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火爆到失宠,香港茶餐厅为什么不行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火爆到失宠,香港茶餐厅为什么不行了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一样,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图片来源:pexels

文|正解局

就在这两天,香港茶餐厅龙头企业翠华公布的2019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8.38亿港元,同比减少6.4%,亏损4450.2万港元。

这也意味着,自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来,翠华首次亏损。

翠华的窘境,折射出香港茶餐厅的困境:从排队如潮,到风光不再。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茶餐厅了?

1.香港茶餐厅的诞生

谈到香港美食,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茶餐厅。

很多人不知道,茶餐厅是一个“混血儿”。1940年以前,香港没有茶餐厅的概念。当时的香港,常见的餐厅有两种:

一种是香港人开的“冰室”,主卖便宜的饮料和三明治等食品;

一种是高级西餐厅,售卖价格不菲的西餐。

1945年,二战后的香港,经济虽然萧条,却已经开始回暖,催生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此时,廉价的“冰室”无法满足需求,高级西餐厅又过于昂贵,不接地气。

香港人开始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茶餐厅应运而生。

茶餐厅,可以视为香港风味的快餐。既供应早中晚三餐,又提供广东人爱喝的早茶、英国人爱喝的下午茶,这或许就是“茶餐厅”一名的由来。

茶餐厅供应产品丰富、价格便宜、营业时间长,契合香港消费水平和工作生活习惯,因此大受欢迎,逐渐成为香港美食的代表。

2.从排队如潮到风光不再

1990年代,香港茶餐厅北上,掘金内地市场。

第一站当然是广州。原本就有吃早茶习惯的广州人,对茶餐厅的接受度颇高。香港茶餐厅在广州领一时之风潮,引发了本土茶餐厅创业潮。

2003年,广州本地人梁国强创办“表叔茶餐厅”后,“表哥”“表妹”等“亲戚”品牌茶餐厅蔚然成风。香港茶餐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餐饮中的“亲戚”品牌)

随后,避风塘、新旺等港式茶餐厅相继在上海开业。上海海纳百川,对外来事物接受度颇高。

茶餐厅登陆上海滩后,引发消费者追捧,用餐高峰常常是一座难求、排队如潮。

翠华的招股章程显示,2007年至2011年,其在内地的销售收入由25亿元增至71亿元,并借势于2014年上市。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6年,非连锁茶餐厅的销售收入从177亿元增至650亿元。

谁也没想到,看似形势大好的茶餐厅,在内地的势头突然一落千丈。

以翠华为例,拥有的餐厅数量比上市之前增长了2倍,但从2014年开始,业绩便一路下滑。

2016年9月,杭州翠华餐厅关门歇业,翠华的股价由2013年5.75港元的高位,持续下跌至如今的0.41港元,市值缩水逾80%。

(翠华控股股价,一路下跌)

2017年10月,另一家香港快餐巨头大家乐宣布全面撤出华东市场,剩下的门店固守广东。

实际上,整个茶餐厅市场都不容乐观。

(《中国餐饮报道(白皮书2017)》)

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道(白皮书2017)》显示,2016年茶餐厅数量由4110家下跌至3410家,店铺死亡率为17%。

香港茶餐厅到底怎么了呢?

3.跟不上内地消费趋势

对于亏损,翠华在财报中解释称,受香港大环境的影响。

香港拥有18000家餐厅,茶餐厅数量超过6000家,竞争可谓激烈。众所周知,香港的房租又贵,运营成本比较高,在本地人口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增加营收,只能寄希望于外来游客。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内地赴港人次从1997年的236万攀升至2016年的4277万,增长超过17倍,香港餐饮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

然而,最近几年,“香港热”逐渐退潮,内地游客人数不断下降,直接影响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餐饮。

香港饮食业工会曾表示,香港餐厅“倒闭潮”已经到来。

特别是近几个月,访港旅客锐减,门店还经常被迫临时关店,导致翠华的营收同比减少6.4%。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大环境影响的是香港茶餐厅的生意,为什么内地的生意也一蹶不振呢?

从数据上看,2019年翠华在内地的门店比2018年增加了4家,营业收入却减少了10.2%。

(翠华财报)

这是因为内地急剧变化的消费市场。

中国是美食王国,餐饮业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最近几年,在资本的加持下,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品牌方生方死,赵小姐不等位、黄太吉、很高兴遇见你、雕爷牛腩、水货等品牌红极一时,却又如昙花一现,歇业的歇业,关停的关停。

(2018年知名餐饮品牌死亡名单)

瑞幸从创立到纳斯达克上市,只用了19个月,亦从侧面验证了中国餐饮行业变化之快。

市场在变,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

与以前相比,消费者越来越爱吃辣了。火锅店大行其道,以麻辣著称的川菜更是在国内外攻城略地。

甚至连广州人也爱吃辣了。《广州城市餐饮趋势报告》显示,川渝火锅成为广州餐饮市场消费增长最快的菜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13%。

