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韩国电影改变国家?抱歉,这回不灵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韩国电影改变国家?抱歉,这回不灵了

虽然它的票房预售率和话题度双双登顶,引起的骂战却足以“撕裂”韩国。

文|dsfysweixin

眼下的韩国舆论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而混乱的来源,则是一部刚上映不久的本土电影。

虽然它的票房预售率和话题度双双登顶,引起的骂战却足以“撕裂”韩国。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今天要聊的电影。

没错,就是它——

《82年生的金智英》

虽说每年冒出几部现象级电影,对于电影工业相当发达的韩国来说不算新鲜事。

但很少会有电影像《82年生的金智英》这样造就观众两极分化的奇观。

上映之初,在韩国的评分网站Naver Movie上,男性网友齐刷刷给出差评,均分“高达”1分(现在升到了2分)。

按照性别划分的网友评分

至于电影6.44的总分还得多亏那些力挽狂澜的女性观众。

事到如今,理清这场闹剧的来龙去脉或许比电影本身要重要得多。

01、恶魔之书

这出举世罕见的迷惑行为大赏并非空穴来风,围绕这个IP所产生的争议从未熄火。

电影改编自韩国编导兼作家赵南柱的同名原著,故事取材自她的部分生活经历和真实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易读指数直逼《乖,摸摸头》,几乎没有阅读门槛。

倘若你感兴趣,花上看两期《演员请就位》的时间就能轻松读完。

可就是这样一本通俗畅销书,却化作蝴蝶扇动的翅膀,卷起一场命中注定的风暴。

本书被摆在书店的醒目位置

小说篇幅本就不长,内容平实到毫无文学性可言,只是如流水账般讲述了韩国女性金智英平凡的人生。

而她一生中经历的那些困惑、挫折、迫害、低谷,归纳起来恰好就是狠狠戳中韩国男性敏感神经的关键词:女权。

正因如此,韩国男人对它几乎恨之入骨,“这简直是一本挑起性别对立和扰乱社会秩序的恶魔之书”。

光是口嗨还嫌不够,他们迫不及待地在互联网挑起一场针对性的猎巫行动。

身为最早的一批受害者,知名女团成员Irene因公开晒书被男粉丝围攻谩骂。

甚至有极端粉丝选择用剪碎、焚烧照片的方式泄愤。

少女时代成员崔秀英也曾因在真人秀表达过对本书的喜爱,惨遭同等的待遇。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人迅速玩梗,写出一本《90年生的金志勋》,还像模像样地发起了拍摄众筹。

书中讲述了一个1990年出生男性的悲惨经历,比如聚餐时要求为女性挡酒、结婚时要负担婚礼和婚房费用、绕不开的兵役制度等等。

很显然,作者是在试图反驳韩国女性遭遇的不幸。

至于为什么“金志勋们”生活不易会导致“金智英们”的苦处变得不可言说,这其中的逻辑自恰性就暂且不提。

这场反女权运动愈演愈烈。

除了反讽和煽风点火,花样百出的激进网友试图向青瓦台请愿,从而阻止这部电影的问世。

幸好,他们失败了。

本片的两位主演都是韩国的一线演员,而接下这部争议性作品等同于触动韩国男性的“逆鳞”,势必要付出代价。

女主郑裕美,很快被差评和讨伐声淹没,除了当事人,谁也无法想象她到底承受了多大心理压力。

而男主演孔侑,就被男同胞们打上了“助纣为虐”的标签——“身为男性,居然去拍女权主义电影!”

害,韩国键盘侠们对道德绑架还是一如既往的熟练。

再说一则小插曲。

孔侑看完剧本曾经大哭一场,哭完之后立刻给妈妈打电话并感谢对方的养育之恩。

不仅如此,暖男孔侑在拍摄之余还提过自己的愿景:“虽然世界上没有一定想要看的电影,希望这部电影可以成为大家想要看的电影。”

