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镇畸人”是中国文学的希望|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镇畸人”是中国文学的希望|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中国小说、全能侦探社、作家与家人、斯诺登、德国、下层阶级、绘本……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小说说小》

郜元宝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7月

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在《小说选刊》的“专谈小说”专栏文章集结。在这些文章中,他尝试抛开文学史宏大命题,远离文学理论的复杂建构,面对小说家和普通读者,谈一些有关小说尤其是中国小说的特殊问题。正因为从选题设计之初就更加看重直面小说家和读者这一点,《小说说小》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文本出发,与时代热点与大众话题相结合,不仅触及了近些年火热的方言小说话题,也谈到了中国文学中的身体问题,以及城乡接合部和小镇青年的写作。  

在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中,郜元宝不吝直陈自己的文学观点。比如在一篇题为《身体:中国小说最大的本钱》的文章中,他梳理了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身体奇观到现当代文学中身体书写的历史变迁。据他观察,钱钟书对于女体的书写有频频冒犯的情形,他将新时期贾平凹和莫言等人的身体描写称为一种“复归”,然而,在这种种有关身体的百花齐放之后,郜元宝也呼应标题提问道:“身体之外,中国作家压箱底的本钱还有什么?身体的本钱会不会用完?身体之外,别的资源和出路何在?”在一篇批评中国文学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文章中,他指出,中国文学还应当看到城乡之中的空间——那些既不来自穷乡僻壤也不来自国际化大都市的小说家,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

《困惑的三文鱼》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著 姚向辉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10月

这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而且是一部未完成之作。道格拉斯以《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闻名,该系列曾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广为科幻迷所熟知。2001年,年仅49岁的道格拉斯去世,编辑从他的电脑中抢救出了这些稿件并整理成书出版。 除了《全能侦探社》的第三部《困惑的三文鱼》,这些稿件中也包括他生前关于音乐、苹果电脑、无神论等方面的文章,那些英式幽默吐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他对于“人们对科技的反应的规律”的总结:“你出生时已经存在的科技都平常而普通,是世界运转秩序的天然组成部分。你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诞生的科技是令人兴奋的革命性产物,说不定你以后就能以此为业。在你三十五岁以后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

《困惑的三文鱼》与《灵魂漫长而黑暗的茶点时间》同属《全能侦探社》系列,在今年同由浦睿文化推出中文版。《全能侦探社》是亚当斯的另一部经典作品,融入了科幻、侦探和喜剧元素,与《银河系搭车指南》一样颇具古怪荒唐的色彩。

《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著  张芸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不和是一个著名的文学问题。除此之外,关于作家与其家人的纠葛,我们还知道些什么?这本书的作者科尔姆·托宾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本书收录的文章多刊登于《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分为爱尔兰作家与爱尔兰之外的作家两部分,爱尔兰作家包括威廉·巴特勒·叶芝与他的父亲、贝克特与他苦恼的母亲,爱尔兰以外的有博尔赫斯与他的父亲、田纳西·威廉斯与他的姐姐。

这本书从家庭亲密关系的角度切入创作者的精神状态,并不只限于日常生活与八卦——一篇题为《简·奥斯丁、亨利·詹姆斯和母亲之死》的文章统领全书,这篇文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小说中家庭破碎混乱、女主人公孤立无援、母亲形象缺席说起,将这一文学现象解释为利用形象模糊或者缺席的母亲来规避或抹杀父母的影响力——缺席的母亲通常被阿姨代替。在简·奥斯丁后期的三部小说中,女主人公都没有母亲,但缺少母亲并没有使她失去保护,反而增强了她的自我意识与性格特征。换言之,母亲的退位换来了女主人公的独立,而原本发生于母女两代人之间的观点对立的戏剧事件内化成了受伤、受骗或者自我矛盾。这种处理方法也由亨利·詹姆斯所继承。由此可见,母亲的缺席所带来的角色塑造与情节编织的不同,才是托宾在这本书里想要着重探讨的核心。 

《永久记录》 

[美] 爱德华·斯诺登 著  萧美惠 郑胜得 译
博集天卷·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11月

爱德华·斯诺登是揭露美国棱镜计划的著名人物,他1983年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伊丽莎白市,在马里兰州米德堡长大。经训练成为一位系统工程师,曾作为一名普通雇员就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后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技术员。因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遭到英国和美国的通缉。

