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改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促进中国ABS投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改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促进中国ABS投资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

文|中信出版墨菲图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三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效应开始显现,出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征。虽然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但经济运行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是现阶段经济运行的一大主题。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内市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是解决我国存量资产流动性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产品的创新试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监管层的引导为业务的发展描绘了路径,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为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然而,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尚属早期,投资端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发掘。以产品带动投资的模式虽然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品投资发展的先天不足必然会导致业务持续推进乏力,而提升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投资需求,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结构,是促进业务发展的应有之义。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与交易,正是这本书的主题。

美国资产证券化主要是将基础资产转到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写为SPV)项下,按不同的现金流对基础资产进行细分,再销售给不同的投资者以满足差异性需求。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各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主体与监管之间的会计、税收等制度设计均已十分完善。

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近年来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在经济“新常态”,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业应该如何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正确的定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应该如何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个人认为,金融机构在根据改革总体要求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稳”字当头,重视对产品的完善。

首先,应该对基础资产进行实质性的隔离,不能完全按照现金流的方式考核资产证券化交易,因为证券化的资产体现在银行报表和体现在机构报表上是有差异的。

其次,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提质增效背景下,2019年的市场环境还有一个新的变化,即央行要求“稳健性”。比如,自2017年一季度开始的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央行制定的“大资管统一监管新规”,正是对银、证、保机构的表内表外变化以及资产的进出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值得思考。

最后,要有正确的服务意识。在2017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金融机构的重心下沉,突出主业”,非常值得金融从业人员反思。上到机构高层,下到基层人员,只有先在理念上树立起对金融产品及其所发挥的服务作用的正确认识,才能真正掌握进而向社会进行更好的推广。特别是在业务前台,如果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正确的理解,不知道两者为什么要更好地融合,就无法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此外,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大环境的变化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难度。这种观点无非是要求金融机构控制增长规模。但这种变化不仅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符合2019年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仅从机构角度出发,认为其目的是要金融机构控制规模扩张、降低发展速度,是过于片面的理解。我认为,金融机构对整个宏观形势和经济发展的判断与研究还不够,对如何才能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也不够细化。

比如,面对与创新发展有关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诉求之间的矛盾,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处理?面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中小微金融等创新难题,金融机构如何判断其行为和经营方式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是否能够跟上发展和改革的脚步,踩准“五大任务”的关键点?金融机构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要首先反思业务最初是如何达成的,今后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在处理“僵尸企业”、去杠杆、去库存的时候,要反思应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对中小型金融机构来说,在当前以债权融资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市场环境下,要认识到什么才是合理的创新。

总之,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底线,也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长期发展的底线。资产证券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选择,我们要将资产证券化放在整个金融行业来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能够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市场的发展需要周密的市场基础设施顶层设计,也需要市场各参与机构的成长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站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角度来看,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透明化,加强信息披露,让市场投资者和参与主体可以准确计量现金流,用大数据预测早偿和违约,可以使市场有共识,监管看得清,在市场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这本书的核心是投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定价交易不活跃,主要是因为在现金流计算方法和折现率上没有达成共识,这本书将促进这个共识的达成。因此,我很高兴看到林华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再著新书。作为一本系统而务实的投资手册,该书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从业者、监管机构从业者及理论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本文为《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手册》一书推荐序,推荐序作者为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标题及导语为编者自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改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促进中国ABS投资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

文|中信出版墨菲图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三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效应开始显现,出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征。虽然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但经济运行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是现阶段经济运行的一大主题。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内市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是解决我国存量资产流动性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产品的创新试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监管层的引导为业务的发展描绘了路径,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为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然而,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尚属早期,投资端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发掘。以产品带动投资的模式虽然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品投资发展的先天不足必然会导致业务持续推进乏力,而提升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投资需求,完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结构,是促进业务发展的应有之义。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与交易,正是这本书的主题。

美国资产证券化主要是将基础资产转到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写为SPV)项下,按不同的现金流对基础资产进行细分,再销售给不同的投资者以满足差异性需求。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各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主体与监管之间的会计、税收等制度设计均已十分完善。

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近年来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在经济“新常态”,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业应该如何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正确的定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应该如何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个人认为,金融机构在根据改革总体要求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稳”字当头,重视对产品的完善。

首先,应该对基础资产进行实质性的隔离,不能完全按照现金流的方式考核资产证券化交易,因为证券化的资产体现在银行报表和体现在机构报表上是有差异的。

其次,在“三去一降一补”的提质增效背景下,2019年的市场环境还有一个新的变化,即央行要求“稳健性”。比如,自2017年一季度开始的MPA(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宏观审慎评估)考核,央行制定的“大资管统一监管新规”,正是对银、证、保机构的表内表外变化以及资产的进出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值得思考。

最后,要有正确的服务意识。在2017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金融机构的重心下沉,突出主业”,非常值得金融从业人员反思。上到机构高层,下到基层人员,只有先在理念上树立起对金融产品及其所发挥的服务作用的正确认识,才能真正掌握进而向社会进行更好的推广。特别是在业务前台,如果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正确的理解,不知道两者为什么要更好地融合,就无法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此外,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大环境的变化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难度。这种观点无非是要求金融机构控制增长规模。但这种变化不仅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符合2019年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仅从机构角度出发,认为其目的是要金融机构控制规模扩张、降低发展速度,是过于片面的理解。我认为,金融机构对整个宏观形势和经济发展的判断与研究还不够,对如何才能完成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也不够细化。

比如,面对与创新发展有关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诉求之间的矛盾,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处理?面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中小微金融等创新难题,金融机构如何判断其行为和经营方式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是否能够跟上发展和改革的脚步,踩准“五大任务”的关键点?金融机构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要首先反思业务最初是如何达成的,今后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在处理“僵尸企业”、去杠杆、去库存的时候,要反思应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对中小型金融机构来说,在当前以债权融资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市场环境下,要认识到什么才是合理的创新。

总之,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整个金融行业的底线,也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长期发展的底线。资产证券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选择,我们要将资产证券化放在整个金融行业来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能够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市场的发展需要周密的市场基础设施顶层设计,也需要市场各参与机构的成长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站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角度来看,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透明化,加强信息披露,让市场投资者和参与主体可以准确计量现金流,用大数据预测早偿和违约,可以使市场有共识,监管看得清,在市场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这本书的核心是投资,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定价交易不活跃,主要是因为在现金流计算方法和折现率上没有达成共识,这本书将促进这个共识的达成。因此,我很高兴看到林华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再著新书。作为一本系统而务实的投资手册,该书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从业者、监管机构从业者及理论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本文为《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手册》一书推荐序,推荐序作者为原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标题及导语为编者自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