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钢厂混的“不如杀猪的”,“铁矿蚀”是最大命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钢厂混的“不如杀猪的”,“铁矿蚀”是最大命门?

猪价和钢价,赚钱的屠户与亏损的钢企,“冰火两重天”现象的背后,定价权的意义已经越来越不言而喻。

文|经观财经眼 维维安

这个寒冬,老王的胃是“暖暖”的,请客吃个饭,里面塞了50元一公斤的猪肉,还有2500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格外充实。

但老王的钱包却是“瘪瘪”的,因为老王上班的钢铁厂效益不济,不但出货困难,而且钢价仍然处于“恐高”模式,摇摇欲坠。公司的盈利相比去年折损了一半,老王的奖金和补贴也没了踪影。

有人要问,肉价和钢价,有可比性吗?从传统视角来看,没有,八竿子打不着。

可比性隐藏在哪里?你先看看今年的“铁矿荒”,逻辑是不是和“生猪荒”有点相似——淡水河谷发生溃坝事故,澳州飓风影响,导致四大矿山对我国的铁矿石供给受阻。

“生猪荒”导致疫情结束后市场上的肉价大幅上涨,而“铁矿荒”也带动了螺纹钢的区间回暖。细嗅起来,是不是隐隐有点相似的味道?

但事实上,两者造成的效果很不一样。参考相关上市公司三季报你可以发现,生猪涨价“肥了”一帮屠宰户和肉类加工企业,而铁矿的涨价,却把钢厂的利润给折腾没了一大半。

“冰火两重天”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仔细研究两种商品的产经动态可以发现,今年下半年高峰以来,猪肉价格跟上游的生猪价,几乎呈现同涨同跌,甚至下游制约上游的局面。

比如广为议论的生猪价格,11月份跌幅就达到4.3元一斤,而肉价的跌幅更为巨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经回到了“起跑线”附近。

可以这么形容,生猪价格并非像岌岌可危的存栏量表现的那样独断专行,反而是“看着市场”起涨,而市场觉得“二师兄”身价有点过分而消费意愿不足时,肉价先来个N连跌,就可以带动军心不稳的生猪价格一起下行。

但螺纹钢与上游的铁矿石的配合并非如此默契,基本上是“矿强钢弱”,而且,钢材价格一直受到铁矿石的蹂躏,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

比如,今年房地产融资趋紧,用钢行业需求不振时,钢价也没有能把铁矿石拖下来。前些天一张风靡互联网的“期货人的2017到2019”图片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螺纹钢在各种利好消息刺激下,在高低价位来来回回兜了个圈之后,因为终端对高价的接受度太差,只能跌回到原位。而钢材上游的铁矿石,吨价却自顾自的从500元涨到了800元,一鸣惊人。

肉价“下管上”,钢价“上管下”,会出现什么结果?

屠宰企业以逸待劳,见风使舵,把价格风险转移给了养殖户和消费者,而钢厂只能默默忍受高价原材料,自查自担价格风险。所以你看到,上市公司龙大肉食活的依旧滋润,而韶钢松山、华菱钢铁们的三季报都异常难看。

有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1月到5月期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55亿元,同比下降18.15%。同期,钢企采购进口铁矿价格同比增长19.1%。

掐指一算,2019年前5个月,铁矿石凭借一己之力,已经侵蚀了我国钢铁行业的数百亿利润。

资本雄厚,业务老练,甚至是机动化作战的钢厂,比起市场上林林总总,参差不起的猪肉屠宰加工和批发零售“杂牌军”,到底输在了哪里?

很简单,输在了定价权上。

铁矿石的定价权集中在外国人手里,而生猪的定价权,却在“猪周期”的中下游参与者手里,甚至在国家的宏观调控“账本”里,猪价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普及一下生猪的交易模式:在养殖环节,猪贩子接到生猪批发商的要货及报价电话,会向猪场报价,若猪场认为价格合适,会选择出货;反之进行反向报价,猪经纪再将价格反馈给生猪批发商,然后再协调,最后成交。

猪贩子和猪批发商,相当于在这样的流通环节中“坐庄”,定价权集中在他们手里,而不是小白群体中人云亦云的生猪养殖企业。

今年11月份,为什么在存栏量仍旧处于下降周期之时,猪肉价格会出现N连跌的现象?正是因为有这些“庄家”对价格进行集中干预。比如明面上猪少了,养殖户可以提高报价,但屠宰场可以不收猪,或者抬高白条猪出厂价。甚至是散布“禁运”这样的政策类消息作为谈判的筹码,压低活猪收购价。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庄家”和猪场达成一致要提价,那市场也有的是办法能够抵消这样的影响。比如进口猪肉、储备肉政策可以平抑市场上的猪肉价格,而国家放开养猪政策、鼓励农民养猪等,甚至提供专项补贴资金,都可以把猪价“压”回比较合理的范畴。

