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豆瓣8.8分,令人不寒而栗的婚姻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豆瓣8.8分,令人不寒而栗的婚姻故事

当婚姻需要在婚姻之外寻找,就没有所谓的赢家了。

文|幕味儿 肥内

一部关于一段婚姻的结束却取名为《婚姻故事》,倘若它不是一种警示,无疑让人不寒而栗。

婚姻生活在这部片中几乎缺席,除了占不到三分钟的屋内共处之外,仅以一张被裱框的报导中,两人合照上的标题“婚姻场景”(也许致敬了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来象征。婚姻是被冻结在过往,还是拍给别人看的。

然而,鲍姆巴赫仍然讲出了某种程度上的真理:似乎只有在婚姻的名义(法律上的名分)消失之后才以某种习惯呈现出来,比如查理离开妮可娘家时,习惯性按下门边的电灯开关,妮可在这一瞬间也是被触动的;但是,在黑暗中的触动依旧预示了未来的离异;或者像双方律师讨论离婚协议与条件时,查理面对菜单无法决定时,妮可也很自然地帮他点了适合他口味的餐点。

同样地,也在婚姻调解员的要求下,双方写下对方的优点时,那些曾让彼此决定走入婚姻的特点一一浮现,在对方的目光中成为一种立体的形象。但这时候已经是在婚姻的边缘。

这是影片的开始,透过查理的旁述,将妮可呈现给观众,随后则是妮可旁述查理的特点。仅花七分钟,轻快地介绍出本片的两位主人公。

但是,他们(主要是妮可)却不愿在对方面前说出这些优点,于是那些旁述成为写辅导员作业时的意识流。也只有在离婚协议签妥之后,妮可才让儿子亨利读出她这些描述查理优点的文字,并在门后偷偷拭泪。

婚姻的实体似乎不在婚姻之中找寻,婚姻的终结却不叫“离婚故事”;而影片在市场得到共鸣——网飞出品意味著只有极少戏院(也要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会有网飞合作的戏院)会小规模放映,却仍有十几万美金的票房——似乎说明了什么。

媒体也很看重它,《纽约时报》、《时代》和美国影评人协会等,还有英国的《视与听》公布的2019年度佳片中,都将《婚姻故事》选进去了。

这部看起来初步印象是给人一种“真实感”的长篇(片长136分钟)小品,应该除了现实(据说取材自寡姐真实人生)之外,还有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

影片有六次的“淡出”作为分段标点,但切分出的七个大段落长度不一,给人一种散文的感觉,它们还分别可以对应到不同的小标题:胶著(15分钟)、律师(33分钟)、对立(24分钟)、和谈(12分钟)、评估(32分钟)、结果(8分钟)与新貌(9分钟),正片约133分钟。

虽说片长超过两小时,且还只是处理一对夫妻的离婚过程,但是节奏其实相当轻快。

比如,第一大段“胶著”是妮可前往洛杉矶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回家后,她请查理对她的演出意见说给她听后,她回到房里,倒在床上哭了,淡出,紧接著再淡入,就是妮可已经带著亨利来到洛杉矶娘家。

能省则省是这部片在叙事上的特点。反之,一旦有停下来的场段,通常就是为了交代重要讯息而被放大了细节,保持了更完整的连续时间,并且趁机体现出导演场面调度的功力,我们稍后可以试举一例。

但表现时间的省略,一方面是削弱了查理在纽约的工作,因而他那出要在百老汇上演的戏,我们基本是完全没看到成品,正因为戏剧、剧团跟他们当下的“婚姻”无关,于是被省略。

所以当查理拿著妮可的律师诺拉发给他的讼书回纽约,一转眼诉讼规定的30天回应期就到了,工作的缺席则成为时间的在场;二方面则是透过亨利的转变来体现,基于已经是学龄孩童,亨利起初是和表兄弟姐妹(妮可姊姊凯西的孩子)玩在一起,后是提到他在学校新交的朋友,很快便习惯了查理的不在场,因而父子俩相处的情况越疏离,也同样代表著时间的在场。

