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神综归位,实力演绎段子的高级境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神综归位,实力演绎段子的高级境界

神仙打架,专业与娱乐平衡,段子与观点齐飞。

文|剧王

双十一刚过,我就深刻体会到一个词的含义:

精致穷。

什么是“精致穷”?

当“经济”与“欲望”无法匹配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精致”,而花去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钱去消费(比如双十一疯狂剁手的一些人)。

结果“花时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一句话解释:活得精致,穷得明白。

好巧,《奇葩说》第六季在双十一之前,就推出了一道关于“精致穷”的辩题。

老奇葩詹青云站正方,认为有错。

我们不是在为喜欢的东西买单,而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买单,“是因为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在用流量和网红告诉我们,这就叫精致”。

张口闭口“精致的猪猪女孩”,有意无意地跟风买买买。

可我们最后购买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最初想要选择的吗?

我们购买的,也许是一个个商家为我们制造的“假象”。

精致的定义在于流量、网红、商家,可是榜样真的在读书、榜样真的在跑步,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商家们在乎的不是时间,在乎的是你瞬间提升又瞬间破灭的那一个瞬间,那一种转瞬即逝的爽感。

当最初购物的冲动过去,你会发现,你买的书也许已经因为被垫在泡面下被弄脏,你买的球鞋穿过一两次就被挤到了鞋架最里面,你买的相机早已成为最贵的那个装饰品......

同款让你觉得靠近了榜样,活出了精致。

可真实情况是别人真的有在一步步实践与积累,而我们只是从普通人变成了拥有榜样同款的...穷人。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离精致的距离很近?下单的那一瞬间。

这一场辩论,据说阻止了很多人在双十一“剁手”。

看,走过了第五季的低谷,《奇葩说》在第六季又有了点儿曾经的意思。

《奇葩说》第六季豆瓣评分

这个将传统辩论与脱口秀结合起来,将辩论的学术性、思想性与综艺节目的平民化、娱乐化自然结合的综艺,已经来到第六季。

插一句:综N代实在是太难了!

口碑下滑、用户流失等综N代面临的尴尬处境,《奇葩说》也未能幸免。

当然,是在第六季之前。

小王还记得,当初第五季开播前,节目组还整了一个《Give me five》的宣传片,给自己做过一个“病号”的隐喻短片。

颇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而最后“结局”,也让人看得心灰意冷——前四季的豆瓣评分分别为9.1、8.5、8.7、7.8,《奇葩说5》则直接滑落至7.4。

好在,第六季终于掰回来了。

这一季,导师也要亲自带队下场辩论!!!

不仅是老奇葩要加入1V1的生存战,连黄执中、肖骁、邱晨这三位BB King也重新被扔回起点。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老奇葩作壁上观,新奇葩菜鸡互啄那般没意思的辩论了。

神仙打架,专业与娱乐平衡,段子与观点齐飞。

不信,请看我最爱的两段辩论——

第一处,是程思博和詹青云的1V1。

辩题如下:每个人都可以按键复活一位最爱的人,你支持吗?

正方:支持。

反方:不支持。

詹青云,这位老奇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知名辩手、律师,做过记者,写过专栏,体育、经济、文艺样样精通。

央视网评价她说:“詹青云说话慢条斯理、掷地有声,具备超强心理素质,是一位温柔的辩者。”

程思博,巴黎第十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在读博士生,还在贝尔实验室实习,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

贝尔实验室什么概念?一个15人9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构。

这两人的辩论,用实力告诉我们,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

程思博持正方。

他很聪明,从科技和人文两方面入手。

先把“复活”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脑洞,转换成了“展望科技的未来发展”。

毕竟,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确实有类似的例子。

这个脑洞曾经是青霉素,现在是器官移植,明天可能是基因工程,在不久的将来,怎么就不可能是“一键复活”呢?

也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一键复活”是不可实现的,但也许在以后,只是一个小手术而已。今天我们不反对器官移植,那为什么要反对复活按钮呢?

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如同站在现在看过去一样:你曾以为遥不可及的,都有可能近在咫尺。

这,是从科技出发。

既然是冲着女神来的,那自然是知道女神的套路的。

说完科技,程思博又把“人文”搬了出来。

他表示,稀缺的科技永远绕不过的争议,就是贵。他精准地抓住辩题中“每个人”三个字,即复活不再是某个人的特权,而是人人平等。

多么聪明!

