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许知远对谈BuzzFeed总编辑:崭新的新闻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许知远对谈BuzzFeed总编辑:崭新的新闻业

对于很多来青年来说,BuzzFeed塑造了某种新的、适合于社交媒体传播的新语言方式,他们不仅喜欢阅读、更乐意分享这些内容,这强烈的分享欲望令一些文章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

撰文:许知远

编辑:汪吕杰

1

“这真是个全球性的故事!”

本·史密斯感慨说,他指的是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那对青年的忘情一幕。说话的人穿贴身的衬衫,身材结实,短寸头,脸上残留着少许baby fat,语气柔和、清晰、实用。

他是此刻全球新闻界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领导的新闻机构不仅仍在戏剧性的膨胀,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被认定代表着未来。倘若你承认互联网正在重组新闻娱乐业的话,摧毁你所熟悉的报纸、杂志、电视的话,他所在的BuzzFeed可能正是重组应该朝向的目标。

BuzzFeed总编辑本·史密斯

当本·史密斯2011年加入BuzzFeed、出任它的总编辑时,轰动了当时的新闻业。36岁的他是正迅速兴起的明星记者,他的名为Politico的政治专栏是了解美国政治的重要渠道,他以能挖掘政治人物的内部消息著称。而在在网络世界,BuzzFeed仍是以可爱的猫狗图片、清单体的文章著称。乔纳·派瑞提(Jonah Peretti)在2006年创办BuzzFeed时,只是进行病毒式内容(virus content)的某种试验。乔纳是网络新闻的先驱性人物,是Huffington Post的创始人之一,深深着迷于信息是如何传播的,相信传播本身至少与内容同样重要。他也相信,传统的新闻入口已经过时,如今的读者都通过Facebook、Twitter接触新闻,必须创造一种适合于社交媒体分享的内容与形式。

对于很多来青年来说,BuzzFeed塑造了某种新的、适合于社交媒体传播的新语言方式,他们不仅喜欢阅读、更乐意分享这些内容,这强烈的分享欲望令一些文章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但是,人们仍普遍的相信,这只是个有趣的尝试,却不是个值得严肃对待的媒体。尽管传统的报纸、电视机构正在遭遇种种困境,但没人会想到BuzzFeed会构成严肃的挑战。

本·史密斯的到来象征了BuzzFeed的转型,它能在过分娱乐性的平台上加入更严肃的政治报道、新闻内容吗?

当2015年夏天,在曼哈顿的BuzzFeed的编辑部见到本·史密斯时,4年过去了,这个合作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开启了新闻业的新时代。如今,BuzzFeed进入白宫专访奥巴马,在波士顿爆炸与福格森骚乱中,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新闻机构。他领导的编辑部迅速从十几个人扩展到400多人,在传统媒体普遍缩减它们的国际报道队伍时,BuzzFeed向全球扩张,它开设了英国版、巴西版等国际分支,招募从《纽约时报》到《卫报》等训练有素的记者进入报道队伍,覆盖着从内罗毕到莫斯科的广阔区域。

更重要的是,原本被视作幼稚的清单体、动画式图片,风行一时的新表达,不仅可以运用于BuzzFeed内部的政治、社会报道(类似“2012年你不容错过的15个政治报道”),而且入侵了美国新旧媒体。它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样引人侧目。作为一家新兴媒体公司,它也打破了媒体广告的生态,利用“原生广告”开启了新的广告模式,在2014年的收入即达到1亿美元。它在资本市场上广受欢迎,是硅谷的资本、技术与新闻业的最佳结合案例之一。

它先是在2014年融资5000万美元,估值达到8.5亿美元,在我7月纽约之行一个月后,NBC环球又战略投资2亿美元,使它成为一家15亿美元的新媒体巨头。

2

我们谈论了新闻业的未来、美国政治与BuzzFeed迅速扩张的全球业务之后,又回到了病毒式内容的传播,还有中国的社交媒体。

此刻,优衣库一幕不仅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蔓延,还进入了不同国家的视野,它是各式的“中国奇观”中某个侧面。这则故事也登上了BuzzFeed.