搭配时间过渡,并且体现出查理与妮可的离婚问题日益白热化,则透过成人的反应,尤其是凯西后来再也没与查理碰过面,而原本十分热络的岳母也与查理渐行渐远。

当然,最明显的时间座标,是两次的万圣节,一次在影片中间,一次是在影片结尾,一下子,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片末,说明自己接下洛杉矶两个驻村工作的查理,非常可能因为这场离婚诉讼,无法再负担纽约剧团的支出;但这也只是观众的脑补,查理显然也可能为了争取与亨利更多的相处而在他不喜欢的洛杉矶多待一些日子,这也是在婚姻已经消失之后才打算弥补的婚姻生活。

不过,实际上,按照正片的时长来看整体布局,这部片依旧是工整的三幕剧架构,并且因此埋藏了编导真正想说的话。

第一幕结束在妮可去找律师诺拉(约32分半处),这说明了夫妻问题一旦有律师(即“法”)的介入,绝对是错误的抉择。

而后,中间点是第一次万圣节,但已经与查理关系恶劣的妮可不愿意查理加入家族的庆祝活动(暗示凯西等人已经排斥查理),因此妮可建议查理可以晚上带亨利再进行一次万圣节活动,因而一个节庆硬生生被父母拆成两次,标示著这个家庭分化的必然性。

再后,则是夫妻俩在得到法官判以“评估双亲与孩子互动”的裁决后,发生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但心碎的激烈争吵,象征了人物的绝境(约101分钟处),随之而来的,是两人不得不面对的评估员,为此,人物都采取了新的行动,查理细心布置住处,使它不再像是一个临时住所,妮可则在诺拉的建议下,藏起原本的直率,也隐瞒自己所有无法被证实的缺点。

简单来说,当“情”遭遇到“法”则无情。婚姻由法确立,也由法毁灭。这是三幕剧布局隐藏的讯息。

很显然,编导主要将重心押在这个本身就扣人心弦的剧本上,要说这部网飞电影有电视电影感,恐怕首先在于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剧作电影。

确实,即使激烈争吵一段给人的感觉,是情感的张力更为显眼;但这无疑忽略了两人在查理这狭小但空荡的公寓里不断走位的设计,透过比如走向厨房或者躲进只能透过细小门缝看到的房间,查理表达他的愤怒或脆弱。

当然,两人对质时的真情流露令人难忘,不过,我们也别小看比如近末,查理接续因为太多生字不认得的亨利,把妮可那两张调节员要求她写的查理优点读下去时,读到妮可写的“我认识他两秒就爱上他了”时,瞬间涨红了脸、哽咽的演技。

不过,即使看似缺乏令人惊叹的场面,实际上仍有不少极突出的调度,比如妮可依法要请别人(她找凯西)帮她将离婚诉讼通知交给查理的一场戏。在这里编导先安排了一个情境。

情境一:凯西与岳母都喜欢查理,因此两人对于是否将这个牛皮纸袋交给查理有点疑虑,甚至因此让妮可感到内疚。

情境二:经妮可再三确认自己不会改变离婚心意,凯西于是开始感觉紧张。

情境三:为求慎重,且也不影响孩子,妮可要求清场,包括将孩子们带到楼上,可是亨利却刚好在上大号,于是凯西被分派去照看亨利,一旦他上完厕所便赶紧将他送到楼上。

情境四:凯西因此无法随身拿著牛皮纸袋,于是妮可将它放置在烤面包机旁,等著稍后她来将信封交给查理。

于是,待查理踏进家门,这封牛皮纸袋,就成了希区柯克《夺魂索》的藏尸桌,或如爱伦坡《被窃的信》那封放在显眼位置的信,成为场面调度非常重要的一个静态元素。

当然,信封不真像《夺魂索》的桌子,毕竟它体积小,但是它在这个空间中起到的悬念作用仍是相当的。尤其,导演还安排查理不停走动:先是对于自己拿到一个奖金优渥的戏剧奖项欲言又止,然后是为了长途跋涉的饥饿,为自己弄吃的。

而就在重要的“转机”瞬间,也就是当妮可表达出或许有重回剧团可能性的瞬间时,查理仍旧没有想到眼前这位如此需要在这个家庭中被重视其个体性的女人,正在寻找一个让她放弃离婚念头的动力,他想到的却是在厕所中的亨利。

