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后都去了哪?|近观日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后都去了哪?|近观日本

日本媒体一直对日本垃圾处理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在日本整洁、干净的环境背面,掩藏着垃圾处理的隐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东京池袋附近,你会看到一幢很奇怪的建筑,即便在相距很远的地方。那是一根立方体的柱子,有200多米高,形销骨立的出现在天际。你可能认为这是某个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其实,这是东京一家垃圾处理工厂的烟囱。

池袋是东京比较繁华的地区,而垃圾处理工厂就存在于熙熙攘攘的街市中。实际上,在东京核心区域有19个垃圾处理工厂。这些垃圾工厂内部不仅干净整洁的让人赞叹,还有着神奇的变废为宝的功能。

日本对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可谓极致。比如这家工厂,他们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给锅炉加热,然后产生蒸汽可以用来发电。

这家工厂发电量足以满足其自身所需,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卖给相关的电力公司;而剩余的热量则用来给这家工厂的游泳池加热。

这还只是脑洞一角。日本环境省是日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部门,他们对于日本今天取得的成就非常自豪。环境省提供的数据表明,日本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垃圾实现了再利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废为宝”。

更让人惊叹的是,日本居然依靠着垃圾扩展了自己的疆域。比如,坐落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就是靠填海生生造出来的一片土地。而垃圾是填海不可或缺的珍贵原料。

说起来,日本是最早开始填海造地的国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二战之后,神户出现了一个奇妙的“海上岛”就是填海造出来的——神户的聪明国民们把山削去了一部分,然后填埋进海形成一个人工岛。

东京的填海更是随处可见,如今填海造出来的台场还成为东京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之一。

那么垃圾跟填海有什么关系呢?简单说,日本人用技术手段将各种垃圾做成沉箱,扔进海底,成为填海造地的“地基”。

但这并非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由垃圾构成的沉箱,也是污染海洋环境的重要原因。比如,填海造成日本海岸涂滩的减少,涂滩减少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再加上填海造陆本身就会释放一些工业污染,这对维持大海的清洁美丽有副作用。

所以,欧美国家对日本大规模的填海造陆颇多微词。另外,日本对垃圾回收再利用看似高效,但实际上,在2017年之前,日本每年都会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出口大量的垃圾,包括塑料和废纸。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这对垃圾制造大国日本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甚至一些垃圾处理厂已经被垃圾填满。

其实,日本媒体一直对日本垃圾处理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在日本整洁、干净的环境背面,掩藏着垃圾处理的隐忧。

日本新闻网站Stone washers Journal一直致力于发布关于日本环境、农业等的最新鲜动态。他们撰写了深度文章,分析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比如,从环境省和日本经济协力开发机构统计的数据来看,日本的垃圾再利用率是19%,而韩国是58%、德国是48%。

当然,这个数据没法完全客观的说明问题,比如日本对塑料饮料瓶的分解技术世界第一,但无法计算在内;而且,这个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垃圾焚烧炉、焚烧率都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也就是说,他们通过焚烧消灭了大量垃圾,这些都没有计入再利用的范畴内。

总之,日本对于垃圾的再利用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比一下欧美和日本在垃圾处理制度上的区别来获取一些新知。

其实很简单,Stone washers Journal指出,欧美国家的产品,如果不可回收的材料比较多,那么价格就贵,也就是说消费者和生产者要承担更高的生产成本。

这就促使欧美的制造商尽量不采用难以回收的材料来制造产品。日本人管电视机、家具等体积大的垃圾叫“粗大垃圾”,处理这些垃圾需要消费者花钱完成。

这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一种是从根源上尽量增加制造成本,倒逼企业选用容易回收的材料,而日本则是从消费者一端来约束他们制造垃圾。

从某种角度来说,消费者常常是没那么理性的,如果企业从源头多做努力,那么结果可能会更好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的垃圾分类之后都去了哪?|近观日本

