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避免“愚蠢”最好的办法是“数据决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避免“愚蠢”最好的办法是“数据决策”

查理·芒格说:“我不是想成为天才,我只是想避免愚蠢。”

文|中外管理杂志 朱冬

责任编辑|李靖

每年10月,都被称为“诺奖季”,其实同时也是诺奖“赔率榜”大行其道的时节。

2019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自10月7日起开始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公布。而比这更早,世界各地对各奖项“赔率榜”名单的猜测更是掀起热议。而且一时间,大数据推算关于谁最有可能获奖的分析甚嚣尘上:“哪些年龄阶段的人群最易获诺奖”“获得诺奖的人群具备哪些特征”“哪些国籍、族裔的获奖概率更高”……

可以看出,“章鱼帝”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数据的时代刚过门槛。

不仅在诺奖圈里,大数据分析异常活跃,投资圈也少不了大数据分析的掺合——“另类数据”早已能通过特斯拉工厂内的手机使用频次,判断特斯拉下一季度财报的好坏;对大量卫星图片细节的分析和统计,也早能解读出一个资本事件可能的走向,以及一家全球性企业的业务态势……

“大数据参与预测和决策的应用领域日见增多,背后是大数据决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北京创数纪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CEO刘彤对《中外管理》说。

那么,未来大数据分析会走多远?现在离每一家企业又有多近?本期《中外管理》专访了有着近20年大数据行业经验的刘彤先生,尤其就企业管理中如何纳入大数据分析辅助战略决策进行了探讨。

传统决策模式的硬伤

《中外管理》:用大数据来决策并不稀有。谷歌自创立之初在公司内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任何决策不能拍脑袋,必须有数据依据。那么,传统的企业管理决策方式有哪些弊端?

刘彤:传统的决策体系,绝大多数场景是基于经验的决策,也叫专业经验决策系统。

是由一个专业的人(一般是企业一把手或高管)来判断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这种决策不能代表每个人的意见,但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决策模式,甚至还有大家常见的开会时领导拍板的“一言堂”模式。

专业经验决策体系有一个弊端:对同一件事情A和B会做不同决策,因为每个人的专业经验不可能一样。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决策结果不可控——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而直接影响的就是企业的发展路径。

数据决策着眼于“概率”,尤其避免低级错误

《中外管理》:在决策过程中使用大数据分析,会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吗?

刘彤:很多人误解了大数据的作用。其实,大数据的核心逻辑是着眼于解决概率问题,大数据永远不是为了解决精准性问题。着眼于解决精准性问题就背离了大数据的逻辑。

大数据是收集了一件事情很多次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很多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然后综合性地给出一个概率更大的结论。所以它解决的是概率性问题。找到了更大概率成功的点,然后给出更大概率成功的方法和决策。

管理最怕不确定,但不确定是始终存在的状态。可如果决策成功概率大,那么企业一定是朝着增长的方向走。反之,如果管理层“脑子一热,开始冲动”,那么做出成功概率小的决定就多,企业一定走下坡路。大数据方法着眼于提升成功的概率,能解决经验和主观决策的带来的弊端问题,让企业沿着成功概率更大的路径成长。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数据科学体系就是尽量避免纯粹的用管理者个体的经验来做判断,防止陷入到动辄“我做这件事情已经20年了”的专家思维,提升了成功的可能性,尤其是降低了犯愚蠢、低级错误的可能性。

企业管理者运用数据决策思维会比别人效率更高,成功几率更大,这带来企业管理的巨大差异。

做“数据决策”的中国企业,最多5%

《中外管理》:利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和管理,是否已经成为企业共识?

刘彤:大数据已经非常热了,但问题是虽然大多数企业表示关注,并积累了一定量的数据,但并没有把数据真正利用起来。

相较于互联网企业,传统公司的问题更为典型:内部并没有真正形成数据分析的逻辑和意识,也没有把数据分析当成改善当下企业管理和营销的方法。比如:有的企业报表里有销量、收入、利润等数据,但并不会进行数据背后的下一部分解,这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而数据决策服务,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分析师的水平,对数据的理解,对数据的算法,模型的搭建等要求较高,还需要把流程打通,并明确怎样用数据进行迭代,持续性地优化企业管理的步骤。这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型的专业工作。

另外,专业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可能是企业并不具备或者收集不到的。可以帮助企业更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更有针对性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到管理者若只是用传统的“野路子”打法,或凭个人主观判断能力决策,则企业只能遭遇瓶颈。中国传统企业基数规模非常大,但有数据决策意识,把数据分析已经纳入决算体系,并产生实际效果的企业,比例非常低,也就1%,不到5%。

《中外管理》:这1%能利用数据分析决策的企业,具体在怎样利用数据价值?有没有好的案例?

