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叫板麦当劳,他靠卖包子营收10亿,打造近3000家馒头帝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叫板麦当劳,他靠卖包子营收10亿,打造近3000家馒头帝国

他靠卖包子,生意越做越大,到如今已准备上市。

文 | 华商韬略 Zoe

【一、土包子的高光】

“月入8000,想辞职开早餐店如何?”“开早餐店月入两万不是梦?”“如何开一家有逼格又赚钱的早餐店?”,近些年,类似的帖子如打台球般纷纷涌现。

这些现象都在给大众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开早餐店好像真的挺赚钱。

而无风不起浪,在开早餐店的群体中,有一个人已经将他早餐生意的营业额做到数十亿元,并在12月12日提交了招股说明书,为其在上交所A股主板上市做准备。

这便是“巴比馒头”和它的创始人刘会平。

巴比馒头2003年创立于上海。2012年,其所有门店就共创下10亿元的销售纪录;2017年、2018年,巴比馒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1.43亿元;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旗下拥有2799家馒头店,其中直营店15家,加盟店2784家。

其实巴比馒头的主打产品是包子。而之所以起名为馒头店,是因为南北方习俗的差异,在上海,包子叫作馒头,有肉馒头和菜馒头,而馒头则称作淡馒头或白馒头。

但如今巴比馒头已经成为上海人早餐的标配,有人说,上海上班族们的一天,就是从上地铁前的两个“巴比馒头店”的包子开始的,如果不够,那就再加两个。

【二、至暗时刻】

但如今风光无限的刘会平,其实最初只是个初中毕业生,当初的他肯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能耐把早餐生意做到今天这么大,甚至一度请房祖名来担任代言人

1977年,刘会平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但贫困的环境却造就了他不甘平庸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刘会平之所以选择馒头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与他的家乡有关。怀宁县被喻为“馒头之乡”,总人口不到4万的小镇却有超过2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包子馒头等面点行业。

1995年,刘会平从江镇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不忍父母操劳而无奈选择辍学。

刚踏入社会的刘会平干过木匠、油漆工等工作,吃了不少苦,但后来因为喷漆对身体伤害太大就放弃了。后来,他回到家乡学做面点,“因为做馒头投资少”。

此后的3年,刘会平的馒头店从广西开到贵州,又从贵州搬到云南。但在这3年中,刨除花销,他实际上只挣了4000元,可谓得不偿失。

但是,这还不是他的至暗时刻。

1998年,不甘心的刘会平只身揣着4000块从贵州坐火车来到上海。为了省钱,他买的火车票是无座席,累的不行了就睡在座位底下。他的第一个店馒头店在上海的遵义路开张,却在半个多月后便关了门,借来的几千块很快就赔光了。

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自己包子铺的口味和形象不对上海人胃口。

接连的打击下,他甚至想放弃馒头生意。

此后,他和别人卖过海鲜,做过两个月炒菜生意。甚至还曾请过一位上海老师傅开起了生煎包店。但最终结果却也是被迫关门。他后来回忆道:“关门的一个原因是,生煎这个行业有两个缺点,一是季节性太强,夏天不好卖;二是卫生很难打理。”

最后刘会平发现,自己最擅长也最有可能赚钱的,还是包子馒头。

【三、叫板麦当劳】

豁出去的刘会平铁了心只做馒头,也正是凭借这一股子狠劲,他慢慢积累了很多经营店铺的宝贵经验。

他不再害怕失败,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变成了他磨练自己的机会。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他要自己创业。2003年,巴比馒头的前身—— “刘师傅大包”在上海山东路开张了。

和一般的餐饮行业不同,刘会平抓住了做早餐的精髓——真正的好早餐就是新鲜。

所以他早上经常凌晨一两点就爬起来摸黑准备原材料,去菜市场购买最新鲜的蔬菜和品质最佳的猪肉,做出的包子一口咬到馅,并且他非常的注重卫生,会把各个角落擦得干干净净。

“一次和面的时候确实困的是一头栽倒面缸里去了,起来满头都是面灰。”后来他对记者说:“那时候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睡一会儿。”

但这些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排在店门口长长的队伍。

刘会平说:“这里没有秘密,新鲜的产品就是生意的根本。”付出五年失败的代价,刘会平终于悟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则和方法。

但刘会平真正崛起,却与麦当劳息息相关。

初中文凭的刘会平在那个时期不断的疯狂学习和吸收知识,他的商业敏锐度和野心让他越来越觉得,这个店必须再经历一次更为根本的蜕变。

这时候,麦当劳的商业模式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他觉得麦当劳的食物并不比包子好吃多少,那凭什么自己的“土包子”就不行?

