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鹅、教育、印尼、转基因、环境史、音乐……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基列家书》与“基列三部曲”

[美]玛丽莲·罗宾逊 著  李尧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10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已被列入美国文学经典(canon)。“基列三部曲”中的《基列家书》(2004)获2005年普利策小说奖,也是奥巴马最爱的小说之一;《家园》(2008)获得2009年度橘子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莱拉》(2014)获得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

罗宾逊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爱达荷州的一个城镇,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在她眼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圣经》,因此她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里有一项著名课程,就是带着学生们一节一节地精读《圣经旧约》。她的作品也多与基督教相关。《基列家书》就是约翰·埃姆斯牧师在生命尽头写给自己幼小儿子的回忆录,他从废奴运动一直讲述到20世纪60年代,既展现出了一段跨越四代人的家庭关系,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百年美国历史的画卷。《纽约杂志》的书评指出,不信教的读者永远无法全部理解这本书。《家园》则讲述了埃姆斯牧师的朋友老牧师鲍顿及其一双儿女终于聚集在同一间屋檐下,享受亲情又各自被悲伤和悔恨困扰的故事。《莱拉》透过莱拉从命运的弃儿成为埃姆斯牧师妻子的故事,讲述了孤独而痛苦的灵魂如何接纳他人,达成和解和拯救。“基列三部曲”是这位低产作家的重要作品,在描画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同时,也勾勒出了美国国家和文化的自我疗愈过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塔拉·韦斯特弗 著  任爱红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10

一个17岁以前没有上过学的人,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随后又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塔拉·韦斯特弗是如何做到的?她又如何看待教育给她带来的人生巨变?这本韦斯特弗于2018年出版的自传和处女作不但销量达百万册,而且让她成为了2019年《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影响力人物”。

在书中,韦斯特弗揭示了自己传奇人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她的童年在垃圾场里摸爬滚打,父亲不允许她和兄弟姐妹上学、就医,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意志,在这样的环境下,韦斯特弗曾经崩溃、怯懦、自我怀疑,但是,教育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为她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本书英文名为“Educated”,中文名则取自《圣经》中的“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既有逃离之意,也有寻找自我的象征。在与比尔·盖茨进行的对谈中,韦斯特弗讲述了她眼中的教育。她说:“我担心教育正变成一根棍子,有些人利用它来打击别人,使其屈服;我也担心教育正在变成让人自大的东西。”韦斯特弗说,接受教育其实只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它能培养自我意识,让人认识自己的想法。“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鹅》

张羞 著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11

如果你是第一次翻阅《鹅》这本小说,脑中可能会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它究竟在讲什么?按照本书作者、废话诗人张羞书中所写,它“是一部讲述一头雌鹅在童年时代被强暴后逐渐变性为雄鹅并引起高血压、失语、认知功能障碍、躁郁症、被爱妄想症等一系列并发症在饲养员指导下走上修真之路最后在快要逼近筑基之时万念俱灰投河自尽的半自动小说”。但是实际上,《鹅》所申明的小说这个界定,按照作家金轲为本书撰写的评论所言,不过是扔给读者的一个先入之见,一个激起了对故事的期待但又从来没有打算给予满足的阅读之局。

全书以鹅为主角和发语词,是一个试验文本。金轲看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小说先锋性极度匮乏,沦为了影视脚本或消遣性泡沫读物,但现代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于它必须能抗拒改编。“自卡夫卡以来,世界小说已几度迭代,中国小说仍是写在今日却是昨日的僵尸表演……小说的庸常秩序遭到了《鹅》的干预,小说这一文体现状为张羞所冒犯。”小说家张万新看到,如今,有一种团结的幻象正催生出新的集体主义狂热。此时,张羞的小说《鹅》却提出了个人主义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写作当成一个必要的项目来推进,让小说摆脱传统叙事必然会产生的徒劳感。这将是经济不景气之时的特殊读物,献给不守旧的年轻人的名著。此外他还补了一句:“张羞的新小说《鹅》一出版,就让残雪们变成了传统作家。”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英]伊莉莎白·皮萨尼 著  谭家瑜 译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9-10

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一万七千多座岛屿构成,横跨三个时区,拥有全球最多的穆斯林人口,同时又有两千多万名基督徒。在这里,语言、宗教、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们,如何都纳入到了“印尼”的标签之下?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经以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本书则能够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印尼这个国家。