这是影片进入第二幕的开始,而观众则已经在第一幕收尾的时候,清楚知道妮可的诉求,一下子变成了“知情太多的人”。

这也是为何即使是寡姐的真实故事(假如传言属实),但编导却没有矫情地一定要从女性视角来诠释这个故事,反而更多时候让我们感觉查理——因而妮可所采的行动多是缺席并且突如其来——像是受害者的同时,却仍能保持住对双方的理解:

正因为我们先了解了妮可的需求,进而也更加清楚地看到当查理的言行举止逐渐被揭示的时候,也看到他的不足,看到逼得妮可采取手段的那些压迫性。

而当他们再次回到厨房,则又有查理先后跟岳母、凯西的亲密互动,尤其,我们注意到,同样也是剧场演员的凯西,对查理带有一种尊敬的态度,这样就能理解前述情境带来的影响。

最后,这个信封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映入查理的眼帘:妮可离开去帮亨利擦屁股,查理跟凯西演起戏来,顺便瞥到了信封上他自己的名字。当然,先前说好不循法律途径的查理,当然被这个信封惊吓到。刚刚的欢闹骤散,妮可也无法回头。这一刻也是他们婚姻状况的一个缩影。

不过,如前所述,查理更多像是受害者,并且,导演安排了两场歌唱凸显了离婚后两人生活的对比:在妮可这里的家庭派对,有母亲跟姊姊陪她一起唱歌(唱的是《You Could Drive A Person Crazy》)当馀兴节目,另一头,查理在剧团常去的酒吧里头独唱(唱的是《Being Alive》,歌词中强调了alone与alive的对比),以此对比出“赢家”与“输家”的落差。

然而,就像收尾时,一个大远景俯角,拍摄查理抱著疲倦的亨利上车、开车远去,此前妮可注意到查理鞋带掉了,还帮他绑紧,观众或许无不希望两人有那么一点机会复合,这个远景却带走了我们的希望,影片也嘎然而止。

当婚姻需要在婚姻之外寻找,就没有所谓的赢家了。只是现代婚姻太多这种情况,因此,没有婚姻确实才是属于婚姻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豆瓣8.8分,令人不寒而栗的婚姻故事

当婚姻需要在婚姻之外寻找,就没有所谓的赢家了。

文|幕味儿 肥内

一部关于一段婚姻的结束却取名为《婚姻故事》,倘若它不是一种警示,无疑让人不寒而栗。

婚姻生活在这部片中几乎缺席,除了占不到三分钟的屋内共处之外,仅以一张被裱框的报导中,两人合照上的标题“婚姻场景”(也许致敬了伯格曼的同名电影)来象征。婚姻是被冻结在过往,还是拍给别人看的。

然而,鲍姆巴赫仍然讲出了某种程度上的真理:似乎只有在婚姻的名义(法律上的名分)消失之后才以某种习惯呈现出来,比如查理离开妮可娘家时,习惯性按下门边的电灯开关,妮可在这一瞬间也是被触动的;但是,在黑暗中的触动依旧预示了未来的离异;或者像双方律师讨论离婚协议与条件时,查理面对菜单无法决定时,妮可也很自然地帮他点了适合他口味的餐点。

同样地,也在婚姻调解员的要求下,双方写下对方的优点时,那些曾让彼此决定走入婚姻的特点一一浮现,在对方的目光中成为一种立体的形象。但这时候已经是在婚姻的边缘。

这是影片的开始,透过查理的旁述,将妮可呈现给观众,随后则是妮可旁述查理的特点。仅花七分钟,轻快地介绍出本片的两位主人公。

但是,他们(主要是妮可)却不愿在对方面前说出这些优点,于是那些旁述成为写辅导员作业时的意识流。也只有在离婚协议签妥之后,妮可才让儿子亨利读出她这些描述查理优点的文字,并在门后偷偷拭泪。

婚姻的实体似乎不在婚姻之中找寻,婚姻的终结却不叫“离婚故事”;而影片在市场得到共鸣——网飞出品意味著只有极少戏院(也要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会有网飞合作的戏院)会小规模放映,却仍有十几万美金的票房——似乎说明了什么。