他先告诉你,复活是可行的,再诱惑你,“每个人”都可以。

逻辑缜密,合情合理,无法反驳。

我就问,这按钮要是放你面前,你按不按?!!

这怎么反驳?简直毫无破绽嘛~

换我上去,我估计只能送他四个字:你说得对!

可惜他的对手,是詹青云

詹青云直接摆出三点,就打破困局:

第一点,你说“复活”是科技之光,但我告诉你这其实是政策。

当复活人的权利回到人的手中,死人是复活了,活人却要面对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

爱的人那么多,我该复活谁?

我复活了你,但是我一次次永远地“杀死”了别人。

如果永生是好的,为什么这个政策逼迫每个人去做选择?

第二点,死亡不再是我们的宿命,而成了某些人的责任。

如果我的复活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人就没有了单身的权利。

不结婚,不然没人复活你,你会死。

爸爸妈妈问孩子,你更爱谁?以前是闹着玩,现在是保命。

我和你妈同时掉在水里你先救谁,以前当玩笑,现在呢?

你以为自己复活是以爱的名义,但决定生死的爱,最终也会压垮你。

第三点,贫富分化会造成生死分化,生死分化会进一步造成贫富分化。

已经站在资源顶端的阶级,他们长生不死,一代一代地保有和发展财富、资源、权力,并且是以爱的名义。

两个人你来我往,针尖对麦芒,竟让我想起了当初詹青云和陈铭的那一场,着实精彩。

结果詹青云以4票的优势胜出。

第二处,就是将礼单送上热搜的“名画与猫”。

辩题如下: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正方:救画。

反方:救猫。

正方一辩是詹青云,反方一辩是傅首尔。到了开杠环节,一向淡定的詹青云竟然差点被胡搅蛮缠的傅首尔带偏,两个人发挥得都一般。

接下来,票数较少的反方二辩许吉如上场了。

她是唯一一个以新奇葩的身份担任领队的人,清华法学院法律本科毕业后,去了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了硕士,真·美女学霸。

她一上场,就抛出两个观点。

艺术本身就是看见人、关注人、关注生命本身。如果你真的尊重艺术,就应该救那只猫。“你救那只猫,捍卫的才是艺术的意义。”

在名画面前,猫是弱者。如果你不去拯救弱者,当你成了弱者,没有人救你怎么办?“万一,我是那只猫呢?

这一问,刚好给正方二辩黄执中捉到把柄。

画没法儿哀嚎,没法儿呼救,比起猫来更为脆弱。

“万一,你是那副画呢?”

接着他还构建了一个“远方的哭声”的论点。

他举了个例子。

说他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在教授学生朱自清的《背影》时,懵懂的学生因不知“父亲”努力弯下肥胖的身躯捡橘子的伤感,反而大笑“胖子捡橘子”。“小孩不懂,是因为他们认知有限,听不见遥远的哭声。”

“人的同理心和不忍心是有范围的,而它范围的大小,跟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高低很有关系。”

简而言之,他认为如果你选择救猫,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有限,你的层次比较低,“所以才听不到遥远的哭声。”

而开杠环节更是步步紧逼,就差对着许吉如说,你们听不到远方的哭声“是因为你们有点LOW”了。

怎么办,感觉有被冒犯到。

还好接下来出场的是李诞。

李诞从三方面对黄执中进行了驳斥,而且拆解非常好看——

第一点,黄执中聊艺术的价值,李诞则说“艺术的价值就是活在人们心中,而生命的价值就是活着。”

“艺术品的价值都是人们赋予的,哪幅名画故事越多越有价值,还有什么比烧掉更好的故事?”

“蒙娜丽莎烧了,为什么烧了,是救了一只小猫,啊,直击心脏,这样的故事达芬奇听了都会流眼泪!!!”