作者英国作家伊丽莎白·皮萨尼在1988年第一次以路透社记者身份被派往印尼,期间她曾探寻红毛猩猩的足迹,追踪分离主义者的反叛活动,造访盗挖黄金的矿工和非法移民,也与雅加达的银行家、当红影星和昔日政治犯共进午餐。在2001年,已经成为流行病学家的她又怀着热情来到这里,协助印尼卫生部追踪艾滋病扩散情形。在离开印尼以后,她还是每年设法回到当地待上几个星期,她越来越觉得,待在印尼的感受如同交了一个身材巨大的“坏男友”,无论自己多想赏他一巴掌,总会期待别人也能欣赏这头怪兽、能再多了解他一些。于是,在2011年,皮萨尼决定写一本关于印尼的书,把这位“坏男友”介绍给世人。

为此,她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游走诸岛,并在此行当中发掘了不少故事。这本书从印尼群岛的历史演变和皮萨尼与印尼相遇开始,用中间大部分篇幅讲述了她自己的际遇,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这个国家的历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等各个方面的介绍。皮萨尼看到,即便她认为自己已足够了解这个国度,但印尼迷人的多样性和强大的凝聚力仍远超预期。

《征服自然:水、景观与现代德国的形成》

[美] 大卫·布莱克本 著 王皖强、赵万里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10

如果一个德国人能够穿越时空回到1750年,映入眼帘的“自然”景观会让他大吃一惊:土地大多未经开垦,到处是沙地、灌木,还有水面。在18世纪,歌德曾在莱茵河畔钓鲑鱼,成百上千人在河边的沙里淘金。然而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莱茵河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航运大动脉,河水在人造堤岸的固定河床中欢快流淌,只不过河里已经没有鲑鱼和黄金了。

本书从环境史的角度描绘了18世纪以来德国人重塑景观的故事:他们开垦草本沼泽和碱沼,排干酸沼,将河道裁弯取直,在河流高峡修筑大坝,现代德国的地理景观由此形成,这一过程显示了德国地理变迁与德意志民族历史之间的交互影响。人们为什么要采取这些举措“征服自然”?是什么人做出决策,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就是本书作者、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大卫·布莱克本关注的问题。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

焦元溥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

对不少大陆读者来说,第一次阅读《游艺黑白》是2010年,那时候,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乐评人焦元溥已经访问了55位世界著名钢琴家。日前本书再版,此时的《游艺黑白》已成为了包含109位音乐家访谈的厚厚四册。本书涉及不同的学派和风格变化、不同的诠释和观点,不同的人生际遇,呈现出了当代钢琴演奏家的群像。由于接受焦元溥访谈的钢琴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年代,《游艺黑白》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用访谈形式梳理20世纪至今音乐史的作品,新版腰封则将之定义为“一段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一部不同寻常的钢琴音乐百科全书”。

在焦元溥花费近20年时间操作的这些访谈当中,既有齐默尔曼三十年来的唯一长篇专访,也有刚刚去世的保罗·巴杜拉·斯柯达和德慕斯谈及人生与艺术的声音,更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傅聪、殷承宗、王羽佳、张昊辰的故事。甚至,对波格雷里奇、邓泰山、霍夫、巴维杰与齐柏丝坦等演奏家,焦元溥还进行了超过十年跨度的追踪访谈,见证了他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收录在第一册的钢琴名家多为各演奏学派的重要传人、大师与国际赛事获奖者;第二册的钢琴家大多出生于1944至1953这十年之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开始的十年,他们的人生际遇也涂抹上了时代的宏大背景。收录于第三册的钢琴家大致按照地域分类,但由于音乐交流的频繁,学派的影响此消彼长,访谈的内容越来越个人化。最后一册的钢琴家受到的学派和地域影响更加淡化,这一册也收录了更加年轻一代的亚洲钢琴家,他们代表了古典音乐的现在和未来。值得一提的是,焦元溥在后记中称,这一版本是最终版,他不会再有更新。

《自行车:自由之轮》

[英] 罗伯特·佩恩 著  邱宏萍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

在中国,最著名的自行车故事或许来自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当中写道:“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我叫人统统锯掉。”晚年,他重游故宫,经过没有门槛的宫门时,又一边指给人们看,一边笑着说:“这是我的成绩,为了骑自行车,我敢于把祖宗不肯动的门槛锯掉!”一方面,这的确是生性懦弱、一生被各派势力左右的溥仪难得一见的反抗时刻;而另一方面,本当维护传统中国正统的末代皇帝,出于对自行车这一西方器物的喜爱,锯掉了作为前现代中国象征的“祖宗不肯动”的门槛——这一举动几乎呈现出了整个近代中国所有选择和困惑的核心。

