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动力电池“巨鳄”之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动力电池“巨鳄”之死

行业整体下滑背景下,只有具备规模、市场优势的头部企业才具备一定抵抗力。

文|电动公会 东关大先生

11月13日,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发布公告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7日裁定受理黄子廷申请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这也就意味着:

曾经的锂电“巨鳄”沃特玛,就要走到头了。

先来回顾一下沃特玛出现债务危机的整个过程。

2018年3月25日,有供应商在沃特玛厂区门口拉横幅示威,随后照片刷爆朋友圈。

三天后,沃特玛通过官方公众号做出回应,并澄清该事件为“个人行为”。随后报警处理。

2018年4月1日,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自爆20亿元债务违约,整体债务达221亿元。

2018年4月2日,沃特玛高层回应,承认战略失误。

沃特玛副总裁钟孟光主要表达了四点内容:

一是,沃特玛承认战略失误,对新能源行业政策的影响存在误判;

二是,债务逾期的原因是扩张过于激进,现金流出现了问题;

三是,沃特玛将采取清理库存、盘活资产、加快账款催收等措施积极自救,解决资金问题;

四是,沃特玛有信心走出困局,希望各方多给一些时间。

2018年4月2日晚,坚瑞沃能再次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及子公司沃特玛债务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债权方向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冻结被申请人李瑶、沃特玛以及坚瑞沃能共计13个账户,合计6254.22万元存款。

沃特玛的资金问题逐渐公开化。

2018年6月初,沃特玛向全体职工发出通知,称公司一度出现资金困难的紧张局面,为解决因订单不足、资金困难给全体职工带来的职业发展影响,决定自7月1日起,全体职工放假6个月。

在此后一段时间,沃特玛董事长李瑶多方寻找资金填补漏洞,未果。

同年12月12日,坚瑞沃能发布公告称,因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连带清偿责任,公司及大股东李瑶被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不堪重负的沃特玛,不得不申请破产清算,以缓解母公司坚瑞沃能的债务压力。

截止目前,坚瑞沃能累计被冻结银行账户83个,涉及冻结金额共计0.86亿元。固定资产累计被查封的价值约3.18亿元。

对外负债约197亿元,其中拖欠559家供应商债权约54亿余元。

如果人民法院裁定沃特玛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将会对公司目前所面临债务危机的化解产生积极影响。

据了解,沃特玛现有资产为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的建设用地(59030.15平方米)以及对外股权投资、车辆、存货、机器设备、应收账款等。

去年4月,沃特玛债务危机刚刚爆发时,李瑶就曾对103家供应商表态:

“对沃特玛所欠下的债务,我砸锅卖铁也会负责到底,决不食言。”

如今看来,他的确在一步步履行当时的承诺。

哪怕是要牺牲他为之奋斗十几年的事业。

起家

1997年,李瑶进入比亚迪工作,当时的比亚迪还是一家很小的电池生产商。

有一天,比亚迪老板王传福突然心血来潮地想看看新的电池产品,当他来到车间时,已是凌晨一点,发现有个小伙子带着工人还在干活。于是,王传福记下了这个上进的安徽同乡。

有一次,王传福和李瑶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比亚迪要想走出去,首先得有一个高度,拿到国际认证。”没想到,不久,李瑶就带队为公司拿下中国第一个电池ISO9000认证。

通过这件事,认为自己能力还不错的李瑶并不甘愿一直为别人打工,决定自己下海,干一番事业。

于是,李瑶仅在比亚迪干了8个月就辞职了。不过他后来回忆说:

“这8个月,顶他后来8年学到的东西。”

2002年,李瑶凭着2万美金成立了沃特玛电池的前身——乐凯电池。

李瑶曾说过,刚创业那几年,他没丢过一个客户。哪怕没有业务关系,客户只要到深圳,都会去他的办公室坐坐,聊聊。那时很多客户都是不收订金,直接给电池。

2002年5月到9月,是李瑶时来运转的几个月,由于供货商不需要他支付订金,他可以先把电池原料拿回来。电池在他的作坊里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拿出去卖了。把货卖出去收了钱,再给上游供货商货款。

