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鲁豫VS姜思达,谁才能成为网生访谈节目的NO.1?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鲁豫VS姜思达,谁才能成为网生访谈节目的NO.1?

为了能够在短视频的风口中站稳脚跟,网生访谈节目必须要兼顾好内容的话题性和思想的深入性两个方面。

文 | 文娱商业观察 阿木

鲁豫在《豫见后来》里说:“有些故事,还没讲完。”

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里说:“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

在2019年的最后,以《豫见后来》和《仅三天可见》为代表的访谈类节目,冲出了层层重围,出现在了观众眼前。

鲁豫做《鲁豫有约》已经18年,采访过众多一线大咖,但是近两年来,网友时常吐槽她情商低;姜思达从《奇葩说》出道5年,最先用短视频方式承载访谈,在年轻人中引领一次又一次思想狂潮。

两个不同性格的主持人,两种不同风格的访谈节目,但是他们相通的点在于,都把访谈节目带向了视频网站,并且为这一类型节目找到了新的出口?那缤纷繁杂的网生内容中,传统的访谈节目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它们又该如何立足?

没个性的访谈节目,频遭质疑逐渐式微

近几年来,国内综艺市场色彩斑斓、花样百出,在各种全新类型爆款的背后,一大传统类别的综艺节目逐渐丧失了关注度,那便是访谈节目。

国内最早的访谈节目是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很多年轻人知道这档节目是因为99年春晚上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十年后,这档节目由于收视率不理想正式停播。

随后的几年里,《杨澜访谈录》《超级访问》《康熙来了》《金星秀》等两岸三地的访谈节目都陆续停播,《可凡倾听》《非常静距离》等幸存节目也收视下滑严重。

当面对真人秀的席卷而来,访谈节目完全没有招架得住,被打得落荒而逃。单一的访谈场景,老套的形式环节,观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更为多元的内容,这也将访谈节目推向了一大深渊。

作为国内访谈节目的集大成者,《鲁豫有约》依然在坚挺着,这两年来,鲁豫也进军了真人秀领域,先后与旅游卫视、北京卫视打造了明星夫妻旅行真人秀《鲁豫的礼物》、与东南卫视打造了真人秀式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一日行》等,王健林在节目里“定个小目标,先挣他一个亿”正是从这样的情境下流传开来。

但是近几个月来,《鲁豫有约》常规节目的播出已经成了“翻旧账”,基本上没有全新内容,都是此前2016年的其他节目作为特别企划播出,情况不容乐观。

而《鲁豫有约》的制作公司能量传播这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其2019年三季报表显示,能量传播今年前9个月的亏损达到了2460万元。

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市场正在逐渐消失,一大批诸如《十三邀》《奇遇人生》《仅三天可见》的新形式访谈节目更受欢迎,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鲁豫带着新节目《豫见后来》在互联网平台再战江湖。

增加真人秀内容后,风格特色油然而生

相比于传统访谈节目,网生访谈节目不再强制规定棚内对话的模式,相反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如果说电视访谈节目是一场脱口秀,那么网生访谈节目便是一场真人秀。

增加真人秀内容后,访谈节目开始注重自身观点的表达,逐渐养成了独有的气质,开始走向个性化与风格化。

首先,网生访谈节目最大的特点是主持人角色“加戏”。以前的对话节目最重要的是嘉宾的故事,主持人更多的是提问和引导的身份,而现在的对话节目更多把重点偏向于主持人的感受,嘉宾的故事只是来烘托主持人的性格。

比如说,许知远在《十三邀》里,有大量的单独出镜画面,他会采访嘉宾,同时他也会被导演组后采,并且他会根据主题单独参加一些活动,像是采访陈冲前他独自去了夜店,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以往的访谈节目里是不可能呈现出来的。

主咖变成节目的灵魂,这对于访谈节目来说这是一方“治本良药”。从前的访谈节目有很大一个通病,观众会根据对当期节目嘉宾的好感程度来选择观看与否,而强化采访者、弱化被采访者后,越来越多的观众会为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

其次,当节目中充分展现主持人的魅力后,节目不由自主地开始变得极具有个性化,换言之,主持人把自己的风格,变成了节目的风格,也同样把自己的喜恶变成了节目的喜恶。

像是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里,旗帜鲜明地喜欢或讨厌嘉宾,在上一期节目里,面对与于正的说话方式,姜思达坦言觉得他很烦,不想继续采访。