在这个过程中,屠宰企业的利润并没有受到生猪价格上升的影响,相反,部分屠宰企业还通过舆论攻势,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瓦解正邦、天邦等养殖大户结成的战略同盟,倒逼其“放猪”或者是“降价”,从而把猪产业链中挤压出来的利润向中下游让渡。对于终端消费者老百姓来言,也是一件从“舌尖”上乐于接受的好事情。

钢厂就没有这么游刃有余了。因为,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国内的钢厂通常都“坐不了庄”,只能一味被动挨打。

今年前三季度,钢厂利润普遍下跌严重,比2018年同期下降了30%到40%,这就是铁矿涨价,钢材价格却难以跟上的恶果。而在终端需求不畅,自身又不能削减产能的情况下,钢厂企图向供方“压价”,也变得难上加难。

有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全年的铁矿石进口量就达到了10.75亿吨,伴随大量进口,铁矿石库存也在2018年初突破1.5亿吨,达到历史新高。

库存高企压不下来铁矿石价格,用钢行业需求回落也打压不下来铁矿石价格,甚至是大商所严查铁矿石高频交易行为也无济于事。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询价样本数量不足市场总量10%的普氏指数轻轻一拉抬几个点,国内的钢厂就要多付出一百亿人民币的代价去进口原材料,甚至四大矿山用几船现货的价格就可以作为谈判基准,让国内的钢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没有定价权,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不仅仅是像今年的钢铁行业的业绩倒在“涨价概念”上这么简单。

曾几何时,我们因为没有国际商品的定价权,吃了很多亏。01年中航油事件导致中国石油巨头被国际原油多头精准狙击,05年国储铜在恶性逼空的影响下亏损惨重,这些都是国民财富被外资掠夺的饮血案例。

这两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国家推出供给侧改革本意上是为了钢铁、煤炭等周期性行业纾困减压,但外资暗中操盘的铁矿石又成为了新的定价权之殇,直到今天,钢材贸易中的长协价都普遍高于港口现货价格,导致每年数百亿、数千亿的外汇损失从合同上就已经白白落入四大矿山的资本家之手。

图:铁矿2001周K线图

注: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所以你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如今都越来越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抓紧强化对定价权的探索。今年以来,期货市场上市了14个新品种,为历年之最。原油、铁矿石和PTA作为特定品种向国际投资者开放,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并且国内两家钢厂已经与淡水河谷签订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这意味着境外矿山、贸易商已开始利用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价格,逐步开展铁矿石人民币业务,把铁矿石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

期货市场如此大手笔的动作,是为了什么?很明显,并不是为了吸引散户入场交易,而是为了争夺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能力!比如现在的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境外客户成交量、持仓量占比分别为4.8%、2.8%,这就表明铁矿石期货已经在国际化进程中慢慢“出成绩”,以后的铁矿石进口,可能直接就可以以家门口的期价作为交割基准了。原油期货和20号胶这样的大块头战略资源都在近两年登陆商品期货市场,何尝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听说生猪期货也要上市,照这个样子看来,以后的猪价,可能会更加缺少和当年“蒜你狠”“姜你军”看齐的机会了。市场对“猪周期”的哄抬也会更加谨慎,毕竟,猪肉价格的定价权会分散到更多人群手中,养殖行业参与者也可以用套期保值等方式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而不是恐慌性补栏抑或抛售。“猪周期”从时间轴上可能会延长,但“暴涨暴跌”的时代可能也行将远去了。

注:图片来源于西本新干线

等到铁矿石国际化更加成熟之后,我们完全可以把没什么流动性新加坡掉期,芝商所铁矿合约,普氏指数,还有各种和四大矿山签订的奇葩协议一股脑儿端掉,按照我们自己的开工需求来议价,装船,发货。届时的采购价会更为合理反映供需水平,钢厂的利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不稳定。淡水河谷这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报价上小动作不断的老油条,以及高盛这样在编制指数上为金主卖命,指鹿为马的帮凶,也不会有几年好日子过了。

猪价和钢价,赚钱的屠户与亏损的钢企,“冰火两重天”现象的背后,定价权的意义已经越来越不言而喻。今时今日,商品市场的改革路线已经越来越明朗,“猪周期”的张弛有度已经是我国商品交易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一个积极信号。相信不久的将来,西方国家在战略资源上挖坑,而我们年复一日被动“填坑”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钢厂混的“不如杀猪的”,“铁矿蚀”是最大命门?