(新闻报道)

在剧烈变动的外部市场面前,茶餐厅的反应有点慢。

香港茶餐厅进入内地之初,在运营、口味上颇具特色。时尚的装修、开放式吧台、卡座、暖色调灯光……香港茶餐厅总能使人眼前一亮,由此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但是,这种新鲜感的保质期很短。特别是内地消费者日益“重口味”,“糖水”风的港式餐饮有点“不和胃口”,还固守着菠萝包、干炒河粉、丝袜奶茶等产品,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2016年8月28日,杭州唯一一家翠华城西银泰店正式停止营业,此前就有食客抱怨:

价格不低,产品单一,千年不变,基本都是主食,也不怎么营销。100元左右的人均消费,放到上海自然不贵,但是在杭州还有点小贵。

简单一句话,香港茶餐厅没有跟上内地的消费趋势。

4.茶餐厅背后的文化衰落

餐饮也是一种文化。

香港学者马家辉曾多次强调: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可见茶餐厅在香港饮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一样,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我们80后这一代,是看着港片和TVB电视剧长大的。

港片港剧火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间接传播了香港的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

陀枪师姐、法证先锋、古惑仔、阿飞正传等经典香港影视剧里都有茶餐厅的身影。

这些港片港剧普及了茶餐厅文化,也培养了潜在的内地消费者。正如抖音带火了西安的摔碗酒一样。

现在,无论是港片,还是港剧,都已无法与内地影视剧相提并论。

以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为例,内地片、好莱坞电影雄霸榜单,已无一部纯粹的港片。

百度指数显示,自2016年以来,茶餐厅的搜索热度持续下降,这与港片的衰落几乎是一致的。

(茶餐厅百度指数)

港片港剧的弱势,削弱了茶餐厅的文化输出路线。最新一代的90后、00后,没有“港片情节”“TVB情怀”,茶餐厅对他们来说,只是普通的餐厅罢了。

去啥茶餐厅,火锅不香吗?

5.茶餐厅的重生之道

正如我在《从没落的香港服饰,看懂今日之香港》一文中写到的那样——

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内地这趟高速发展的列车。

香港茶餐厅要想重获新生,必须研究、适应内地消费者的用餐习惯。

全球范围内,肯德基被麦当劳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独独在中国内地狠压麦当劳一头,获胜的秘密就是“本土化”。

香港茶餐厅还是多向肯德基学习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火爆到失宠,香港茶餐厅为什么不行了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一样,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图片来源:pexels

文|正解局

就在这两天,香港茶餐厅龙头企业翠华公布的2019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8.38亿港元,同比减少6.4%,亏损4450.2万港元。

这也意味着,自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来,翠华首次亏损。

翠华的窘境,折射出香港茶餐厅的困境:从排队如潮,到风光不再。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茶餐厅了?

1.香港茶餐厅的诞生

谈到香港美食,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茶餐厅。

很多人不知道,茶餐厅是一个“混血儿”。1940年以前,香港没有茶餐厅的概念。当时的香港,常见的餐厅有两种:

一种是香港人开的“冰室”,主卖便宜的饮料和三明治等食品;

一种是高级西餐厅,售卖价格不菲的西餐。

1945年,二战后的香港,经济虽然萧条,却已经开始回暖,催生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此时,廉价的“冰室”无法满足需求,高级西餐厅又过于昂贵,不接地气。

香港人开始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茶餐厅应运而生。

茶餐厅,可以视为香港风味的快餐。既供应早中晚三餐,又提供广东人爱喝的早茶、英国人爱喝的下午茶,这或许就是“茶餐厅”一名的由来。

茶餐厅供应产品丰富、价格便宜、营业时间长,契合香港消费水平和工作生活习惯,因此大受欢迎,逐渐成为香港美食的代表。

2.从排队如潮到风光不再

1990年代,香港茶餐厅北上,掘金内地市场。

第一站当然是广州。原本就有吃早茶习惯的广州人,对茶餐厅的接受度颇高。香港茶餐厅在广州领一时之风潮,引发了本土茶餐厅创业潮。

2003年,广州本地人梁国强创办“表叔茶餐厅”后,“表哥”“表妹”等“亲戚”品牌茶餐厅蔚然成风。香港茶餐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餐饮中的“亲戚”品牌)

随后,避风塘、新旺等港式茶餐厅相继在上海开业。上海海纳百川,对外来事物接受度颇高。

茶餐厅登陆上海滩后,引发消费者追捧,用餐高峰常常是一座难求、排队如潮。

翠华的招股章程显示,2007年至2011年,其在内地的销售收入由25亿元增至71亿元,并借势于2014年上市。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6年,非连锁茶餐厅的销售收入从177亿元增至650亿元。

谁也没想到,看似形势大好的茶餐厅,在内地的势头突然一落千丈。

以翠华为例,拥有的餐厅数量比上市之前增长了2倍,但从2014年开始,业绩便一路下滑。

2016年9月,杭州翠华餐厅关门歇业,翠华的股价由2013年5.75港元的高位,持续下跌至如今的0.41港元,市值缩水逾80%。

(翠华控股股价,一路下跌)

2017年10月,另一家香港快餐巨头大家乐宣布全面撤出华东市场,剩下的门店固守广东。

实际上,整个茶餐厅市场都不容乐观。

(《中国餐饮报道(白皮书2017)》)

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道(白皮书2017)》显示,2016年茶餐厅数量由4110家下跌至3410家,店铺死亡率为17%。

香港茶餐厅到底怎么了呢?

