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流量”生存法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流量”生存法则

多元造星渠道拓宽了流量定义的边界,让原本复杂的娱乐圈变得愈发混沌。

文|Vlinkage 申敏

近日,杨紫关于流量的一番言论挂在微博热搜榜许久。倒退回前几天,蔡徐坤、易烊千玺、王源都相继对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流量标签发表了不同见解。

无论是“流量越大、责任越大”的去贬义化、正能量榜样论,还是与“流量”和平相处、专注打造作品的说辞,都隐隐透出一股本能的求生欲。

当然也有逆行者,黄子韬那条对不起自己的被删微博,成为流量艺人向“流量”宣战的导火索。

大数据时代来临,将一切都拆解成用算法计量的标准化“产品”,数字变成了衡量质量优劣的准绳。但日渐严苛甚至有些异化的舆论环境,正挑战着数据制造的“权威”。

不禁让人思忖,娱乐圈究竟需要流量吗?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产物,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新时代语境又能给流量赋予哪些新的含义?

流量的诞生

如果说2018年是偶像元年,那么2014年则是流量元年。

严格来说,内地娱乐圈流量的发轫肇始于此时。当年暑期档一部古装玄幻仙侠剧《古剑奇谭》横空出世,捧红了剧中的李易峰、马天宇、陈伟霆、乔振宇,曾经的无名小卒一夜成为粉圈的流量大户,正式拉开国内流量时代的帷幕,也给原本用来描述韩国美男的“小鲜肉”这一舶来词赋予了本土含义。

新物种的萌生搭乘上彼时兴起的互联网浪潮,大数据被引用到娱乐圈,互联网思维颠覆了文娱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固有秩序。

除了土生土长的本土流量,在偶像制造大国——韩国起家因各种原因归国的年轻人作为一股新鲜血液,也改写了流量江山的格局。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的接踵回国,致使饭圈追星盛况层出不穷,也为日后粉丝打投轮博刷数据埋下伏笔。

2015年至2016年迎来流量时代的首个鼎盛期。因爆款剧《盗墓笔记》、《旋风小子》、《微微一笑很倾城》脱颖而出的杨洋,跻身“四大流量”的阵营。至此,由李易峰、吴亦凡、鹿晗、杨洋组成的初代流量形成定局。粉丝简称其为“牛鹿咩喋”。

2017年,流量时代迎来拐点——李易峰向演技派转型、吴亦凡主攻歌坛、鹿晗公布恋情、杨洋也开始转型。出道四年蓄势待发的TFBOYS出征影视圈,打破了固若金汤的“四大”格局。

当年下半年,王俊凯、易烊千玺和王源的微博超话在粉丝疯狂打call下,首度反超吴亦凡、杨洋、李易峰,仅次于鹿晗,开启了“四大三小”的流量2.0新时代。

从早期的PPT神兽到养成系天团,折射出国内流量制造工业的升级迭代。

爆款剧的造星效应屡次被印证,一路飙升的艺人商业价值让利益关联方趋之若鹜。于是一批流量艺人诞生,成为业内挖掘粉丝经济的商品。

当这种思维模式作用在选秀综艺上,偶像元年被创造出来了。去年从《偶像练习生》C位出道的蔡徐坤,人气逆袭、空降各大榜单冠军。能与之抗衡的,是同年因耽改剧《镇魂》热度急速蹿升的朱一龙。到了今年,对手变成了“新晋顶流”肖战、王一博和李现。

流量明星越来越像娱乐圈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同的材质安上不同的出厂模式,然后面世。

流量艺人的价值,也呈现出两番迥异景象。与那些转瞬即逝的流量相比,一些有代表作傍身的流量,其价值具有可持续性,并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减损半分。譬如结婚消失一年多再次复出的赵丽颖,日前得到了与高奢品牌DIOR续约的机会。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崛起,宽广的下沉市场也为流量孕育了肥沃的土壤,社交平台上的网红主播走向主流化。最近与朱一龙、周震南共同直播卖货喜提热搜的李佳琦,颇有向娱乐圈进军的架势。毕竟此前已有费启鸣、刘宇宁等诸多网红借助流量转型为艺人的案例。

多元造星渠道拓宽了流量定义的边界,让原本复杂的娱乐圈变得愈发混沌。

“娱乐至死”的时代产物,进步or倒退?