就这样,李瑶挣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当时还把创业时借丈母娘的钱给还上了。

随后,李瑶一股脑地在长沙、深圳、广州、上海、香港等地注册了七家乐凯分公司,准备大干一场。

2006年李瑶投了300万买了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设备。一年后,政府刮起一阵全国公交国有化的风,李瑶盯上了巴士公司,亲自上门推销。

2008年,政府把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的公交路线收为国有,号召每个示范城市有1000辆电动车。

到了2011年,沃特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接近70%。

在沃特玛最辉煌的时候,李瑶曾说:

“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多年来只做磷酸铁锂,所以我们的电池要比别人的好。”

后来,也正是因为他对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的执拗,导致沃特玛走向覆灭。

崩盘

2016年,坚瑞沃能斥资52亿元收购沃特玛,让沃特玛一时风光无两。那一年,沃特玛电池装机量排名国内第三,这个成绩也让其在动力电池领域达到巅峰。

坚瑞沃能 2016 年年报也出现了业绩暴增,其 2016 年度营收同比增 668.45%;净利润同比增 1100.42%。而这是当时收购沃特玛后,仅仅合并报表 4 个月的业绩报告。

然而,好景不长,被坚瑞沃能收购后,沃特玛大幅提高生产规模,试图通过走量的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不过,问题也随之暴露。

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发展过于激进,加上对政策环境、技术路线的变化预估不足,直接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

2016年年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非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运营需满3万公里方可领取补贴"的规定。

政策出台以后,沃特玛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回款周期至少延长了一年半以上。

李瑶曾对媒体的表示,补贴退坡本身并不会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但主要问题是补贴到位时间太长,使得沃特玛回款周期变长,同时运营公司难以在租赁过程中收取高价,导致运营公司发展困难。

补贴退坡不会影响市场和行业信心,但补贴资金不及时到位,就会让企业过得很艰难。

此外,2018年锂电池新政提高了续航里程要求,规定续驶里程100≤R<15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2018年不再享受补贴。

这又戳中了沃特玛的命门。

2018年,沃特玛3季报披露存货有56亿,由于对新政策判断比较乐观,到了4季度库存进一步提高。

按照新规,存货里面有相当部分的磷酸铁锂电池没有达到补贴规定电池能量密度要求。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这部分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卖,已经没人买了。

沃特玛采取的方法是发展储能电池业务,将这部分库存转化为储能电池进行销售,但利润空间显著下降。

下游客户回款周期大幅拖长,公司存货周转难度加大,而公司巨额负债还得还,这直接导致债务违约。

从坚瑞沃能2017年财报不难发现,激进的战略失误对业绩造成了严重影响。

坚瑞沃能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7.52亿元;而根据其2017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7年净利润为5.22亿元,换言之,仅2017年4季度就亏了2.3亿元。

也是在这个时候,大规模的债务逾期导致公司及沃特玛大量银行账户被冻结、经营性资产被查封,人员流失严重,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埋伏在坚瑞沃能风险事件背后的是产业的更迭逻辑问题,政策演变催化对一家公司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这也是在“警告”那些资金不够充实,技术不够雄厚的企业,如果只是出于当下利益的选择,一味地进行扩张、拉长战线,并且抱着依赖补贴存活的心理,势必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

洗牌

无论是从能源安全、产业结构还是环境保护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都对国家有利。

在政府的扶持下,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5.6万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产销量已接近美国的三倍。

当然,能获此佳绩,补贴政策的“扶持”功不可没。

2009年到2015年底,仅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资金就超过了300亿。

但在政策春风之下,很多投机的中国生意人看到的,是一些机会和空子。

2015年,大量的“PPT造车”企业成长起来。到今天,全中国已经有近50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登记在册。如果他们宣传的产能全能实现,明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量会达到2000万辆。

想当年,大先生也曾决心悬梁刺股苦学PPT,就是为了能看懂新造车势力究竟在说什么。

2016年1月,73家企业被有关部门发现骗取新能源补贴近百亿元。

一位业内专家直言:

补贴退出后,90%车企都会死掉。

2019年11月10日中午,歌手孙燕姿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关于换车的话题,并由此向网友发问:

“请问现在的油电、纯电车有什么推荐的?”