话说回来,孔侑本人的社会责任心极强,对能够促进社会变革的电影十分关注。

比如当初《熔炉》有机会被搬上银幕,孔侑可谓功不可没,要不是他极力向制片人推荐了原著,恐怕这桩惨案将被永久尘封。

如果所有韩国男性都能像他一样理智且富有同情心,或许就不会催生这场风波。

回溯往昔,韩国电影已经习惯与社会命脉和舆论风向紧密捆绑的状态。

这股风潮改变的又岂止韩国民众。

这几年,数不清有多少以《韩国又出了一部改变社会的电影》《有的电影改变国家,有的国家改变电影》为题的10W+横空出世。

韩国电影拥有改变社会的“超能力”——这不仅成了国内观众的共识和老生常谈的话题,时不时还要充当鸡毛令箭,指哪儿打哪儿。

具体打哪儿,咱就不说了。

无论是《熔炉法》还是《化学阉割法案》都遵循着如下套路:相关电影上映—引起全国轰动—政府出台相关法案。

按理说,《82年生的金智英》正好也是个改变社会风气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契机。

可问题来了,韩国民众(主要指男性)为何一夜之间仿佛被“阉割”共情能力,任由“女权话题”沦为房间里的大象。

不仅不闻不问,还要狠狠踩上一脚,恨不得让原著和电影永不翻身?

介于国内大部分观众暂时无法观看,所以小十君打算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前瞻,顺道也把事件的根源理性分析(批判)一番。

02、被嫌弃的金智英的一生

故事开头的悬念相当抓人。

金智英,她“疯了”。

这个家庭主妇的身体里像是被塞进了不同的人格,有时是她的母亲或奶奶,有时是丈夫的学姐、朋友。

她们就像是约好了一样,经常絮絮叨叨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代贤啊,最近智英可能会有些心力交瘁,因为她正处在身体渐渐恢复、心里却很焦虑的阶段。”

“要记得经常对她说‘你很棒’‘辛苦了’‘谢谢你’这些话。”

代贤是金智英的丈夫

刚追完《致命女人》的观众肯定很熟悉这样的开场画风。

一个好好的家庭主妇突然间就疯了/要杀老公了,接下来就该慢慢揭晓谜底。

不过可惜的是,它只有一个勉强算是轰轰烈烈的开头。

后续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淡。

既没有同性恋、骗婚、出轨、开放婚姻等猎奇要素,更没有狗血酸爽的抓马大戏,有的只是看似平常的扎心事。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正如波伏娃所写,女性生来就在被教导该如何做一个“好女人”。

金智英自然也不例外,从女孩、学生、职场新手、再到初为人母,书中抽丝剥茧般展示了她被不断规训和塑形的一生。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这是她从小就被朦朦胧胧灌输的理念。

传统家庭给她上的第一课就是:所有资源遵循“弟弟优先”的原则,从吃饭顺序、衣服新旧,甚至是一罐奶粉。

而启蒙方式则是奶奶的一顿敲打,每当她想偷尝一口弟弟的奶粉,就会被狠狠教育。

当金智英步入学校,又是一轮大改造。

着装自由只属于男生、男生有先吃饭和当班长的资格,这些巩固“男性优先”的规矩都成了理所当然。

再说两个代表性桥段。

“男孩子都是这样的,越是喜欢的女生就越会欺负她”,这是金智英被男同桌频频捉弄之后,老师用来开导她的话。

把霸凌当做喜欢和“青春回忆”,一个至今没被纠正的误区。

“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说话?为什么裙子那么短?”

发现女儿被可疑男性跟踪之后,父亲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她不够检点。

这样的口吻,不禁让我联想到印度黑公交案发生后,一位强奸犯陈述的“辩词”:“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受害者有罪论、受害者污名化,无疑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另一道枷锁。

《印度的女儿》

好不容易顺利毕业,又跨过求职难题,连酒桌上强行劝酒和被当面说荤段子的“考验”也熬过去了,金智英以为总算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一方面,可以不用再面对催生压力,另一方面她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该为了照顾孩子,辞职做全职主妇。

有人调侃,“接下来就该和《坡道上的家》无缝衔接了。”这话说的倒也没错。

孩子出生后,金智英发现自己被慢慢抽空了,自我存在感变得稀薄,所有生活都只能围绕孩子和家庭打转;

辞职前信誓旦旦地保证会一起分担,结果丈夫照样把整天忙不完的家务全甩给自己;

因为辞职,经济压力成倍剧增,所有家庭开销都要由她来发愁。

《坡道上的家》

最令人绝望的是,她发现一旦成为母亲,在“母爱光环”的掩映下,连喊一声累都成了矫情。

《坡道上的家》中的安藤水穗是怎么变成“恶魔母亲”的?