在《自行车:自由之轮》一书中,英国作家罗伯特·佩恩也把目光转向了自行车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意义。在自行车出现之前,骑马是一种高端优越、彰显自由的出行方式,也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人人都买得起的自行车一旦出现,就打破了之前僵化的阶级和性别屏障。整本书围绕着骑行环游世界的作者想要设计和打造一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的过程,谈论了车架、控向系统、传动系统、车轮、车座等技术细节,讲述了古老自行车向现代自行车演变的技术革新,也讲述了自行车为欧洲社会带来的戏剧性变化,佩恩指出,自行车“带来的民主精神是那个社会无力抵抗的”——当人们沿着一条英国的乡间公路骑行时,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用以界定不同阶层的服饰、团体、准则、规矩和道德规范等,就全然不复存在了。

《转基因的前世今生:权威专家全方位解读》

方玄昌 主编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11

这本书的内容来源于两年前由科普作家、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统筹策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负责录制的系列访谈节目《基因的故事》。这个系列访谈总共只有八期,但方玄昌认为,节目的策划案及本书内容涵盖了转基因科普可能会涉及的绝大部分问题,唯一没有展开的一个话题是传播技巧。

他认为中国一度成为了全世界的“反转基因中心”,在美国,虽然一些反转基因者的立场和中国的反对者相似,但是美国的主流媒体没有一窝蜂地去妖魔化这项技术,集体充当谣言的传声筒,科学家始终拥有畅通的发声渠道。因此,在他的系列节目和这本书中,方玄昌邀请了真正与转基因打交道的科学家、官员、法学专家、科普作家,从不同角度对转基因的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

《基因的故事》这本书以话题引领、专家对谈的方式构成,涉及的艰深科学知识相对较少,阅读起来也比较轻松。本书讲的并不都是科学问题,还包含对于转基因相关问题的价值判断,涉及转基因安全性、管理制度、知情权、环境保护、全球经贸格局等方面,而对谈者给出的答案并不唯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鹅、教育、印尼、转基因、环境史、音乐……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基列家书》与“基列三部曲”

[美]玛丽莲·罗宾逊 著  李尧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10

玛丽莲·罗宾逊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已被列入美国文学经典(canon)。“基列三部曲”中的《基列家书》(2004)获2005年普利策小说奖,也是奥巴马最爱的小说之一;《家园》(2008)获得2009年度橘子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莱拉》(2014)获得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

罗宾逊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爱达荷州的一个城镇,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在她眼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圣经》,因此她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里有一项著名课程,就是带着学生们一节一节地精读《圣经旧约》。她的作品也多与基督教相关。《基列家书》就是约翰·埃姆斯牧师在生命尽头写给自己幼小儿子的回忆录,他从废奴运动一直讲述到20世纪60年代,既展现出了一段跨越四代人的家庭关系,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百年美国历史的画卷。《纽约杂志》的书评指出,不信教的读者永远无法全部理解这本书。《家园》则讲述了埃姆斯牧师的朋友老牧师鲍顿及其一双儿女终于聚集在同一间屋檐下,享受亲情又各自被悲伤和悔恨困扰的故事。《莱拉》透过莱拉从命运的弃儿成为埃姆斯牧师妻子的故事,讲述了孤独而痛苦的灵魂如何接纳他人,达成和解和拯救。“基列三部曲”是这位低产作家的重要作品,在描画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同时,也勾勒出了美国国家和文化的自我疗愈过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塔拉·韦斯特弗 著  任爱红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9-10

一个17岁以前没有上过学的人,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随后又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塔拉·韦斯特弗是如何做到的?她又如何看待教育给她带来的人生巨变?这本韦斯特弗于2018年出版的自传和处女作不但销量达百万册,而且让她成为了2019年《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影响力人物”。

在书中,韦斯特弗揭示了自己传奇人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她的童年在垃圾场里摸爬滚打,父亲不允许她和兄弟姐妹上学、就医,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意志,在这样的环境下,韦斯特弗曾经崩溃、怯懦、自我怀疑,但是,教育为她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为她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本书英文名为“Educated”,中文名则取自《圣经》中的“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既有逃离之意,也有寻找自我的象征。在与比尔·盖茨进行的对谈中,韦斯特弗讲述了她眼中的教育。她说:“我担心教育正变成一根棍子,有些人利用它来打击别人,使其屈服;我也担心教育正在变成让人自大的东西。”韦斯特弗说,接受教育其实只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它能培养自我意识,让人认识自己的想法。“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鹅》