这种感受的出现,其实将访谈类节目从单一输出变成了双向输出,不再仅仅是嘉宾谈自己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主持人对于这场访谈的感受。

再者,网生访谈节目对于真人秀内容的处理十分巧妙,从呈现上来看,与散文式叙事风格相近,尤其是自成一派的剪辑风格,把真人秀片段碎片化的穿插在访谈的对话之间,起到辅佐内容、烘托气氛的作用。

《仅三天可见》所强调的点在于姜思达要与访谈嘉宾进行为期三天的相处;《豫见后来》所关注的点是聚焦在曾备受关注的焦点人物在风波后的内心起伏;与这两种相比,走过四季的《十三邀》的更为碎片,采访对象和采访场景都具有随机性灵动性。

凭借话题回归大众,留给观众思考空间

为了能够在短视频的风口中站稳脚跟,网生访谈节目必须要兼顾好内容的话题性和思想的深入性两个方面。

在话题性上,受访谈节目自身限制,话题很难由自身创造,所以需要依靠嘉宾来表现,这样一来,嘉宾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极具有话题性的人物,是访谈类节目吸引观众眼球的最佳利器。

访谈节目中的话题性,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种是冷门嘉宾,给人以意想不到的人选。鲁豫在《豫见未来》里的访问嘉宾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像是十多年前引起轩然大波的刘德华粉丝杨丽娟,多年后感慨重来不会那样;也有像87版《红楼梦》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戏如人生,为夫还债1100万。

另一种是热门嘉宾,呈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一面。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走的是这一路线,从已播出的三期来看,谢娜在节目里谈论网络暴力,池子首次节目中谈论母亲生病,辩证看待于正工作时的状态等。

在深入性上,伴随越来越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进军此类节目,众多访谈节目演变成为文化节目,另有一些新闻从业者开辟专题访谈节目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些节目基本上凭借着对内容质量的保证,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越来越多带有个性化标签的访谈节目在互联网平台焕发新生,像窦文涛的《圆桌派》、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马未都的《博物奇妙夜》、易立竞的《立场》、白岩松的《对白》等都是其中代表。

他们借助访谈节目的形式,完成自身价值观的输出,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国产网综出现一股文化“清流”。

这些网生访谈节目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主题立意上,都如同散文诗一般,在词藻华美的背后,也给予了观众进行思考的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鲁豫VS姜思达,谁才能成为网生访谈节目的NO.1?

为了能够在短视频的风口中站稳脚跟,网生访谈节目必须要兼顾好内容的话题性和思想的深入性两个方面。

文 | 文娱商业观察 阿木

鲁豫在《豫见后来》里说:“有些故事,还没讲完。”

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里说:“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

在2019年的最后,以《豫见后来》和《仅三天可见》为代表的访谈类节目,冲出了层层重围,出现在了观众眼前。

鲁豫做《鲁豫有约》已经18年,采访过众多一线大咖,但是近两年来,网友时常吐槽她情商低;姜思达从《奇葩说》出道5年,最先用短视频方式承载访谈,在年轻人中引领一次又一次思想狂潮。

两个不同性格的主持人,两种不同风格的访谈节目,但是他们相通的点在于,都把访谈节目带向了视频网站,并且为这一类型节目找到了新的出口?那缤纷繁杂的网生内容中,传统的访谈节目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它们又该如何立足?

没个性的访谈节目,频遭质疑逐渐式微

近几年来,国内综艺市场色彩斑斓、花样百出,在各种全新类型爆款的背后,一大传统类别的综艺节目逐渐丧失了关注度,那便是访谈节目。

国内最早的访谈节目是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很多年轻人知道这档节目是因为99年春晚上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十年后,这档节目由于收视率不理想正式停播。

随后的几年里,《杨澜访谈录》《超级访问》《康熙来了》《金星秀》等两岸三地的访谈节目都陆续停播,《可凡倾听》《非常静距离》等幸存节目也收视下滑严重。

当面对真人秀的席卷而来,访谈节目完全没有招架得住,被打得落荒而逃。单一的访谈场景,老套的形式环节,观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更为多元的内容,这也将访谈节目推向了一大深渊。

作为国内访谈节目的集大成者,《鲁豫有约》依然在坚挺着,这两年来,鲁豫也进军了真人秀领域,先后与旅游卫视、北京卫视打造了明星夫妻旅行真人秀《鲁豫的礼物》、与东南卫视打造了真人秀式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一日行》等,王健林在节目里“定个小目标,先挣他一个亿”正是从这样的情境下流传开来。