在多本书和多部电影讲述了他决定公布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机密级文件的故事之后,告密者斯诺登在自传《永久记录》中从他自己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今年9月,这本书在20多个国家出版,它详细地披露了这位前中情局特工和国安局外包技术员,如何以及为何决定披露美国政府在全球和全美的大规模监控计划——包括监控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斯诺登的童年回忆,他自小对计算机程序语言有着浓厚兴趣,后走上成为系统工程师之路,寻找网络的秘密。第二部分写斯诺登受雇于美国情报机构期间的经历,他冒着极大的风险曝光了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视系统。第三部分是斯诺登逃亡到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在这一部分中,他也袒露了内心的矛盾。伦敦出版公司Macmillan表示,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见证他“帮助政府建立大规模监控系统,接下来经历良知的危机,致使他想要摧毁这个系统”。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 

[德] 埃米尔·路德维希 著  杨成绪 潘琪 译
文汇出版社 2019年10月

一个孕育了无数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民族,为什么会在一个世纪内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全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千年历史,分为统治世界之梦、教义的斗争、国家与精神的分裂、世界公民及民族主义分子、衰落等五个部分,其间风云人物纷纷登场:梦想主宰世界的卡尔大帝,发明活版印刷的古腾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发现星星规律的开普勒,狂飙运动中的歌德和愤世嫉俗的贝多芬,直至一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和臭名昭著的希特勒……

在作者笔下有两个德意志,一个是由艺术家和哲学家组成的文化世界,另一个则是由军人和皇帝组成的政治世界,这两个彼此割裂、交汇甚少的世界最终汇聚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作者以双重巴士比喻德意志民族的双重性再贴切不过:“这个民族的历史就像一辆双层巴士,文化和政治有着各自的发展。上层乘客极目远眺,却不能影响骑车行进的方向,因为坐在下层掌握方向盘的司机根本无暇顾及他们。”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1906年移居瑞士,一生中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他曾担任《柏林日报》驻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记者。1945年,受罗斯福和杜鲁门邀请,曾跟随巴顿和艾森豪威尔前往欧洲战场,报道欧洲的解放。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 

[英] 戴伦·麦加维 著  曹聿非 译
新星出版社 2019年9月

戴伦·麦加维成长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贫民区”,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等等切身经历使他深知“贫困”意味着什么,以及全英国的底层人民为何感到愤怒。面对英国当下的社会矛盾,以及伦敦大火、脱欧公投等一系列争议事件背后的隐情,他想要做出解释。作者在前言中的话令人动容:“我知道,关于贫困,早已有人写出伟大得多的书,只是我一本都没有读过罢了。”这足以说明他对以往书写贫困的作品的不满——如果说以往的贫困书写是不真实的,那么阅读这些作品也会让他觉得愤怒。这本书的每个小标题都是一部名著,像是“罪与罚”“双城记”“一九八四”,并不像是一个不读书的人所能写出的。

他在书中不断声辩,他的贫困发声与人们以往所见的论著和教科书相比是更加真实的。用他的话说,那些获得很高评价的书其实都是垃圾,课本上也充满着“上层阶级自命不凡的废话”,丝毫没有论及他所在的社区和他的经历。贫穷是什么?作者对贫穷做出了许多层面的分析,比如将贫穷分析为互相关联的难题集合,无家可归与吸食毒品互为因果,穷人的生活环境充满压力与不可知,没有犯错的余地;贫困也是制造更多社会悲剧诸如虐待儿童、家庭暴力的工厂;不同阶级之间缺乏理解、对彼此充满敌意,穷人普遍对政治冷漠是因为地方民主制度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他们的意见纳入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麦加维不仅反思了过往的贫困写作,也对他的贫困写作为人所利用保持着警惕。他写道,很多人将他的贫困故事视为一种机会,而不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他自己也有成为这个贫困产业中的一个链条的危险。比起哀叹穷人的遭遇、自我满足于肤浅的同情心,解决贫困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对既得利益者来说难于登天。此书原版出版于2017年,曾获得2018年的奥威尔奖。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美] 斯蒂芬·维特 著 蔡哲轩 译
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年11月

