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行者崛起》只能在中国卖1亿?为什么世界级IP在中国掀不起波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行者崛起》只能在中国卖1亿?为什么世界级IP在中国掀不起波澜

《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粉丝基数,一直持续到新世纪互联网时代,才逐渐因为影迷们口口相传被中国观众认识。

文|电影情报处 圈圈丸

《星球大战》系列无疑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IP之一。它的人气在欧美经久不衰,几代观众都对它赞誉有加,它的吸金能力也同样前无古人,不管是票房、周边还是衍生品,在多个领域都能开花结果。可以说《星球大战》是极少数突破了“国民级”标签,达到“世界级”水准的超级IP,它不只是电影,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初代海报

然而在票房能力极强的中国电影市场,《星球大战》系列并没有取得过骄人的票房成绩。在中国观众之间,《星球大战》也没有成为过最大热度的讨论话题甚至是文化现象。这个“水土不服”的状况也已经被各方媒体质疑过许多次,七嘴八舌讨论过各种原因,但一直没有具体的总结。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详实的解释一下,《星球大战》在中国火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星战浪潮与中国擦肩而过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追溯《星球大战》诞生的历史,能够极强的感受到它作为一部电影所携带的“使命感”。

20世纪60年代,科幻作品开始成为文学领域的第一热门,不管是小说、漫画还是影视作品,大量科幻题材开始井喷式的出现。尤其是到了1968年,《2001太空漫游》横空出世,它的成功开启了电影时代的大科幻元年。并且该片在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后,也让行业的人意识到了“特效”最好的伙伴或许就是科幻片。

《2001太空漫游》剧照

在这之后科幻题材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是《星际迷航》的电视剧,在整个60-70年代成为了许多欧美影迷的科幻启蒙,备受当时的年轻人喜爱,毕竟没有什么事比在宇宙中冒险和战斗更让人觉得热血和浪漫。

《星际迷航 原初》剧照

到了70年代末,科幻迎来了一次大突破。那个时候在影视文化输出方面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和日本分别推出了自己的科幻经典,现在也都“名声显赫”。日本那边的,叫做《机动战士高达》,美国那边的,就是《星球大战》。

这两部作品现在分别都是各自领域的科幻鼻祖,“高达”这个IP在动漫圈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而《星球大战》除了开启了一个经典电影科幻片系列,它还同时向世人展示了电影CGI特效技术的可能性。观众们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到可以成为“震撼”的CGI,就始于1978年的第一部《星球大战》。

我们现在很难去界定到底是《星球大战》推广了CGI,还是CGI技术成就了《星球大战》。但是双方在当时确实为电影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那以后,CGI技术成为科幻片的标配,到现在几乎各个类型的影视作品都会使用不同程度的CGI。而《星球大战》系列前后跨越40年,不同阶段的系列作品都代表着当时业界的特效画面巅峰。

初代虽然动作戏不精彩,但是“光剑互砍”的设定已经可以让每一个少年高潮

所以,《星球大战》本身在电影行业里具有革命性和历史性,在当时变成一种全球范围的文化现象也实属情理之中。但遗憾的是,它当时并没有被中国观众熟知。

《星球大战》引发的第一次浪潮在80年代,彼时的中国电影正在经历复苏期。那段时间的在中国电影市场,最吃香的无疑是各种西部片。由于此前刚经历完特殊十年时期,中国观众最渴求看到的就是对那个时期反思的影片,因此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那些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影片才能在80年代大热。

《老井》剧照,中国80年代西部片代表作

在这种情形下,《星球大战》这样比较“时髦”的科幻片想要在中国市场引起关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初的三部曲都没有被引进过。中国西部片的热潮也差不多持续了近10年,一直到90年代中国的观众们才开始接触到科幻片,而那个时候《星球大战》已然过了自己的第一个巅峰期,不可能和当时正烫手的《终结者》和《异形》系列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这两个IP粉丝比《星球大战》更多的原因之一。

说起科幻,大部分观众显然对阿诺更熟悉

而到1999年《星球大战》的第二阶段三部曲上映,中国也第一次引进了这个系列,然而彼时的中国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冰河期,年度总票房不过8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经典如《星球大战》,在那时想要被大批观众熟知也是十分困难。所以《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粉丝基数,一直持续到新世纪互联网时代,才逐渐因为影迷们口口相传被中国观众认识。

