相对来说,为了爱宁愿让世界淹没的设定,《天气之子》就显然不可能比《你的名字》讨喜,毕竟后者是将中二的情怀与拯救世界(小村)结合起来的。帆高的私心却带来东京的沉没,假如观众没有中二心,是无法原谅他的作法。

《你的名字》

但是,除非是未到中二的年纪,否则谁没有过中二的心呢?

所以须贺终究还是被唤起了他潜藏内心的中二魂,协助帆高冲向鸟居。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漂浮场面调度让观众大开眼界,这还是《你的名字》所没有的。

然而,须贺的眼泪流得太早(他在围捕帆高之前于事务所流下了眼泪),以致于他起先阻止帆高的行为显得缺乏说服力,不是他的阻挡要不就是他的眼泪,总之两者产生了抵触。

因而,帆高的16岁设定成了非常必要,也奠下了另一个契约。

如果没记错,《你的名字》中那对触不到的恋人也有三年的时间差,不过这也不是必要求证的问题。

三年,也代表了两部作品的间隔。彷佛《天气之子》是对《你的名字》的一个回应,一个承诺。

《你的名字》

这个承诺,如上节所言,是回归到更纯粹的中二魂这个概念上的。对真正中二的人来说,自己,或说情感,尤其是那份愁,就是全世界。

这也是为何聂隐娘会因为情感因素而不杀田季安,这也将影响整个国家——我们在侯孝贤电影中总能找到浓浓的中二情结。新海诚也在此宣示了一种“中二权威”的姿态。

《刺客聂隐娘》

而另一个重要的点在于:帆高16岁、阳菜15岁,意味著三年后,帆高19岁了,而阳菜18岁。一来,帆高在听到阳菜的实际年纪,他第一反应是“原来我才是最年长的”,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按中二情结(是否有这个东西我也不清楚;但我本人挺中二的,应该就按我自己的理解不会有错)来说,照顾年纪小的,是一种使命(再说,帆高还知道阳菜两姊弟是没有双亲的;影片有意隐藏帆高的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刻意将某些内在动机进行藏匿,让人物更忠于那无法解释的“血气未定”的躁动),另一方面,姊弟恋也是一种禁忌,所以本以为是小姊姊的阳菜一下子变成小妹妹,也就解禁了。

于是,二来,19对18,是一种总算可以拥抱的年纪了。所以我们看到,漂浮的段落中,两人始终只有牵手,即使牵手的力量如此薄弱,他们几次被风吹分开,但他们都没想到要相拥,因为相拥并不是他们这个年纪应该、可以做的。这才是新海诚自己的中二魂!

因此,三年,也就是新海诚送给帆高他们的赠礼,他那一句没说出的“这难道是我第一次”在收尾时总算可以由观众代为回答了。

现在我们可以接著讲关于叙述观点的问题了。

帆高之所以能以一个“不在场”的角度重述阳菜见到一线阳光,甚至被光吸引到鸟居、穿越鸟居而成为晴女的关键时刻,可以说是他后来成为小道杂志外包编辑社员工的一种职业性需求,让他会以这种方式旁述阳菜的重要一刻。

而“在外”则呼应了全片的某个层面。

就说阳菜,她既晓得自己与这片雨云结合的时刻,但却又不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她在内却又在外。

这种化为客体的主体性,也再一次回应了青少年藉外在方式描述自身的方式相符。曾经历经年少的你我,不也曾以写诗、唱情歌、写日记等方式,以一种类似旁观的方式解释自我,彷佛再经历一次“镜像阶段”。

社群网站的方便,使得这种外部性更为易得,于是也让外在化变得更为明显。

不过,可惜的是,帆高对阳菜的叙述终究成为新海诚在叙事时的一个方便机制而已。尤其影片收尾在明确的三年区间,帆高当然已经不再是个“记者”,叙述机制也就此中断。

按照一种理想的——事实上曾在一些作品中出现过,比如《亚历克斯与艾玛》(Alex & Emma)就让叙述者的未完待续成为影片最大悬念:亚历克斯将他与艾玛的生活写成小说,但却不知道现实中他们的结局是什么,于是小说也无法完成;

《亚历克斯与艾玛》

近一点则有《神秘的亨利皮克》(Le mystère Henri Pick)则以“续集”小说来延宕影片的后续发展——处理方式来说,帆高中断的叙述机制,可以在三年后重逢之前重新接上,但,最好就是有出现他叙述的行为,比如透过书写(或打字),毕竟,影片收尾在两人相拥,因此也只能是在相见之前呈现出这个书写活动。

但,正因为影片没有,于是帆高的旁述就成了……如上所言,新海诚的一个方便机制而已,就像漫画常用的那样。

如果新海诚无法以更自觉的方式对待他的形式,也无怪乎观众会以“退步”来形容《天气之子》,且,好不容易攒来的人气无疑也得流失。就像也有一些大V表示这部片根本不是中二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千万别小瞧《天气之子》

