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巨头复盘2008金融危机:邻居玩火,惩罚他还是叫消防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巨头复盘2008金融危机:邻居玩火,惩罚他还是叫消防队?

我们能预防下一场危机吗?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认为,金融危机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因为它是人类情感和认知的产物,也是人类作为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可避免失误的产物。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文 | 孙树强  经济学博士

黑格尔曾说过:“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们和政府从未在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记忆很短暂,或者用明斯基的话来说:“市场和人类会经常遗忘”。从历史上屡次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来看,人类确实是健忘的!起源于美国的“金融火灾”已经过去十年有余,但世界经济并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可以说世界经济依然承受着那场危机的后遗症。那么人们能从危机中学到什么?是否会很快遗忘危机的教训?如何降低危机的严重后果?重温关于危机解读的书籍似乎能激起记忆的涟漪,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合著的新书《灭火》再一次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回顾和解读。三位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危机发生时都奔忙于“灭火”的前线,是扑灭金融危机之火的指挥者,这使得他们较其他的解读者对于危机的演化及影响有着更深刻的感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巧合是伯南克在学术界时,就是以研究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见长,在其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后恰恰遇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三位作者之前也都分别出版了关于金融危机的著作,如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保尔森的《峭壁边缘》,盖特纳的《压力测试》等;加之其他一些作者的危机解读著作,如布林德的《当音乐停止之后》、拉詹的《断层线》、索尔金的《大而不倒》、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等,我们似乎对于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有了很好的了解,还需要另外一本关于危机解读的书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金融危机永远都不会成为过去的历史篇章。就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十年后,我们认为回顾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同时思考一下可能有助于减少未来危机损害的经验教训将是十分有益的。”作者也希望这些经验教训可以让大家保持新鲜的记忆,并在未来帮助危机化解者保护经济免受金融危机的破坏。尤其是鉴于此次危机影响之严重,对其重新审视发掘,提醒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绷紧放松的神经,从而对风险保持应有的敬畏是十分重要的。

三位作者将他们对危机的救助比喻成“灭火”,十分形象也恰到好处。全书由干燥的火种写起,接着按照危机发展的线索讲述了第一束火焰、蔓延的大火、火海、灭火和下一场火灾等五个部分,娓娓道来而又干练简洁,即使是读过了多本危机的相关著作,此书也会令人收获颇丰。

毫无疑问,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不是整个金融体系都积累了“干燥的火种”,次贷市场的动荡也不会造成全球性金融灾难。危机发生时,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所有未偿抵押贷款的比例不到1/7;引发危机的违约和拖欠贷款行为大多集中在浮动利率次级抵押贷款,而这些贷款占所有抵押贷款的比例不到1/12。作者在书中分析的“干燥的火种”包括不断积累的杠杆、未受到严格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碎片化的监管及监管真空、缺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机构等。次贷违约这个导火索被点燃之后,金融市场中的恐慌情绪被激发起来,信心快速消散,信贷市场断流,依赖短期杠杆的金融机构发现资金无法滚动,为了获得流动资金而抛售次贷资产,抛售又导致次贷资产价值快速缩水,产生了恶性循环。

这里需要关注的两个词汇是“恐慌”和“信心”。恐慌是造成金融火灾蔓延的主要因素,金融市场中一旦出现恐慌,就会产生“大肠杆菌效应”,即受污染的汉堡事件传言吓得消费者拒绝所有肉类,而不是试图弄清楚哪些地区、哪些饭店及哪些肉类受到了污染。次贷违约产生的恐慌后果就是投资者对于所有与次贷及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相关的机构都避而远之,而不论次贷及次贷抵押证券的质量如何。信心则是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信心是尤其重要的,如果信心丧失,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运作。金融市场恐慌导致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金融市场失去了润滑剂,摩擦增大,甚至无法运行。所以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降低恐慌,重建信心,使中断的金融市场重新运行起来。

接下来,导火索引发了大火,火势进而蔓延,形成了火海。作者回顾了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等机构陷入“火灾”的境况,介绍了对贝尔斯登等机构的救助过程,说明了为何放任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对其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阐述。作为研究大萧条出身的伯南克和曾在金融业界摸爬滚打的保尔森来说,救助一些联系广泛、影响复杂的金融机构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对于政府内部的一些人士及广大民众而言,救助行动似乎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看待政府的救助行为呢?

