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梅塞施密特到空客:速度之上、重组之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梅塞施密特到空客:速度之上、重组之下

生产了黄鼻子德军Bf 109战斗机的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在和平时期也生产过猫王的座驾。但在漫长的70年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并购重组,它最终融入了空客集团——一家超高音速喷气式飞机专利的持有者。

图片来源:CFP

从上海飞纽约,只需要4个小时?可能吗?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2015年7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刚刚批准了来自空客公司的马可·普兰波利尼(MarcoPrampolini)和约恩·科拉博夫(YohannCoraboeuf)一项发明的专利申请,名为“超高速飞行器和相关空气动力方式”。

换言之,空客获得了高超音速(hypersonic)喷气式飞机的专利。这意味着,该飞机的最高时速将达到4.5马赫——即4.5倍音速(音速一般情况下约为340米/秒)。也意味着,采用该专利的飞机,能让乘客只花1小时就从伦敦飞到纽约,从上海飞到纽约也只需要4小时。

相比超高音速喷气式飞机的5000公里/小时速度,70年前翱翔在二战战场上空的Bf 109战斗机,速度慢得可怜,只有686公里/小时。即便是比起目前民航市场上常见的商用客机速度,也远远不如。

但正是Bf 109战斗机,在二战的不列颠战役中,营造了人们对黄鼻子德军飞机的恐惧。

这款战斗机由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Messerschmitt AG)开发。有意思的是,在漫长的70年里,该公司经过层层并购重组,最终融入了空客集团(Airbus Group),这家超高音速喷气式飞机专利的持有者。

梅塞施密特的前身为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BFW)。1916年2月,德国MAN股份公司联合几家银行买下当时业绩不佳的奥拓飞机制造厂,改名为巴伐利亚飞机公司,新公司为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生产的飞机迅速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BFW对飞机的生产线不断进行整改,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巴伐利亚地区最大的飞机制造商。

1918年一战结束降低了军用战机的需求,BFW由此失去原本的业务市场。这家公司开始用制造飞机的木头原料来生产家具和厨房设备,后来甚至开始自行设计生产摩托车。

1921年秋,一位奥地利金融家买下了BFW,并在1926年重组了公司。翌年,飞机设计师威力·梅塞施密特加入了重组后的BFW,任职BFW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

酒商的儿子威力·梅塞施密特(Willy Messerschmitt)第一眼看到飞艇就迷上了飞行。一战期间,梅赛施密特曾在一家军事飞行学校工作,战后与德国滑翔机先驱哈特(Friedrich Harth)一起设计了一款打破当时世界纪录的滑翔机,并一起经营飞行学校。

进入巴伐利亚飞机公司后,梅塞斯密特最初的几个设计以失败告终。其中的一个原型机发生事故坠毁,令当时德国帝国航空部首长艾尔哈德·米尔希的挚友丧命,艾尔哈德·米尔希因由此与梅塞施密特结仇,取消了所有有关梅塞施密特的合同,BFW公司在1933年不得不申请倒闭。但由于德国在1933年实施军备重整,增加了对军工产品的需求。加上梅塞施密特挚友、德国飞行设计师兼航空企业家雨果·容克的帮助,梅塞施密特带领BFW重振旗鼓,并于1938年接管了公司。

1938年7月11日,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重整为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公司生产的飞机名字缩写也从原来的“Bf”(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缩写)变成了“Me”(梅塞施密特的缩写)。

为了重振公司业务,梅塞施密特提出了“轻重量结构”的概念,据此概念设计出Bf 109战斗机,赢得了德国空军举办的竞塞。并在二战爆发后成为德国空军的主要力量。

Bf 109带有明显的黄鼻子、黄翼尖、机身黄色识别带和黄尾舵,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也是生产数量最多、型号最多的战斗机。它可以完成截击、支援、夜间战斗、侦察、护航、地面攻击等多重战时任务。在1940年至1941年德国对英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空战不列颠战役中,Bf 109声名显赫。

在战事进行到后半段时,梅塞施密特转而开始研发喷射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器。比如史上第一架服役的喷射战斗机Me 262战斗机,公司还制造了由德国滑翔机研究所研发的一架火箭驱动的飞机Me 163战斗机“彗星”。

1945年9月二战结束后,包括德国在内的法西斯参战国被限制军备生产。梅塞施密特公司在被禁止制造航空器后,转而生产迷你车。这些车辆是由飞机设计师设计,体现出空气动力学的理念,拥有着纤细的身躯,猫王甚至都是它的客户。