不就是在旁人的指指点点中,独自承受着被无限放大的育儿责任和产后抑郁的折磨,最终走上绝路。

不过真正压垮金智英的稻草不止是单纯的育儿责任,而是一整套组合拳:

职场、育儿、家庭构成的不可能三角,与厌女成性的韩国男人合谋挤压着女性的生存空间。

“我现在可能会因为生了孩子而失去青春、健康、工作、社会人脉,还有人生规划、未来梦想。但是你呢?你会失去什么?”

金智英辞职前,忍不住对丈夫说出口的怨言全都应验了。

还记得《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女主角在离婚之后才发现自己想重回职场有多艰难么?

不得不感叹,都9102年了,韩国的女性就业现状居然还不如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就像她发现自己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找来找去最适合自己复出的居然是在雪糕店挖冰淇淋的工作。

更令人心力交瘁的不止是忙不完的琐事,还有暂时放弃找工作就被人说成妈虫(暗讽靠老公养的全职母亲)的遭遇。

“我赌上性命把孩子生下来,甚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工作、梦想,只是为了带孩子,却成了他们口中的一只虫。”

没有奋起反抗的励志情节,更没有逆转结局,伴随着这句控诉,“疯妇”金智英的故事戛然而止。

白描式的故事,平淡的叙述方式,可与其说没有爆点,倒不如说细枝末节里藏的都是爆点。

伴随一生的刻板印象、被迫放弃的理想、那些所谓最适合女孩的安稳工作,再加上独自承担的育儿危机和压力以及被忽视的劳动价值。

原著风靡东亚三国的背后,是无数个相似且重叠的模糊身影。

被逼疯的金智英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现在应该不难回答。

明面上,这是韩国80年代最常见的名字。

深入挖掘之后,“金智英”正是“女性”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产物。

究竟是要用廉价笔触来引起广泛共鸣,还是用真实的故事和困境唤醒更多女性的自我意识?

作者赵南柱果断选择了后者。

03、女权洼地

先说结论—韩国是彻彻底底的“女权洼地”兼厌女大国。

所有男权社会能踩的雷,韩国一口气踩了个遍:

重男轻女、性别比例失衡、性骚扰、性教育缺失、月经羞辱、荡妇羞辱、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丧偶式育儿等。

对此,书中列举了不少数据作为佐证:

仅从就业方面来看,2005年针对韩国百大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录取率只有29.6%;

根据2014年的统计,韩国女性的平均薪资只有男性的63%左右;

直到2014年女性高管比例才达到18.37%,换算过来10名女性中只有不到2名身居主管。无数女性在韩国的职场天花板前,撞得头破血流;

职场遭遇的不公,最终成为倒逼女性回归家庭的帮凶——韩国已婚女性每五人当中就有一人因为结婚、生子、育儿而辞去工作。

觉得数据不够直观?

那不妨回顾一下今年被曝光的韩圈大新闻——

李胜利夜店事件、张紫妍案重回公众视野、崔雪莉自杀,这些事件绝不能用“娱乐圈潜规则”来一笔带过。

其背后既是一整条围绕权贵的利益输送链条,也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和等级制度在社会中横行无忌的一个缩影。

在资本与权力的共同侵犯下,女艺人要么沦为玩物,要么挣扎求存。

以张紫妍为原型拍摄的《玩物》

有因必有果。

已经了解过娱乐圈的丑陋面貌,相应地就对韩国在2018年全球性别差距排行榜中,喜提倒数第三(在所有G20国家中)的成绩丝毫不感到惊讶。

这还没完,韩国目前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Sampo Generation(即Sampo一代)。

“Sampo”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开始选择放弃三件事:关系、婚姻和子女。

比起在婚姻生活中受尽委屈,还要被说成妈虫,她们宁愿选择不婚不育的独立生活。

接着再看一个联动数据。

生育率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连续走低,2018年甚至获得全球生育率最低国家的“光荣称号”。