但是近几个月来,《鲁豫有约》常规节目的播出已经成了“翻旧账”,基本上没有全新内容,都是此前2016年的其他节目作为特别企划播出,情况不容乐观。

而《鲁豫有约》的制作公司能量传播这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其2019年三季报表显示,能量传播今年前9个月的亏损达到了2460万元。

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市场正在逐渐消失,一大批诸如《十三邀》《奇遇人生》《仅三天可见》的新形式访谈节目更受欢迎,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鲁豫带着新节目《豫见后来》在互联网平台再战江湖。

增加真人秀内容后,风格特色油然而生

相比于传统访谈节目,网生访谈节目不再强制规定棚内对话的模式,相反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如果说电视访谈节目是一场脱口秀,那么网生访谈节目便是一场真人秀。

增加真人秀内容后,访谈节目开始注重自身观点的表达,逐渐养成了独有的气质,开始走向个性化与风格化。

首先,网生访谈节目最大的特点是主持人角色“加戏”。以前的对话节目最重要的是嘉宾的故事,主持人更多的是提问和引导的身份,而现在的对话节目更多把重点偏向于主持人的感受,嘉宾的故事只是来烘托主持人的性格。

比如说,许知远在《十三邀》里,有大量的单独出镜画面,他会采访嘉宾,同时他也会被导演组后采,并且他会根据主题单独参加一些活动,像是采访陈冲前他独自去了夜店,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以往的访谈节目里是不可能呈现出来的。

主咖变成节目的灵魂,这对于访谈节目来说这是一方“治本良药”。从前的访谈节目有很大一个通病,观众会根据对当期节目嘉宾的好感程度来选择观看与否,而强化采访者、弱化被采访者后,越来越多的观众会为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

其次,当节目中充分展现主持人的魅力后,节目不由自主地开始变得极具有个性化,换言之,主持人把自己的风格,变成了节目的风格,也同样把自己的喜恶变成了节目的喜恶。

像是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里,旗帜鲜明地喜欢或讨厌嘉宾,在上一期节目里,面对与于正的说话方式,姜思达坦言觉得他很烦,不想继续采访。

这种感受的出现,其实将访谈类节目从单一输出变成了双向输出,不再仅仅是嘉宾谈自己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主持人对于这场访谈的感受。

再者,网生访谈节目对于真人秀内容的处理十分巧妙,从呈现上来看,与散文式叙事风格相近,尤其是自成一派的剪辑风格,把真人秀片段碎片化的穿插在访谈的对话之间,起到辅佐内容、烘托气氛的作用。

《仅三天可见》所强调的点在于姜思达要与访谈嘉宾进行为期三天的相处;《豫见后来》所关注的点是聚焦在曾备受关注的焦点人物在风波后的内心起伏;与这两种相比,走过四季的《十三邀》的更为碎片,采访对象和采访场景都具有随机性灵动性。

凭借话题回归大众,留给观众思考空间

为了能够在短视频的风口中站稳脚跟,网生访谈节目必须要兼顾好内容的话题性和思想的深入性两个方面。

在话题性上,受访谈节目自身限制,话题很难由自身创造,所以需要依靠嘉宾来表现,这样一来,嘉宾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极具有话题性的人物,是访谈类节目吸引观众眼球的最佳利器。

访谈节目中的话题性,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种是冷门嘉宾,给人以意想不到的人选。鲁豫在《豫见未来》里的访问嘉宾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像是十多年前引起轩然大波的刘德华粉丝杨丽娟,多年后感慨重来不会那样;也有像87版《红楼梦》中晴雯的扮演者安雯,戏如人生,为夫还债1100万。

另一种是热门嘉宾,呈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一面。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走的是这一路线,从已播出的三期来看,谢娜在节目里谈论网络暴力,池子首次节目中谈论母亲生病,辩证看待于正工作时的状态等。

在深入性上,伴随越来越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进军此类节目,众多访谈节目演变成为文化节目,另有一些新闻从业者开辟专题访谈节目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些节目基本上凭借着对内容质量的保证,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越来越多带有个性化标签的访谈节目在互联网平台焕发新生,像窦文涛的《圆桌派》、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马未都的《博物奇妙夜》、易立竞的《立场》、白岩松的《对白》等都是其中代表。

他们借助访谈节目的形式,完成自身价值观的输出,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国产网综出现一股文化“清流”。

这些网生访谈节目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主题立意上,都如同散文诗一般,在词藻华美的背后,也给予了观众进行思考的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