微博发出后,网友们纷纷在其微博底下留言进行车型推荐以及讨论,看上去,这条微博就像一个大型在线键盘评车现场。

来自新造车企业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长江,以及蔚来汽车、吉利汽车、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日产等代表都在这条微博下进行了自我推荐。

可以想象,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形势是多么严峻,为了卖车,连老总都甘愿放下颜面,去蹭明星的热度。

11月11日,中汽协发布10月产销数据,新能源车销量又降了,产销分别完成9.5万辆和7.5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5.4%和45.6%。

自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进一步扩大。

2019年1-10月累计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8.3万辆和94.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7%和10.1%。

中汽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走势与政策强相关,6月在补贴退坡前销售达到全年高峰,随后7-10月连续4个月呈现同比下降走势,10月销量更是同比降幅近一半。

全年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随着补贴大幅退坡,直接受冲击的是整车企业,其次就是动力电池企业。虽然上游锂价有所下调,但终端需求不振,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冲击,动力电池企业议价能力相应较弱。

11月12日晚,比克电池发公告称,公司未能如约付清供应商货款,主要因公司正面临一定的现金流压力,其中主要受众泰汽车及华泰汽车未付货款影响,因此波及了上游厂商。

此前,《证券时报》报道称,比克电池全资子公司郑州比克电池有限公司部分产线停滞、工人欠薪。

今年10月,比克电池还以6.5MWh的装机量杀入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前十位。

然而,如此规模的一家企业也难逃追债之苦,波及上市公司之众,近几年A股罕见。

前两天,比克电池董事长李向前在公开场合咬牙切齿地说:

“众泰欠了我们6亿多,已经起诉了。”

从2014年起,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成为众泰新能源的主力供应商。虽然在众泰新能源车大卖之时,比克电池也狠狠的赚了一笔,但随着众泰新能源销量走低,拖欠货款、工厂停工等原因,自2019年1月开始,比克电池便不再向其供货。

有多少公司都是被“欠款”拖垮的,这个理儿,李向前必然是懂的。所以,对簿公堂,或许也是比克电池的无奈之举。

除了比克电池,面临经营危机的动力电池企业还有国能电池。

今年5月份,有媒体爆出,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能电池”)即将倒闭,有国能电池的用户和员工反映,包括广州、深圳、成都、沈阳等多地均出现国能电池售后维修中断的情况。

同时,北京公司已拖欠员工薪资达半年之久,拖欠金额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7月19日,不堪舆论压力的国能电池发布公告称,因生产经营战略调整,撤销国能北京公司。

7月22日,国能电池再度发布公告称,受新能源行业环境影响,公司当前有12亿元应收账款尚未收回,导致部分已离职员工的补偿金,工资和报销款没有及时兑付。

在出现危机时,国能电池也曾数度试图自救。曾接触过包括青岛一汽、恒大集团等4家-5家的意向投资方,对方也对国能电池的情况进行过尽职调查。

然而,双方在资产独立性、公司控制权等核心条款上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某动力电池巨头公司老总说:

“国能电池走到今天这一步,并非所谓的经营战略问题,而是行业形势倒逼的无奈选择。”

过去10年,动力电池领域涌进了超200家企业,但市场和技术并未因此走向成熟和稳定,相反,产业的高歌猛进背后暴露出了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品验证等环节的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退坡,产业链降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行业竞争加剧,洗牌加速,那些规模不大,产品质量一般的电池企业再也无力支撑。

据中汽协数据,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有9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2017年减少9家;而到今年4月,这一数据已下滑至60家。

行业整体下滑背景下,只有具备规模、市场优势的头部企业才具备一定抵抗力,其他动力电池企业由于市场份额较低,必将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

即便如此,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毛利率也降到了28.88%,2017年、2018年同期分别为37.05%和32.67%。

过去几年里,无论是车企还是动力电池企业,都泡在国营澡堂子里,优哉游哉。

一旦澡堂关门,满大街都是找不到裤衩的老男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动力电池“巨鳄”之死