猪价和钢价,赚钱的屠户与亏损的钢企,“冰火两重天”现象的背后,定价权的意义已经越来越不言而喻。

文|经观财经眼 维维安

这个寒冬,老王的胃是“暖暖”的,请客吃个饭,里面塞了50元一公斤的猪肉,还有2500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格外充实。

但老王的钱包却是“瘪瘪”的,因为老王上班的钢铁厂效益不济,不但出货困难,而且钢价仍然处于“恐高”模式,摇摇欲坠。公司的盈利相比去年折损了一半,老王的奖金和补贴也没了踪影。

有人要问,肉价和钢价,有可比性吗?从传统视角来看,没有,八竿子打不着。

可比性隐藏在哪里?你先看看今年的“铁矿荒”,逻辑是不是和“生猪荒”有点相似——淡水河谷发生溃坝事故,澳州飓风影响,导致四大矿山对我国的铁矿石供给受阻。

“生猪荒”导致疫情结束后市场上的肉价大幅上涨,而“铁矿荒”也带动了螺纹钢的区间回暖。细嗅起来,是不是隐隐有点相似的味道?

但事实上,两者造成的效果很不一样。参考相关上市公司三季报你可以发现,生猪涨价“肥了”一帮屠宰户和肉类加工企业,而铁矿的涨价,却把钢厂的利润给折腾没了一大半。

“冰火两重天”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仔细研究两种商品的产经动态可以发现,今年下半年高峰以来,猪肉价格跟上游的生猪价,几乎呈现同涨同跌,甚至下游制约上游的局面。

比如广为议论的生猪价格,11月份跌幅就达到4.3元一斤,而肉价的跌幅更为巨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已经回到了“起跑线”附近。

可以这么形容,生猪价格并非像岌岌可危的存栏量表现的那样独断专行,反而是“看着市场”起涨,而市场觉得“二师兄”身价有点过分而消费意愿不足时,肉价先来个N连跌,就可以带动军心不稳的生猪价格一起下行。

但螺纹钢与上游的铁矿石的配合并非如此默契,基本上是“矿强钢弱”,而且,钢材价格一直受到铁矿石的蹂躏,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

比如,今年房地产融资趋紧,用钢行业需求不振时,钢价也没有能把铁矿石拖下来。前些天一张风靡互联网的“期货人的2017到2019”图片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螺纹钢在各种利好消息刺激下,在高低价位来来回回兜了个圈之后,因为终端对高价的接受度太差,只能跌回到原位。而钢材上游的铁矿石,吨价却自顾自的从500元涨到了800元,一鸣惊人。

肉价“下管上”,钢价“上管下”,会出现什么结果?

屠宰企业以逸待劳,见风使舵,把价格风险转移给了养殖户和消费者,而钢厂只能默默忍受高价原材料,自查自担价格风险。所以你看到,上市公司龙大肉食活的依旧滋润,而韶钢松山、华菱钢铁们的三季报都异常难看。

有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1月到5月期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55亿元,同比下降18.15%。同期,钢企采购进口铁矿价格同比增长19.1%。

掐指一算,2019年前5个月,铁矿石凭借一己之力,已经侵蚀了我国钢铁行业的数百亿利润。

资本雄厚,业务老练,甚至是机动化作战的钢厂,比起市场上林林总总,参差不起的猪肉屠宰加工和批发零售“杂牌军”,到底输在了哪里?

很简单,输在了定价权上。

铁矿石的定价权集中在外国人手里,而生猪的定价权,却在“猪周期”的中下游参与者手里,甚至在国家的宏观调控“账本”里,猪价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普及一下生猪的交易模式:在养殖环节,猪贩子接到生猪批发商的要货及报价电话,会向猪场报价,若猪场认为价格合适,会选择出货;反之进行反向报价,猪经纪再将价格反馈给生猪批发商,然后再协调,最后成交。

猪贩子和猪批发商,相当于在这样的流通环节中“坐庄”,定价权集中在他们手里,而不是小白群体中人云亦云的生猪养殖企业。

今年11月份,为什么在存栏量仍旧处于下降周期之时,猪肉价格会出现N连跌的现象?正是因为有这些“庄家”对价格进行集中干预。比如明面上猪少了,养殖户可以提高报价,但屠宰场可以不收猪,或者抬高白条猪出厂价。甚至是散布“禁运”这样的政策类消息作为谈判的筹码,压低活猪收购价。

