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豆瓣9.0,「人生一酒」馋我半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豆瓣9.0,「人生一酒」馋我半宿

从单纯的味道测评,到啤酒的种类、工艺、历史,乃至其本身产生的影响,最后落回餐桌前的世人百态。

文|剧王

终于等到了。

尝遍天上人间的中国人,把视线转向了地下的滋味。

反人类的味觉体验,却容易上瘾、放松、解闷和发泄,宛如生活的另一面。

“人生一酒”,“舌尖上的啤酒”,“美酒人间”,“寻味好酒”...

它的代号无数,而答案——

《都在酒里》

每集24分钟,共6集,刚好一周的饭点看完。

拍摄者,是叫机核GSENSE的纪录片团队。

不了解这群在游戏、科技和二次元等领域小有名气的人,没关系。

不太懂酒,甚至不太喝酒,依然没关系。

片子最大特点,就是“酷又接地气”——几个大老爷们操着北京腔,说着大白话,带领你在啤酒的世界走街串巷。

主持人老张和西蒙

哪儿有香味,他们就敲开哪扇门。

不煽情,不做作,也没有刻意植入的各类人物VCR或者企业故事。

吃好喝好,说说笑笑,一顿酒里尽是生活的零碎趣谈。

酒过三巡,正题研究就开始了。

话题由浅入深——从单纯的味道测评,到啤酒的种类、工艺、历史,乃至其本身产生的影响,最后落回餐桌前的世人百态。

领话者的存在,不容小觑。

主持人之一的老张是个北京叠上海的“混血”,酷爱啤酒的他发表过酒类专栏,也将美国不少好酒引进过国内。

但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的,还是他专挑燕京等尿味儿重的酒来喝的特殊口味。

能言善辩的老张,就给本期主题“精酿”做了个比喻。

大绿棒子(普通啤酒)就特别像是我们平时玩的竞技类多人游戏,它是大家在社交的时候特别好的一个工具。

但精酿啤酒反而就是特别注重单人体验的大作,开发者会不惜成本地在这种完美的体验上做追求。

关键点,不惜成本地追求完美体验。

所有的中国店家在这点规则上,都心照不宣的把功夫注入在“下酒菜”的环节。

美食美酒两重天,既然老美领先了制酒,那东方的十八般厨艺可输不了。

旧厂改造的北平机器精酿啤酒店,是附近方家胡同长大的孩子熟悉的地方。

等他们下了班,约三俩儿时同伴小酌畅饮,必然会先点一份东西垫垫肚子。

不叫披萨,不叫汉堡。

来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煎饼果子

摊饼,匀酱,卷形,切开,一气呵成。

一半绿豆面,一半杂面,夹一块厚厚的红烧肉,薄薄脆脆层数多的果蓖儿也少不了。

饼一上手,香气四溢。

西蒙还扯道:“再也不吃工业煎饼果子了!”

为啥做这么不合场地的东西?

老板也直爽。

他反问,“中国西北的面食在全球顶尖。可一碗兰州拉面卖15块以上你嫌贵,一份日本拉面卖50多你却觉得正常?”

中国味道,除了质量和情怀,主动的文化认可和输出也必不可少。

老张总结,有文化根基的东西,应该被扎扎实实地包装好和推广到大众面前。

几个人一边唠着,一边尝到了店内的其他酒菜。

烤牛腿,把原料在60多度的水里泡够12个小时,才从真空袋里拿出低温烹饪。

等托盘一上,刀子不用划,撒着香料的肉已经松软可口了。

吃完了,酒早在谈话间喝了个香。

老板推荐的招牌酒叫“百花深处”,本意是借着陈凯歌的同名短片纪念北京逐步消失的胡同。

而啤酒一般由4种原料构成: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

同时,又根据发酵温度的不同分为艾尔拉格两大类。

科普部分全用好玩的动画演示

“百花深处”隶属一款美国西海岸IPA酒,亮点是大量的啤酒花打成的高浓度

一句话,喝着嘴里宛如小爆破,贼带感。

去完了中国人的店,美国人的当然不能少。

经过中美结合的下酒菜,滋味别致得很。

三里屯著名的悠航啤酒,老板是说着地道普通话的洋人老钱。

他特别钟意北方卤水老豆腐醇厚绵实的口感,加上有的客人也不吃肉,就弄了一道菜叫“东四豆腐汉堡”

看着“黑暗”,吃着巨香。

卤水汁深深的浸在豆腐里,配着软度不相上下的面包,带着清爽的自制甜酱...