行业整体下滑背景下,只有具备规模、市场优势的头部企业才具备一定抵抗力。

文|电动公会 东关大先生

11月13日,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发布公告称,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7日裁定受理黄子廷申请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这也就意味着:

曾经的锂电“巨鳄”沃特玛,就要走到头了。

先来回顾一下沃特玛出现债务危机的整个过程。

2018年3月25日,有供应商在沃特玛厂区门口拉横幅示威,随后照片刷爆朋友圈。

三天后,沃特玛通过官方公众号做出回应,并澄清该事件为“个人行为”。随后报警处理。

2018年4月1日,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自爆20亿元债务违约,整体债务达221亿元。

2018年4月2日,沃特玛高层回应,承认战略失误。

沃特玛副总裁钟孟光主要表达了四点内容:

一是,沃特玛承认战略失误,对新能源行业政策的影响存在误判;

二是,债务逾期的原因是扩张过于激进,现金流出现了问题;

三是,沃特玛将采取清理库存、盘活资产、加快账款催收等措施积极自救,解决资金问题;

四是,沃特玛有信心走出困局,希望各方多给一些时间。

2018年4月2日晚,坚瑞沃能再次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及子公司沃特玛债务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债权方向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冻结被申请人李瑶、沃特玛以及坚瑞沃能共计13个账户,合计6254.22万元存款。

沃特玛的资金问题逐渐公开化。

2018年6月初,沃特玛向全体职工发出通知,称公司一度出现资金困难的紧张局面,为解决因订单不足、资金困难给全体职工带来的职业发展影响,决定自7月1日起,全体职工放假6个月。

在此后一段时间,沃特玛董事长李瑶多方寻找资金填补漏洞,未果。

同年12月12日,坚瑞沃能发布公告称,因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连带清偿责任,公司及大股东李瑶被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不堪重负的沃特玛,不得不申请破产清算,以缓解母公司坚瑞沃能的债务压力。

截止目前,坚瑞沃能累计被冻结银行账户83个,涉及冻结金额共计0.86亿元。固定资产累计被查封的价值约3.18亿元。

对外负债约197亿元,其中拖欠559家供应商债权约54亿余元。

如果人民法院裁定沃特玛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将会对公司目前所面临债务危机的化解产生积极影响。

据了解,沃特玛现有资产为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的建设用地(59030.15平方米)以及对外股权投资、车辆、存货、机器设备、应收账款等。

去年4月,沃特玛债务危机刚刚爆发时,李瑶就曾对103家供应商表态:

“对沃特玛所欠下的债务,我砸锅卖铁也会负责到底,决不食言。”

如今看来,他的确在一步步履行当时的承诺。

哪怕是要牺牲他为之奋斗十几年的事业。

起家

1997年,李瑶进入比亚迪工作,当时的比亚迪还是一家很小的电池生产商。

有一天,比亚迪老板王传福突然心血来潮地想看看新的电池产品,当他来到车间时,已是凌晨一点,发现有个小伙子带着工人还在干活。于是,王传福记下了这个上进的安徽同乡。

有一次,王传福和李瑶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比亚迪要想走出去,首先得有一个高度,拿到国际认证。”没想到,不久,李瑶就带队为公司拿下中国第一个电池ISO9000认证。

通过这件事,认为自己能力还不错的李瑶并不甘愿一直为别人打工,决定自己下海,干一番事业。

于是,李瑶仅在比亚迪干了8个月就辞职了。不过他后来回忆说:

“这8个月,顶他后来8年学到的东西。”

2002年,李瑶凭着2万美金成立了沃特玛电池的前身——乐凯电池。

李瑶曾说过,刚创业那几年,他没丢过一个客户。哪怕没有业务关系,客户只要到深圳,都会去他的办公室坐坐,聊聊。那时很多客户都是不收订金,直接给电池。

2002年5月到9月,是李瑶时来运转的几个月,由于供货商不需要他支付订金,他可以先把电池原料拿回来。电池在他的作坊里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拿出去卖了。把货卖出去收了钱,再给上游供货商货款。

