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首殇国诗,一腔家国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首殇国诗,一腔家国情

1906年至1907年,这是沈家本先生在修订法律的道路上,成绩斐然的一年,也是遇到巨大阻力的一年。

文|法治周末报 沈厚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责编|马蓉蓉

正当沈家本全身心投入到大理院和法院建设的时候,却与法部发生了大理院审判人员遴选权、独立审判权以及修订法律馆管辖权的争论。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不过是权限之争,在沈家本看来却是独立审判与新式审判程序能否实施的原则问题

寄簃公沈家本先生一生的诗作中,仅有三首直抒了殇国之情。这三首诗是《九月初一日口占》《书高丽破扇》和《梦中作》。三首诗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却共同表达了这位江南儒生的一腔家国之情。

1900年的农历闰八月初八,沈家本先生被任命为直隶通永道,免去了保定知府的职务,但因直隶按察使临时调任,沈家本先生又被暂时留下,署理直隶按察使。不久又得到了升任山西按察使的谕旨,于是他一边抓紧完结手中的案子准备赴任,一边安排家眷先行。

农历8月19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下令攻取保定。农历9月1日,沈家本与布政使兼护理直隶总督廷雍先后被拘,同时被拘的还有城守尉奎恒、统带王占魁。农历9月14日,廷雍、奎恒、王占魁被联军处死,沈家本虽被拉上刑场,但只是陪绑并未处死,而后派兵看守,等候发落。

就在农历9月1日(1900年10月23日),被拘当天,沈家本心中迸发出《九月初一日口占》这首悲怆的诗篇:

楚囚相对集新亭,行酒三觞涕泪零。

满目山河今更异,不堪说与晋人听。

殇国之情溢于言表。这次耻辱的经历,激发了沈家本救民于水火之中、救国于危难之际的思考。被释放后,沈家本奔赴西安面君的路上,途径郑州,专程拜谒了子产祠,写下了诗篇《子产祠》,表达了他深思之后的理想与志向:“公孙遗爱圣门推,论学原须并论才。国小邻强交有道,此人端为救时来。”盛赞以法制改革强国富民的子产是“此人端为救时来”,以表达自己以子产为楷模,依法治国、强国的强烈愿望。

寄簃公的第二首殇国诗,题为《书高丽破扇》,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招凉赖尔廿余年,纸断丝残忍弃捐。

破碎山河都不管,茫茫对此感无边。

20年当然是个约数,数十年忠于职守为国尽力,然而这个国家却如此之不堪,对这样一个自己服务了几十年的国家还是“纸断丝残忍弃捐”。

1906年至1907年,这是沈家本先生在修订法律的道路上,成绩斐然的一年,也是遇到巨大阻力的一年。

1906年,寄簃公上奏了《虚拟死罪改为徒流折》《伪造外国银币拟请设立专条折》,主持制定了《商律》《破产律》。进呈《诉讼律拟请 先行试办折》,提出设立律师、陪审员。撰写并进呈《禁革买卖人口变通旧例议》,明确指出“奴亦人也,岂容任意残害。生命固应重,人格尤宜尊,正未可因仍故习,等人类于畜产也”。首次提出人格主义的法理思想。

清廷设立大理院专司审判,颁旨“大理院正卿作为正二品,着沈家本补授”。因此他成为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长。为了大理院和各级法院的建设,沈家本主持制定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法院编织法》,进一步强调了法院专司审判,不受任何行政干涉的观点,并再次强调设立律师、陪审员和检察制度。

1907年,在大理院正卿任上,沈家本上奏《实行改良监狱宜注意四事折》,并撰写《裁判访问录序》《监狱访问录序》,提出了“设狱之宗旨,非以苦人辱人,将以感化人也”的人道主义监狱理论。此外还提出了“申、韩之学,以刻核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仍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的自由平等之法律概念。

正当沈家本全身心投入到大理院和法院建设的时候,却与法部发生了大理院审判人员遴选权、独立审判权以及修订法律馆管辖权的争论。沈家本被迫呈请辞去修订法律大臣,却未获准。争论不可开交,闹到了资政院,又闹到了两宫。