1968年6月6日,梅塞施密特与伯尔科航空公司合并,成为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同年5月,该公司买下汉堡飞机制造厂(HFB),布洛姆-福斯的航空部门。公司再次更名为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布洛姆(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简称MBB)。

时隔21年,MBB被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公司并购。

并购的背景并不难理解。冷战的结束和欧洲的重新统一重重打击着防御工业,和平对军工制造企业来说并非好消息。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军工制造承包商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合并重组。

2000年7月,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法国马特拉航天公司(Aerospatiale Matra of France)、西班牙CASA公司合并组成了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总部分别设于德国慕尼黑和法国巴黎。

根据公开资料,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宇航企业,负责建造商用和军用飞行器、航天系统、动力装置系统、导弹以及其他防御产品。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和它的竞争对手波音,是全球唯一两家在国防工业领域真正算得上产品多元化的大制造商,两家最开始都是以生产的商用客机闻名。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与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下称英宇航)是空客公司的股东,分别持股80%、20%,前者还负责空客飞机的最后装配,从空客公司身上得到的收入占到集团总收入的60%。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同时也是欧洲最大航天公司阿斯特里姆公司的大股东,拥有其75%的股份。

2006年7月2日,欧洲宇航防务集团聘请的投资银行罗思柴尔德(Rothschild)建议该集团出资27.5亿欧元收购英宇航持有的20%空客公司股份,以实现完全控股。这一交易在2个月之后完成,但是,源于重组的繁复,正式更名其实是在2014年1月,而且以更为大众所熟悉的空客集团为名。

收购之后,新空客集团旗下的业务公司包括:从事商用飞机业务为主的空中客车公司,整合了原来Cassisian、Astrium和空中客车军用飞机业务的空中客车防务及航天公司(Airbus Defence and Space),以及从事商用和军用直升机业务的空中客车直升机公司。

空中客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将发生重组的空客集团视为欧洲工业整合的先驱。但观察者认为,这种整合恐怕集中在国防工业领域。2014年7月1日,法国国防部和经济部发布联合公报称,法国奈克斯特系统公司和德国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签订协议,决定联合组建欧洲最大的陆军装备企业。

前者是法国一家国有军工企业,收购了英国凯姆龙公司旗下的弹药企业,确立了其在弹药领域的欧洲领导者地位。后者是欧洲最大的地面战斗车辆研制和生产商。

整合的背景,在公报中如是陈述:“军工市场上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欧洲军事预算的不断减少,欧洲必须建立一个产品齐全、富有竞争力的军工集团。”

事实上,欧洲国防军工市场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是欧盟的政治一体化。与欧盟高度发展的经济一体化政策相比,共同外交与防务安全政策作为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核心作用内容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合作层次,这是欧盟深化一体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即使是大势所趋的结合,空客集团这个庞然大物面临的重组任务也未见轻松。

2014年起,空客集团就在陆续剥离每年合计收入为20亿欧元的非核心业务。这一举措持续到了今天。

2014年9月16日,空客集团公布了其在空中客车防务及航天公司业务的重组计划。该计划指出,经过投资组合审查后,其旗下的欧洲空中客车防务及航天公司将计划出售专业和商业卫星以及无线电通讯服务活动的业务。同时,空客集团还打算出售其海上专业电子安全和防御德国公司——阿特拉斯电子(Atlas Elektronik)公司49%的股权、ESG电子系统公司、美国环保系统供应商Fairchild Controls、德国机舱模拟器制造商Rostock System-Technik、以及法国小型航空公司AvDef等事业。

2015年3月23日,空客集团同意将其航空航天工程业务子公司罗斯托克系统技术公司(Rostock System Technik,RST)出售给工程公司Ferchau(Ferchau Engineering)。

根据空客2014年财报,当年其订单价值达1664亿欧元,2014年底的储备订单价值达到8575亿欧元,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订单价值增长4%。2014年,空中客车集团收入提高5%,达创纪录的607亿欧元。

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空客仍在不懈地与对手波音竞争核心业务——商用飞机的市场份额。截至2015年8月25日,波音和空客在2015年的订单量是旗鼓相当的,波音公司收到了426份订单,空客获408订单。排除之后取消的订单,波音公司实际收获了380份订单,而空客订单量为367份。

市场也并非永远只有两个玩家。

2007年3月,中国大飞机研制项目正式重启。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中国大型客机制造在“运10”项目终止了20年之后,在“十二五”国家重点项目中重现身影。飞机取名C919,意图打破空客与波音对商用飞机市场的寡占。

重组之下,空客飞机会飞多久?仍然是市场说了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空客

452
  • 印度靛蓝航空据悉拟订购约30架空客A350飞机,或几周内宣布决定
  • 大韩航空将从空客购买33架A350系列飞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梅塞施密特到空客:速度之上、重组之下

