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财界观察 | 跨越4亿吨,日照港于改革创新处经略海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财界观察 | 跨越4亿吨,日照港于改革创新处经略海洋

日照港将勇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崇高使命,力争到2025年吞吐量达到6亿吨,集装箱达到600万标箱。

随着两个集装箱被抓取到船舶“中谷日照”号上,12月24日,日照港年货物吞吐量正式突破4亿吨,实现了港口生产新的历史跨越。

据介绍,日照港年货物吞吐量提前7天实现4亿吨年度目标,其中完成矿石1.3亿吨、原油5500万吨、煤炭3700万吨,均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大豆、焦炭、木片、木材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集装箱完成450万标箱,外贸箱量首次突破30万标箱,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15亿元,增长12.5%。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日照港的这一成绩尤显难能可贵,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运营搭建的崭新平台,从3.6亿到3.8亿再到4亿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日照港吞吐量实现连续跨越,这一成绩比2016年增长了14.6%。

刀刃向内,日照港改革图强

2017年6月23日,日照市委常委会首次在日照港召开。会议强调,举全市之力加快港口改革发展,推动日照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日照港集团党委把深化改革作为祛病根、激活力的利器,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推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持续释放港口发展潜力。

知难行易,在改革大势之下,日照港首先从思想深处开始转变,确立了“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实践。

“供应链+”时代,单打独斗不如强强联合。日照港盯紧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加快融入“端到端”全球供应链体系,与世界500强山西焦煤合作,建设千万吨级炼焦煤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炼焦煤集散地;与行业龙头中远海运物流合作,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低成本运营的快速服务模式;与东明石化合作,共同建设第4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与巴西淡水河谷合作,开展保税配矿业务......

与此同时,日照港的抓紧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坚定。日照港与中铝物流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中铝几内亚博法项目港口承包运营合同,项目一期产能1200万吨/年,远期5000万吨/年,目前运营团队已经到位,2019年12月份开始装船;与中电建合作承揽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的运营项目,自2017年8月17日首艘煤船靠泊接卸至今,已累计卸船119艘次,卸煤615万吨。

2018年2月26日,日照市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指出,日照港作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龙头和最核心的战略资源,要在“港产城海”融合发展中“唱主角、挑大梁”。

实际上,早在三年前日照港就确定了东煤南移、岚南15#泊位、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配套码头工程、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等10项重点建设项目,而其中5项工程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名录。

经过3年马不停蹄的建设,日照港投资超100亿元,先后建成投用了第3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岚南15#泊位、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配套码头6#泊位等10个泊位,新增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余万吨,新建堆场200万平米,码头、设备、堆场等生产资源匹配度大幅提升,成为吞吐量过4亿吨的坚实支撑。

而在上述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日照港从“要我改革”式的被动改革,到“我要改革”主动深化。

近年来,日照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在机关、机构方面,总部机关压缩人员57%,二级机关压缩人员48%,撤并了7个亏损单位,推进物业服务、船舶管理等专业化重组,700余名机关人员和后勤岗位人员充实到一线。实施物资供应体制改革,119家代理商变为38家生产厂家,2017年采购成本节约4100万元。实施劳务用工体制改革,统筹两个港区的劳务承发包业务,累计减少劳务用工6300人,大幅降低管理及成本费用。

正如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常委、常务副总经理,日照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中堂所言,日照吞吐量突破4亿吨,体现了港口转型升级的持续进步,是港口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的嬗变突破。历经整顿改革的创新发展历程,港口货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更加完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更加扩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发展,建设未来蓝色之城

日照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兆亮在发布会上指出,港口是日照市最大的希望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照港已成为日照市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如何将这一战略资源真正变成日照的真金白银,真正让日照港由大变强,是日照市未来的着眼点。而坚定不移贯地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成为其关键所在。

