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声 伯牙肘
继冯潇霆、邹市明、张继科后,《吐槽大会》又开始“折腾”运动员了。这一次的集火目标是孙杨。
但吐槽这些体育名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较于演艺明星,人们对知名运动员的判断更多来自于他们的竞技场表现。对于邹市明、张继科、孙杨这样达到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级别的运动员,他们本质上是因为杰出的竞技能力才被人们广泛认识和认可,哪怕是代表国足出面回应质疑的冯潇霆,其作为足球运动员的实力也是受到业内肯定的。
在体育界,有一句话叫“菜即原罪”,这也是第二季国足吐槽专场评价甚高的原因。实力是竞技体育极其重要的衡量标准,能做到家喻户晓的专业运动员基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者,或者走向另一个臭名昭著的极端。
大众介入体育界讨论的门槛比议论娱乐圈明星要高得多,人人都可以评价两句演员的演技、歌手的唱功,但未必都能对与运动员身份直接相关的业务能力指点一二,且与之相关的体育梗、竞技术语未必有能与之名气匹配的普及程度。如果不存在争议事件,吐槽的切入点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围绕像体育明星是否应该频繁参与综艺,或者运动员个人性格、特质这样的槽点展开,从而容易使调侃变得不那么犀利、无关痛痒。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么坚持要和运动员们“缠斗”到底的《吐槽大会》究竟在图些啥?
01、孙杨们需要吐槽大会
如果对之前《吐槽大会》的体育专场还有印象,孙杨所面对这一期似乎在响应第四季“吐槽,我们来真的”的新Slogan,嘉宾们对主咖的吐槽变得更加不留情面。
主持人张绍刚对孙杨的开场介绍就直接点出去年9月其经历的那场风波,与孙杨相识多年的退役篮球运动员王仕鹏吐槽其成名后“飘了”,脱口秀演员庞博比他们更不客气,一连说了好几个调侃体育竞技公平的梗,每一枪都打得实实在在。与“四面楚歌”的孙杨对比,上一位来《吐槽大会》的运动员张继科简直可以说是备受宠爱,被调侃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性格特质。
运动员在《吐槽大会》上回应争议并不是第一次。第二季第四期节目针对成绩一直不理想,甚至烂到成为了一个全民槽点的中国足球首开体育专场,国足队长冯潇霆成为国足第一个被当面吐槽的球员。当场参与吐槽的还有拿奖无数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由他口说出的一句“运动员靠成绩说话”扎扎实实地击中了国足的痛点。
对第三季的嘉宾邹市明来说,他拥有过硬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辉煌的成绩,但参加《爸爸去哪儿》而意外走红的拳王陷入了运动员是否应该频繁参与综艺节目的讨论中。赛场之外,他的家庭生活,包括妻子冉莹颖的穿着习惯都成为他被密集吐槽的点。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运动员容易适应的场景,言语争锋并不是他们的强项。比起积极地向大众做出解释,一直以来他们更接受少说多做的行事逻辑,遵守本分,不违反规则,不断提升竞技能力以斩获更好的竞赛成绩,才是正经收获名声和关注的道路。如孙杨所言,他们回应争议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赛场上赢回来。
但孙杨们还是来到了《吐槽大会》。“运动员参与娱乐是为了更好的推广体育。”第三季中,篮球解说员张卫平这样解释他们愿意参加综艺节目的原因。他们乐意接受承载于吐槽这种表达方式之上的情绪发泄,也借这个特殊语境抒发一些长久以来想说又不敢说、没机会说的话,关于运动员难以承受的比赛压力,关于竞技之外对个人精彩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关于现实社会基础和观念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限制。
吐槽对于大众而言,可能是种正在流行起来的新兴表达方式,对于体育界来说,这也为他们找到一个更个人、更接近大众的交流空间。
02、新的可能
企鹅影视天相工作室总经理邱越判断,兼具国民性和争议性的主咖和嘉宾资源会随着节目季数的增加而越来越难开掘。与综艺节目联系最紧密、大众认知程度最高的娱乐影视圈终有请无可请的一天,因此“这个节目的后续发力点在于入圈”。
从主咖的人选来看,《吐槽大会》正在拓宽自己讨论的领域。体育是《吐槽大会》从第二季开始就尝试进入的其中一个圈子,并坚持开了三季的专场,与此同时还有Papi酱、教授易小星这样的网络创意视频红人也被请到节目中,到第四季,受众更为垂直的主播李佳琦和PDD当上了主咖。
“不一定所有人都会知道李佳琦,随着现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发展,你要求一个著名的人做到人尽皆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新一季希望通过对各种圈层的深挖,让这些深入某些圈层的人能够为节目带来新鲜血液,带观众去了解不同的生活状态。”邱越说。
根据灯塔和猫眼专业版的数据统计,由李佳琦打头的《吐槽大会》第四季,首集破亿的播放量并不逊于之前的开场秀,热度表现和话题讨论度上超过了第二集的武打明星甄子丹,这也印证了邱越入圈想法的可行性。
不同圈层的加入和分享正在给《吐槽大会》带来更丰富的内涵,如同《脱口秀大会》里演员们常玩的“喜剧变了”的梗,吐槽也变了。其在严肃话语和纯粹滑稽中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从最开始一种新鲜有趣的节目形式,成为解读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群体、某种现象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为观众提供了解并参与社会不同圈子讨论的切入点。
现在的《吐槽大会》所想承载的容量,已经无法用“喜剧节目”完全涵盖,在娱乐圈的秘辛之外,更多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正在被纳入“吐槽”的范围。以往被演艺界明星当作打破固有人设、打破成见的渠道的综艺节目,正展露出其成为更具延展性、包容性的讨论空间的新可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