这也是正在兴起的全球文化的最佳象征。这一次,文化不再是从纽约、伦敦向外逐级扩散出。中心与边缘的界限变得模糊,全世界青年们似乎都是在同样的社交网络上成长,分享一种明显浅薄的流行文化——漂亮的明星照片、可爱的猫猫狗狗、生僻、引人发笑的新闻、冷知识……这种流行文化轻易让陌生人有了共同的话题,塑造了某种社区感。这种社交媒体文化不是以重要性、而是以分享的人数取胜。倘若有如此多人乐于关注这一事件,它就获得了天然的重要性。

我们的交谈算不上热烈。尽管出生于同一年,因为中美两国的差异,我们的思维方式、兴奋之处却宛若存在某种代际差异。

让我真正醉心的美国新闻传统,是那种知识分子式的,它报道、揭露、分析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警示即将出现的危险。它甚至有某种强烈的等级色彩,公众是需要被教育、启迪,而非迎合的。

当这种传统在美国逐渐消失时,中国还尚未建立其类似的机构与精神。但与此同时,我们又都面临着同样的社交媒体的冲击。新一代的阅读趣味、理解方式迅速改变了。

我知道自己的矛盾。在此刻的中国,你很难追寻这种知识分子的新闻传统,它意味着多重的压力。在北京,我与朋友共同创办一家新媒体公司,也成为BuzzFeed的模仿者之一。这是个兴奋也苦涩的尝试,直到几年前,我还在试图模仿《纽约时报》,如今又扎入了BuzzFeed.我们也试图寻求该怎样给在社交媒体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与娱乐,然后多少有些徒劳的想要注入一些自己坚信的价值观。对我来说,社交媒体上成长起的一代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所有事物的重要性消失,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以同一种方式、同一层次涌到你面前。最终,你依靠亲密性、而非重要性来理解世界。

这可能既是一种解放也是一种新的禁锢。你可能更忠实于自己的兴趣,但同时也丧失了探索更广泛兴趣的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BuzzFeed的新闻哲学。

但我也记得,乔纳·派瑞提曾把此刻的媒体世界比作亨利·卢斯时代,后者在一个印刷大众媒体时代,创造了《时代》、《财富》与《生活》,不管是文体、设计、视角,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革新者。当它们刚开始出现时,也都被认作某种异端。《时代》那种精简的写作手法、年度人物的设置,既广受欢迎、也饱受诟病。直到1929年,也就是创办了6年之后,《时代》才尝试了原创报道。最终,亨利·卢斯比任何人都更深刻的塑造了20世纪美国人对外部世界、自己社会的看法。

我很是期望,从纽约到北京,我们这些仍充满浅薄的尝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最终,我们都能找到一种真正富有创造力、足够深刻的报道和分析时代与世界的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许知远对谈BuzzFeed总编辑:崭新的新闻业

对于很多来青年来说,BuzzFeed塑造了某种新的、适合于社交媒体传播的新语言方式,他们不仅喜欢阅读、更乐意分享这些内容,这强烈的分享欲望令一些文章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

撰文:许知远

编辑:汪吕杰

1

“这真是个全球性的故事!”

本·史密斯感慨说,他指的是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那对青年的忘情一幕。说话的人穿贴身的衬衫,身材结实,短寸头,脸上残留着少许baby fat,语气柔和、清晰、实用。

他是此刻全球新闻界最耀眼的人物之一,他领导的新闻机构不仅仍在戏剧性的膨胀,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被认定代表着未来。倘若你承认互联网正在重组新闻娱乐业的话,摧毁你所熟悉的报纸、杂志、电视的话,他所在的BuzzFeed可能正是重组应该朝向的目标。

BuzzFeed总编辑本·史密斯

当本·史密斯2011年加入BuzzFeed、出任它的总编辑时,轰动了当时的新闻业。36岁的他是正迅速兴起的明星记者,他的名为Politico的政治专栏是了解美国政治的重要渠道,他以能挖掘政治人物的内部消息著称。而在在网络世界,BuzzFeed仍是以可爱的猫狗图片、清单体的文章著称。乔纳·派瑞提(Jonah Peretti)在2006年创办BuzzFeed时,只是进行病毒式内容(virus content)的某种试验。乔纳是网络新闻的先驱性人物,是Huffington Post的创始人之一,深深着迷于信息是如何传播的,相信传播本身至少与内容同样重要。他也相信,传统的新闻入口已经过时,如今的读者都通过Facebook、Twitter接触新闻,必须创造一种适合于社交媒体分享的内容与形式。

对于很多来青年来说,BuzzFeed塑造了某种新的、适合于社交媒体传播的新语言方式,他们不仅喜欢阅读、更乐意分享这些内容,这强烈的分享欲望令一些文章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但是,人们仍普遍的相信,这只是个有趣的尝试,却不是个值得严肃对待的媒体。尽管传统的报纸、电视机构正在遭遇种种困境,但没人会想到BuzzFeed会构成严肃的挑战。

本·史密斯的到来象征了BuzzFeed的转型,它能在过分娱乐性的平台上加入更严肃的政治报道、新闻内容吗?