过去三年,日照港在提升格局眼光的同时,也坚持经营战略创新,并切实做好“创新、落实”这篇大文章。

理顺市场营销体系,强化竞争意识。每年深入腹地召开20余场推介会,铁矿石进口量稳中有升,新增焦炭、钢材、铝矾土3个千万吨级货种,2019年原油吞吐量首次突破5500万吨,比2016年增长21%,大宗散货运输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排名比2016年上升2个位次,位列第七。

陆海联动,开发腹地。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内外贸集装箱航线达到40条,其中外贸航线及内支线7条;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省内外班列达到14条,沿瓦日、新菏兖日布局15大无水港,铁路集装箱超过30万标箱,比2016年增长4倍,“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枢纽作用更加突出。

“拉长”“加粗”集装箱运输“大链条”。升级硬件设施,2017年以来新增8台岸桥、50万平米堆场、200万标箱吞吐能力,积极为集装箱发展腾挪空间;大力开展“散加集”,主动联合散货单位,南下、西进摸排煤焦、矿石等散改集货源,打造散改集作业“通票”,“散加集”业务同比增长60%。

此外,以创新为驱动,日照港不断增强港口智慧化水平。过去数年中,日照港坚持创新发展,谋划推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持续释放港口发展潜力:建成集装箱自动化堆场(一期),收发箱效率提升50%以上,年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开创木材、集装箱智能理货新模式,理货员告别“风吹日晒、眼数手算”的工作状态;全面升级集疏运系统,一张射频卡完成进港、装车、检斤等作业流程;与阿里巴巴、华为签署合作备忘录,在阿里云、5G网络建设、信息化设备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启动“日照港数据治理及大数据平台”项目,为深入挖掘大数据资源提供支撑。

展望未来,2020年是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关键之年。蔡中堂表示,日照港将勇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崇高使命,力争到2025年吞吐量达到6亿吨,集装箱达到600万标箱,成为“一带一路”综合性枢纽港,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中转基地,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朝着“港通四海、陆连八方、口碑天下、辉映全球”的发展愿景奋力迈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日照港

  • 日照港(600017.SH):2025年一季报净利润为1.52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7.80%
  • 日照港(600017.SH):2024年年报净利润为6.55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2.21%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财界观察 | 跨越4亿吨,日照港于改革创新处经略海洋

日照港将勇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崇高使命,力争到2025年吞吐量达到6亿吨,集装箱达到600万标箱。

随着两个集装箱被抓取到船舶“中谷日照”号上,12月24日,日照港年货物吞吐量正式突破4亿吨,实现了港口生产新的历史跨越。

据介绍,日照港年货物吞吐量提前7天实现4亿吨年度目标,其中完成矿石1.3亿吨、原油5500万吨、煤炭3700万吨,均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大豆、焦炭、木片、木材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集装箱完成450万标箱,外贸箱量首次突破30万标箱,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利润将超过15亿元,增长12.5%。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日照港的这一成绩尤显难能可贵,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运营搭建的崭新平台,从3.6亿到3.8亿再到4亿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日照港吞吐量实现连续跨越,这一成绩比2016年增长了14.6%。

刀刃向内,日照港改革图强

2017年6月23日,日照市委常委会首次在日照港召开。会议强调,举全市之力加快港口改革发展,推动日照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日照港集团党委把深化改革作为祛病根、激活力的利器,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推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持续释放港口发展潜力。

知难行易,在改革大势之下,日照港首先从思想深处开始转变,确立了“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实践。

“供应链+”时代,单打独斗不如强强联合。日照港盯紧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加快融入“端到端”全球供应链体系,与世界500强山西焦煤合作,建设千万吨级炼焦煤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炼焦煤集散地;与行业龙头中远海运物流合作,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低成本运营的快速服务模式;与东明石化合作,共同建设第4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与巴西淡水河谷合作,开展保税配矿业务......