生产了黄鼻子德军Bf 109战斗机的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在和平时期也生产过猫王的座驾。但在漫长的70年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并购重组,它最终融入了空客集团——一家超高音速喷气式飞机专利的持有者。

图片来源:CFP

从上海飞纽约,只需要4个小时?可能吗?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2015年7月,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刚刚批准了来自空客公司的马可·普兰波利尼(MarcoPrampolini)和约恩·科拉博夫(YohannCoraboeuf)一项发明的专利申请,名为“超高速飞行器和相关空气动力方式”。

换言之,空客获得了高超音速(hypersonic)喷气式飞机的专利。这意味着,该飞机的最高时速将达到4.5马赫——即4.5倍音速(音速一般情况下约为340米/秒)。也意味着,采用该专利的飞机,能让乘客只花1小时就从伦敦飞到纽约,从上海飞到纽约也只需要4小时。

相比超高音速喷气式飞机的5000公里/小时速度,70年前翱翔在二战战场上空的Bf 109战斗机,速度慢得可怜,只有686公里/小时。即便是比起目前民航市场上常见的商用客机速度,也远远不如。

但正是Bf 109战斗机,在二战的不列颠战役中,营造了人们对黄鼻子德军飞机的恐惧。

这款战斗机由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Messerschmitt AG)开发。有意思的是,在漫长的70年里,该公司经过层层并购重组,最终融入了空客集团(Airbus Group),这家超高音速喷气式飞机专利的持有者。

梅塞施密特的前身为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BFW)。1916年2月,德国MAN股份公司联合几家银行买下当时业绩不佳的奥拓飞机制造厂,改名为巴伐利亚飞机公司,新公司为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生产的飞机迅速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BFW对飞机的生产线不断进行整改,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巴伐利亚地区最大的飞机制造商。

1918年一战结束降低了军用战机的需求,BFW由此失去原本的业务市场。这家公司开始用制造飞机的木头原料来生产家具和厨房设备,后来甚至开始自行设计生产摩托车。

1921年秋,一位奥地利金融家买下了BFW,并在1926年重组了公司。翌年,飞机设计师威力·梅塞施密特加入了重组后的BFW,任职BFW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

酒商的儿子威力·梅塞施密特(Willy Messerschmitt)第一眼看到飞艇就迷上了飞行。一战期间,梅赛施密特曾在一家军事飞行学校工作,战后与德国滑翔机先驱哈特(Friedrich Harth)一起设计了一款打破当时世界纪录的滑翔机,并一起经营飞行学校。

进入巴伐利亚飞机公司后,梅塞斯密特最初的几个设计以失败告终。其中的一个原型机发生事故坠毁,令当时德国帝国航空部首长艾尔哈德·米尔希的挚友丧命,艾尔哈德·米尔希因由此与梅塞施密特结仇,取消了所有有关梅塞施密特的合同,BFW公司在1933年不得不申请倒闭。但由于德国在1933年实施军备重整,增加了对军工产品的需求。加上梅塞施密特挚友、德国飞行设计师兼航空企业家雨果·容克的帮助,梅塞施密特带领BFW重振旗鼓,并于1938年接管了公司。

1938年7月11日,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重整为梅塞施密特股份公司,公司生产的飞机名字缩写也从原来的“Bf”(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的缩写)变成了“Me”(梅塞施密特的缩写)。

为了重振公司业务,梅塞施密特提出了“轻重量结构”的概念,据此概念设计出Bf 109战斗机,赢得了德国空军举办的竞塞。并在二战爆发后成为德国空军的主要力量。

Bf 109带有明显的黄鼻子、黄翼尖、机身黄色识别带和黄尾舵,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战斗机,也是生产数量最多、型号最多的战斗机。它可以完成截击、支援、夜间战斗、侦察、护航、地面攻击等多重战时任务。在1940年至1941年德国对英国发动的规模最大的空战不列颠战役中,Bf 109声名显赫。

在战事进行到后半段时,梅塞施密特转而开始研发喷射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器。比如史上第一架服役的喷射战斗机Me 262战斗机,公司还制造了由德国滑翔机研究所研发的一架火箭驱动的飞机Me 163战斗机“彗星”。

1945年9月二战结束后,包括德国在内的法西斯参战国被限制军备生产。梅塞施密特公司在被禁止制造航空器后,转而生产迷你车。这些车辆是由飞机设计师设计,体现出空气动力学的理念,拥有着纤细的身躯,猫王甚至都是它的客户。