西蒙一口气塞了几个汉堡,口齿不清地给了评价。

“他懂这地方。知道选什么豆腐才有豆腐味。”

太真实的反应了。

美味当前,哪顾得上故作矜持的长篇大论,“吃得香”就是给观众最好的暗示。

用餐完毕,老钱给他们上了个Flight(啤酒试饮套装)。

一套里有4——8小杯,涵盖了奶味、果味、黑巧克力味等等常见口味。

一言一语的对话里,老张给西蒙做了讲解。

选酒困难症啤酒小白的重点和曙光来了。

由跟着个人嗜口盲买,到对自己的喜好做出预判,我们扮演西蒙初学者的角色,而老张说的全是干货。

花3分钟专注看完这段,聊酒的时候装装样子不成问题。

一眨眼,深夜降临。

心思痒痒的一伙人,决定跟着老张去他小时候最爱的苍蝇馆子,喝点中国啤酒。

餐厅的名字叫“我家”,老张约人就问“去‘我家’吃饭吗?”

在那儿,有北方人看了胃里反酸,嗷嗷直叫的“下酒神器”黄泥螺。

这道菜,分带壳和纯吃肉两种方法。

见惯不怪的南方孩子自然喜欢第一种。

把嘴对准螺口,轻咬露出螺壳的肉尖尖,再轻轻用牙隔开沙粒,吸一吸,一块滑溜溜的鲜美螺肉就落肚了。

老张还推荐了桌子中央一盆肥得流油的黄鸡汤。

醇醇油脂包裹在鸡肉周围,揭开了皮,里面的肉却意外的清爽嫩香。

传言,当年他爸得了肝炎还偷偷从医院跑出来喝一口,只为体验这“汤油两重天”。

真假我们就不说了。

席间,吃爽了的时候,老张倒了三杯酒让西蒙区分小麦和皮尔森的种类。

喝到第三杯时,舌头在外国酒里快麻痹的西蒙无语的缓缓说出答案。

“这杯是哈尔滨啤酒吧。”

一顿爆笑。

谈笑风生里,一天落幕。

看完首集,像和朋友凑了个酒局,轻轻松松,琐碎舒适。

拍酒,本身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相对于美食色香味的直接呈现,酒的魅力往往要靠外物表现

喝的人带动气氛是一方面,各个地方风格迥异的制酒人和啤酒文化也必不可少。

每集的开头,老张都会先抛出一个问题

既给自己,也给观众。

比如,精酿啤酒的源头的在美国,除了殖民和工业化的原因,这片土地为何能酝酿出如此多的精酿酒厂?

而这些酒厂,又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染上了美国土地的滋味?

三个人一路西行逛着,一边解答问题。

他们的旅途上,陆续遇见了自给自足可持续装置的酒厂,艺术气息浓厚的“天使酒厂”,第一个生产罐装酒的酒厂等...

人和酒的羁绊,也在其中酝酿而生。

新比利时酒厂的老板从小酷爱骑行,当初酒厂的选址也是靠着两个轮胎找到的。

厂里不仅有着送山地车代表公司股份的奖赏,还把第一款生产的酒命名为“宽胎”。

想象一下。

大汗淋漓地骑完一段坎坷的山路,灌上两口酒,啤酒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蕴含的,是一种对挑战精神的褒赏

而建于高原的分水岭酒厂,则主要供滑雪者们在登顶后的午餐里,用酒来温暖脾胃。

它代表的,是一种抵御外界环境的勇气

发现了吗?