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不过是权限之争,在沈家本看来却是独立审判与新式审判程序能否实施的原则问题。双方各执一词,资政院与内阁谁也无法定论,于是以两宫的名义下旨,将刑部侍郎张仁黼与沈家本对调以平息争执。

沈家本十分郁闷,于是以一把用了20年的旧折扇为寓,抒发了当时的情感。为了权利“破碎山河都不管”,怎不令人“对此茫茫百感多”呢!一腔忧国热血滚动胸中,无从发泄。

1913年年初,已是民国二年了,但国务院各级官员像走马灯般换来换去。传来的消息,一会儿是“南边人总统留之不得”,一会儿又是总统的人南边反对。又是辞职、又是告病、又是暗杀、又是恐吓。纷纷扬扬,政治不得安定,百姓不得安宁。老人为国家安危焦虑,自己却已经无能为力,这种焦灼的心情使他彻夜难眠,一首荡气回肠的七言律诗《梦中作》,就在似梦非梦中产生了:

可怜破碎旧山河,对此茫茫百感多。

漫说沐猴爲项羽,竞夸功狗是萧何。

相如白璧能完否,范蠡黄金铸几何。

处仲壮心还未已,铁如意击唾壶歌。

开篇第一句“可怜破碎旧山河”,忧国之情倾泄而出,面对国家的茫茫前途,是无奈、是愤慨,更是一种焦虑,百感交集难以言说。

那些登台表演的政治人物,是沐猴而冠的小丑?还是夸功争爵的功狗?是真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雄才,何时平定局势获得铸金范蠡般的奖励。虽然自己报国之心还未已,但人老体衰无能为力,也只能像处仲那样无奈地用铁如意敲击着残破的唾壶悲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心不已又当何之,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除了“对此茫茫百感多”又能如何呢?

三首殇国之诗,灌注了沈家本先生一生的家国之情,就在当年的五月端午(1913年6月9日)寄簃公沈家本先生,怀抱着无限的希望与遗憾,离开了这挣扎在水火之中的大千世界。

留下了“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传”的挽联,概括了这位清末修律大臣的功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首殇国诗,一腔家国情

1906年至1907年,这是沈家本先生在修订法律的道路上,成绩斐然的一年,也是遇到巨大阻力的一年。

文|法治周末报 沈厚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责编|马蓉蓉

正当沈家本全身心投入到大理院和法院建设的时候,却与法部发生了大理院审判人员遴选权、独立审判权以及修订法律馆管辖权的争论。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不过是权限之争,在沈家本看来却是独立审判与新式审判程序能否实施的原则问题

寄簃公沈家本先生一生的诗作中,仅有三首直抒了殇国之情。这三首诗是《九月初一日口占》《书高丽破扇》和《梦中作》。三首诗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却共同表达了这位江南儒生的一腔家国之情。

1900年的农历闰八月初八,沈家本先生被任命为直隶通永道,免去了保定知府的职务,但因直隶按察使临时调任,沈家本先生又被暂时留下,署理直隶按察使。不久又得到了升任山西按察使的谕旨,于是他一边抓紧完结手中的案子准备赴任,一边安排家眷先行。

农历8月19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下令攻取保定。农历9月1日,沈家本与布政使兼护理直隶总督廷雍先后被拘,同时被拘的还有城守尉奎恒、统带王占魁。农历9月14日,廷雍、奎恒、王占魁被联军处死,沈家本虽被拉上刑场,但只是陪绑并未处死,而后派兵看守,等候发落。

就在农历9月1日(1900年10月23日),被拘当天,沈家本心中迸发出《九月初一日口占》这首悲怆的诗篇:

楚囚相对集新亭,行酒三觞涕泪零。

满目山河今更异,不堪说与晋人听。

殇国之情溢于言表。这次耻辱的经历,激发了沈家本救民于水火之中、救国于危难之际的思考。被释放后,沈家本奔赴西安面君的路上,途径郑州,专程拜谒了子产祠,写下了诗篇《子产祠》,表达了他深思之后的理想与志向:“公孙遗爱圣门推,论学原须并论才。国小邻强交有道,此人端为救时来。”盛赞以法制改革强国富民的子产是“此人端为救时来”,以表达自己以子产为楷模,依法治国、强国的强烈愿望。