首先,刘会平对“刘师傅大包”这个名字感到不是很满意,他想起一个跟“麦当劳”一样年轻的、吸引人的名字。想了很长时间,“巴比”这个名字在他脑中闪现。

“当时买包子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有一种猎奇和时尚的心态,我觉得这个名字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然后一查,可以商标注册,就‘巴比’这个名字啦!”果然,巴比馒头一经推出,吸引了众多眼球。

但是,刘会平从麦当劳得到的最重要的启发是,“怎么给我的馒头标准化?”

到了2004年初,刘会平已经开了20多家直营的巴比馒头店。这个速度让他惊叹不已,心里想:“是时候开连锁店了。”

但是事实上,生意的发展速度比他想象的还要疯狂。

2005年巴比馒头开始启动加盟模式,这种模式的扩张在当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08年,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饮集团”),下辖“巴比馒头”等子公司。

2010年店铺突破500家,2012年中饮集团仅通过巴比馒头品牌就实现4.5亿元销售,再加上团餐等业务,营收达到了5亿多元。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标准化运营是所有连锁经营模式绕不开的问题。

其实早在2008年,有远见的刘会平就斥资2000多万元在上海松江建了一个中央工厂。

在公司内部,刘会平逐渐建成了两大体系分管门店和生产。尤其中央工厂是巴比馒头实现标准化和走向更大规模的核心。2014年中期,松江的新工厂将投产,农村出身的刘会平不仅希望借此为所有门店配送,也为学校、工厂、医院等单位的食堂集中供应面点。

就这样,巴比馒头的生意越做越大,到如今已准备上市。

但“成功”后的刘会平依旧低调朴实,他身上没有名表没有名牌,虽然他的身价已经达到50亿人民币,但直到现在,他的生活好像和富豪一点都不沾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知道汗水里的咸味有多浓。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叫板麦当劳,他靠卖包子营收10亿,打造近3000家馒头帝国

他靠卖包子,生意越做越大,到如今已准备上市。

文 | 华商韬略 Zoe

【一、土包子的高光】

“月入8000,想辞职开早餐店如何?”“开早餐店月入两万不是梦?”“如何开一家有逼格又赚钱的早餐店?”,近些年,类似的帖子如打台球般纷纷涌现。

这些现象都在给大众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开早餐店好像真的挺赚钱。

而无风不起浪,在开早餐店的群体中,有一个人已经将他早餐生意的营业额做到数十亿元,并在12月12日提交了招股说明书,为其在上交所A股主板上市做准备。

这便是“巴比馒头”和它的创始人刘会平。

巴比馒头2003年创立于上海。2012年,其所有门店就共创下10亿元的销售纪录;2017年、2018年,巴比馒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1.43亿元;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旗下拥有2799家馒头店,其中直营店15家,加盟店2784家。

其实巴比馒头的主打产品是包子。而之所以起名为馒头店,是因为南北方习俗的差异,在上海,包子叫作馒头,有肉馒头和菜馒头,而馒头则称作淡馒头或白馒头。

但如今巴比馒头已经成为上海人早餐的标配,有人说,上海上班族们的一天,就是从上地铁前的两个“巴比馒头店”的包子开始的,如果不够,那就再加两个。

【二、至暗时刻】

但如今风光无限的刘会平,其实最初只是个初中毕业生,当初的他肯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能耐把早餐生意做到今天这么大,甚至一度请房祖名来担任代言人

1977年,刘会平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的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但贫困的环境却造就了他不甘平庸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刘会平之所以选择馒头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与他的家乡有关。怀宁县被喻为“馒头之乡”,总人口不到4万的小镇却有超过2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包子馒头等面点行业。