媒体也很看重它,《纽约时报》、《时代》和美国影评人协会等,还有英国的《视与听》公布的2019年度佳片中,都将《婚姻故事》选进去了。

这部看起来初步印象是给人一种“真实感”的长篇(片长136分钟)小品,应该除了现实(据说取材自寡姐真实人生)之外,还有值得我们探究的东西。

影片有六次的“淡出”作为分段标点,但切分出的七个大段落长度不一,给人一种散文的感觉,它们还分别可以对应到不同的小标题:胶著(15分钟)、律师(33分钟)、对立(24分钟)、和谈(12分钟)、评估(32分钟)、结果(8分钟)与新貌(9分钟),正片约133分钟。

虽说片长超过两小时,且还只是处理一对夫妻的离婚过程,但是节奏其实相当轻快。

比如,第一大段“胶著”是妮可前往洛杉矶前的最后一场演出,回家后,她请查理对她的演出意见说给她听后,她回到房里,倒在床上哭了,淡出,紧接著再淡入,就是妮可已经带著亨利来到洛杉矶娘家。

能省则省是这部片在叙事上的特点。反之,一旦有停下来的场段,通常就是为了交代重要讯息而被放大了细节,保持了更完整的连续时间,并且趁机体现出导演场面调度的功力,我们稍后可以试举一例。

但表现时间的省略,一方面是削弱了查理在纽约的工作,因而他那出要在百老汇上演的戏,我们基本是完全没看到成品,正因为戏剧、剧团跟他们当下的“婚姻”无关,于是被省略。

所以当查理拿著妮可的律师诺拉发给他的讼书回纽约,一转眼诉讼规定的30天回应期就到了,工作的缺席则成为时间的在场;二方面则是透过亨利的转变来体现,基于已经是学龄孩童,亨利起初是和表兄弟姐妹(妮可姊姊凯西的孩子)玩在一起,后是提到他在学校新交的朋友,很快便习惯了查理的不在场,因而父子俩相处的情况越疏离,也同样代表著时间的在场。

搭配时间过渡,并且体现出查理与妮可的离婚问题日益白热化,则透过成人的反应,尤其是凯西后来再也没与查理碰过面,而原本十分热络的岳母也与查理渐行渐远。

当然,最明显的时间座标,是两次的万圣节,一次在影片中间,一次是在影片结尾,一下子,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

片末,说明自己接下洛杉矶两个驻村工作的查理,非常可能因为这场离婚诉讼,无法再负担纽约剧团的支出;但这也只是观众的脑补,查理显然也可能为了争取与亨利更多的相处而在他不喜欢的洛杉矶多待一些日子,这也是在婚姻已经消失之后才打算弥补的婚姻生活。

不过,实际上,按照正片的时长来看整体布局,这部片依旧是工整的三幕剧架构,并且因此埋藏了编导真正想说的话。

第一幕结束在妮可去找律师诺拉(约32分半处),这说明了夫妻问题一旦有律师(即“法”)的介入,绝对是错误的抉择。

而后,中间点是第一次万圣节,但已经与查理关系恶劣的妮可不愿意查理加入家族的庆祝活动(暗示凯西等人已经排斥查理),因此妮可建议查理可以晚上带亨利再进行一次万圣节活动,因而一个节庆硬生生被父母拆成两次,标示著这个家庭分化的必然性。

再后,则是夫妻俩在得到法官判以“评估双亲与孩子互动”的裁决后,发生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但心碎的激烈争吵,象征了人物的绝境(约101分钟处),随之而来的,是两人不得不面对的评估员,为此,人物都采取了新的行动,查理细心布置住处,使它不再像是一个临时住所,妮可则在诺拉的建议下,藏起原本的直率,也隐瞒自己所有无法被证实的缺点。

简单来说,当“情”遭遇到“法”则无情。婚姻由法确立,也由法毁灭。这是三幕剧布局隐藏的讯息。

很显然,编导主要将重心押在这个本身就扣人心弦的剧本上,要说这部网飞电影有电视电影感,恐怕首先在于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剧作电影。

确实,即使激烈争吵一段给人的感觉,是情感的张力更为显眼;但这无疑忽略了两人在查理这狭小但空荡的公寓里不断走位的设计,透过比如走向厨房或者躲进只能透过细小门缝看到的房间,查理表达他的愤怒或脆弱。