当2015年夏天,在曼哈顿的BuzzFeed的编辑部见到本·史密斯时,4年过去了,这个合作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开启了新闻业的新时代。如今,BuzzFeed进入白宫专访奥巴马,在波士顿爆炸与福格森骚乱中,变成了不可或缺的新闻机构。他领导的编辑部迅速从十几个人扩展到400多人,在传统媒体普遍缩减它们的国际报道队伍时,BuzzFeed向全球扩张,它开设了英国版、巴西版等国际分支,招募从《纽约时报》到《卫报》等训练有素的记者进入报道队伍,覆盖着从内罗毕到莫斯科的广阔区域。

更重要的是,原本被视作幼稚的清单体、动画式图片,风行一时的新表达,不仅可以运用于BuzzFeed内部的政治、社会报道(类似“2012年你不容错过的15个政治报道”),而且入侵了美国新旧媒体。它在商业上的成功同样引人侧目。作为一家新兴媒体公司,它也打破了媒体广告的生态,利用“原生广告”开启了新的广告模式,在2014年的收入即达到1亿美元。它在资本市场上广受欢迎,是硅谷的资本、技术与新闻业的最佳结合案例之一。

它先是在2014年融资5000万美元,估值达到8.5亿美元,在我7月纽约之行一个月后,NBC环球又战略投资2亿美元,使它成为一家15亿美元的新媒体巨头。

2

我们谈论了新闻业的未来、美国政治与BuzzFeed迅速扩张的全球业务之后,又回到了病毒式内容的传播,还有中国的社交媒体。

此刻,优衣库一幕不仅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蔓延,还进入了不同国家的视野,它是各式的“中国奇观”中某个侧面。这则故事也登上了BuzzFeed.

这也是正在兴起的全球文化的最佳象征。这一次,文化不再是从纽约、伦敦向外逐级扩散出。中心与边缘的界限变得模糊,全世界青年们似乎都是在同样的社交网络上成长,分享一种明显浅薄的流行文化——漂亮的明星照片、可爱的猫猫狗狗、生僻、引人发笑的新闻、冷知识……这种流行文化轻易让陌生人有了共同的话题,塑造了某种社区感。这种社交媒体文化不是以重要性、而是以分享的人数取胜。倘若有如此多人乐于关注这一事件,它就获得了天然的重要性。

我们的交谈算不上热烈。尽管出生于同一年,因为中美两国的差异,我们的思维方式、兴奋之处却宛若存在某种代际差异。

让我真正醉心的美国新闻传统,是那种知识分子式的,它报道、揭露、分析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警示即将出现的危险。它甚至有某种强烈的等级色彩,公众是需要被教育、启迪,而非迎合的。

当这种传统在美国逐渐消失时,中国还尚未建立其类似的机构与精神。但与此同时,我们又都面临着同样的社交媒体的冲击。新一代的阅读趣味、理解方式迅速改变了。

我知道自己的矛盾。在此刻的中国,你很难追寻这种知识分子的新闻传统,它意味着多重的压力。在北京,我与朋友共同创办一家新媒体公司,也成为BuzzFeed的模仿者之一。这是个兴奋也苦涩的尝试,直到几年前,我还在试图模仿《纽约时报》,如今又扎入了BuzzFeed.我们也试图寻求该怎样给在社交媒体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与娱乐,然后多少有些徒劳的想要注入一些自己坚信的价值观。对我来说,社交媒体上成长起的一代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所有事物的重要性消失,所有的信息与感受都以同一种方式、同一层次涌到你面前。最终,你依靠亲密性、而非重要性来理解世界。

这可能既是一种解放也是一种新的禁锢。你可能更忠实于自己的兴趣,但同时也丧失了探索更广泛兴趣的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BuzzFeed的新闻哲学。

但我也记得,乔纳·派瑞提曾把此刻的媒体世界比作亨利·卢斯时代,后者在一个印刷大众媒体时代,创造了《时代》、《财富》与《生活》,不管是文体、设计、视角,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革新者。当它们刚开始出现时,也都被认作某种异端。《时代》那种精简的写作手法、年度人物的设置,既广受欢迎、也饱受诟病。直到1929年,也就是创办了6年之后,《时代》才尝试了原创报道。最终,亨利·卢斯比任何人都更深刻的塑造了20世纪美国人对外部世界、自己社会的看法。

我很是期望,从纽约到北京,我们这些仍充满浅薄的尝试,是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最终,我们都能找到一种真正富有创造力、足够深刻的报道和分析时代与世界的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