不可否认的是,各国政府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控制了金融危机的混乱发展,防止了经济快速萎缩。但对于政府的干预也存在大量不同声音。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关于政府在危机中是否应该进行救助的问题,或者说对救助进行了辩护,因为政府中的一些人士及普通民众对于救助陷入困境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是极力反对的。这一方面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的问题,一方面涉及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参与者承担其决策的后果,如果不负责任的鲁莽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政府又利用纳税人进行救助,这是不公平的,也不是资本主义应有的现象。另外,如果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就对其救助,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会使其他机构更加有恃无恐,在以后的经营中会更加的激进冒险。上述两种反对意见都有道理,但面对一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时,涉及到权衡问题,究竟是要遵循自由市场原则并规避道德风险,还是要避免经济和金融系统持续混乱,从而拯救人们于无情的金融之火。在作者看来,如果政策制定者在一场史诗般的危机中关注的只是惩罚而不是稳定,那么这样做会使危机更加史诗化。就如伯南克所说,尽管让房屋着火会惩罚纵火者,并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永远不能容忍在床上吸烟;但如果你的邻居在床上吸烟并导致他的房子着火,你还是希望消防队在火势蔓延到你的房子和整个城镇之前把火扑灭。

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学到了什么呢?事后来看,各国确实接受了危机的教训,危机过后开始着手修补千疮百孔的监管体制,包括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控制金融机构的杠杆,建立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剥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要求衍生品交易更加透明,加强对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等等。多数国家建立并逐渐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金融的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作者认为美国对于未来的危机应对能力还不够,尤其是受政治影响,应对危机的决策还存在很多障碍。2008年金融危机如此具有破坏性的原因是,政府从一开始就缺乏有力的应对工具。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大应对危机武器库的储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我们能预测危机吗?不容易,危机很难预测。作者坦诚,危机爆发之前,三个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体系中正在形成的脆弱性。从本质上看,就如经济中的其他预测一样,危机是很难预测的。因为这涉及到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很难预测,甚至具有随机性。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一书中提到,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的很多决策是由激素推动的,与常说的理性关系不大。当然,危机前有很多人对危机发出过警告,但对于危机具体何时发生,如何演化,影响多大,则不甚明了。作者指出,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事情有先见之明,但不能指望将先见之明作为一种现实性的危机防范策略。

我们能预防下一场危机吗?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认为,金融危机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因为它是人类情感和认知的产物,也是人类作为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可避免失误的产物。只要冒险和期限转换是金融的核心,正如只要人类还具有人性,世界就将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长期的稳定和信心会产生过度的自信和不稳定,而且目前来看,敌人正在被忘却,美国正在推动金融业的放松管制,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杠杆水平又已经高企,一些资产的价格也攀升到较高的水平。即使新的监管规则已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金融创新的步伐,但它们也不会根除人类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所以也无法阻止每一波乐观和自满情绪的高涨,以及受到不利因素影响,瞬间转化为恐慌和信心危机。如此看来,未来似乎是悲观的,我们将会继续受到危机的折磨!但也不尽然,我们仍然可以做很多工作来降低危机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使危机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在我看来,除了回顾危机的演进及救助过程,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探讨了危机的本质,讨论了发生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类的本性,人类的乐观、自满、非理性、恐慌、信心等因素促使了危机的酝酿、爆发、蔓延,这也导致了危机的难以预测性和不可避免性。所以,对于监管者来说,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时拂拭关于危机褪色的记忆,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和应对危机的工具箱来保护实体经济,降低危机的冲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巨头复盘2008金融危机:邻居玩火,惩罚他还是叫消防队?