刘彤:电动车行业属于典型的传统制造业,竞争惨烈,全行业有大大小小500多个品牌。有一家国内知名的电动车企业前几年遇到了增长瓶颈,为寻求突破,该企业通过不断增加产品品类和种类,来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然而,大量新品上市后,销量却无法达到预期,企业整体利润出现下滑。

其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heena S.lyengar和斯坦福大学Mark R. Lepper著名的果酱实验早就证明——可供选择的同品类产品过多,消费者购买率反而下降。

我们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整个2017年该企业市面上的产品款数是542款,而90%的销售车型聚集在前91款上,也就是说542款车型里,剩下的451款产品(92-542)销售量仅占10%。而且,不少同价位产品存在功能相似,但实际销量差异巨大现象。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单车毛利只有一两百元,那它的研发成本可能就是百万元级别,过多的低利润甚至负利润产品,严重拉低了企业整体利润,造成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于是我们给了新的决策建议:通过数据分析持续不断优化产品管理,通过多维对比、综合分析,精准识别出问题产品,进而做针对性优化。

在2018年淘汰了434款产品后,该企业总销量不仅没下降,还提升了25%。其中最好的一款车销量达四五十万辆,而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该企业只有一款车能够实现年销售10万辆。

对于一个头部电动车企业来说,当有大量消费者选择同一款产品时,会发现满大街随处可见这一“爆款”。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形成了头部的羊群效应,对于建立品牌烙印、维护品牌忠诚度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经验决策+数据决策,二者叠加才是正道!

《中外管理》:大数据决策在如今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和升级时期,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彤:大数据决策可帮助一个传统企业进行真正的数字化升级。

数字化升级的逻辑,不在于你有没有数据,而取决于你的决策思维逻辑是不是与数据相关,是不是基于理性和客观的大数据,来帮助企业做更好的决策,这点是变革的核心。

数据决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是:帮助企业把原来的决策方式从语文式决策转型为数学式决策。语文式决策是描述性的,数学式决策则是以数据为依据的。仅从这一点来看,大数据决策对很多传统企业,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它更客观、更理性了。它并没有改变原来专业经验决策,但是会更理性地判断出专业经验决策的成功概率。

《中外管理》:依靠数据决策是不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避免陷入“唯数据论”?或者导致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弱化?

刘彤:数据决策是对原来的一种优化,是真正的决策方式升级。但千万不要认为数据决策是代替经验决策的,它们不是代替关系,而是叠加关系。如果定位成代替关系,认为它是对管理者原有经验和专业性的替代,那就走偏了。

数据决策不仅不是对经验决策的替代,反而是让管理者更好地用经验来决策,有依据地进行决策管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后,形成一个新的基于数据的专业经验。这样就会避免陷入“唯数据论”。

在数据安全面前,要专业和“克制”

《中外管理》:随着大数据行业的蓬勃发展,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业界重视。企业数据化过程里,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

刘彤:数据分析的强大能力的确有诱惑力,但大数据公司也要学会“克制”,守住红线。

2016年11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并且,“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表了《大数据安全白皮书》,指出了当前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促进大数据安全技术发展的具体建议。

同时,《网络安全法》非常清晰地定义了在整个数据领域里,什么叫做红线?什么真正叫敏感的信息?诸如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银行账号等就是敏感信息。必须得到用户授权。

但反过来讲,若用户即使不提供某些信息,数据公司也一样能实现目标,此时却强行让用户提供,那就是霸王条款,属于“恶意收集用户信息”。

数据公司,一定要考虑到和数据相关的未来的风险点,大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处理,一定不要触碰红线,在合理的范围内执行。

现在身边的很多网络服务都需要用户授权才能进入“下一步”,这样做就是保证数据源是带有用户授权的。事实上,现在网民和受众对数据安全也从过度紧张和恐慌走向理性了。从数据获取阶段,公司所用数据就要保证有正规合同,属于合规业务。并且获取用户的个人敏感信息后都要进行“脱敏”,脱敏之后才能被用于定性、定量分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避免“愚蠢”最好的办法是“数据决策”