1995年,刘会平从江镇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不忍父母操劳而无奈选择辍学。

刚踏入社会的刘会平干过木匠、油漆工等工作,吃了不少苦,但后来因为喷漆对身体伤害太大就放弃了。后来,他回到家乡学做面点,“因为做馒头投资少”。

此后的3年,刘会平的馒头店从广西开到贵州,又从贵州搬到云南。但在这3年中,刨除花销,他实际上只挣了4000元,可谓得不偿失。

但是,这还不是他的至暗时刻。

1998年,不甘心的刘会平只身揣着4000块从贵州坐火车来到上海。为了省钱,他买的火车票是无座席,累的不行了就睡在座位底下。他的第一个店馒头店在上海的遵义路开张,却在半个多月后便关了门,借来的几千块很快就赔光了。

但残酷的现实让他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自己包子铺的口味和形象不对上海人胃口。

接连的打击下,他甚至想放弃馒头生意。

此后,他和别人卖过海鲜,做过两个月炒菜生意。甚至还曾请过一位上海老师傅开起了生煎包店。但最终结果却也是被迫关门。他后来回忆道:“关门的一个原因是,生煎这个行业有两个缺点,一是季节性太强,夏天不好卖;二是卫生很难打理。”

最后刘会平发现,自己最擅长也最有可能赚钱的,还是包子馒头。

【三、叫板麦当劳】

豁出去的刘会平铁了心只做馒头,也正是凭借这一股子狠劲,他慢慢积累了很多经营店铺的宝贵经验。

他不再害怕失败,遇到的所有困难都变成了他磨练自己的机会。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他要自己创业。2003年,巴比馒头的前身—— “刘师傅大包”在上海山东路开张了。

和一般的餐饮行业不同,刘会平抓住了做早餐的精髓——真正的好早餐就是新鲜。

所以他早上经常凌晨一两点就爬起来摸黑准备原材料,去菜市场购买最新鲜的蔬菜和品质最佳的猪肉,做出的包子一口咬到馅,并且他非常的注重卫生,会把各个角落擦得干干净净。

“一次和面的时候确实困的是一头栽倒面缸里去了,起来满头都是面灰。”后来他对记者说:“那时候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睡一会儿。”

但这些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排在店门口长长的队伍。

刘会平说:“这里没有秘密,新鲜的产品就是生意的根本。”付出五年失败的代价,刘会平终于悟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则和方法。

但刘会平真正崛起,却与麦当劳息息相关。

初中文凭的刘会平在那个时期不断的疯狂学习和吸收知识,他的商业敏锐度和野心让他越来越觉得,这个店必须再经历一次更为根本的蜕变。

这时候,麦当劳的商业模式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他觉得麦当劳的食物并不比包子好吃多少,那凭什么自己的“土包子”就不行?

首先,刘会平对“刘师傅大包”这个名字感到不是很满意,他想起一个跟“麦当劳”一样年轻的、吸引人的名字。想了很长时间,“巴比”这个名字在他脑中闪现。

“当时买包子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有一种猎奇和时尚的心态,我觉得这个名字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然后一查,可以商标注册,就‘巴比’这个名字啦!”果然,巴比馒头一经推出,吸引了众多眼球。

但是,刘会平从麦当劳得到的最重要的启发是,“怎么给我的馒头标准化?”

到了2004年初,刘会平已经开了20多家直营的巴比馒头店。这个速度让他惊叹不已,心里想:“是时候开连锁店了。”

但是事实上,生意的发展速度比他想象的还要疯狂。

2005年巴比馒头开始启动加盟模式,这种模式的扩张在当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08年,刘会平注册成立了上海中饮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饮集团”),下辖“巴比馒头”等子公司。

2010年店铺突破500家,2012年中饮集团仅通过巴比馒头品牌就实现4.5亿元销售,再加上团餐等业务,营收达到了5亿多元。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标准化运营是所有连锁经营模式绕不开的问题。

其实早在2008年,有远见的刘会平就斥资2000多万元在上海松江建了一个中央工厂。

在公司内部,刘会平逐渐建成了两大体系分管门店和生产。尤其中央工厂是巴比馒头实现标准化和走向更大规模的核心。2014年中期,松江的新工厂将投产,农村出身的刘会平不仅希望借此为所有门店配送,也为学校、工厂、医院等单位的食堂集中供应面点。

就这样,巴比馒头的生意越做越大,到如今已准备上市。

但“成功”后的刘会平依旧低调朴实,他身上没有名表没有名牌,虽然他的身价已经达到50亿人民币,但直到现在,他的生活好像和富豪一点都不沾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知道汗水里的咸味有多浓。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