与此同时,日照港的抓紧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走出去”的步伐愈发坚定。日照港与中铝物流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中铝几内亚博法项目港口承包运营合同,项目一期产能1200万吨/年,远期5000万吨/年,目前运营团队已经到位,2019年12月份开始装船;与中电建合作承揽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的运营项目,自2017年8月17日首艘煤船靠泊接卸至今,已累计卸船119艘次,卸煤615万吨。

2018年2月26日,日照市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指出,日照港作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龙头和最核心的战略资源,要在“港产城海”融合发展中“唱主角、挑大梁”。

实际上,早在三年前日照港就确定了东煤南移、岚南15#泊位、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配套码头工程、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等10项重点建设项目,而其中5项工程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名录。

经过3年马不停蹄的建设,日照港投资超100亿元,先后建成投用了第3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岚南15#泊位、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配套码头6#泊位等10个泊位,新增设计年通过能力3000余万吨,新建堆场200万平米,码头、设备、堆场等生产资源匹配度大幅提升,成为吞吐量过4亿吨的坚实支撑。

而在上述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日照港从“要我改革”式的被动改革,到“我要改革”主动深化。

近年来,日照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在机关、机构方面,总部机关压缩人员57%,二级机关压缩人员48%,撤并了7个亏损单位,推进物业服务、船舶管理等专业化重组,700余名机关人员和后勤岗位人员充实到一线。实施物资供应体制改革,119家代理商变为38家生产厂家,2017年采购成本节约4100万元。实施劳务用工体制改革,统筹两个港区的劳务承发包业务,累计减少劳务用工6300人,大幅降低管理及成本费用。

正如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常委、常务副总经理,日照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中堂所言,日照吞吐量突破4亿吨,体现了港口转型升级的持续进步,是港口发展质量和综合实力的嬗变突破。历经整顿改革的创新发展历程,港口货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更加完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更加扩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发展,建设未来蓝色之城

日照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兆亮在发布会上指出,港口是日照市最大的希望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照港已成为日照市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如何将这一战略资源真正变成日照的真金白银,真正让日照港由大变强,是日照市未来的着眼点。而坚定不移贯地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成为其关键所在。

过去三年,日照港在提升格局眼光的同时,也坚持经营战略创新,并切实做好“创新、落实”这篇大文章。

理顺市场营销体系,强化竞争意识。每年深入腹地召开20余场推介会,铁矿石进口量稳中有升,新增焦炭、钢材、铝矾土3个千万吨级货种,2019年原油吞吐量首次突破5500万吨,比2016年增长21%,大宗散货运输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国沿海港口吞吐量排名比2016年上升2个位次,位列第七。

陆海联动,开发腹地。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内外贸集装箱航线达到40条,其中外贸航线及内支线7条;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省内外班列达到14条,沿瓦日、新菏兖日布局15大无水港,铁路集装箱超过30万标箱,比2016年增长4倍,“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枢纽作用更加突出。

“拉长”“加粗”集装箱运输“大链条”。升级硬件设施,2017年以来新增8台岸桥、50万平米堆场、200万标箱吞吐能力,积极为集装箱发展腾挪空间;大力开展“散加集”,主动联合散货单位,南下、西进摸排煤焦、矿石等散改集货源,打造散改集作业“通票”,“散加集”业务同比增长60%。

此外,以创新为驱动,日照港不断增强港口智慧化水平。过去数年中,日照港坚持创新发展,谋划推出一系列改革新举措,持续释放港口发展潜力:建成集装箱自动化堆场(一期),收发箱效率提升50%以上,年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开创木材、集装箱智能理货新模式,理货员告别“风吹日晒、眼数手算”的工作状态;全面升级集疏运系统,一张射频卡完成进港、装车、检斤等作业流程;与阿里巴巴、华为签署合作备忘录,在阿里云、5G网络建设、信息化设备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启动“日照港数据治理及大数据平台”项目,为深入挖掘大数据资源提供支撑。

展望未来,2020年是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关键之年。蔡中堂表示,日照港将勇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崇高使命,力争到2025年吞吐量达到6亿吨,集装箱达到600万标箱,成为“一带一路”综合性枢纽港,全球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中转基地,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朝着“港通四海、陆连八方、口碑天下、辉映全球”的发展愿景奋力迈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