寄簃公的第二首殇国诗,题为《书高丽破扇》,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招凉赖尔廿余年,纸断丝残忍弃捐。

破碎山河都不管,茫茫对此感无边。

20年当然是个约数,数十年忠于职守为国尽力,然而这个国家却如此之不堪,对这样一个自己服务了几十年的国家还是“纸断丝残忍弃捐”。

1906年至1907年,这是沈家本先生在修订法律的道路上,成绩斐然的一年,也是遇到巨大阻力的一年。

1906年,寄簃公上奏了《虚拟死罪改为徒流折》《伪造外国银币拟请设立专条折》,主持制定了《商律》《破产律》。进呈《诉讼律拟请 先行试办折》,提出设立律师、陪审员。撰写并进呈《禁革买卖人口变通旧例议》,明确指出“奴亦人也,岂容任意残害。生命固应重,人格尤宜尊,正未可因仍故习,等人类于畜产也”。首次提出人格主义的法理思想。

清廷设立大理院专司审判,颁旨“大理院正卿作为正二品,着沈家本补授”。因此他成为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长。为了大理院和各级法院的建设,沈家本主持制定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和《法院编织法》,进一步强调了法院专司审判,不受任何行政干涉的观点,并再次强调设立律师、陪审员和检察制度。

1907年,在大理院正卿任上,沈家本上奏《实行改良监狱宜注意四事折》,并撰写《裁判访问录序》《监狱访问录序》,提出了“设狱之宗旨,非以苦人辱人,将以感化人也”的人道主义监狱理论。此外还提出了“申、韩之学,以刻核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仍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的自由平等之法律概念。

正当沈家本全身心投入到大理院和法院建设的时候,却与法部发生了大理院审判人员遴选权、独立审判权以及修订法律馆管辖权的争论。沈家本被迫呈请辞去修订法律大臣,却未获准。争论不可开交,闹到了资政院,又闹到了两宫。

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不过是权限之争,在沈家本看来却是独立审判与新式审判程序能否实施的原则问题。双方各执一词,资政院与内阁谁也无法定论,于是以两宫的名义下旨,将刑部侍郎张仁黼与沈家本对调以平息争执。

沈家本十分郁闷,于是以一把用了20年的旧折扇为寓,抒发了当时的情感。为了权利“破碎山河都不管”,怎不令人“对此茫茫百感多”呢!一腔忧国热血滚动胸中,无从发泄。

1913年年初,已是民国二年了,但国务院各级官员像走马灯般换来换去。传来的消息,一会儿是“南边人总统留之不得”,一会儿又是总统的人南边反对。又是辞职、又是告病、又是暗杀、又是恐吓。纷纷扬扬,政治不得安定,百姓不得安宁。老人为国家安危焦虑,自己却已经无能为力,这种焦灼的心情使他彻夜难眠,一首荡气回肠的七言律诗《梦中作》,就在似梦非梦中产生了:

可怜破碎旧山河,对此茫茫百感多。

漫说沐猴爲项羽,竞夸功狗是萧何。

相如白璧能完否,范蠡黄金铸几何。

处仲壮心还未已,铁如意击唾壶歌。

开篇第一句“可怜破碎旧山河”,忧国之情倾泄而出,面对国家的茫茫前途,是无奈、是愤慨,更是一种焦虑,百感交集难以言说。

那些登台表演的政治人物,是沐猴而冠的小丑?还是夸功争爵的功狗?是真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雄才,何时平定局势获得铸金范蠡般的奖励。虽然自己报国之心还未已,但人老体衰无能为力,也只能像处仲那样无奈地用铁如意敲击着残破的唾壶悲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心不已又当何之,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除了“对此茫茫百感多”又能如何呢?

三首殇国之诗,灌注了沈家本先生一生的家国之情,就在当年的五月端午(1913年6月9日)寄簃公沈家本先生,怀抱着无限的希望与遗憾,离开了这挣扎在水火之中的大千世界。

留下了“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传”的挽联,概括了这位清末修律大臣的功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