在过去,我们花钱购买音乐磁带或CD,而今天,人们不但习惯了从网上免费下载音乐,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这将对音乐产业产生怎样的冲击?音乐人的版权应该由谁来保护?这十年来还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歌吗?这又与互联网的普及有何关系?本书作者花费五年时间,穿越欧洲、美洲和亚洲书写出了这部环球盗版音乐发展史,发掘了数字音乐盗版的真正源头。他造访了德国发明MP3音频格式的声音工程师们,接着来到纽约找到捧红美国“国民天后”泰勒·斯威夫特等流行歌手的唱片业大亨,再转向苏格兰场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然后一路追查到北卡罗莱纳州西部小镇的一名CD制造厂员工,及其背后在11年时间里泄露超过两万张专辑的“音乐爱好者小组”;最后进入互联网的黑暗深处,挖掘出音乐产业从巅峰迅速没落的真相。

上河卓远对于音乐主题书籍的重视值得读者关注。除了这本探讨盗版音乐产业的作品,上河今年还推出了菲利普·拉金点评爵士乐的散文集《爵士笔记》 。

《寻找暴风雨的小鸟》 

[意] 菲利普·乔达诺 著  谢昱 译
海豚出版社 2019年3月

在采访2019上海童书展的过程中,我在巴亚桥铺位寻得了这样一本绘本。《寻找暴风雨的小鸟》讲述了小鸟尤利西斯每天都会在海滩上等待暴风雨的降临,故事也是由它和同伴穿越世界各个角落寻找暴风雨展开的,尤利西斯将喧闹的城市误当作暴风雨,又将湍流的瀑布当成暴风雨,最终发现了真的暴风雨。

作者菲利普·乔达诺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包括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奖、博洛尼亚插画奖在内的大奖。中国插画师熊亮如此解读这本书的绘画风格:“这本书用了平面化的绘画语言,这非常适合儿童对世界充满想象力的理解……互相推搡的海浪、三角形的贝壳、海地的鱼群、雾中的巨轮和猫咪、弯曲的河流、园冠状的森林……没有一样是写实的,包括它们排列方式也不符合真实的空间逻辑,但毋庸置疑,小读者们完全能理解。”

在今年童书展的官方论坛中,开卷数据称中国童书市场上接近一半的绘本从国外引进,引进绘本中占据大头的当属英国与美国绘本。事实上,来自其他国家的绘本也值得我们关注,原因不仅在于更多样的绘画风格,也在于更多样的故事——比如尤利西斯的故事。当然,中国原创绘本仍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镇畸人”是中国文学的希望|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中国小说、全能侦探社、作家与家人、斯诺登、德国、下层阶级、绘本……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小说说小》

郜元宝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7月

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在《小说选刊》的“专谈小说”专栏文章集结。在这些文章中,他尝试抛开文学史宏大命题,远离文学理论的复杂建构,面对小说家和普通读者,谈一些有关小说尤其是中国小说的特殊问题。正因为从选题设计之初就更加看重直面小说家和读者这一点,《小说说小》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文本出发,与时代热点与大众话题相结合,不仅触及了近些年火热的方言小说话题,也谈到了中国文学中的身体问题,以及城乡接合部和小镇青年的写作。  

在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中,郜元宝不吝直陈自己的文学观点。比如在一篇题为《身体:中国小说最大的本钱》的文章中,他梳理了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身体奇观到现当代文学中身体书写的历史变迁。据他观察,钱钟书对于女体的书写有频频冒犯的情形,他将新时期贾平凹和莫言等人的身体描写称为一种“复归”,然而,在这种种有关身体的百花齐放之后,郜元宝也呼应标题提问道:“身体之外,中国作家压箱底的本钱还有什么?身体的本钱会不会用完?身体之外,别的资源和出路何在?”在一篇批评中国文学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文章中,他指出,中国文学还应当看到城乡之中的空间——那些既不来自穷乡僻壤也不来自国际化大都市的小说家,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

《困惑的三文鱼》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著 姚向辉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10月

这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最后一部作品,而且是一部未完成之作。道格拉斯以《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系列闻名,该系列曾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广为科幻迷所熟知。2001年,年仅49岁的道格拉斯去世,编辑从他的电脑中抢救出了这些稿件并整理成书出版。 除了《全能侦探社》的第三部《困惑的三文鱼》,这些稿件中也包括他生前关于音乐、苹果电脑、无神论等方面的文章,那些英式幽默吐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他对于“人们对科技的反应的规律”的总结:“你出生时已经存在的科技都平常而普通,是世界运转秩序的天然组成部分。你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诞生的科技是令人兴奋的革命性产物,说不定你以后就能以此为业。在你三十五岁以后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