不夸张地说,为了不成为下一个金智英,韩国女性正在用她们的子宫投票。

但这些还不足以直接解释韩国男性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的反感。

要想把解谜进行到底,还需分三步走。

首先,是韩国病态的社会结构。

国内的各行各业都被大企业垄断,经济命脉也被财阀掌控,基本上不存在通过创业等途径实现阶级晋升的可能。

在出路被锁死的情况下,年轻人为了在本科率高达70%的社会里博得一席之地,剩下的路就只有考进国内最顶尖的名牌大学。

《天空之城》这部讲述中产阶级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陷入疯狂,乃至走向人性崩坏的韩剧,正是韩国畸形生态的产物。

SKY是首尔大学、高立大学、延世大学的简称

其次,是内部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

大企业垄断、生育率下跌、就业竞争加剧、社会缺乏创新活力,种种因素都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社会的内卷化,阶级矛盾也愈发显著。

《寄生虫》中兄妹二人空有才智,但考不上大学就只能蜗居在地下室里

最后,才是反女权运动的导火索。

2014 年韩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多岁的年轻女性就业率首次超过男性。

在经济低迷、失业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一数据无疑成为支撑韩国男性调转枪口的绝佳借口。

于是才出现了他们一边享受性别红利,一边利用舆论打压女性、宣泄怒火的“盛景”。

至于社会矛盾的真正成因,就不在这群反女权者的思考范畴之内,他们能做到的只有抽刀挥向更弱者。

可悲的是,一味挑起二元对立其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更何况,女权运动的初衷也从来不是为了挑起性别对立。

我们深知,只有当女性获得应有的权利,才能将男性也从男权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就像金智英的丈夫和父亲,如果能够在性别平等的社会基础上结婚生子,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教条,与妻子共同分担经济压力,生活自然能跟着减负。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女权即平权。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

为何《致命女人》能拿下豆瓣9.4的高分,在IMDb却只有8.2分?

很简单,因为欧美观众对这类现实主义剧集早已见怪不怪,我们的“暗黑猎奇”在他们看来顶多算日常。

衷心期待我们的市场空白能被更多的女性向剧集填补,同时也盼望不再需要靠刷爽剧来解压的那一天。

长路漫漫,愿所有人携手同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韩国电影改变国家?抱歉,这回不灵了

虽然它的票房预售率和话题度双双登顶,引起的骂战却足以“撕裂”韩国。

文|dsfysweixin

眼下的韩国舆论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而混乱的来源,则是一部刚上映不久的本土电影。

虽然它的票房预售率和话题度双双登顶,引起的骂战却足以“撕裂”韩国。

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今天要聊的电影。

没错,就是它——

《82年生的金智英》

虽说每年冒出几部现象级电影,对于电影工业相当发达的韩国来说不算新鲜事。

但很少会有电影像《82年生的金智英》这样造就观众两极分化的奇观。

上映之初,在韩国的评分网站Naver Movie上,男性网友齐刷刷给出差评,均分“高达”1分(现在升到了2分)。

按照性别划分的网友评分

至于电影6.44的总分还得多亏那些力挽狂澜的女性观众。

事到如今,理清这场闹剧的来龙去脉或许比电影本身要重要得多。

01、恶魔之书

这出举世罕见的迷惑行为大赏并非空穴来风,围绕这个IP所产生的争议从未熄火。

电影改编自韩国编导兼作家赵南柱的同名原著,故事取材自她的部分生活经历和真实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易读指数直逼《乖,摸摸头》,几乎没有阅读门槛。

倘若你感兴趣,花上看两期《演员请就位》的时间就能轻松读完。

可就是这样一本通俗畅销书,却化作蝴蝶扇动的翅膀,卷起一场命中注定的风暴。

本书被摆在书店的醒目位置

小说篇幅本就不长,内容平实到毫无文学性可言,只是如流水账般讲述了韩国女性金智英平凡的人生。

而她一生中经历的那些困惑、挫折、迫害、低谷,归纳起来恰好就是狠狠戳中韩国男性敏感神经的关键词:女权。

正因如此,韩国男人对它几乎恨之入骨,“这简直是一本挑起性别对立和扰乱社会秩序的恶魔之书”。

光是口嗨还嫌不够,他们迫不及待地在互联网挑起一场针对性的猎巫行动。

身为最早的一批受害者,知名女团成员Irene因公开晒书被男粉丝围攻谩骂。

甚至有极端粉丝选择用剪碎、焚烧照片的方式泄愤。

少女时代成员崔秀英也曾因在真人秀表达过对本书的喜爱,惨遭同等的待遇。

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有人迅速玩梗,写出一本《90年生的金志勋》,还像模像样地发起了拍摄众筹。