家庭戏对中国观众并不新鲜

2016年,当全新的《星球大战》三部曲来袭时,中国观众是有些兴奋的。毕竟终于可以在大荧幕上看一看这个传说中的科幻神作。也正因为许多人是慕名而来,猎奇心态很重,让新系列的第一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中国收货了8.1亿票房的好成绩。

BB-8在当时获得一致好评

中国观众惊人的消费力让迪士尼对于《星球大战》此后在中国市场的成绩充满信心,为了进一步吸引中国观众,次年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还邀请到了姜文和甄子丹两位中国的顶级演员助阵。然而意外发生了,《侠盗一号》在中国仅收获4.77亿的票房,是上一部的一半,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他俩一起演个国产片,票房也能轻松七、八亿吧

当问题还没有深究,正片系列的《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隔年就上映了。这一次,票房成绩又掉了50%,只有2.67亿。每一部之间的票房下滑如此严重,中国观众的消费力去哪里了?

其实这就是《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火起来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内容不足以吸引中国观众。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星球大战》系列此前在欧美成功,最吸引观众的三个点。首先,科幻片题材,世界观庞大,宇宙战争背景;其次,代表时代最高技术规格的CGI特效;最后,映射家庭矛盾的故事线。

然而到了201X年,科幻片和大背景早已不能成为吸引观众的新招式,大世界观已经成为了大片的一项标配。而顶级华丽的CGI特效观众也没必要从《星球大战》里去感受,完全可以从隔壁的漫威那边看个够。

而作为剧情核心的家庭矛盾戏码,对中国观众来说是最不新鲜的。且不说绝大部分人都在高中课本里学过的话剧《雷雨》,那就已经把家族的情恨纠葛描绘到了极致。再瞧瞧中国这批看着《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长大的影迷,他们并不会觉得“爸爸砍儿子”、“儿子杀爸爸”是多么新奇的设定。

经典桥段,“我是你爹”

综上所述,《星球大战》主打的闪光点没有一个可以戳中这一批中国观众,再加上中国观众对这个IP没有情怀加成,因此想要取得如同欧美那样的票房成绩几乎不可能。

中国不是《星球大战》的主战场

其实发行方迪士尼自己也十分清楚《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足够的粉丝基数,他们自己也并没有期待《星球大战》能够在中国市场取得像漫威那样的骄人成绩。这些心态从他们的营销就能看出来。

近几年《星球大战》系列出新的预告片和新的物料时,都没有如同漫威系列电影那样的推广力度,我们看不到微博上大量的营销推广或者市面上的地推广告。在影片上映之前的首映礼和陆演,也只是部分演员到场,而且事后没有大规模的宣传,甚至连相应的视频资料都没有。

与之相比,同样属于国外科幻经典的《星际迷航》宣传就要认真的多,不仅导演以及所有主演都来到中国,还在正值中秋节期间做了一期“制作月饼”的节目,在中国网上传播很广,十分亲民。这种效果也很明显,大力度的推广让《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在中国取得了4.4亿的票房成绩。

《星际迷航3》当时在中国的“月饼营销”很成功

而同样属于迪士尼,近十年在中国俘获无数粉丝的漫威系列,在中国的推广力度可见一斑,预知相比,《星球大战》给人的感觉是迪士尼在中国上映后有多少票房都无所谓,反正不影响它的全球大盘就行。这样的态度,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傲慢。

没有粉丝基础,也没有能够抓住中国观众的内容爆点,再加上新片在中国的营销力度不足,我们预计最新一部《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在中国的票房成绩比起前作会再次下跌50%,甚至可能只有不到1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但是国内的《星球大战》粉丝并不用难过,即使是在中国市场不成功,《星球大战》在电影历史上的地位与成绩也足以让它自己和它的粉丝骄傲。每一个经典电影和爆款电影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时代浪潮的眷顾,《星球大战》或许没有搭上中国电影市场这个热浪,但它本身其实也已经在电影的海洋里畅游已久,无需再证明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行者崛起》只能在中国卖1亿?为什么世界级IP在中国掀不起波澜