我们能预防下一场危机吗?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认为,金融危机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因为它是人类情感和认知的产物,也是人类作为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可避免失误的产物。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文 | 孙树强  经济学博士

黑格尔曾说过:“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人们和政府从未在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记忆很短暂,或者用明斯基的话来说:“市场和人类会经常遗忘”。从历史上屡次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来看,人类确实是健忘的!起源于美国的“金融火灾”已经过去十年有余,但世界经济并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阴影,可以说世界经济依然承受着那场危机的后遗症。那么人们能从危机中学到什么?是否会很快遗忘危机的教训?如何降低危机的严重后果?重温关于危机解读的书籍似乎能激起记忆的涟漪,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

伯南克、盖特纳和保尔森合著的新书《灭火》再一次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回顾和解读。三位作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危机发生时都奔忙于“灭火”的前线,是扑灭金融危机之火的指挥者,这使得他们较其他的解读者对于危机的演化及影响有着更深刻的感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巧合是伯南克在学术界时,就是以研究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萧条见长,在其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后恰恰遇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三位作者之前也都分别出版了关于金融危机的著作,如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保尔森的《峭壁边缘》,盖特纳的《压力测试》等;加之其他一些作者的危机解读著作,如布林德的《当音乐停止之后》、拉詹的《断层线》、索尔金的《大而不倒》、格林斯潘的《动荡的世界》等,我们似乎对于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有了很好的了解,还需要另外一本关于危机解读的书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金融危机永远都不会成为过去的历史篇章。就如作者在序言中所指出的,“十年后,我们认为回顾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同时思考一下可能有助于减少未来危机损害的经验教训将是十分有益的。”作者也希望这些经验教训可以让大家保持新鲜的记忆,并在未来帮助危机化解者保护经济免受金融危机的破坏。尤其是鉴于此次危机影响之严重,对其重新审视发掘,提醒决策者和市场参与者绷紧放松的神经,从而对风险保持应有的敬畏是十分重要的。

三位作者将他们对危机的救助比喻成“灭火”,十分形象也恰到好处。全书由干燥的火种写起,接着按照危机发展的线索讲述了第一束火焰、蔓延的大火、火海、灭火和下一场火灾等五个部分,娓娓道来而又干练简洁,即使是读过了多本危机的相关著作,此书也会令人收获颇丰。

毫无疑问,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不是整个金融体系都积累了“干燥的火种”,次贷市场的动荡也不会造成全球性金融灾难。危机发生时,次级抵押贷款占美国所有未偿抵押贷款的比例不到1/7;引发危机的违约和拖欠贷款行为大多集中在浮动利率次级抵押贷款,而这些贷款占所有抵押贷款的比例不到1/12。作者在书中分析的“干燥的火种”包括不断积累的杠杆、未受到严格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碎片化的监管及监管真空、缺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机构等。次贷违约这个导火索被点燃之后,金融市场中的恐慌情绪被激发起来,信心快速消散,信贷市场断流,依赖短期杠杆的金融机构发现资金无法滚动,为了获得流动资金而抛售次贷资产,抛售又导致次贷资产价值快速缩水,产生了恶性循环。

这里需要关注的两个词汇是“恐慌”和“信心”。恐慌是造成金融火灾蔓延的主要因素,金融市场中一旦出现恐慌,就会产生“大肠杆菌效应”,即受污染的汉堡事件传言吓得消费者拒绝所有肉类,而不是试图弄清楚哪些地区、哪些饭店及哪些肉类受到了污染。次贷违约产生的恐慌后果就是投资者对于所有与次贷及次级贷款抵押证券相关的机构都避而远之,而不论次贷及次贷抵押证券的质量如何。信心则是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信心是尤其重要的,如果信心丧失,任何金融机构都无法运作。金融市场恐慌导致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金融市场失去了润滑剂,摩擦增大,甚至无法运行。所以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降低恐慌,重建信心,使中断的金融市场重新运行起来。

接下来,导火索引发了大火,火势进而蔓延,形成了火海。作者回顾了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等机构陷入“火灾”的境况,介绍了对贝尔斯登等机构的救助过程,说明了为何放任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对其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阐述。作为研究大萧条出身的伯南克和曾在金融业界摸爬滚打的保尔森来说,救助一些联系广泛、影响复杂的金融机构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对于政府内部的一些人士及广大民众而言,救助行动似乎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看待政府的救助行为呢?