艺术、文化,都是虚的,普通人更应该在意的,不过是眼前的事物。

第二点,救猫是对自我道德的救赎,而后与之朝夕相处的时光,它是一座指引自己去做个好人的灯塔。

一只猫死在大火中,我们不会去报道它。

因为这件事,没有“新闻价值”。

可是,在大火里的人,他会一辈子记得那只向他求救、却被放弃的猫。

他可能会抑郁、会报复社会,而这一切都不会有人关心。

个体的价值大小不该由其社会地位决定,而个体的感受,也不应该被忽略。

第三点,总想牺牲“小”去拯救“大”的人,是空谈者,是把个人理想凌驾于他人基本权利之上的道德纵火犯。

李诞反驳“遥远的哭声”,一针见血:

“近处的哭音都不管,管得了遥远的哭声吗?”

“为了想象中的遥远的哭声,就要把活生生的身边的生命牺牲掉了?”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不计后果牺牲别人的,才频频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牺牲猫而去救画,变成理想主义者宏大叙事背后,可能带来的个体牺牲。

古往今来那些勇于牺牲别人的大人物,谁又不是打着为天下人的旗号,为着自己呢?

太高明了!

最后李诞赢了黄执中41票,虽然反方还是输了。

不要觉得气馁或者愤怒,这很正常。

况且,李诞的说法就是对的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那些前仆后继牺牲自己、揭露真相,用他们的无私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让坏人得到惩治的记者的牺牲,就没有意义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当我们得知巴黎圣母院起火时,为自己还没有看见这世间瑰宝而生出的惋惜,又是从何而来呢?

如果是的话,那么那些一部部为了揭露侵略者恶行,而不得不撕开或者慰安妇自愿揭开伤口的电影,它们就不该存在吗?

辩论非黑即白,人生却并不是如此,人性也不是。

究竟是救猫还是救画,只在于选择的那个人心里的利益诉求,是否被那副画撼动。

即使你当下说得斩钉截铁,事情真的发生时,做出的选择还是未知的。

就像李诞说的,辩论时的观点也许你不赞同,可能说的那个人自己都不赞同,他们只是在认真的辩论罢了。

当你真的处于那个环境时,无论你选择了画还是猫,要相信,你都是做了一件好事呀~

目前看到第四期,我觉得《奇葩说》真的又活过来了。

回到最初的舞台,每一道辩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每一次争辩都在重演大家的挣扎,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理清混乱的思路。

在这些百花齐放的观点里,你总能找到自己曾经那个最新奇的想法。我想,我又要开始追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神综归位,实力演绎段子的高级境界

神仙打架,专业与娱乐平衡,段子与观点齐飞。

文|剧王

双十一刚过,我就深刻体会到一个词的含义:

精致穷。

什么是“精致穷”?

当“经济”与“欲望”无法匹配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精致”,而花去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钱去消费(比如双十一疯狂剁手的一些人)。

结果“花时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一句话解释:活得精致,穷得明白。

好巧,《奇葩说》第六季在双十一之前,就推出了一道关于“精致穷”的辩题。

老奇葩詹青云站正方,认为有错。

我们不是在为喜欢的东西买单,而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买单,“是因为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在用流量和网红告诉我们,这就叫精致”。

张口闭口“精致的猪猪女孩”,有意无意地跟风买买买。

可我们最后购买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最初想要选择的吗?

我们购买的,也许是一个个商家为我们制造的“假象”。

精致的定义在于流量、网红、商家,可是榜样真的在读书、榜样真的在跑步,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商家们在乎的不是时间,在乎的是你瞬间提升又瞬间破灭的那一个瞬间,那一种转瞬即逝的爽感。

当最初购物的冲动过去,你会发现,你买的书也许已经因为被垫在泡面下被弄脏,你买的球鞋穿过一两次就被挤到了鞋架最里面,你买的相机早已成为最贵的那个装饰品......

同款让你觉得靠近了榜样,活出了精致。

可真实情况是别人真的有在一步步实践与积累,而我们只是从普通人变成了拥有榜样同款的...穷人。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离精致的距离很近?下单的那一瞬间。

这一场辩论,据说阻止了很多人在双十一“剁手”。

看,走过了第五季的低谷,《奇葩说》在第六季又有了点儿曾经的意思。

《奇葩说》第六季豆瓣评分

这个将传统辩论与脱口秀结合起来,将辩论的学术性、思想性与综艺节目的平民化、娱乐化自然结合的综艺,已经来到第六季。

插一句:综N代实在是太难了!