日本媒体一直对日本垃圾处理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在日本整洁、干净的环境背面,掩藏着垃圾处理的隐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观日本”是旅日作家陈药师在界面新闻开设的专栏,讲述日本的商业和文化】。

东京池袋附近,你会看到一幢很奇怪的建筑,即便在相距很远的地方。那是一根立方体的柱子,有200多米高,形销骨立的出现在天际。你可能认为这是某个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其实,这是东京一家垃圾处理工厂的烟囱。

池袋是东京比较繁华的地区,而垃圾处理工厂就存在于熙熙攘攘的街市中。实际上,在东京核心区域有19个垃圾处理工厂。这些垃圾工厂内部不仅干净整洁的让人赞叹,还有着神奇的变废为宝的功能。

日本对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可谓极致。比如这家工厂,他们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给锅炉加热,然后产生蒸汽可以用来发电。

这家工厂发电量足以满足其自身所需,多余的电量还可以卖给相关的电力公司;而剩余的热量则用来给这家工厂的游泳池加热。

这还只是脑洞一角。日本环境省是日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部门,他们对于日本今天取得的成就非常自豪。环境省提供的数据表明,日本有超过七成以上的垃圾实现了再利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废为宝”。

更让人惊叹的是,日本居然依靠着垃圾扩展了自己的疆域。比如,坐落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就是靠填海生生造出来的一片土地。而垃圾是填海不可或缺的珍贵原料。

说起来,日本是最早开始填海造地的国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二战之后,神户出现了一个奇妙的“海上岛”就是填海造出来的——神户的聪明国民们把山削去了一部分,然后填埋进海形成一个人工岛。

东京的填海更是随处可见,如今填海造出来的台场还成为东京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之一。

那么垃圾跟填海有什么关系呢?简单说,日本人用技术手段将各种垃圾做成沉箱,扔进海底,成为填海造地的“地基”。

但这并非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由垃圾构成的沉箱,也是污染海洋环境的重要原因。比如,填海造成日本海岸涂滩的减少,涂滩减少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再加上填海造陆本身就会释放一些工业污染,这对维持大海的清洁美丽有副作用。

所以,欧美国家对日本大规模的填海造陆颇多微词。另外,日本对垃圾回收再利用看似高效,但实际上,在2017年之前,日本每年都会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出口大量的垃圾,包括塑料和废纸。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这对垃圾制造大国日本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甚至一些垃圾处理厂已经被垃圾填满。

其实,日本媒体一直对日本垃圾处理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在日本整洁、干净的环境背面,掩藏着垃圾处理的隐忧。

日本新闻网站Stone washers Journal一直致力于发布关于日本环境、农业等的最新鲜动态。他们撰写了深度文章,分析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比如,从环境省和日本经济协力开发机构统计的数据来看,日本的垃圾再利用率是19%,而韩国是58%、德国是48%。

当然,这个数据没法完全客观的说明问题,比如日本对塑料饮料瓶的分解技术世界第一,但无法计算在内;而且,这个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垃圾焚烧炉、焚烧率都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也就是说,他们通过焚烧消灭了大量垃圾,这些都没有计入再利用的范畴内。

总之,日本对于垃圾的再利用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比一下欧美和日本在垃圾处理制度上的区别来获取一些新知。

其实很简单,Stone washers Journal指出,欧美国家的产品,如果不可回收的材料比较多,那么价格就贵,也就是说消费者和生产者要承担更高的生产成本。

这就促使欧美的制造商尽量不采用难以回收的材料来制造产品。日本人管电视机、家具等体积大的垃圾叫“粗大垃圾”,处理这些垃圾需要消费者花钱完成。

这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一种是从根源上尽量增加制造成本,倒逼企业选用容易回收的材料,而日本则是从消费者一端来约束他们制造垃圾。

从某种角度来说,消费者常常是没那么理性的,如果企业从源头多做努力,那么结果可能会更好吧。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