当然,两人对质时的真情流露令人难忘,不过,我们也别小看比如近末,查理接续因为太多生字不认得的亨利,把妮可那两张调节员要求她写的查理优点读下去时,读到妮可写的“我认识他两秒就爱上他了”时,瞬间涨红了脸、哽咽的演技。

不过,即使看似缺乏令人惊叹的场面,实际上仍有不少极突出的调度,比如妮可依法要请别人(她找凯西)帮她将离婚诉讼通知交给查理的一场戏。在这里编导先安排了一个情境。

情境一:凯西与岳母都喜欢查理,因此两人对于是否将这个牛皮纸袋交给查理有点疑虑,甚至因此让妮可感到内疚。

情境二:经妮可再三确认自己不会改变离婚心意,凯西于是开始感觉紧张。

情境三:为求慎重,且也不影响孩子,妮可要求清场,包括将孩子们带到楼上,可是亨利却刚好在上大号,于是凯西被分派去照看亨利,一旦他上完厕所便赶紧将他送到楼上。

情境四:凯西因此无法随身拿著牛皮纸袋,于是妮可将它放置在烤面包机旁,等著稍后她来将信封交给查理。

于是,待查理踏进家门,这封牛皮纸袋,就成了希区柯克《夺魂索》的藏尸桌,或如爱伦坡《被窃的信》那封放在显眼位置的信,成为场面调度非常重要的一个静态元素。

当然,信封不真像《夺魂索》的桌子,毕竟它体积小,但是它在这个空间中起到的悬念作用仍是相当的。尤其,导演还安排查理不停走动:先是对于自己拿到一个奖金优渥的戏剧奖项欲言又止,然后是为了长途跋涉的饥饿,为自己弄吃的。

而就在重要的“转机”瞬间,也就是当妮可表达出或许有重回剧团可能性的瞬间时,查理仍旧没有想到眼前这位如此需要在这个家庭中被重视其个体性的女人,正在寻找一个让她放弃离婚念头的动力,他想到的却是在厕所中的亨利。

这是影片进入第二幕的开始,而观众则已经在第一幕收尾的时候,清楚知道妮可的诉求,一下子变成了“知情太多的人”。

这也是为何即使是寡姐的真实故事(假如传言属实),但编导却没有矫情地一定要从女性视角来诠释这个故事,反而更多时候让我们感觉查理——因而妮可所采的行动多是缺席并且突如其来——像是受害者的同时,却仍能保持住对双方的理解:

正因为我们先了解了妮可的需求,进而也更加清楚地看到当查理的言行举止逐渐被揭示的时候,也看到他的不足,看到逼得妮可采取手段的那些压迫性。

而当他们再次回到厨房,则又有查理先后跟岳母、凯西的亲密互动,尤其,我们注意到,同样也是剧场演员的凯西,对查理带有一种尊敬的态度,这样就能理解前述情境带来的影响。

最后,这个信封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映入查理的眼帘:妮可离开去帮亨利擦屁股,查理跟凯西演起戏来,顺便瞥到了信封上他自己的名字。当然,先前说好不循法律途径的查理,当然被这个信封惊吓到。刚刚的欢闹骤散,妮可也无法回头。这一刻也是他们婚姻状况的一个缩影。

不过,如前所述,查理更多像是受害者,并且,导演安排了两场歌唱凸显了离婚后两人生活的对比:在妮可这里的家庭派对,有母亲跟姊姊陪她一起唱歌(唱的是《You Could Drive A Person Crazy》)当馀兴节目,另一头,查理在剧团常去的酒吧里头独唱(唱的是《Being Alive》,歌词中强调了alone与alive的对比),以此对比出“赢家”与“输家”的落差。

然而,就像收尾时,一个大远景俯角,拍摄查理抱著疲倦的亨利上车、开车远去,此前妮可注意到查理鞋带掉了,还帮他绑紧,观众或许无不希望两人有那么一点机会复合,这个远景却带走了我们的希望,影片也嘎然而止。

当婚姻需要在婚姻之外寻找,就没有所谓的赢家了。只是现代婚姻太多这种情况,因此,没有婚姻确实才是属于婚姻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