《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粉丝基数,一直持续到新世纪互联网时代,才逐渐因为影迷们口口相传被中国观众认识。

文|电影情报处 圈圈丸

《星球大战》系列无疑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IP之一。它的人气在欧美经久不衰,几代观众都对它赞誉有加,它的吸金能力也同样前无古人,不管是票房、周边还是衍生品,在多个领域都能开花结果。可以说《星球大战》是极少数突破了“国民级”标签,达到“世界级”水准的超级IP,它不只是电影,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初代海报

然而在票房能力极强的中国电影市场,《星球大战》系列并没有取得过骄人的票房成绩。在中国观众之间,《星球大战》也没有成为过最大热度的讨论话题甚至是文化现象。这个“水土不服”的状况也已经被各方媒体质疑过许多次,七嘴八舌讨论过各种原因,但一直没有具体的总结。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详实的解释一下,《星球大战》在中国火不起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星战浪潮与中国擦肩而过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追溯《星球大战》诞生的历史,能够极强的感受到它作为一部电影所携带的“使命感”。

20世纪60年代,科幻作品开始成为文学领域的第一热门,不管是小说、漫画还是影视作品,大量科幻题材开始井喷式的出现。尤其是到了1968年,《2001太空漫游》横空出世,它的成功开启了电影时代的大科幻元年。并且该片在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后,也让行业的人意识到了“特效”最好的伙伴或许就是科幻片。

《2001太空漫游》剧照

在这之后科幻题材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尤其是《星际迷航》的电视剧,在整个60-70年代成为了许多欧美影迷的科幻启蒙,备受当时的年轻人喜爱,毕竟没有什么事比在宇宙中冒险和战斗更让人觉得热血和浪漫。

《星际迷航 原初》剧照

到了70年代末,科幻迎来了一次大突破。那个时候在影视文化输出方面颇有影响力的美国和日本分别推出了自己的科幻经典,现在也都“名声显赫”。日本那边的,叫做《机动战士高达》,美国那边的,就是《星球大战》。

这两部作品现在分别都是各自领域的科幻鼻祖,“高达”这个IP在动漫圈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而《星球大战》除了开启了一个经典电影科幻片系列,它还同时向世人展示了电影CGI特效技术的可能性。观众们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到可以成为“震撼”的CGI,就始于1978年的第一部《星球大战》。

我们现在很难去界定到底是《星球大战》推广了CGI,还是CGI技术成就了《星球大战》。但是双方在当时确实为电影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那以后,CGI技术成为科幻片的标配,到现在几乎各个类型的影视作品都会使用不同程度的CGI。而《星球大战》系列前后跨越40年,不同阶段的系列作品都代表着当时业界的特效画面巅峰。

初代虽然动作戏不精彩,但是“光剑互砍”的设定已经可以让每一个少年高潮

所以,《星球大战》本身在电影行业里具有革命性和历史性,在当时变成一种全球范围的文化现象也实属情理之中。但遗憾的是,它当时并没有被中国观众熟知。

《星球大战》引发的第一次浪潮在80年代,彼时的中国电影正在经历复苏期。那段时间的在中国电影市场,最吃香的无疑是各种西部片。由于此前刚经历完特殊十年时期,中国观众最渴求看到的就是对那个时期反思的影片,因此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那些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影片才能在80年代大热。

《老井》剧照,中国80年代西部片代表作

在这种情形下,《星球大战》这样比较“时髦”的科幻片想要在中国市场引起关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初的三部曲都没有被引进过。中国西部片的热潮也差不多持续了近10年,一直到90年代中国的观众们才开始接触到科幻片,而那个时候《星球大战》已然过了自己的第一个巅峰期,不可能和当时正烫手的《终结者》和《异形》系列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这两个IP粉丝比《星球大战》更多的原因之一。

说起科幻,大部分观众显然对阿诺更熟悉

而到1999年《星球大战》的第二阶段三部曲上映,中国也第一次引进了这个系列,然而彼时的中国市场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冰河期,年度总票房不过8亿。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经典如《星球大战》,在那时想要被大批观众熟知也是十分困难。所以《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粉丝基数,一直持续到新世纪互联网时代,才逐渐因为影迷们口口相传被中国观众认识。