新海诚的影片有一点可以保证的是轻快的节奏。

文|幕味儿 肥内

夹带著《你的名字》的成功归来,新海诚的压力肯定不小。从《天气之子》目前看到的各种短评,已经说明他没能为观众打造又一部《你的名字》,各种评价都以前作为指标提出批评。

但是,在我看来,《天气之子》倒是很显然有它超越之处。然而,这篇文章也不在比较这两部片,不然就太low了。而是就它直观上带给我思考的几个面向,加以抒发。

虽说,这样一部讲述可以操控天气的超自然主义电影,仍非常忠于新海诚的美学偏好,就不说唯美主义了,其内在精神除了有延续之外,还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且听我娓娓道来。

新海诚的影片有一点可以保证的是轻快的节奏。

这样说显然有点粗暴,毕竟他也会在对他来说重要的场面稍停下来,让观众看到更多细节,比如,离家出走的帆高与小猫(后被他取名为小雨)相遇的那一刻,花费在他们身上的篇幅,远远多过帆高来到须贺事务所的日常即景。

也就是说,按照比例来看,拍小猫所花的时间,在事务所都能过上一周了!所以说叙事时间经常在镜头与镜头间度过,在描绘日常情景时尤其典型。

因此,从冰箱拿蛋、打蛋、泡面三个相邻的镜头,很可能每一个镜头之间都存在表示省略的“区间”。这个区间是虚的,可能是几个小时,可能是几天。但也因为透过这样重复中的省略,强化了日常的重复性、相似性。这种重复带来的单调,也将引导人物潜在想改变的冲动。

这种省略区间,用在叙事作用更强的戏,则容易产生带喜感的悬念,比如帆高想著什么时机可以将那指不贵的戒指(3400日币)拿出来送“晴女”阳菜的戏。每一个空景都替代了时间,也一再制造悬念:是在这里送吗?还是在那里送?

这时,再补上帆高的内心独白:“这难道是我第一次”以及延宕的“向女生告白?”就可以制造简单的喜剧噱头。

不过,这种手法也确实够中二的。因为这个噱头到片末还要再玩一次:“这难道是我第一次”……“被告白?”

但也是在不断出现而成了风格并且迷惑了观众的节奏,顺带成为导演掩饰或甚至说是“抹除”现实性的手法:哪有警察会这么粗暴地面对一位16岁少年,几个人围上来,就用枪指著他?就算帆高手上持枪,看起来有威胁性,但前提是,警方都已经默认帆高的枪应该是无意间捡到的。

不过,节奏,还以其他方式影响观众,而且,可以说是有意为之。

我们不是常说,音乐更多反映出人的内心节奏。声音也因此常是在穿透中,感染听者。

这也是影片开场带出来的元素。

先是雨声,雨作为本片主要背景,也在系统使用下,成为重要元素。这也是为何我们可以看到好几次雨落在地面反弹的特写。要是再更精细一些,这部片或许有可能在处理雨的本体论。不过,这是后话,毕竟说“可能”,就意味著“没有”。

总之,开场戏,一扇窗,把声音做切隔,屋外的雨声被隔绝了,但屋内,在显示出是病房之前,先看到阳菜映在窗上的倒影,若不是终日雨天,又如何映出这么清晰的映像?

但,一方面,屋内传来微弱的仪器“滴滴”声,搭配窗外的雨与阳菜沮丧的神情,雨既下在外,也下在内。

然后显示出阳菜握著另一只手,后来我们知道,那是她母亲的手。但是……

我们却听到一位男孩子的旁述声音,是帆高的声音。不是在窗边的阳菜,也不是在床上的母亲,是一位“见证者”讲述了这一幕。这在形式上有意义的,我们稍后再谈。

但这个声音材料也提醒了我们留意它的过场功能。

比如最明显的一处,是阳菜为客户祈求放晴的“最后一笔生意”:替一位父亲让天气转晴,好让他患有哮喘的女儿可以出来玩,于是我们看到了转晴的天空与女孩的笑声,然后,才看到须贺与他的女儿。又是一次延宕,在此之前,观众就跟帆高一样,以为须贺是一个单身的花花公子。

不过,强调声音与声音引出的内心,重要还是在对新海诚的一贯主题进行另一种外化:中二。

为了体现这一点,片中设计了一眼可以看出的对比组合:帆高与须贺。这在须贺先抓住帆高而后警察围捕上来的那一场不真实的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个中二的中学生(16岁不正好是高中二年级?)的世界观是:宁愿世界覆灭也不要心爱的人离去,因此他诚心穿越鸟居才让他得以穿越空间,来到云的彼端寻找阳菜;而大人的世界观则是:以一个人的消失换取天气的正常是值得的,这也是为何须贺赶走帆高与阳菜消逝会发生在同一天。

相对来说,为了爱宁愿让世界淹没的设定,《天气之子》就显然不可能比《你的名字》讨喜,毕竟后者是将中二的情怀与拯救世界(小村)结合起来的。帆高的私心却带来东京的沉没,假如观众没有中二心,是无法原谅他的作法。

《你的名字》

但是,除非是未到中二的年纪,否则谁没有过中二的心呢?