3.跟不上内地消费趋势

对于亏损,翠华在财报中解释称,受香港大环境的影响。

香港拥有18000家餐厅,茶餐厅数量超过6000家,竞争可谓激烈。众所周知,香港的房租又贵,运营成本比较高,在本地人口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增加营收,只能寄希望于外来游客。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内地赴港人次从1997年的236万攀升至2016年的4277万,增长超过17倍,香港餐饮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

然而,最近几年,“香港热”逐渐退潮,内地游客人数不断下降,直接影响香港的旅游、零售和餐饮。

香港饮食业工会曾表示,香港餐厅“倒闭潮”已经到来。

特别是近几个月,访港旅客锐减,门店还经常被迫临时关店,导致翠华的营收同比减少6.4%。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大环境影响的是香港茶餐厅的生意,为什么内地的生意也一蹶不振呢?

从数据上看,2019年翠华在内地的门店比2018年增加了4家,营业收入却减少了10.2%。

(翠华财报)

这是因为内地急剧变化的消费市场。

中国是美食王国,餐饮业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最近几年,在资本的加持下,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品牌方生方死,赵小姐不等位、黄太吉、很高兴遇见你、雕爷牛腩、水货等品牌红极一时,却又如昙花一现,歇业的歇业,关停的关停。

(2018年知名餐饮品牌死亡名单)

瑞幸从创立到纳斯达克上市,只用了19个月,亦从侧面验证了中国餐饮行业变化之快。

市场在变,消费者的口味也在变。

与以前相比,消费者越来越爱吃辣了。火锅店大行其道,以麻辣著称的川菜更是在国内外攻城略地。

甚至连广州人也爱吃辣了。《广州城市餐饮趋势报告》显示,川渝火锅成为广州餐饮市场消费增长最快的菜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313%。

(新闻报道)

在剧烈变动的外部市场面前,茶餐厅的反应有点慢。

香港茶餐厅进入内地之初,在运营、口味上颇具特色。时尚的装修、开放式吧台、卡座、暖色调灯光……香港茶餐厅总能使人眼前一亮,由此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但是,这种新鲜感的保质期很短。特别是内地消费者日益“重口味”,“糖水”风的港式餐饮有点“不和胃口”,还固守着菠萝包、干炒河粉、丝袜奶茶等产品,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2016年8月28日,杭州唯一一家翠华城西银泰店正式停止营业,此前就有食客抱怨:

价格不低,产品单一,千年不变,基本都是主食,也不怎么营销。100元左右的人均消费,放到上海自然不贵,但是在杭州还有点小贵。

简单一句话,香港茶餐厅没有跟上内地的消费趋势。

4.茶餐厅背后的文化衰落

餐饮也是一种文化。

香港学者马家辉曾多次强调: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可见茶餐厅在香港饮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正如茶餐厅的兴起受益于香港文化的兴起一样,其衰落的背后,亦是香港文化的衰落。

我们80后这一代,是看着港片和TVB电视剧长大的。

港片港剧火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间接传播了香港的流行文化与生活方式。

陀枪师姐、法证先锋、古惑仔、阿飞正传等经典香港影视剧里都有茶餐厅的身影。

这些港片港剧普及了茶餐厅文化,也培养了潜在的内地消费者。正如抖音带火了西安的摔碗酒一样。

现在,无论是港片,还是港剧,都已无法与内地影视剧相提并论。

以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为例,内地片、好莱坞电影雄霸榜单,已无一部纯粹的港片。

百度指数显示,自2016年以来,茶餐厅的搜索热度持续下降,这与港片的衰落几乎是一致的。

(茶餐厅百度指数)

港片港剧的弱势,削弱了茶餐厅的文化输出路线。最新一代的90后、00后,没有“港片情节”“TVB情怀”,茶餐厅对他们来说,只是普通的餐厅罢了。

去啥茶餐厅,火锅不香吗?

5.茶餐厅的重生之道

正如我在《从没落的香港服饰,看懂今日之香港》一文中写到的那样——

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内地这趟高速发展的列车。

香港茶餐厅要想重获新生,必须研究、适应内地消费者的用餐习惯。

全球范围内,肯德基被麦当劳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独独在中国内地狠压麦当劳一头,获胜的秘密就是“本土化”。

香港茶餐厅还是多向肯德基学习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