张羞 著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11

如果你是第一次翻阅《鹅》这本小说,脑中可能会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它究竟在讲什么?按照本书作者、废话诗人张羞书中所写,它“是一部讲述一头雌鹅在童年时代被强暴后逐渐变性为雄鹅并引起高血压、失语、认知功能障碍、躁郁症、被爱妄想症等一系列并发症在饲养员指导下走上修真之路最后在快要逼近筑基之时万念俱灰投河自尽的半自动小说”。但是实际上,《鹅》所申明的小说这个界定,按照作家金轲为本书撰写的评论所言,不过是扔给读者的一个先入之见,一个激起了对故事的期待但又从来没有打算给予满足的阅读之局。

全书以鹅为主角和发语词,是一个试验文本。金轲看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小说先锋性极度匮乏,沦为了影视脚本或消遣性泡沫读物,但现代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在于它必须能抗拒改编。“自卡夫卡以来,世界小说已几度迭代,中国小说仍是写在今日却是昨日的僵尸表演……小说的庸常秩序遭到了《鹅》的干预,小说这一文体现状为张羞所冒犯。”小说家张万新看到,如今,有一种团结的幻象正催生出新的集体主义狂热。此时,张羞的小说《鹅》却提出了个人主义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写作当成一个必要的项目来推进,让小说摆脱传统叙事必然会产生的徒劳感。这将是经济不景气之时的特殊读物,献给不守旧的年轻人的名著。此外他还补了一句:“张羞的新小说《鹅》一出版,就让残雪们变成了传统作家。”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

[英]伊莉莎白·皮萨尼 著  谭家瑜 译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9-10

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一万七千多座岛屿构成,横跨三个时区,拥有全球最多的穆斯林人口,同时又有两千多万名基督徒。在这里,语言、宗教、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人们,如何都纳入到了“印尼”的标签之下?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经以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本书则能够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印尼这个国家。

作者英国作家伊丽莎白·皮萨尼在1988年第一次以路透社记者身份被派往印尼,期间她曾探寻红毛猩猩的足迹,追踪分离主义者的反叛活动,造访盗挖黄金的矿工和非法移民,也与雅加达的银行家、当红影星和昔日政治犯共进午餐。在2001年,已经成为流行病学家的她又怀着热情来到这里,协助印尼卫生部追踪艾滋病扩散情形。在离开印尼以后,她还是每年设法回到当地待上几个星期,她越来越觉得,待在印尼的感受如同交了一个身材巨大的“坏男友”,无论自己多想赏他一巴掌,总会期待别人也能欣赏这头怪兽、能再多了解他一些。于是,在2011年,皮萨尼决定写一本关于印尼的书,把这位“坏男友”介绍给世人。

为此,她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游走诸岛,并在此行当中发掘了不少故事。这本书从印尼群岛的历史演变和皮萨尼与印尼相遇开始,用中间大部分篇幅讲述了她自己的际遇,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这个国家的历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等各个方面的介绍。皮萨尼看到,即便她认为自己已足够了解这个国度,但印尼迷人的多样性和强大的凝聚力仍远超预期。

《征服自然:水、景观与现代德国的形成》

[美] 大卫·布莱克本 著 王皖强、赵万里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10

如果一个德国人能够穿越时空回到1750年,映入眼帘的“自然”景观会让他大吃一惊:土地大多未经开垦,到处是沙地、灌木,还有水面。在18世纪,歌德曾在莱茵河畔钓鲑鱼,成百上千人在河边的沙里淘金。然而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莱茵河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航运大动脉,河水在人造堤岸的固定河床中欢快流淌,只不过河里已经没有鲑鱼和黄金了。

本书从环境史的角度描绘了18世纪以来德国人重塑景观的故事:他们开垦草本沼泽和碱沼,排干酸沼,将河道裁弯取直,在河流高峡修筑大坝,现代德国的地理景观由此形成,这一过程显示了德国地理变迁与德意志民族历史之间的交互影响。人们为什么要采取这些举措“征服自然”?是什么人做出决策,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就是本书作者、范德比尔特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大卫·布莱克本关注的问题。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