口碑下滑、用户流失等综N代面临的尴尬处境,《奇葩说》也未能幸免。

当然,是在第六季之前。

小王还记得,当初第五季开播前,节目组还整了一个《Give me five》的宣传片,给自己做过一个“病号”的隐喻短片。

颇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而最后“结局”,也让人看得心灰意冷——前四季的豆瓣评分分别为9.1、8.5、8.7、7.8,《奇葩说5》则直接滑落至7.4。

好在,第六季终于掰回来了。

这一季,导师也要亲自带队下场辩论!!!

不仅是老奇葩要加入1V1的生存战,连黄执中、肖骁、邱晨这三位BB King也重新被扔回起点。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老奇葩作壁上观,新奇葩菜鸡互啄那般没意思的辩论了。

神仙打架,专业与娱乐平衡,段子与观点齐飞。

不信,请看我最爱的两段辩论——

第一处,是程思博和詹青云的1V1。

辩题如下:每个人都可以按键复活一位最爱的人,你支持吗?

正方:支持。

反方:不支持。

詹青云,这位老奇葩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知名辩手、律师,做过记者,写过专栏,体育、经济、文艺样样精通。

央视网评价她说:“詹青云说话慢条斯理、掷地有声,具备超强心理素质,是一位温柔的辩者。”

程思博,巴黎第十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在读博士生,还在贝尔实验室实习,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

贝尔实验室什么概念?一个15人9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构。

这两人的辩论,用实力告诉我们,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

程思博持正方。

他很聪明,从科技和人文两方面入手。

先把“复活”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脑洞,转换成了“展望科技的未来发展”。

毕竟,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确实有类似的例子。

这个脑洞曾经是青霉素,现在是器官移植,明天可能是基因工程,在不久的将来,怎么就不可能是“一键复活”呢?

也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一键复活”是不可实现的,但也许在以后,只是一个小手术而已。今天我们不反对器官移植,那为什么要反对复活按钮呢?

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如同站在现在看过去一样:你曾以为遥不可及的,都有可能近在咫尺。

这,是从科技出发。

既然是冲着女神来的,那自然是知道女神的套路的。

说完科技,程思博又把“人文”搬了出来。

他表示,稀缺的科技永远绕不过的争议,就是贵。他精准地抓住辩题中“每个人”三个字,即复活不再是某个人的特权,而是人人平等。

多么聪明!

他先告诉你,复活是可行的,再诱惑你,“每个人”都可以。

逻辑缜密,合情合理,无法反驳。

我就问,这按钮要是放你面前,你按不按?!!

这怎么反驳?简直毫无破绽嘛~

换我上去,我估计只能送他四个字:你说得对!

可惜他的对手,是詹青云

詹青云直接摆出三点,就打破困局:

第一点,你说“复活”是科技之光,但我告诉你这其实是政策。

当复活人的权利回到人的手中,死人是复活了,活人却要面对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

爱的人那么多,我该复活谁?

我复活了你,但是我一次次永远地“杀死”了别人。

如果永生是好的,为什么这个政策逼迫每个人去做选择?

第二点,死亡不再是我们的宿命,而成了某些人的责任。

如果我的复活权掌握在别人手里,人就没有了单身的权利。

不结婚,不然没人复活你,你会死。

爸爸妈妈问孩子,你更爱谁?以前是闹着玩,现在是保命。

我和你妈同时掉在水里你先救谁,以前当玩笑,现在呢?

你以为自己复活是以爱的名义,但决定生死的爱,最终也会压垮你。

第三点,贫富分化会造成生死分化,生死分化会进一步造成贫富分化。

已经站在资源顶端的阶级,他们长生不死,一代一代地保有和发展财富、资源、权力,并且是以爱的名义。

两个人你来我往,针尖对麦芒,竟让我想起了当初詹青云和陈铭的那一场,着实精彩。

结果詹青云以4票的优势胜出。

第二处,就是将礼单送上热搜的“名画与猫”。

辩题如下: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正方:救画。

反方:救猫。

正方一辩是詹青云,反方一辩是傅首尔。到了开杠环节,一向淡定的詹青云竟然差点被胡搅蛮缠的傅首尔带偏,两个人发挥得都一般。

接下来,票数较少的反方二辩许吉如上场了。

她是唯一一个以新奇葩的身份担任领队的人,清华法学院法律本科毕业后,去了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了硕士,真·美女学霸。

她一上场,就抛出两个观点。

艺术本身就是看见人、关注人、关注生命本身。如果你真的尊重艺术,就应该救那只猫。“你救那只猫,捍卫的才是艺术的意义。”

在名画面前,猫是弱者。如果你不去拯救弱者,当你成了弱者,没有人救你怎么办?“万一,我是那只猫呢?