《困惑的三文鱼》与《灵魂漫长而黑暗的茶点时间》同属《全能侦探社》系列,在今年同由浦睿文化推出中文版。《全能侦探社》是亚当斯的另一部经典作品,融入了科幻、侦探和喜剧元素,与《银河系搭车指南》一样颇具古怪荒唐的色彩。

《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著  张芸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不和是一个著名的文学问题。除此之外,关于作家与其家人的纠葛,我们还知道些什么?这本书的作者科尔姆·托宾是一位爱尔兰小说家、剧作家。本书收录的文章多刊登于《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分为爱尔兰作家与爱尔兰之外的作家两部分,爱尔兰作家包括威廉·巴特勒·叶芝与他的父亲、贝克特与他苦恼的母亲,爱尔兰以外的有博尔赫斯与他的父亲、田纳西·威廉斯与他的姐姐。

这本书从家庭亲密关系的角度切入创作者的精神状态,并不只限于日常生活与八卦——一篇题为《简·奥斯丁、亨利·詹姆斯和母亲之死》的文章统领全书,这篇文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小说中家庭破碎混乱、女主人公孤立无援、母亲形象缺席说起,将这一文学现象解释为利用形象模糊或者缺席的母亲来规避或抹杀父母的影响力——缺席的母亲通常被阿姨代替。在简·奥斯丁后期的三部小说中,女主人公都没有母亲,但缺少母亲并没有使她失去保护,反而增强了她的自我意识与性格特征。换言之,母亲的退位换来了女主人公的独立,而原本发生于母女两代人之间的观点对立的戏剧事件内化成了受伤、受骗或者自我矛盾。这种处理方法也由亨利·詹姆斯所继承。由此可见,母亲的缺席所带来的角色塑造与情节编织的不同,才是托宾在这本书里想要着重探讨的核心。 

《永久记录》 

[美] 爱德华·斯诺登 著  萧美惠 郑胜得 译
博集天卷·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11月

爱德华·斯诺登是揭露美国棱镜计划的著名人物,他1983年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伊丽莎白市,在马里兰州米德堡长大。经训练成为一位系统工程师,曾作为一名普通雇员就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后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外包技术员。因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遭到英国和美国的通缉。

在多本书和多部电影讲述了他决定公布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机密级文件的故事之后,告密者斯诺登在自传《永久记录》中从他自己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今年9月,这本书在20多个国家出版,它详细地披露了这位前中情局特工和国安局外包技术员,如何以及为何决定披露美国政府在全球和全美的大规模监控计划——包括监控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斯诺登的童年回忆,他自小对计算机程序语言有着浓厚兴趣,后走上成为系统工程师之路,寻找网络的秘密。第二部分写斯诺登受雇于美国情报机构期间的经历,他冒着极大的风险曝光了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视系统。第三部分是斯诺登逃亡到香港和俄罗斯,联络媒体继续曝光整个事件的经历,在这一部分中,他也袒露了内心的矛盾。伦敦出版公司Macmillan表示,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见证他“帮助政府建立大规模监控系统,接下来经历良知的危机,致使他想要摧毁这个系统”。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 

[德] 埃米尔·路德维希 著  杨成绪 潘琪 译
文汇出版社 2019年10月

一个孕育了无数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民族,为什么会在一个世纪内连续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全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千年历史,分为统治世界之梦、教义的斗争、国家与精神的分裂、世界公民及民族主义分子、衰落等五个部分,其间风云人物纷纷登场:梦想主宰世界的卡尔大帝,发明活版印刷的古腾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发现星星规律的开普勒,狂飙运动中的歌德和愤世嫉俗的贝多芬,直至一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和臭名昭著的希特勒……

在作者笔下有两个德意志,一个是由艺术家和哲学家组成的文化世界,另一个则是由军人和皇帝组成的政治世界,这两个彼此割裂、交汇甚少的世界最终汇聚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作者以双重巴士比喻德意志民族的双重性再贴切不过:“这个民族的历史就像一辆双层巴士,文化和政治有着各自的发展。上层乘客极目远眺,却不能影响骑车行进的方向,因为坐在下层掌握方向盘的司机根本无暇顾及他们。”作者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1906年移居瑞士,一生中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他曾担任《柏林日报》驻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记者。1945年,受罗斯福和杜鲁门邀请,曾跟随巴顿和艾森豪威尔前往欧洲战场,报道欧洲的解放。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 