全民娱乐总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每个单位时间都被数据化的产品填满。躲在幕后的操盘手们忙着制造满足人类马斯洛需求的各种“糖衣炮弹”,乐此不疲。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似乎与眼下娱乐时代正在发生的一切不谋而合。互联网这条快车道助长了大众丰盈的精神追求,无形中落下文化断层与思维钝化的“病灶”。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毋庸置疑,“流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让拥有者名利双收,甚至阶层跃升;它为被焦虑裹挟的大众营造了得以喘息的一隅;还将娱乐工业化繁为简、给道路探索提供技术支持。

但,这支精神麻醉剂也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那些被贴上流量标签的艺人。这几年“流量即原罪”的论调甚嚣尘上,一批由流量艺人参演的影视作品成为被指摘对象、接连扑街,有的甚至在官宣阶段就被盖棺定论。

作品能出圈,是流量艺人为自己正名的最大愿望。可横亘在粉丝和路人之间坚硬的壁垒难以破除。王源为证明自己的音乐才华参加了综艺《我是唱作人》,黄子韬因真情实感做音乐,但新歌出圈之路依然艰难。

在某种意义上,人气等同于具象的数据流量,而作品想要出圈又必须反流量。这对悖论附着于想撕掉流量标签的艺人身上,成为他们转型的驱动。

有人想摆脱流量桎梏,也有人毫无畏惧地扎进流量池里。

去年偶像元年大旗飘扬,今年就有300个小哥哥扎堆选秀节目,但多数人只是在舞台上短暂露脸便销声匿迹。雷声大雨点小的阵仗,与速食时代流量们才不配位的事实有关。即便能成为幸运儿,也有可能因为一次偶像失格断送前路。

国内的流量们,还面临着内忧外患。动荡的外部环境对流量艺人造成了冲击。热播高分韩剧《偶然发现的一天》男主金路云开微博,不到一天狂吸十几万粉丝。“不老男神”李栋旭11月6日来京,能打的机场生图登上热搜。

前几年,流量成为影视爆款公式中的一个固定加数,深谙其道的投机者赚得盆满钵满,从央视点名批评某顶流数据注水,到刷量公司掌舵者被抓,皆为相关部门对违法现象挥出的肃清重拳。与此同时,流量艺人耍大牌和天价片酬等乱象,严重扰乱影视行业的正常秩序。如今行业下行、资本退潮,从业者们逐渐回归理性。这是流量滥用“后遗症”在治疗期释放的良好信号。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早有预言,「毁掉我们的也许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当粉丝的爱变成道德绑架的武器,会伤人伤己。饭圈大混战、私生饭侵犯流量艺人隐私、组团接送机等极端行为导致机场等公共场所秩序陷入瘫痪,致使民航局在去年不得不发布《关于加强粉丝接送机、跟机现象管理的通知》。

流量的“新含义”

这几年,流量艺人被视为“公敌”的例子比比皆是,身份标签化的利弊验证了流量的悖论。然而新时代语境下,流量不该继续保持贬义色彩,而应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定义,朝着更多维度去拓展和丰富其内涵。

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流量?

前段时间微博上掀起的周杰伦和蔡徐坤的隔代流量之争,唤醒中年粉丝的集体意识,爆肝参与了从未涉猎过的饭圈打投大战,最后成功将周杰伦送到超话榜首。徐峥新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前,被网友质疑粉丝少,为何会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引发了山争哥哥的流量逆袭战。

这些娱乐圈真正的KOL的拥趸者们,用行动证明了数据只是当下娱乐工业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冰冷数字而已,并不能与实力挂钩。

要探寻广义流量的真谛,首先要做的就是榨干虚假的数据水分,不以“唯数据论”定英雄。

杨紫在采访时说觉得赵薇、周迅都是流量,这种流量包含了突破数据局限、用代表作品说话的更具普世价值的新含义,是对传统流量概念的递进与升华。

换句话说,有过硬本领、国民度高的艺人,才是新时代的真流量。

从引领过时代风潮、在代际审美体系中屹立不倒的周杰伦、陈奕迅、五月天,到“叔圈101”的徐峥、吴京、黄渤、黄磊,无不是有经典作品加持且能激起社会热议度的艺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经过时光淬炼和人生沉淀的前辈才符合“新流量”的界定。那些真正热衷公益,默默无闻做善事或以身作则号召粉丝投身公益事业的艺人,将自带的流量转化为榜样力量,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也是值得颂扬的。

这也为依赖数据生存的流量们指明了一条自救之路——走出信息茧房,练就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唯有主动剥离外界给予的标签,遵循本心专注做事,才能绽放自我光彩,也更有底气面对洗牌加速的流量3.0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流量”生存法则