书中讲述了一个1990年出生男性的悲惨经历,比如聚餐时要求为女性挡酒、结婚时要负担婚礼和婚房费用、绕不开的兵役制度等等。

很显然,作者是在试图反驳韩国女性遭遇的不幸。

至于为什么“金志勋们”生活不易会导致“金智英们”的苦处变得不可言说,这其中的逻辑自恰性就暂且不提。

这场反女权运动愈演愈烈。

除了反讽和煽风点火,花样百出的激进网友试图向青瓦台请愿,从而阻止这部电影的问世。

幸好,他们失败了。

本片的两位主演都是韩国的一线演员,而接下这部争议性作品等同于触动韩国男性的“逆鳞”,势必要付出代价。

女主郑裕美,很快被差评和讨伐声淹没,除了当事人,谁也无法想象她到底承受了多大心理压力。

而男主演孔侑,就被男同胞们打上了“助纣为虐”的标签——“身为男性,居然去拍女权主义电影!”

害,韩国键盘侠们对道德绑架还是一如既往的熟练。

再说一则小插曲。

孔侑看完剧本曾经大哭一场,哭完之后立刻给妈妈打电话并感谢对方的养育之恩。

不仅如此,暖男孔侑在拍摄之余还提过自己的愿景:“虽然世界上没有一定想要看的电影,希望这部电影可以成为大家想要看的电影。”

话说回来,孔侑本人的社会责任心极强,对能够促进社会变革的电影十分关注。

比如当初《熔炉》有机会被搬上银幕,孔侑可谓功不可没,要不是他极力向制片人推荐了原著,恐怕这桩惨案将被永久尘封。

如果所有韩国男性都能像他一样理智且富有同情心,或许就不会催生这场风波。

回溯往昔,韩国电影已经习惯与社会命脉和舆论风向紧密捆绑的状态。

这股风潮改变的又岂止韩国民众。

这几年,数不清有多少以《韩国又出了一部改变社会的电影》《有的电影改变国家,有的国家改变电影》为题的10W+横空出世。

韩国电影拥有改变社会的“超能力”——这不仅成了国内观众的共识和老生常谈的话题,时不时还要充当鸡毛令箭,指哪儿打哪儿。

具体打哪儿,咱就不说了。

无论是《熔炉法》还是《化学阉割法案》都遵循着如下套路:相关电影上映—引起全国轰动—政府出台相关法案。

按理说,《82年生的金智英》正好也是个改变社会风气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契机。

可问题来了,韩国民众(主要指男性)为何一夜之间仿佛被“阉割”共情能力,任由“女权话题”沦为房间里的大象。

不仅不闻不问,还要狠狠踩上一脚,恨不得让原著和电影永不翻身?

介于国内大部分观众暂时无法观看,所以小十君打算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前瞻,顺道也把事件的根源理性分析(批判)一番。

02、被嫌弃的金智英的一生

故事开头的悬念相当抓人。

金智英,她“疯了”。

这个家庭主妇的身体里像是被塞进了不同的人格,有时是她的母亲或奶奶,有时是丈夫的学姐、朋友。

她们就像是约好了一样,经常絮絮叨叨地说些莫名其妙的话。

“代贤啊,最近智英可能会有些心力交瘁,因为她正处在身体渐渐恢复、心里却很焦虑的阶段。”

“要记得经常对她说‘你很棒’‘辛苦了’‘谢谢你’这些话。”

代贤是金智英的丈夫

刚追完《致命女人》的观众肯定很熟悉这样的开场画风。

一个好好的家庭主妇突然间就疯了/要杀老公了,接下来就该慢慢揭晓谜底。

不过可惜的是,它只有一个勉强算是轰轰烈烈的开头。

后续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淡。

既没有同性恋、骗婚、出轨、开放婚姻等猎奇要素,更没有狗血酸爽的抓马大戏,有的只是看似平常的扎心事。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正如波伏娃所写,女性生来就在被教导该如何做一个“好女人”。

