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音乐产业观察 陈贤江
前一阵去朋友家里做客,小两口告诉我,他们一家人都因为《乐队的夏天》迷上了刺猬乐队,尤其是他们才上小学的孩子,闹着要去看刺猬乐队的现场。
“破圈”,对于刺猬乐队来说,已经不是疑问。实际上,2019年,可以说是内地乐队的破圈之年,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让商业上沉寂了多年的乐队市场终于开始活跃起来了,节目结束之后,乐队们频频现身各种商业项目,也让这个市场的商业氛围前所未有的浓郁,微博上关于乐队的讨论,也越来越频繁。
在我看来,这种讨论对于提升乐队的大众认知度是有帮助的,不怕有新闻,就怕没新闻,乐队近年来因为远离主流舆论场,导致乐队市场因为缺乏讨论而停留在相对较低的传播维度上,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拓展。
但另一方面,通过综艺节目短期内快速引爆的商业化进阶,也可能会让乐队在主流商业场景内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跟市场进行磨合,磨合期出现更多争议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所以说,破圈之后,乐队们的考验才真正开始。怎么做,怎么玩,都得摸索。
不可逾越的“磨合期”
“你们现在已经很红了,朋友圈里要注意形象。”我在某乐队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外圈的朋友这么留言。虽然这只是朋友间的善意提醒,而且也带有一些开玩笑的味道,但也引发我的一些思考。
《乐队的夏天》所制造的“出圈效应”,是一种强势资源带来的短时间内的快速引爆。因为周期比较短,所以乐队自己未必已经做好进入主流商业场景的准备。乐队在商业合作上,必然需要磨合。
一个不争的事实,21世纪以来,除了来自中国台湾的五月天和苏打绿,主流商业场景中,内地比较成功的乐队可能只有上一个十年比较活跃的花儿乐队。过去十年,好妹妹乐队运营得不错,但两人的阵容实际上并非乐队编制。
期间,尽管乐队们和商业品牌之间也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合作,本人就曾促成过某乐队和某互联网出行APP的合作,但总的说来,在商业场景中,乐队们的出现率并不高。
这当然是因为乐队市场长期以来相对比较小众,大众关注度较低,导致乐队的商业价值无从体现。直到今年夏天,一档综艺节目似乎改变了一切。随后,我们看到,过去半年来,乐队们的微博粉丝量水涨船高,热搜话题频频出现,跟各种商业品牌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于是,我们在不久前“中国顶级慈善盛会”芭莎明星慈善夜上,舒淇、关之琳、张靓颖、杨紫、易烊千玺等主流明星的身边,看到了刺猬乐队的身影。争议也随之而来,刺猬主唱子健脚踹麦架,在微博上引发了大量的评论,上了热搜。
“争议”的出现,是磨合期的必然。国内的乐队市场仍然在开发中,《乐队的夏天》已经开始筹备第二季,不出意外,这个市场只会更热,未来会有更多乐队进入商业场景,跨圈层的碰撞,仍将继续。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对待“争议”就很重要了。
“争议”不都是坏事
公开场合失控,刺猬当然不是第一人。
2015年,Maroon 5在加拿大开唱,话筒突然失声,主唱Adam Levine一气之下把话筒扔了出去,话筒触地后反弹砸到不远处一位歌迷头上。
2013年,摇滚大明星Axl Rose演出现场心血来潮,朝观众扔话筒,砸掉了一位歌迷的两颗牙齿,被告上法庭。
更早,2007年,张学友在新加坡演唱会上玩失控,怒摔麦架。事后,他解释说,“小时候看见那些摇滚歌手摔话筒架感觉很奇怪,长大成名之后,才发现人的确会有很多压抑的时候,刚才放声尖叫的时候,真的感觉好多了。”
纵观欧美乐队市场的发展,我们会看的,各种“争议”长期存在,甚至这已经成了乐队市场的附件。
“争议”背后,是乐队、尤其是摇滚歌手,通常都有鲜明的个性。因为有个性,乐队的魅力才成立,我们也才喜欢摇滚乐。同时,也因为“争议”,乐队才会留下那么多让人念念不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反过来,也带动了音乐的传播。
再次请注意,我这里并不是说要鼓吹靠“争议”来做宣传,实际上,上面提到的“争议”,都是意外事件,包括刺猬在芭莎明星慈善夜上的表现,都不是刻意为之的炒作。
我想说的是,在乐队的故事里,“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只不过,从乐队的运营角度来说,需要在个性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乐队充分表现个性的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商业合作。还有,在“争议”发生之后,通过专业的运营,把“争议”控制在破坏力最小但传播度最高的区间里。
这考验的是不但是乐队自身的素质,也考验乐队经营团队的商业化运作和公关实操等诸多能力。
考验才刚刚开始
老实说,作为刺猬乐队多年的听众,我很清楚子健的个性,所以我看到他在芭莎明星慈善夜上的表现,并不觉得“尬”。
但大众就未必了。进入主流市场,成为公众的话题,乐队的缺点会随之被无限放大。毕竟,了解乐队个性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唱功,是穿着,是现场表现是否得体,是用主流价值观去做判断、下结论。
这些对于乐队来说都是考验。
乐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迎合所有人,乐队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曝光,让更多人认识自己,从而找到更多知音。所以,对于刺猬乐队等内地乐队来说,参加像芭莎明星慈善夜这样的高关注度的活动,对于乐队积累经验、增长曝光,都很有好处。
只是,这需要乐队不断提高作为艺人和公众人物所需要的素养,避免更多“尴尬”发生。
而且,乐队市场的商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背靠太合音乐,刺猬乐队和Click#15的厂牌赤瞳这两年来的运作,更专业化和商业化。组建了“独立音乐联合体”的太合音乐,过去两年来,一直致力于把独立音乐人、乐队推向市场。赤瞳旗下的另一支乐队,Click#15,今年万圣夜尝试带货卖车,2秒钟卖出222台,总价值超过3300万。
显而易见,在音乐公司和综艺节目的助推下,乐队市场正快速成长。过去那种独立厂牌小打小闹的运营经验,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当下。
商业合作中有太多学问,基于内地乐队市场的现状,更需要循序渐进,而非拔苗助长。比如,并不是所有商业合作都适合乐队,团队接洽合作的时候,需要考虑合作方是否契合。早前,某艺人曾经在网上引发过巨大的争议,对此,一位业内前辈评论说,艺人需要量力而行,并非所有代言都可以接。乐队更是如此。
需要磨合的不只是乐队,商业合作方也会存在跟乐队合作经验不足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乐队合作,表演现场为乐队提供什么样的演出条件,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容纳和展示乐队的个性,让双方的合作能够达到双赢,这也是合作方需要摸索的。
无论如何,内地乐队的商业市场已经打开了,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商业合作,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多元化肯定是好事,我们也想看到更多乐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让更多人感受到乐队的魅力,对此,我丝毫不怀疑未来,只是可能需要多一点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