多元造星渠道拓宽了流量定义的边界,让原本复杂的娱乐圈变得愈发混沌。

文|Vlinkage 申敏

近日,杨紫关于流量的一番言论挂在微博热搜榜许久。倒退回前几天,蔡徐坤、易烊千玺、王源都相继对捆绑在自己身上的流量标签发表了不同见解。

无论是“流量越大、责任越大”的去贬义化、正能量榜样论,还是与“流量”和平相处、专注打造作品的说辞,都隐隐透出一股本能的求生欲。

当然也有逆行者,黄子韬那条对不起自己的被删微博,成为流量艺人向“流量”宣战的导火索。

大数据时代来临,将一切都拆解成用算法计量的标准化“产品”,数字变成了衡量质量优劣的准绳。但日渐严苛甚至有些异化的舆论环境,正挑战着数据制造的“权威”。

不禁让人思忖,娱乐圈究竟需要流量吗?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产物,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新时代语境又能给流量赋予哪些新的含义?

流量的诞生

如果说2018年是偶像元年,那么2014年则是流量元年。

严格来说,内地娱乐圈流量的发轫肇始于此时。当年暑期档一部古装玄幻仙侠剧《古剑奇谭》横空出世,捧红了剧中的李易峰、马天宇、陈伟霆、乔振宇,曾经的无名小卒一夜成为粉圈的流量大户,正式拉开国内流量时代的帷幕,也给原本用来描述韩国美男的“小鲜肉”这一舶来词赋予了本土含义。

新物种的萌生搭乘上彼时兴起的互联网浪潮,大数据被引用到娱乐圈,互联网思维颠覆了文娱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固有秩序。

除了土生土长的本土流量,在偶像制造大国——韩国起家因各种原因归国的年轻人作为一股新鲜血液,也改写了流量江山的格局。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张艺兴的接踵回国,致使饭圈追星盛况层出不穷,也为日后粉丝打投轮博刷数据埋下伏笔。

2015年至2016年迎来流量时代的首个鼎盛期。因爆款剧《盗墓笔记》、《旋风小子》、《微微一笑很倾城》脱颖而出的杨洋,跻身“四大流量”的阵营。至此,由李易峰、吴亦凡、鹿晗、杨洋组成的初代流量形成定局。粉丝简称其为“牛鹿咩喋”。

2017年,流量时代迎来拐点——李易峰向演技派转型、吴亦凡主攻歌坛、鹿晗公布恋情、杨洋也开始转型。出道四年蓄势待发的TFBOYS出征影视圈,打破了固若金汤的“四大”格局。

当年下半年,王俊凯、易烊千玺和王源的微博超话在粉丝疯狂打call下,首度反超吴亦凡、杨洋、李易峰,仅次于鹿晗,开启了“四大三小”的流量2.0新时代。

从早期的PPT神兽到养成系天团,折射出国内流量制造工业的升级迭代。

爆款剧的造星效应屡次被印证,一路飙升的艺人商业价值让利益关联方趋之若鹜。于是一批流量艺人诞生,成为业内挖掘粉丝经济的商品。

当这种思维模式作用在选秀综艺上,偶像元年被创造出来了。去年从《偶像练习生》C位出道的蔡徐坤,人气逆袭、空降各大榜单冠军。能与之抗衡的,是同年因耽改剧《镇魂》热度急速蹿升的朱一龙。到了今年,对手变成了“新晋顶流”肖战、王一博和李现。

流量明星越来越像娱乐圈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同的材质安上不同的出厂模式,然后面世。

流量艺人的价值,也呈现出两番迥异景象。与那些转瞬即逝的流量相比,一些有代表作傍身的流量,其价值具有可持续性,并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减损半分。譬如结婚消失一年多再次复出的赵丽颖,日前得到了与高奢品牌DIOR续约的机会。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崛起,宽广的下沉市场也为流量孕育了肥沃的土壤,社交平台上的网红主播走向主流化。最近与朱一龙、周震南共同直播卖货喜提热搜的李佳琦,颇有向娱乐圈进军的架势。毕竟此前已有费启鸣、刘宇宁等诸多网红借助流量转型为艺人的案例。

多元造星渠道拓宽了流量定义的边界,让原本复杂的娱乐圈变得愈发混沌。

“娱乐至死”的时代产物,进步or倒退?