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庄家”和猪场达成一致要提价,那市场也有的是办法能够抵消这样的影响。比如进口猪肉、储备肉政策可以平抑市场上的猪肉价格,而国家放开养猪政策、鼓励农民养猪等,甚至提供专项补贴资金,都可以把猪价“压”回比较合理的范畴。

在这个过程中,屠宰企业的利润并没有受到生猪价格上升的影响,相反,部分屠宰企业还通过舆论攻势,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瓦解正邦、天邦等养殖大户结成的战略同盟,倒逼其“放猪”或者是“降价”,从而把猪产业链中挤压出来的利润向中下游让渡。对于终端消费者老百姓来言,也是一件从“舌尖”上乐于接受的好事情。

钢厂就没有这么游刃有余了。因为,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国内的钢厂通常都“坐不了庄”,只能一味被动挨打。

今年前三季度,钢厂利润普遍下跌严重,比2018年同期下降了30%到40%,这就是铁矿涨价,钢材价格却难以跟上的恶果。而在终端需求不畅,自身又不能削减产能的情况下,钢厂企图向供方“压价”,也变得难上加难。

有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全年的铁矿石进口量就达到了10.75亿吨,伴随大量进口,铁矿石库存也在2018年初突破1.5亿吨,达到历史新高。

库存高企压不下来铁矿石价格,用钢行业需求回落也打压不下来铁矿石价格,甚至是大商所严查铁矿石高频交易行为也无济于事。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询价样本数量不足市场总量10%的普氏指数轻轻一拉抬几个点,国内的钢厂就要多付出一百亿人民币的代价去进口原材料,甚至四大矿山用几船现货的价格就可以作为谈判基准,让国内的钢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没有定价权,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不仅仅是像今年的钢铁行业的业绩倒在“涨价概念”上这么简单。

曾几何时,我们因为没有国际商品的定价权,吃了很多亏。01年中航油事件导致中国石油巨头被国际原油多头精准狙击,05年国储铜在恶性逼空的影响下亏损惨重,这些都是国民财富被外资掠夺的饮血案例。

这两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国家推出供给侧改革本意上是为了钢铁、煤炭等周期性行业纾困减压,但外资暗中操盘的铁矿石又成为了新的定价权之殇,直到今天,钢材贸易中的长协价都普遍高于港口现货价格,导致每年数百亿、数千亿的外汇损失从合同上就已经白白落入四大矿山的资本家之手。

图:铁矿2001周K线图

注: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所以你看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如今都越来越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抓紧强化对定价权的探索。今年以来,期货市场上市了14个新品种,为历年之最。原油、铁矿石和PTA作为特定品种向国际投资者开放,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并且国内两家钢厂已经与淡水河谷签订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这意味着境外矿山、贸易商已开始利用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价格,逐步开展铁矿石人民币业务,把铁矿石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

期货市场如此大手笔的动作,是为了什么?很明显,并不是为了吸引散户入场交易,而是为了争夺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能力!比如现在的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境外客户成交量、持仓量占比分别为4.8%、2.8%,这就表明铁矿石期货已经在国际化进程中慢慢“出成绩”,以后的铁矿石进口,可能直接就可以以家门口的期价作为交割基准了。原油期货和20号胶这样的大块头战略资源都在近两年登陆商品期货市场,何尝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听说生猪期货也要上市,照这个样子看来,以后的猪价,可能会更加缺少和当年“蒜你狠”“姜你军”看齐的机会了。市场对“猪周期”的哄抬也会更加谨慎,毕竟,猪肉价格的定价权会分散到更多人群手中,养殖行业参与者也可以用套期保值等方式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而不是恐慌性补栏抑或抛售。“猪周期”从时间轴上可能会延长,但“暴涨暴跌”的时代可能也行将远去了。

注:图片来源于西本新干线

等到铁矿石国际化更加成熟之后,我们完全可以把没什么流动性新加坡掉期,芝商所铁矿合约,普氏指数,还有各种和四大矿山签订的奇葩协议一股脑儿端掉,按照我们自己的开工需求来议价,装船,发货。届时的采购价会更为合理反映供需水平,钢厂的利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不稳定。淡水河谷这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报价上小动作不断的老油条,以及高盛这样在编制指数上为金主卖命,指鹿为马的帮凶,也不会有几年好日子过了。

猪价和钢价,赚钱的屠户与亏损的钢企,“冰火两重天”现象的背后,定价权的意义已经越来越不言而喻。今时今日,商品市场的改革路线已经越来越明朗,“猪周期”的张弛有度已经是我国商品交易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一个积极信号。相信不久的将来,西方国家在战略资源上挖坑,而我们年复一日被动“填坑”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