啤酒早已不止贪个爽。

真正让人馋的,是借其寻找慰藉,表达生活,享受人生的态度。

今宵有倦,来上一杯。

惬意和月色,都在酒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豆瓣9.0,「人生一酒」馋我半宿

从单纯的味道测评,到啤酒的种类、工艺、历史,乃至其本身产生的影响,最后落回餐桌前的世人百态。

文|剧王

终于等到了。

尝遍天上人间的中国人,把视线转向了地下的滋味。

反人类的味觉体验,却容易上瘾、放松、解闷和发泄,宛如生活的另一面。

“人生一酒”,“舌尖上的啤酒”,“美酒人间”,“寻味好酒”...

它的代号无数,而答案——

《都在酒里》

每集24分钟,共6集,刚好一周的饭点看完。

拍摄者,是叫机核GSENSE的纪录片团队。

不了解这群在游戏、科技和二次元等领域小有名气的人,没关系。

不太懂酒,甚至不太喝酒,依然没关系。

片子最大特点,就是“酷又接地气”——几个大老爷们操着北京腔,说着大白话,带领你在啤酒的世界走街串巷。

主持人老张和西蒙

哪儿有香味,他们就敲开哪扇门。

不煽情,不做作,也没有刻意植入的各类人物VCR或者企业故事。

吃好喝好,说说笑笑,一顿酒里尽是生活的零碎趣谈。

酒过三巡,正题研究就开始了。

话题由浅入深——从单纯的味道测评,到啤酒的种类、工艺、历史,乃至其本身产生的影响,最后落回餐桌前的世人百态。

领话者的存在,不容小觑。

主持人之一的老张是个北京叠上海的“混血”,酷爱啤酒的他发表过酒类专栏,也将美国不少好酒引进过国内。

但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的,还是他专挑燕京等尿味儿重的酒来喝的特殊口味。

能言善辩的老张,就给本期主题“精酿”做了个比喻。

大绿棒子(普通啤酒)就特别像是我们平时玩的竞技类多人游戏,它是大家在社交的时候特别好的一个工具。

但精酿啤酒反而就是特别注重单人体验的大作,开发者会不惜成本地在这种完美的体验上做追求。

关键点,不惜成本地追求完美体验。

所有的中国店家在这点规则上,都心照不宣的把功夫注入在“下酒菜”的环节。

美食美酒两重天,既然老美领先了制酒,那东方的十八般厨艺可输不了。

旧厂改造的北平机器精酿啤酒店,是附近方家胡同长大的孩子熟悉的地方。

等他们下了班,约三俩儿时同伴小酌畅饮,必然会先点一份东西垫垫肚子。

不叫披萨,不叫汉堡。

来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煎饼果子

摊饼,匀酱,卷形,切开,一气呵成。

一半绿豆面,一半杂面,夹一块厚厚的红烧肉,薄薄脆脆层数多的果蓖儿也少不了。

饼一上手,香气四溢。

西蒙还扯道:“再也不吃工业煎饼果子了!”

为啥做这么不合场地的东西?

老板也直爽。

他反问,“中国西北的面食在全球顶尖。可一碗兰州拉面卖15块以上你嫌贵,一份日本拉面卖50多你却觉得正常?”

中国味道,除了质量和情怀,主动的文化认可和输出也必不可少。

老张总结,有文化根基的东西,应该被扎扎实实地包装好和推广到大众面前。

几个人一边唠着,一边尝到了店内的其他酒菜。

烤牛腿,把原料在60多度的水里泡够12个小时,才从真空袋里拿出低温烹饪。

等托盘一上,刀子不用划,撒着香料的肉已经松软可口了。

吃完了,酒早在谈话间喝了个香。

老板推荐的招牌酒叫“百花深处”,本意是借着陈凯歌的同名短片纪念北京逐步消失的胡同。

而啤酒一般由4种原料构成: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

同时,又根据发酵温度的不同分为艾尔拉格两大类。

科普部分全用好玩的动画演示

“百花深处”隶属一款美国西海岸IPA酒,亮点是大量的啤酒花打成的高浓度

一句话,喝着嘴里宛如小爆破,贼带感。

去完了中国人的店,美国人的当然不能少。

经过中美结合的下酒菜,滋味别致得很。

三里屯著名的悠航啤酒,老板是说着地道普通话的洋人老钱。

他特别钟意北方卤水老豆腐醇厚绵实的口感,加上有的客人也不吃肉,就弄了一道菜叫“东四豆腐汉堡”

看着“黑暗”,吃着巨香。

卤水汁深深的浸在豆腐里,配着软度不相上下的面包,带着清爽的自制甜酱...