金智英自然也不例外,从女孩、学生、职场新手、再到初为人母,书中抽丝剥茧般展示了她被不断规训和塑形的一生。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这是她从小就被朦朦胧胧灌输的理念。

传统家庭给她上的第一课就是:所有资源遵循“弟弟优先”的原则,从吃饭顺序、衣服新旧,甚至是一罐奶粉。

而启蒙方式则是奶奶的一顿敲打,每当她想偷尝一口弟弟的奶粉,就会被狠狠教育。

当金智英步入学校,又是一轮大改造。

着装自由只属于男生、男生有先吃饭和当班长的资格,这些巩固“男性优先”的规矩都成了理所当然。

再说两个代表性桥段。

“男孩子都是这样的,越是喜欢的女生就越会欺负她”,这是金智英被男同桌频频捉弄之后,老师用来开导她的话。

把霸凌当做喜欢和“青春回忆”,一个至今没被纠正的误区。

“为什么要跟陌生人说话?为什么裙子那么短?”

发现女儿被可疑男性跟踪之后,父亲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她不够检点。

这样的口吻,不禁让我联想到印度黑公交案发生后,一位强奸犯陈述的“辩词”:“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受害者有罪论、受害者污名化,无疑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另一道枷锁。

《印度的女儿》

好不容易顺利毕业,又跨过求职难题,连酒桌上强行劝酒和被当面说荤段子的“考验”也熬过去了,金智英以为总算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时候,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一方面,可以不用再面对催生压力,另一方面她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该为了照顾孩子,辞职做全职主妇。

有人调侃,“接下来就该和《坡道上的家》无缝衔接了。”这话说的倒也没错。

孩子出生后,金智英发现自己被慢慢抽空了,自我存在感变得稀薄,所有生活都只能围绕孩子和家庭打转;

辞职前信誓旦旦地保证会一起分担,结果丈夫照样把整天忙不完的家务全甩给自己;

因为辞职,经济压力成倍剧增,所有家庭开销都要由她来发愁。

《坡道上的家》

最令人绝望的是,她发现一旦成为母亲,在“母爱光环”的掩映下,连喊一声累都成了矫情。

《坡道上的家》中的安藤水穗是怎么变成“恶魔母亲”的?

不就是在旁人的指指点点中,独自承受着被无限放大的育儿责任和产后抑郁的折磨,最终走上绝路。

不过真正压垮金智英的稻草不止是单纯的育儿责任,而是一整套组合拳:

职场、育儿、家庭构成的不可能三角,与厌女成性的韩国男人合谋挤压着女性的生存空间。

“我现在可能会因为生了孩子而失去青春、健康、工作、社会人脉,还有人生规划、未来梦想。但是你呢?你会失去什么?”

金智英辞职前,忍不住对丈夫说出口的怨言全都应验了。

还记得《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女主角在离婚之后才发现自己想重回职场有多艰难么?

不得不感叹,都9102年了,韩国的女性就业现状居然还不如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就像她发现自己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找来找去最适合自己复出的居然是在雪糕店挖冰淇淋的工作。

更令人心力交瘁的不止是忙不完的琐事,还有暂时放弃找工作就被人说成妈虫(暗讽靠老公养的全职母亲)的遭遇。

“我赌上性命把孩子生下来,甚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工作、梦想,只是为了带孩子,却成了他们口中的一只虫。”

没有奋起反抗的励志情节,更没有逆转结局,伴随着这句控诉,“疯妇”金智英的故事戛然而止。

白描式的故事,平淡的叙述方式,可与其说没有爆点,倒不如说细枝末节里藏的都是爆点。

伴随一生的刻板印象、被迫放弃的理想、那些所谓最适合女孩的安稳工作,再加上独自承担的育儿危机和压力以及被忽视的劳动价值。

原著风靡东亚三国的背后,是无数个相似且重叠的模糊身影。

被逼疯的金智英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现在应该不难回答。

明面上,这是韩国80年代最常见的名字。

深入挖掘之后,“金智英”正是“女性”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产物。

究竟是要用廉价笔触来引起广泛共鸣,还是用真实的故事和困境唤醒更多女性的自我意识?