所以须贺终究还是被唤起了他潜藏内心的中二魂,协助帆高冲向鸟居。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漂浮场面调度让观众大开眼界,这还是《你的名字》所没有的。

然而,须贺的眼泪流得太早(他在围捕帆高之前于事务所流下了眼泪),以致于他起先阻止帆高的行为显得缺乏说服力,不是他的阻挡要不就是他的眼泪,总之两者产生了抵触。

因而,帆高的16岁设定成了非常必要,也奠下了另一个契约。

如果没记错,《你的名字》中那对触不到的恋人也有三年的时间差,不过这也不是必要求证的问题。

三年,也代表了两部作品的间隔。彷佛《天气之子》是对《你的名字》的一个回应,一个承诺。

《你的名字》

这个承诺,如上节所言,是回归到更纯粹的中二魂这个概念上的。对真正中二的人来说,自己,或说情感,尤其是那份愁,就是全世界。

这也是为何聂隐娘会因为情感因素而不杀田季安,这也将影响整个国家——我们在侯孝贤电影中总能找到浓浓的中二情结。新海诚也在此宣示了一种“中二权威”的姿态。

《刺客聂隐娘》

而另一个重要的点在于:帆高16岁、阳菜15岁,意味著三年后,帆高19岁了,而阳菜18岁。一来,帆高在听到阳菜的实际年纪,他第一反应是“原来我才是最年长的”,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按中二情结(是否有这个东西我也不清楚;但我本人挺中二的,应该就按我自己的理解不会有错)来说,照顾年纪小的,是一种使命(再说,帆高还知道阳菜两姊弟是没有双亲的;影片有意隐藏帆高的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刻意将某些内在动机进行藏匿,让人物更忠于那无法解释的“血气未定”的躁动),另一方面,姊弟恋也是一种禁忌,所以本以为是小姊姊的阳菜一下子变成小妹妹,也就解禁了。

于是,二来,19对18,是一种总算可以拥抱的年纪了。所以我们看到,漂浮的段落中,两人始终只有牵手,即使牵手的力量如此薄弱,他们几次被风吹分开,但他们都没想到要相拥,因为相拥并不是他们这个年纪应该、可以做的。这才是新海诚自己的中二魂!

因此,三年,也就是新海诚送给帆高他们的赠礼,他那一句没说出的“这难道是我第一次”在收尾时总算可以由观众代为回答了。

现在我们可以接著讲关于叙述观点的问题了。

帆高之所以能以一个“不在场”的角度重述阳菜见到一线阳光,甚至被光吸引到鸟居、穿越鸟居而成为晴女的关键时刻,可以说是他后来成为小道杂志外包编辑社员工的一种职业性需求,让他会以这种方式旁述阳菜的重要一刻。

而“在外”则呼应了全片的某个层面。

就说阳菜,她既晓得自己与这片雨云结合的时刻,但却又不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她在内却又在外。

这种化为客体的主体性,也再一次回应了青少年藉外在方式描述自身的方式相符。曾经历经年少的你我,不也曾以写诗、唱情歌、写日记等方式,以一种类似旁观的方式解释自我,彷佛再经历一次“镜像阶段”。

社群网站的方便,使得这种外部性更为易得,于是也让外在化变得更为明显。

不过,可惜的是,帆高对阳菜的叙述终究成为新海诚在叙事时的一个方便机制而已。尤其影片收尾在明确的三年区间,帆高当然已经不再是个“记者”,叙述机制也就此中断。

按照一种理想的——事实上曾在一些作品中出现过,比如《亚历克斯与艾玛》(Alex & Emma)就让叙述者的未完待续成为影片最大悬念:亚历克斯将他与艾玛的生活写成小说,但却不知道现实中他们的结局是什么,于是小说也无法完成;

《亚历克斯与艾玛》

近一点则有《神秘的亨利皮克》(Le mystère Henri Pick)则以“续集”小说来延宕影片的后续发展——处理方式来说,帆高中断的叙述机制,可以在三年后重逢之前重新接上,但,最好就是有出现他叙述的行为,比如透过书写(或打字),毕竟,影片收尾在两人相拥,因此也只能是在相见之前呈现出这个书写活动。

但,正因为影片没有,于是帆高的旁述就成了……如上所言,新海诚的一个方便机制而已,就像漫画常用的那样。

如果新海诚无法以更自觉的方式对待他的形式,也无怪乎观众会以“退步”来形容《天气之子》,且,好不容易攒来的人气无疑也得流失。就像也有一些大V表示这部片根本不是中二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