就这样,李瑶挣到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当时还把创业时借丈母娘的钱给还上了。

随后,李瑶一股脑地在长沙、深圳、广州、上海、香港等地注册了七家乐凯分公司,准备大干一场。

2006年李瑶投了300万买了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设备。一年后,政府刮起一阵全国公交国有化的风,李瑶盯上了巴士公司,亲自上门推销。

2008年,政府把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的公交路线收为国有,号召每个示范城市有1000辆电动车。

到了2011年,沃特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接近70%。

在沃特玛最辉煌的时候,李瑶曾说:

“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多年来只做磷酸铁锂,所以我们的电池要比别人的好。”

后来,也正是因为他对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的执拗,导致沃特玛走向覆灭。

崩盘

2016年,坚瑞沃能斥资52亿元收购沃特玛,让沃特玛一时风光无两。那一年,沃特玛电池装机量排名国内第三,这个成绩也让其在动力电池领域达到巅峰。

坚瑞沃能 2016 年年报也出现了业绩暴增,其 2016 年度营收同比增 668.45%;净利润同比增 1100.42%。而这是当时收购沃特玛后,仅仅合并报表 4 个月的业绩报告。

然而,好景不长,被坚瑞沃能收购后,沃特玛大幅提高生产规模,试图通过走量的方式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不过,问题也随之暴露。

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发展过于激进,加上对政策环境、技术路线的变化预估不足,直接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

2016年年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行调整,新增"非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运营需满3万公里方可领取补贴"的规定。

政策出台以后,沃特玛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回款周期至少延长了一年半以上。

李瑶曾对媒体的表示,补贴退坡本身并不会对公司造成很大影响,但主要问题是补贴到位时间太长,使得沃特玛回款周期变长,同时运营公司难以在租赁过程中收取高价,导致运营公司发展困难。

补贴退坡不会影响市场和行业信心,但补贴资金不及时到位,就会让企业过得很艰难。

此外,2018年锂电池新政提高了续航里程要求,规定续驶里程100≤R<15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2018年不再享受补贴。

这又戳中了沃特玛的命门。

2018年,沃特玛3季报披露存货有56亿,由于对新政策判断比较乐观,到了4季度库存进一步提高。

按照新规,存货里面有相当部分的磷酸铁锂电池没有达到补贴规定电池能量密度要求。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

这部分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卖,已经没人买了。

沃特玛采取的方法是发展储能电池业务,将这部分库存转化为储能电池进行销售,但利润空间显著下降。

下游客户回款周期大幅拖长,公司存货周转难度加大,而公司巨额负债还得还,这直接导致债务违约。

从坚瑞沃能2017年财报不难发现,激进的战略失误对业绩造成了严重影响。

坚瑞沃能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7.52亿元;而根据其2017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7年净利润为5.22亿元,换言之,仅2017年4季度就亏了2.3亿元。

也是在这个时候,大规模的债务逾期导致公司及沃特玛大量银行账户被冻结、经营性资产被查封,人员流失严重,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埋伏在坚瑞沃能风险事件背后的是产业的更迭逻辑问题,政策演变催化对一家公司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这也是在“警告”那些资金不够充实,技术不够雄厚的企业,如果只是出于当下利益的选择,一味地进行扩张、拉长战线,并且抱着依赖补贴存活的心理,势必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窘境。

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

洗牌

无论是从能源安全、产业结构还是环境保护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都对国家有利。

在政府的扶持下,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5.6万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产销量已接近美国的三倍。

当然,能获此佳绩,补贴政策的“扶持”功不可没。

2009年到2015年底,仅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资金就超过了300亿。

但在政策春风之下,很多投机的中国生意人看到的,是一些机会和空子。

2015年,大量的“PPT造车”企业成长起来。到今天,全中国已经有近500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商登记在册。如果他们宣传的产能全能实现,明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量会达到2000万辆。

想当年,大先生也曾决心悬梁刺股苦学PPT,就是为了能看懂新造车势力究竟在说什么。

2016年1月,73家企业被有关部门发现骗取新能源补贴近百亿元。

一位业内专家直言:

补贴退出后,90%车企都会死掉。

2019年11月10日中午,歌手孙燕姿在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关于换车的话题,并由此向网友发问:

“请问现在的油电、纯电车有什么推荐的?”