西蒙一口气塞了几个汉堡,口齿不清地给了评价。

“他懂这地方。知道选什么豆腐才有豆腐味。”

太真实的反应了。

美味当前,哪顾得上故作矜持的长篇大论,“吃得香”就是给观众最好的暗示。

用餐完毕,老钱给他们上了个Flight(啤酒试饮套装)。

一套里有4——8小杯,涵盖了奶味、果味、黑巧克力味等等常见口味。

一言一语的对话里,老张给西蒙做了讲解。

选酒困难症啤酒小白的重点和曙光来了。

由跟着个人嗜口盲买,到对自己的喜好做出预判,我们扮演西蒙初学者的角色,而老张说的全是干货。

花3分钟专注看完这段,聊酒的时候装装样子不成问题。

一眨眼,深夜降临。

心思痒痒的一伙人,决定跟着老张去他小时候最爱的苍蝇馆子,喝点中国啤酒。

餐厅的名字叫“我家”,老张约人就问“去‘我家’吃饭吗?”

在那儿,有北方人看了胃里反酸,嗷嗷直叫的“下酒神器”黄泥螺。

这道菜,分带壳和纯吃肉两种方法。

见惯不怪的南方孩子自然喜欢第一种。

把嘴对准螺口,轻咬露出螺壳的肉尖尖,再轻轻用牙隔开沙粒,吸一吸,一块滑溜溜的鲜美螺肉就落肚了。

老张还推荐了桌子中央一盆肥得流油的黄鸡汤。

醇醇油脂包裹在鸡肉周围,揭开了皮,里面的肉却意外的清爽嫩香。

传言,当年他爸得了肝炎还偷偷从医院跑出来喝一口,只为体验这“汤油两重天”。

真假我们就不说了。

席间,吃爽了的时候,老张倒了三杯酒让西蒙区分小麦和皮尔森的种类。

喝到第三杯时,舌头在外国酒里快麻痹的西蒙无语的缓缓说出答案。

“这杯是哈尔滨啤酒吧。”

一顿爆笑。

谈笑风生里,一天落幕。

看完首集,像和朋友凑了个酒局,轻轻松松,琐碎舒适。

拍酒,本身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相对于美食色香味的直接呈现,酒的魅力往往要靠外物表现

喝的人带动气氛是一方面,各个地方风格迥异的制酒人和啤酒文化也必不可少。

每集的开头,老张都会先抛出一个问题

既给自己,也给观众。

比如,精酿啤酒的源头的在美国,除了殖民和工业化的原因,这片土地为何能酝酿出如此多的精酿酒厂?

而这些酒厂,又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染上了美国土地的滋味?

三个人一路西行逛着,一边解答问题。

他们的旅途上,陆续遇见了自给自足可持续装置的酒厂,艺术气息浓厚的“天使酒厂”,第一个生产罐装酒的酒厂等...

人和酒的羁绊,也在其中酝酿而生。

新比利时酒厂的老板从小酷爱骑行,当初酒厂的选址也是靠着两个轮胎找到的。

厂里不仅有着送山地车代表公司股份的奖赏,还把第一款生产的酒命名为“宽胎”。

想象一下。

大汗淋漓地骑完一段坎坷的山路,灌上两口酒,啤酒的意义不言而喻。

它蕴含的,是一种对挑战精神的褒赏

而建于高原的分水岭酒厂,则主要供滑雪者们在登顶后的午餐里,用酒来温暖脾胃。

它代表的,是一种抵御外界环境的勇气

发现了吗?

啤酒早已不止贪个爽。

真正让人馋的,是借其寻找慰藉,表达生活,享受人生的态度。

今宵有倦,来上一杯。

惬意和月色,都在酒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