这一问,刚好给正方二辩黄执中捉到把柄。

画没法儿哀嚎,没法儿呼救,比起猫来更为脆弱。

“万一,你是那副画呢?”

接着他还构建了一个“远方的哭声”的论点。

他举了个例子。

说他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在教授学生朱自清的《背影》时,懵懂的学生因不知“父亲”努力弯下肥胖的身躯捡橘子的伤感,反而大笑“胖子捡橘子”。“小孩不懂,是因为他们认知有限,听不见遥远的哭声。”

“人的同理心和不忍心是有范围的,而它范围的大小,跟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高低很有关系。”

简而言之,他认为如果你选择救猫,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有限,你的层次比较低,“所以才听不到遥远的哭声。”

而开杠环节更是步步紧逼,就差对着许吉如说,你们听不到远方的哭声“是因为你们有点LOW”了。

怎么办,感觉有被冒犯到。

还好接下来出场的是李诞。

李诞从三方面对黄执中进行了驳斥,而且拆解非常好看——

第一点,黄执中聊艺术的价值,李诞则说“艺术的价值就是活在人们心中,而生命的价值就是活着。”

“艺术品的价值都是人们赋予的,哪幅名画故事越多越有价值,还有什么比烧掉更好的故事?”

“蒙娜丽莎烧了,为什么烧了,是救了一只小猫,啊,直击心脏,这样的故事达芬奇听了都会流眼泪!!!”

艺术、文化,都是虚的,普通人更应该在意的,不过是眼前的事物。

第二点,救猫是对自我道德的救赎,而后与之朝夕相处的时光,它是一座指引自己去做个好人的灯塔。

一只猫死在大火中,我们不会去报道它。

因为这件事,没有“新闻价值”。

可是,在大火里的人,他会一辈子记得那只向他求救、却被放弃的猫。

他可能会抑郁、会报复社会,而这一切都不会有人关心。

个体的价值大小不该由其社会地位决定,而个体的感受,也不应该被忽略。

第三点,总想牺牲“小”去拯救“大”的人,是空谈者,是把个人理想凌驾于他人基本权利之上的道德纵火犯。

李诞反驳“遥远的哭声”,一针见血:

“近处的哭音都不管,管得了遥远的哭声吗?”

“为了想象中的遥远的哭声,就要把活生生的身边的生命牺牲掉了?”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不计后果牺牲别人的,才频频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牺牲猫而去救画,变成理想主义者宏大叙事背后,可能带来的个体牺牲。

古往今来那些勇于牺牲别人的大人物,谁又不是打着为天下人的旗号,为着自己呢?

太高明了!

最后李诞赢了黄执中41票,虽然反方还是输了。

不要觉得气馁或者愤怒,这很正常。

况且,李诞的说法就是对的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那些前仆后继牺牲自己、揭露真相,用他们的无私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让坏人得到惩治的记者的牺牲,就没有意义吗?

如果是的话,那么当我们得知巴黎圣母院起火时,为自己还没有看见这世间瑰宝而生出的惋惜,又是从何而来呢?

如果是的话,那么那些一部部为了揭露侵略者恶行,而不得不撕开或者慰安妇自愿揭开伤口的电影,它们就不该存在吗?

辩论非黑即白,人生却并不是如此,人性也不是。

究竟是救猫还是救画,只在于选择的那个人心里的利益诉求,是否被那副画撼动。

即使你当下说得斩钉截铁,事情真的发生时,做出的选择还是未知的。

就像李诞说的,辩论时的观点也许你不赞同,可能说的那个人自己都不赞同,他们只是在认真的辩论罢了。

当你真的处于那个环境时,无论你选择了画还是猫,要相信,你都是做了一件好事呀~

目前看到第四期,我觉得《奇葩说》真的又活过来了。

回到最初的舞台,每一道辩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每一次争辩都在重演大家的挣扎,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理清混乱的思路。

在这些百花齐放的观点里,你总能找到自己曾经那个最新奇的想法。我想,我又要开始追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