微博发出后,网友们纷纷在其微博底下留言进行车型推荐以及讨论,看上去,这条微博就像一个大型在线键盘评车现场。

来自新造车企业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长江,以及蔚来汽车、吉利汽车、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日产等代表都在这条微博下进行了自我推荐。

可以想象,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形势是多么严峻,为了卖车,连老总都甘愿放下颜面,去蹭明星的热度。

11月11日,中汽协发布10月产销数据,新能源车销量又降了,产销分别完成9.5万辆和7.5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5.4%和45.6%。

自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且降幅进一步扩大。

2019年1-10月累计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8.3万辆和94.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7%和10.1%。

中汽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走势与政策强相关,6月在补贴退坡前销售达到全年高峰,随后7-10月连续4个月呈现同比下降走势,10月销量更是同比降幅近一半。

全年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随着补贴大幅退坡,直接受冲击的是整车企业,其次就是动力电池企业。虽然上游锂价有所下调,但终端需求不振,会对整个产业链产生冲击,动力电池企业议价能力相应较弱。

11月12日晚,比克电池发公告称,公司未能如约付清供应商货款,主要因公司正面临一定的现金流压力,其中主要受众泰汽车及华泰汽车未付货款影响,因此波及了上游厂商。

此前,《证券时报》报道称,比克电池全资子公司郑州比克电池有限公司部分产线停滞、工人欠薪。

今年10月,比克电池还以6.5MWh的装机量杀入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前十位。

然而,如此规模的一家企业也难逃追债之苦,波及上市公司之众,近几年A股罕见。

前两天,比克电池董事长李向前在公开场合咬牙切齿地说:

“众泰欠了我们6亿多,已经起诉了。”

从2014年起,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成为众泰新能源的主力供应商。虽然在众泰新能源车大卖之时,比克电池也狠狠的赚了一笔,但随着众泰新能源销量走低,拖欠货款、工厂停工等原因,自2019年1月开始,比克电池便不再向其供货。

有多少公司都是被“欠款”拖垮的,这个理儿,李向前必然是懂的。所以,对簿公堂,或许也是比克电池的无奈之举。

除了比克电池,面临经营危机的动力电池企业还有国能电池。

今年5月份,有媒体爆出,北京国能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能电池”)即将倒闭,有国能电池的用户和员工反映,包括广州、深圳、成都、沈阳等多地均出现国能电池售后维修中断的情况。

同时,北京公司已拖欠员工薪资达半年之久,拖欠金额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7月19日,不堪舆论压力的国能电池发布公告称,因生产经营战略调整,撤销国能北京公司。

7月22日,国能电池再度发布公告称,受新能源行业环境影响,公司当前有12亿元应收账款尚未收回,导致部分已离职员工的补偿金,工资和报销款没有及时兑付。

在出现危机时,国能电池也曾数度试图自救。曾接触过包括青岛一汽、恒大集团等4家-5家的意向投资方,对方也对国能电池的情况进行过尽职调查。

然而,双方在资产独立性、公司控制权等核心条款上最终未能达成一致。

某动力电池巨头公司老总说:

“国能电池走到今天这一步,并非所谓的经营战略问题,而是行业形势倒逼的无奈选择。”

过去10年,动力电池领域涌进了超200家企业,但市场和技术并未因此走向成熟和稳定,相反,产业的高歌猛进背后暴露出了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品验证等环节的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退坡,产业链降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行业竞争加剧,洗牌加速,那些规模不大,产品质量一般的电池企业再也无力支撑。

据中汽协数据,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有93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2017年减少9家;而到今年4月,这一数据已下滑至60家。

行业整体下滑背景下,只有具备规模、市场优势的头部企业才具备一定抵抗力,其他动力电池企业由于市场份额较低,必将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

即便如此,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的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毛利率也降到了28.88%,2017年、2018年同期分别为37.05%和32.67%。

过去几年里,无论是车企还是动力电池企业,都泡在国营澡堂子里,优哉游哉。

一旦澡堂关门,满大街都是找不到裤衩的老男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