不可否认的是,各国政府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控制了金融危机的混乱发展,防止了经济快速萎缩。但对于政府的干预也存在大量不同声音。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关于政府在危机中是否应该进行救助的问题,或者说对救助进行了辩护,因为政府中的一些人士及普通民众对于救助陷入困境的华尔街金融机构是极力反对的。这一方面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的问题,一方面涉及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参与者承担其决策的后果,如果不负责任的鲁莽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政府又利用纳税人进行救助,这是不公平的,也不是资本主义应有的现象。另外,如果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就对其救助,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会使其他机构更加有恃无恐,在以后的经营中会更加的激进冒险。上述两种反对意见都有道理,但面对一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时,涉及到权衡问题,究竟是要遵循自由市场原则并规避道德风险,还是要避免经济和金融系统持续混乱,从而拯救人们于无情的金融之火。在作者看来,如果政策制定者在一场史诗般的危机中关注的只是惩罚而不是稳定,那么这样做会使危机更加史诗化。就如伯南克所说,尽管让房屋着火会惩罚纵火者,并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永远不能容忍在床上吸烟;但如果你的邻居在床上吸烟并导致他的房子着火,你还是希望消防队在火势蔓延到你的房子和整个城镇之前把火扑灭。

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学到了什么呢?事后来看,各国确实接受了危机的教训,危机过后开始着手修补千疮百孔的监管体制,包括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控制金融机构的杠杆,建立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的处置机制,剥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要求衍生品交易更加透明,加强对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等等。多数国家建立并逐渐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金融的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作者认为美国对于未来的危机应对能力还不够,尤其是受政治影响,应对危机的决策还存在很多障碍。2008年金融危机如此具有破坏性的原因是,政府从一开始就缺乏有力的应对工具。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大应对危机武器库的储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我们能预测危机吗?不容易,危机很难预测。作者坦诚,危机爆发之前,三个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体系中正在形成的脆弱性。从本质上看,就如经济中的其他预测一样,危机是很难预测的。因为这涉及到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很难预测,甚至具有随机性。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一书中提到,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的很多决策是由激素推动的,与常说的理性关系不大。当然,危机前有很多人对危机发出过警告,但对于危机具体何时发生,如何演化,影响多大,则不甚明了。作者指出,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事情有先见之明,但不能指望将先见之明作为一种现实性的危机防范策略。

我们能预防下一场危机吗?很不幸,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认为,金融危机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因为它是人类情感和认知的产物,也是人类作为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可避免失误的产物。只要冒险和期限转换是金融的核心,正如只要人类还具有人性,世界就将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长期的稳定和信心会产生过度的自信和不稳定,而且目前来看,敌人正在被忘却,美国正在推动金融业的放松管制,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杠杆水平又已经高企,一些资产的价格也攀升到较高的水平。即使新的监管规则已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金融创新的步伐,但它们也不会根除人类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所以也无法阻止每一波乐观和自满情绪的高涨,以及受到不利因素影响,瞬间转化为恐慌和信心危机。如此看来,未来似乎是悲观的,我们将会继续受到危机的折磨!但也不尽然,我们仍然可以做很多工作来降低危机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使危机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在我看来,除了回顾危机的演进及救助过程,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探讨了危机的本质,讨论了发生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类的本性,人类的乐观、自满、非理性、恐慌、信心等因素促使了危机的酝酿、爆发、蔓延,这也导致了危机的难以预测性和不可避免性。所以,对于监管者来说,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时拂拭关于危机褪色的记忆,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和应对危机的工具箱来保护实体经济,降低危机的冲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