查理·芒格说:“我不是想成为天才,我只是想避免愚蠢。”

文|中外管理杂志 朱冬

责任编辑|李靖

每年10月,都被称为“诺奖季”,其实同时也是诺奖“赔率榜”大行其道的时节。

2019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自10月7日起开始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公布。而比这更早,世界各地对各奖项“赔率榜”名单的猜测更是掀起热议。而且一时间,大数据推算关于谁最有可能获奖的分析甚嚣尘上:“哪些年龄阶段的人群最易获诺奖”“获得诺奖的人群具备哪些特征”“哪些国籍、族裔的获奖概率更高”……

可以看出,“章鱼帝”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数据的时代刚过门槛。

不仅在诺奖圈里,大数据分析异常活跃,投资圈也少不了大数据分析的掺合——“另类数据”早已能通过特斯拉工厂内的手机使用频次,判断特斯拉下一季度财报的好坏;对大量卫星图片细节的分析和统计,也早能解读出一个资本事件可能的走向,以及一家全球性企业的业务态势……

“大数据参与预测和决策的应用领域日见增多,背后是大数据决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北京创数纪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CEO刘彤对《中外管理》说。

那么,未来大数据分析会走多远?现在离每一家企业又有多近?本期《中外管理》专访了有着近20年大数据行业经验的刘彤先生,尤其就企业管理中如何纳入大数据分析辅助战略决策进行了探讨。

传统决策模式的硬伤

《中外管理》:用大数据来决策并不稀有。谷歌自创立之初在公司内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任何决策不能拍脑袋,必须有数据依据。那么,传统的企业管理决策方式有哪些弊端?

刘彤:传统的决策体系,绝大多数场景是基于经验的决策,也叫专业经验决策系统。

是由一个专业的人(一般是企业一把手或高管)来判断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这种决策不能代表每个人的意见,但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决策模式,甚至还有大家常见的开会时领导拍板的“一言堂”模式。

专业经验决策体系有一个弊端:对同一件事情A和B会做不同决策,因为每个人的专业经验不可能一样。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决策结果不可控——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而直接影响的就是企业的发展路径。

数据决策着眼于“概率”,尤其避免低级错误

《中外管理》:在决策过程中使用大数据分析,会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吗?

刘彤:很多人误解了大数据的作用。其实,大数据的核心逻辑是着眼于解决概率问题,大数据永远不是为了解决精准性问题。着眼于解决精准性问题就背离了大数据的逻辑。

大数据是收集了一件事情很多次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很多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然后综合性地给出一个概率更大的结论。所以它解决的是概率性问题。找到了更大概率成功的点,然后给出更大概率成功的方法和决策。

管理最怕不确定,但不确定是始终存在的状态。可如果决策成功概率大,那么企业一定是朝着增长的方向走。反之,如果管理层“脑子一热,开始冲动”,那么做出成功概率小的决定就多,企业一定走下坡路。大数据方法着眼于提升成功的概率,能解决经验和主观决策的带来的弊端问题,让企业沿着成功概率更大的路径成长。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说,数据科学体系就是尽量避免纯粹的用管理者个体的经验来做判断,防止陷入到动辄“我做这件事情已经20年了”的专家思维,提升了成功的可能性,尤其是降低了犯愚蠢、低级错误的可能性。

企业管理者运用数据决策思维会比别人效率更高,成功几率更大,这带来企业管理的巨大差异。

做“数据决策”的中国企业,最多5%

《中外管理》:利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和管理,是否已经成为企业共识?

刘彤:大数据已经非常热了,但问题是虽然大多数企业表示关注,并积累了一定量的数据,但并没有把数据真正利用起来。

相较于互联网企业,传统公司的问题更为典型:内部并没有真正形成数据分析的逻辑和意识,也没有把数据分析当成改善当下企业管理和营销的方法。比如:有的企业报表里有销量、收入、利润等数据,但并不会进行数据背后的下一部分解,这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而数据决策服务,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分析师的水平,对数据的理解,对数据的算法,模型的搭建等要求较高,还需要把流程打通,并明确怎样用数据进行迭代,持续性地优化企业管理的步骤。这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型的专业工作。

另外,专业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可能是企业并不具备或者收集不到的。可以帮助企业更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更有针对性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到管理者若只是用传统的“野路子”打法,或凭个人主观判断能力决策,则企业只能遭遇瓶颈。中国传统企业基数规模非常大,但有数据决策意识,把数据分析已经纳入决算体系,并产生实际效果的企业,比例非常低,也就1%,不到5%。

《中外管理》:这1%能利用数据分析决策的企业,具体在怎样利用数据价值?有没有好的案例?