家庭戏对中国观众并不新鲜

2016年,当全新的《星球大战》三部曲来袭时,中国观众是有些兴奋的。毕竟终于可以在大荧幕上看一看这个传说中的科幻神作。也正因为许多人是慕名而来,猎奇心态很重,让新系列的第一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中国收货了8.1亿票房的好成绩。

BB-8在当时获得一致好评

中国观众惊人的消费力让迪士尼对于《星球大战》此后在中国市场的成绩充满信心,为了进一步吸引中国观众,次年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还邀请到了姜文和甄子丹两位中国的顶级演员助阵。然而意外发生了,《侠盗一号》在中国仅收获4.77亿的票房,是上一部的一半,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他俩一起演个国产片,票房也能轻松七、八亿吧

当问题还没有深究,正片系列的《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隔年就上映了。这一次,票房成绩又掉了50%,只有2.67亿。每一部之间的票房下滑如此严重,中国观众的消费力去哪里了?

其实这就是《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火起来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内容不足以吸引中国观众。

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星球大战》系列此前在欧美成功,最吸引观众的三个点。首先,科幻片题材,世界观庞大,宇宙战争背景;其次,代表时代最高技术规格的CGI特效;最后,映射家庭矛盾的故事线。

然而到了201X年,科幻片和大背景早已不能成为吸引观众的新招式,大世界观已经成为了大片的一项标配。而顶级华丽的CGI特效观众也没必要从《星球大战》里去感受,完全可以从隔壁的漫威那边看个够。

而作为剧情核心的家庭矛盾戏码,对中国观众来说是最不新鲜的。且不说绝大部分人都在高中课本里学过的话剧《雷雨》,那就已经把家族的情恨纠葛描绘到了极致。再瞧瞧中国这批看着《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长大的影迷,他们并不会觉得“爸爸砍儿子”、“儿子杀爸爸”是多么新奇的设定。

经典桥段,“我是你爹”

综上所述,《星球大战》主打的闪光点没有一个可以戳中这一批中国观众,再加上中国观众对这个IP没有情怀加成,因此想要取得如同欧美那样的票房成绩几乎不可能。

中国不是《星球大战》的主战场

其实发行方迪士尼自己也十分清楚《星球大战》在中国没有足够的粉丝基数,他们自己也并没有期待《星球大战》能够在中国市场取得像漫威那样的骄人成绩。这些心态从他们的营销就能看出来。

近几年《星球大战》系列出新的预告片和新的物料时,都没有如同漫威系列电影那样的推广力度,我们看不到微博上大量的营销推广或者市面上的地推广告。在影片上映之前的首映礼和陆演,也只是部分演员到场,而且事后没有大规模的宣传,甚至连相应的视频资料都没有。

与之相比,同样属于国外科幻经典的《星际迷航》宣传就要认真的多,不仅导演以及所有主演都来到中国,还在正值中秋节期间做了一期“制作月饼”的节目,在中国网上传播很广,十分亲民。这种效果也很明显,大力度的推广让《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在中国取得了4.4亿的票房成绩。

《星际迷航3》当时在中国的“月饼营销”很成功

而同样属于迪士尼,近十年在中国俘获无数粉丝的漫威系列,在中国的推广力度可见一斑,预知相比,《星球大战》给人的感觉是迪士尼在中国上映后有多少票房都无所谓,反正不影响它的全球大盘就行。这样的态度,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傲慢。

没有粉丝基础,也没有能够抓住中国观众的内容爆点,再加上新片在中国的营销力度不足,我们预计最新一部《星球大战:天行者崛起》在中国的票房成绩比起前作会再次下跌50%,甚至可能只有不到1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但是国内的《星球大战》粉丝并不用难过,即使是在中国市场不成功,《星球大战》在电影历史上的地位与成绩也足以让它自己和它的粉丝骄傲。每一个经典电影和爆款电影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时代浪潮的眷顾,《星球大战》或许没有搭上中国电影市场这个热浪,但它本身其实也已经在电影的海洋里畅游已久,无需再证明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