[英] 戴伦·麦加维 著  曹聿非 译
新星出版社 2019年9月

戴伦·麦加维成长于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贫民区”,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等等切身经历使他深知“贫困”意味着什么,以及全英国的底层人民为何感到愤怒。面对英国当下的社会矛盾,以及伦敦大火、脱欧公投等一系列争议事件背后的隐情,他想要做出解释。作者在前言中的话令人动容:“我知道,关于贫困,早已有人写出伟大得多的书,只是我一本都没有读过罢了。”这足以说明他对以往书写贫困的作品的不满——如果说以往的贫困书写是不真实的,那么阅读这些作品也会让他觉得愤怒。这本书的每个小标题都是一部名著,像是“罪与罚”“双城记”“一九八四”,并不像是一个不读书的人所能写出的。

他在书中不断声辩,他的贫困发声与人们以往所见的论著和教科书相比是更加真实的。用他的话说,那些获得很高评价的书其实都是垃圾,课本上也充满着“上层阶级自命不凡的废话”,丝毫没有论及他所在的社区和他的经历。贫穷是什么?作者对贫穷做出了许多层面的分析,比如将贫穷分析为互相关联的难题集合,无家可归与吸食毒品互为因果,穷人的生活环境充满压力与不可知,没有犯错的余地;贫困也是制造更多社会悲剧诸如虐待儿童、家庭暴力的工厂;不同阶级之间缺乏理解、对彼此充满敌意,穷人普遍对政治冷漠是因为地方民主制度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他们的意见纳入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麦加维不仅反思了过往的贫困写作,也对他的贫困写作为人所利用保持着警惕。他写道,很多人将他的贫困故事视为一种机会,而不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他自己也有成为这个贫困产业中的一个链条的危险。比起哀叹穷人的遭遇、自我满足于肤浅的同情心,解决贫困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对既得利益者来说难于登天。此书原版出版于2017年,曾获得2018年的奥威尔奖。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美] 斯蒂芬·维特 著 蔡哲轩 译
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年11月

在过去,我们花钱购买音乐磁带或CD,而今天,人们不但习惯了从网上免费下载音乐,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这将对音乐产业产生怎样的冲击?音乐人的版权应该由谁来保护?这十年来还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歌吗?这又与互联网的普及有何关系?本书作者花费五年时间,穿越欧洲、美洲和亚洲书写出了这部环球盗版音乐发展史,发掘了数字音乐盗版的真正源头。他造访了德国发明MP3音频格式的声音工程师们,接着来到纽约找到捧红美国“国民天后”泰勒·斯威夫特等流行歌手的唱片业大亨,再转向苏格兰场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然后一路追查到北卡罗莱纳州西部小镇的一名CD制造厂员工,及其背后在11年时间里泄露超过两万张专辑的“音乐爱好者小组”;最后进入互联网的黑暗深处,挖掘出音乐产业从巅峰迅速没落的真相。

上河卓远对于音乐主题书籍的重视值得读者关注。除了这本探讨盗版音乐产业的作品,上河今年还推出了菲利普·拉金点评爵士乐的散文集《爵士笔记》 。

《寻找暴风雨的小鸟》 

[意] 菲利普·乔达诺 著  谢昱 译
海豚出版社 2019年3月

在采访2019上海童书展的过程中,我在巴亚桥铺位寻得了这样一本绘本。《寻找暴风雨的小鸟》讲述了小鸟尤利西斯每天都会在海滩上等待暴风雨的降临,故事也是由它和同伴穿越世界各个角落寻找暴风雨展开的,尤利西斯将喧闹的城市误当作暴风雨,又将湍流的瀑布当成暴风雨,最终发现了真的暴风雨。

作者菲利普·乔达诺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包括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奖、博洛尼亚插画奖在内的大奖。中国插画师熊亮如此解读这本书的绘画风格:“这本书用了平面化的绘画语言,这非常适合儿童对世界充满想象力的理解……互相推搡的海浪、三角形的贝壳、海地的鱼群、雾中的巨轮和猫咪、弯曲的河流、园冠状的森林……没有一样是写实的,包括它们排列方式也不符合真实的空间逻辑,但毋庸置疑,小读者们完全能理解。”

在今年童书展的官方论坛中,开卷数据称中国童书市场上接近一半的绘本从国外引进,引进绘本中占据大头的当属英国与美国绘本。事实上,来自其他国家的绘本也值得我们关注,原因不仅在于更多样的绘画风格,也在于更多样的故事——比如尤利西斯的故事。当然,中国原创绘本仍有着较大的上升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