刘彤:电动车行业属于典型的传统制造业,竞争惨烈,全行业有大大小小500多个品牌。有一家国内知名的电动车企业前几年遇到了增长瓶颈,为寻求突破,该企业通过不断增加产品品类和种类,来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然而,大量新品上市后,销量却无法达到预期,企业整体利润出现下滑。

其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heena S.lyengar和斯坦福大学Mark R. Lepper著名的果酱实验早就证明——可供选择的同品类产品过多,消费者购买率反而下降。

我们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整个2017年该企业市面上的产品款数是542款,而90%的销售车型聚集在前91款上,也就是说542款车型里,剩下的451款产品(92-542)销售量仅占10%。而且,不少同价位产品存在功能相似,但实际销量差异巨大现象。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单车毛利只有一两百元,那它的研发成本可能就是百万元级别,过多的低利润甚至负利润产品,严重拉低了企业整体利润,造成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于是我们给了新的决策建议:通过数据分析持续不断优化产品管理,通过多维对比、综合分析,精准识别出问题产品,进而做针对性优化。

在2018年淘汰了434款产品后,该企业总销量不仅没下降,还提升了25%。其中最好的一款车销量达四五十万辆,而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该企业只有一款车能够实现年销售10万辆。

对于一个头部电动车企业来说,当有大量消费者选择同一款产品时,会发现满大街随处可见这一“爆款”。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形成了头部的羊群效应,对于建立品牌烙印、维护品牌忠诚度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经验决策+数据决策,二者叠加才是正道!

《中外管理》:大数据决策在如今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和升级时期,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彤:大数据决策可帮助一个传统企业进行真正的数字化升级。

数字化升级的逻辑,不在于你有没有数据,而取决于你的决策思维逻辑是不是与数据相关,是不是基于理性和客观的大数据,来帮助企业做更好的决策,这点是变革的核心。

数据决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是:帮助企业把原来的决策方式从语文式决策转型为数学式决策。语文式决策是描述性的,数学式决策则是以数据为依据的。仅从这一点来看,大数据决策对很多传统企业,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它更客观、更理性了。它并没有改变原来专业经验决策,但是会更理性地判断出专业经验决策的成功概率。

《中外管理》:依靠数据决策是不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避免陷入“唯数据论”?或者导致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弱化?

刘彤:数据决策是对原来的一种优化,是真正的决策方式升级。但千万不要认为数据决策是代替经验决策的,它们不是代替关系,而是叠加关系。如果定位成代替关系,认为它是对管理者原有经验和专业性的替代,那就走偏了。

数据决策不仅不是对经验决策的替代,反而是让管理者更好地用经验来决策,有依据地进行决策管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后,形成一个新的基于数据的专业经验。这样就会避免陷入“唯数据论”。

在数据安全面前,要专业和“克制”

《中外管理》:随着大数据行业的蓬勃发展,数据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业界重视。企业数据化过程里,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

刘彤:数据分析的强大能力的确有诱惑力,但大数据公司也要学会“克制”,守住红线。

2016年11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并且,“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表了《大数据安全白皮书》,指出了当前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促进大数据安全技术发展的具体建议。

同时,《网络安全法》非常清晰地定义了在整个数据领域里,什么叫做红线?什么真正叫敏感的信息?诸如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银行账号等就是敏感信息。必须得到用户授权。

但反过来讲,若用户即使不提供某些信息,数据公司也一样能实现目标,此时却强行让用户提供,那就是霸王条款,属于“恶意收集用户信息”。

数据公司,一定要考虑到和数据相关的未来的风险点,大数据的采集和信息处理,一定不要触碰红线,在合理的范围内执行。

现在身边的很多网络服务都需要用户授权才能进入“下一步”,这样做就是保证数据源是带有用户授权的。事实上,现在网民和受众对数据安全也从过度紧张和恐慌走向理性了。从数据获取阶段,公司所用数据就要保证有正规合同,属于合规业务。并且获取用户的个人敏感信息后都要进行“脱敏”,脱敏之后才能被用于定性、定量分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