1968年6月6日,梅塞施密特与伯尔科航空公司合并,成为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同年5月,该公司买下汉堡飞机制造厂(HFB),布洛姆-福斯的航空部门。公司再次更名为梅塞施密特-伯尔科-布洛姆(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简称MBB)。

时隔21年,MBB被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公司并购。

并购的背景并不难理解。冷战的结束和欧洲的重新统一重重打击着防御工业,和平对军工制造企业来说并非好消息。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军工制造承包商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合并重组。

2000年7月,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法国马特拉航天公司(Aerospatiale Matra of France)、西班牙CASA公司合并组成了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总部分别设于德国慕尼黑和法国巴黎。

根据公开资料,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宇航企业,负责建造商用和军用飞行器、航天系统、动力装置系统、导弹以及其他防御产品。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和它的竞争对手波音,是全球唯一两家在国防工业领域真正算得上产品多元化的大制造商,两家最开始都是以生产的商用客机闻名。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与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下称英宇航)是空客公司的股东,分别持股80%、20%,前者还负责空客飞机的最后装配,从空客公司身上得到的收入占到集团总收入的60%。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同时也是欧洲最大航天公司阿斯特里姆公司的大股东,拥有其75%的股份。

2006年7月2日,欧洲宇航防务集团聘请的投资银行罗思柴尔德(Rothschild)建议该集团出资27.5亿欧元收购英宇航持有的20%空客公司股份,以实现完全控股。这一交易在2个月之后完成,但是,源于重组的繁复,正式更名其实是在2014年1月,而且以更为大众所熟悉的空客集团为名。

收购之后,新空客集团旗下的业务公司包括:从事商用飞机业务为主的空中客车公司,整合了原来Cassisian、Astrium和空中客车军用飞机业务的空中客车防务及航天公司(Airbus Defence and Space),以及从事商用和军用直升机业务的空中客车直升机公司。

空中客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将发生重组的空客集团视为欧洲工业整合的先驱。但观察者认为,这种整合恐怕集中在国防工业领域。2014年7月1日,法国国防部和经济部发布联合公报称,法国奈克斯特系统公司和德国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签订协议,决定联合组建欧洲最大的陆军装备企业。

前者是法国一家国有军工企业,收购了英国凯姆龙公司旗下的弹药企业,确立了其在弹药领域的欧洲领导者地位。后者是欧洲最大的地面战斗车辆研制和生产商。

整合的背景,在公报中如是陈述:“军工市场上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欧洲军事预算的不断减少,欧洲必须建立一个产品齐全、富有竞争力的军工集团。”

事实上,欧洲国防军工市场另一个主要驱动因素是欧盟的政治一体化。与欧盟高度发展的经济一体化政策相比,共同外交与防务安全政策作为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核心作用内容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合作层次,这是欧盟深化一体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即使是大势所趋的结合,空客集团这个庞然大物面临的重组任务也未见轻松。

2014年起,空客集团就在陆续剥离每年合计收入为20亿欧元的非核心业务。这一举措持续到了今天。

2014年9月16日,空客集团公布了其在空中客车防务及航天公司业务的重组计划。该计划指出,经过投资组合审查后,其旗下的欧洲空中客车防务及航天公司将计划出售专业和商业卫星以及无线电通讯服务活动的业务。同时,空客集团还打算出售其海上专业电子安全和防御德国公司——阿特拉斯电子(Atlas Elektronik)公司49%的股权、ESG电子系统公司、美国环保系统供应商Fairchild Controls、德国机舱模拟器制造商Rostock System-Technik、以及法国小型航空公司AvDef等事业。

2015年3月23日,空客集团同意将其航空航天工程业务子公司罗斯托克系统技术公司(Rostock System Technik,RST)出售给工程公司Ferchau(Ferchau Engineering)。

根据空客2014年财报,当年其订单价值达1664亿欧元,2014年底的储备订单价值达到8575亿欧元,空中客车防务与航天公司订单价值增长4%。2014年,空中客车集团收入提高5%,达创纪录的607亿欧元。

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空客仍在不懈地与对手波音竞争核心业务——商用飞机的市场份额。截至2015年8月25日,波音和空客在2015年的订单量是旗鼓相当的,波音公司收到了426份订单,空客获408订单。排除之后取消的订单,波音公司实际收获了380份订单,而空客订单量为367份。

市场也并非永远只有两个玩家。

2007年3月,中国大飞机研制项目正式重启。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中国大型客机制造在“运10”项目终止了20年之后,在“十二五”国家重点项目中重现身影。飞机取名C919,意图打破空客与波音对商用飞机市场的寡占。

重组之下,空客飞机会飞多久?仍然是市场说了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