作者赵南柱果断选择了后者。

03、女权洼地

先说结论—韩国是彻彻底底的“女权洼地”兼厌女大国。

所有男权社会能踩的雷,韩国一口气踩了个遍:

重男轻女、性别比例失衡、性骚扰、性教育缺失、月经羞辱、荡妇羞辱、就业歧视、同工不同酬、丧偶式育儿等。

对此,书中列举了不少数据作为佐证:

仅从就业方面来看,2005年针对韩国百大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录取率只有29.6%;

根据2014年的统计,韩国女性的平均薪资只有男性的63%左右;

直到2014年女性高管比例才达到18.37%,换算过来10名女性中只有不到2名身居主管。无数女性在韩国的职场天花板前,撞得头破血流;

职场遭遇的不公,最终成为倒逼女性回归家庭的帮凶——韩国已婚女性每五人当中就有一人因为结婚、生子、育儿而辞去工作。

觉得数据不够直观?

那不妨回顾一下今年被曝光的韩圈大新闻——

李胜利夜店事件、张紫妍案重回公众视野、崔雪莉自杀,这些事件绝不能用“娱乐圈潜规则”来一笔带过。

其背后既是一整条围绕权贵的利益输送链条,也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和等级制度在社会中横行无忌的一个缩影。

在资本与权力的共同侵犯下,女艺人要么沦为玩物,要么挣扎求存。

以张紫妍为原型拍摄的《玩物》

有因必有果。

已经了解过娱乐圈的丑陋面貌,相应地就对韩国在2018年全球性别差距排行榜中,喜提倒数第三(在所有G20国家中)的成绩丝毫不感到惊讶。

这还没完,韩国目前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Sampo Generation(即Sampo一代)。

“Sampo”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开始选择放弃三件事:关系、婚姻和子女。

比起在婚姻生活中受尽委屈,还要被说成妈虫,她们宁愿选择不婚不育的独立生活。

接着再看一个联动数据。

生育率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连续走低,2018年甚至获得全球生育率最低国家的“光荣称号”。

不夸张地说,为了不成为下一个金智英,韩国女性正在用她们的子宫投票。

但这些还不足以直接解释韩国男性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的反感。

要想把解谜进行到底,还需分三步走。

首先,是韩国病态的社会结构。

国内的各行各业都被大企业垄断,经济命脉也被财阀掌控,基本上不存在通过创业等途径实现阶级晋升的可能。

在出路被锁死的情况下,年轻人为了在本科率高达70%的社会里博得一席之地,剩下的路就只有考进国内最顶尖的名牌大学。

《天空之城》这部讲述中产阶级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陷入疯狂,乃至走向人性崩坏的韩剧,正是韩国畸形生态的产物。

SKY是首尔大学、高立大学、延世大学的简称

其次,是内部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

大企业垄断、生育率下跌、就业竞争加剧、社会缺乏创新活力,种种因素都进一步推动了韩国社会的内卷化,阶级矛盾也愈发显著。

《寄生虫》中兄妹二人空有才智,但考不上大学就只能蜗居在地下室里

最后,才是反女权运动的导火索。

2014 年韩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多岁的年轻女性就业率首次超过男性。

在经济低迷、失业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一数据无疑成为支撑韩国男性调转枪口的绝佳借口。

于是才出现了他们一边享受性别红利,一边利用舆论打压女性、宣泄怒火的“盛景”。

至于社会矛盾的真正成因,就不在这群反女权者的思考范畴之内,他们能做到的只有抽刀挥向更弱者。

可悲的是,一味挑起二元对立其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更何况,女权运动的初衷也从来不是为了挑起性别对立。

我们深知,只有当女性获得应有的权利,才能将男性也从男权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就像金智英的丈夫和父亲,如果能够在性别平等的社会基础上结婚生子,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教条,与妻子共同分担经济压力,生活自然能跟着减负。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女权即平权。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

为何《致命女人》能拿下豆瓣9.4的高分,在IMDb却只有8.2分?

很简单,因为欧美观众对这类现实主义剧集早已见怪不怪,我们的“暗黑猎奇”在他们看来顶多算日常。

衷心期待我们的市场空白能被更多的女性向剧集填补,同时也盼望不再需要靠刷爽剧来解压的那一天。

长路漫漫,愿所有人携手同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