焦元溥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

对不少大陆读者来说,第一次阅读《游艺黑白》是2010年,那时候,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乐评人焦元溥已经访问了55位世界著名钢琴家。日前本书再版,此时的《游艺黑白》已成为了包含109位音乐家访谈的厚厚四册。本书涉及不同的学派和风格变化、不同的诠释和观点,不同的人生际遇,呈现出了当代钢琴演奏家的群像。由于接受焦元溥访谈的钢琴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年代,《游艺黑白》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用访谈形式梳理20世纪至今音乐史的作品,新版腰封则将之定义为“一段正在发生的古典音乐史,一部不同寻常的钢琴音乐百科全书”。

在焦元溥花费近20年时间操作的这些访谈当中,既有齐默尔曼三十年来的唯一长篇专访,也有刚刚去世的保罗·巴杜拉·斯柯达和德慕斯谈及人生与艺术的声音,更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傅聪、殷承宗、王羽佳、张昊辰的故事。甚至,对波格雷里奇、邓泰山、霍夫、巴维杰与齐柏丝坦等演奏家,焦元溥还进行了超过十年跨度的追踪访谈,见证了他们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收录在第一册的钢琴名家多为各演奏学派的重要传人、大师与国际赛事获奖者;第二册的钢琴家大多出生于1944至1953这十年之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开始的十年,他们的人生际遇也涂抹上了时代的宏大背景。收录于第三册的钢琴家大致按照地域分类,但由于音乐交流的频繁,学派的影响此消彼长,访谈的内容越来越个人化。最后一册的钢琴家受到的学派和地域影响更加淡化,这一册也收录了更加年轻一代的亚洲钢琴家,他们代表了古典音乐的现在和未来。值得一提的是,焦元溥在后记中称,这一版本是最终版,他不会再有更新。

《自行车:自由之轮》

[英] 罗伯特·佩恩 著  邱宏萍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

在中国,最著名的自行车故事或许来自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当中写道:“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我们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我叫人统统锯掉。”晚年,他重游故宫,经过没有门槛的宫门时,又一边指给人们看,一边笑着说:“这是我的成绩,为了骑自行车,我敢于把祖宗不肯动的门槛锯掉!”一方面,这的确是生性懦弱、一生被各派势力左右的溥仪难得一见的反抗时刻;而另一方面,本当维护传统中国正统的末代皇帝,出于对自行车这一西方器物的喜爱,锯掉了作为前现代中国象征的“祖宗不肯动”的门槛——这一举动几乎呈现出了整个近代中国所有选择和困惑的核心。

在《自行车:自由之轮》一书中,英国作家罗伯特·佩恩也把目光转向了自行车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意义。在自行车出现之前,骑马是一种高端优越、彰显自由的出行方式,也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人人都买得起的自行车一旦出现,就打破了之前僵化的阶级和性别屏障。整本书围绕着骑行环游世界的作者想要设计和打造一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的过程,谈论了车架、控向系统、传动系统、车轮、车座等技术细节,讲述了古老自行车向现代自行车演变的技术革新,也讲述了自行车为欧洲社会带来的戏剧性变化,佩恩指出,自行车“带来的民主精神是那个社会无力抵抗的”——当人们沿着一条英国的乡间公路骑行时,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用以界定不同阶层的服饰、团体、准则、规矩和道德规范等,就全然不复存在了。

《转基因的前世今生:权威专家全方位解读》

方玄昌 主编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11

这本书的内容来源于两年前由科普作家、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统筹策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负责录制的系列访谈节目《基因的故事》。这个系列访谈总共只有八期,但方玄昌认为,节目的策划案及本书内容涵盖了转基因科普可能会涉及的绝大部分问题,唯一没有展开的一个话题是传播技巧。

他认为中国一度成为了全世界的“反转基因中心”,在美国,虽然一些反转基因者的立场和中国的反对者相似,但是美国的主流媒体没有一窝蜂地去妖魔化这项技术,集体充当谣言的传声筒,科学家始终拥有畅通的发声渠道。因此,在他的系列节目和这本书中,方玄昌邀请了真正与转基因打交道的科学家、官员、法学专家、科普作家,从不同角度对转基因的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

《基因的故事》这本书以话题引领、专家对谈的方式构成,涉及的艰深科学知识相对较少,阅读起来也比较轻松。本书讲的并不都是科学问题,还包含对于转基因相关问题的价值判断,涉及转基因安全性、管理制度、知情权、环境保护、全球经贸格局等方面,而对谈者给出的答案并不唯一。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