全民娱乐总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每个单位时间都被数据化的产品填满。躲在幕后的操盘手们忙着制造满足人类马斯洛需求的各种“糖衣炮弹”,乐此不疲。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似乎与眼下娱乐时代正在发生的一切不谋而合。互联网这条快车道助长了大众丰盈的精神追求,无形中落下文化断层与思维钝化的“病灶”。

成也流量,败也流量。

毋庸置疑,“流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让拥有者名利双收,甚至阶层跃升;它为被焦虑裹挟的大众营造了得以喘息的一隅;还将娱乐工业化繁为简、给道路探索提供技术支持。

但,这支精神麻醉剂也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那些被贴上流量标签的艺人。这几年“流量即原罪”的论调甚嚣尘上,一批由流量艺人参演的影视作品成为被指摘对象、接连扑街,有的甚至在官宣阶段就被盖棺定论。

作品能出圈,是流量艺人为自己正名的最大愿望。可横亘在粉丝和路人之间坚硬的壁垒难以破除。王源为证明自己的音乐才华参加了综艺《我是唱作人》,黄子韬因真情实感做音乐,但新歌出圈之路依然艰难。

在某种意义上,人气等同于具象的数据流量,而作品想要出圈又必须反流量。这对悖论附着于想撕掉流量标签的艺人身上,成为他们转型的驱动。

有人想摆脱流量桎梏,也有人毫无畏惧地扎进流量池里。

去年偶像元年大旗飘扬,今年就有300个小哥哥扎堆选秀节目,但多数人只是在舞台上短暂露脸便销声匿迹。雷声大雨点小的阵仗,与速食时代流量们才不配位的事实有关。即便能成为幸运儿,也有可能因为一次偶像失格断送前路。

国内的流量们,还面临着内忧外患。动荡的外部环境对流量艺人造成了冲击。热播高分韩剧《偶然发现的一天》男主金路云开微博,不到一天狂吸十几万粉丝。“不老男神”李栋旭11月6日来京,能打的机场生图登上热搜。

前几年,流量成为影视爆款公式中的一个固定加数,深谙其道的投机者赚得盆满钵满,从央视点名批评某顶流数据注水,到刷量公司掌舵者被抓,皆为相关部门对违法现象挥出的肃清重拳。与此同时,流量艺人耍大牌和天价片酬等乱象,严重扰乱影视行业的正常秩序。如今行业下行、资本退潮,从业者们逐渐回归理性。这是流量滥用“后遗症”在治疗期释放的良好信号。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早有预言,「毁掉我们的也许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当粉丝的爱变成道德绑架的武器,会伤人伤己。饭圈大混战、私生饭侵犯流量艺人隐私、组团接送机等极端行为导致机场等公共场所秩序陷入瘫痪,致使民航局在去年不得不发布《关于加强粉丝接送机、跟机现象管理的通知》。

流量的“新含义”

这几年,流量艺人被视为“公敌”的例子比比皆是,身份标签化的利弊验证了流量的悖论。然而新时代语境下,流量不该继续保持贬义色彩,而应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定义,朝着更多维度去拓展和丰富其内涵。

什么样的流量,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流量?

前段时间微博上掀起的周杰伦和蔡徐坤的隔代流量之争,唤醒中年粉丝的集体意识,爆肝参与了从未涉猎过的饭圈打投大战,最后成功将周杰伦送到超话榜首。徐峥新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前,被网友质疑粉丝少,为何会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引发了山争哥哥的流量逆袭战。

这些娱乐圈真正的KOL的拥趸者们,用行动证明了数据只是当下娱乐工业评价体系中的一个冰冷数字而已,并不能与实力挂钩。

要探寻广义流量的真谛,首先要做的就是榨干虚假的数据水分,不以“唯数据论”定英雄。

杨紫在采访时说觉得赵薇、周迅都是流量,这种流量包含了突破数据局限、用代表作品说话的更具普世价值的新含义,是对传统流量概念的递进与升华。

换句话说,有过硬本领、国民度高的艺人,才是新时代的真流量。

从引领过时代风潮、在代际审美体系中屹立不倒的周杰伦、陈奕迅、五月天,到“叔圈101”的徐峥、吴京、黄渤、黄磊,无不是有经典作品加持且能激起社会热议度的艺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经过时光淬炼和人生沉淀的前辈才符合“新流量”的界定。那些真正热衷公益,默默无闻做善事或以身作则号召粉丝投身公益事业的艺人,将自带的流量转化为榜样力量,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也是值得颂扬的。

这也为依赖数据生存的流量们指明了一条自救之路——走出信息茧房,练就安身立命的真本事。唯有主动剥离外界给予的标签,遵循本心专注做事,才能绽放自我光彩,也更有底气面对洗牌加速的流量3.0时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