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去规模化:好机会还是坏机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去规模化:好机会还是坏机会?

当能源业和运输业的去规模化潮流叠加起来,就有助于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环保革命。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

作者:(美)赫曼特·塔内佳、凯文·梅尼

译者:杨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能源行业正在迎来一轮去规模化浪潮。按照业界专家的乐观估计,现有的电网企业将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平台企业,帮助解决分散的太阳能、风能发电进行联网传输和存储等关键技术的企业也将成长为“独角兽”甚至业界巨头;而在一些自然环境、能源需求存在特殊性的区域,不排除借助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出的、具有高度创新活力、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小型电网、发电公司的长期存在。这些企业都能从减少大气中碳排放量的全球大势中把握机遇,让清洁能源更快替代化石能源而降低环境成本的同时,赢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电力行业高度规模化,获得事实上的法定垄断地位,还要受到各种法规约束和严密监管,所以领头企业往往缺乏创新动力,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固定收益模式。

交通运输业也在迎来类似的去规模化潮流。共享汽车的本质仍是付费租车,却真正意义上改变了私人汽车的使用方式。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大量的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而除了少数车辆属于营运性的公交车辆、的士车辆、定点载客巴士,多数车辆属于个人所有。道路、撤离在多数情况下都处于闲置。很显然,规模化的交通运输业也没有动力,也找不到合理的方法来破解道路拥堵、出行成本高昂、高峰时段难以满足客运需求等办法。

共享汽车在没有被纳入新能源供给的体系之前,饱受诟病,除了共享汽车平台设法推卸对于司机和乘客的安全保障责任以外,最集中的批评就在于这一新模式并不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反而让许多原本可能在非高峰时段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乘客也选择了打车出行,加剧了道路拥堵和尾气排放。

当能源业和运输业的去规模化潮流叠加起来,就有助于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环保革命。近年致力于宣导先进能源经济、去规模化的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风险投资公司通用催化风投的董事总经理赫曼特·塔内佳在其所著的《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一书中为读者勾勒了这样一种商业、环保革命袭来后将为城市、用户呈现的新图景:

“越来越多的住宅和建筑物的屋顶上将安装廉价且超高效的太阳能电板,其地下室或车库将安装高功率电池……电网的运营模式会更像互联网:任何人都能在亿贝式的市场中买卖电力。用电者对于电力的来源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与之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将由电力驱动,且变成了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家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能够为家庭电动汽车充电,因而人们能够自给所需的大部分清洁能源”。这种情况下,原有以煤炭、天然气和燃油发电的部分电厂将被关闭;石油在能源链中的重要性将不断下降;加油站将逐次变成电动汽车充电站;世界的碳排放量终将下降到合理水平。

尽管《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这本书对能源业、运输业在技术革新和推广进程中加速去规模化进程的前景表示乐观,但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乐观前景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物联网技术的成熟、覆盖普遍的基础上,还需要更为安全、便捷、可靠的电池技术。并且,书作者也承认,改造现有电网的工程量和成本相当高昂,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需冲破监管部门、行业利益集团可能对去规模化进程所设置的障碍。

另外,尽管能源业、运输业交叠去规模化可谓大势所趋,但由于关键环节的技术发育、迭代发展的进度不一,再加上投资界、社会公众对于智能电网、物联网、共享汽车等技术和商业创新的前景的信心呈现周期性变化,所以这将不可避免造成这一进程中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商业创新(以及国家投资实验),却也会上演很多商业和技术的错误实验。市场、资本和主管部门都应对此报以足够的耐心。

并且,正如之前几年面市的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电池容量不足、充电速度过慢而导致车辆的实用性不足,给购买者带来了不佳的使用体验——他们因此成为了技术和商业革命进程中的试错成本承担者。主管部门理应敦促能源业、运输业去规模化创新企业与保险业企业合作,为新产品的第一批“吃螃蟹者”提供必要的利益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赫曼特·塔内佳本人长期以来坚持去规模化的投资哲学,因而较早选择了一些突破性公司,包括色拉布(Snapchat)、爱彼迎(Airbnb)、诚实公司(The Honest Company)等,大获成功。在他看来,20世纪晚期以来,有利于去规模化商业、技术潮流出现的基础设施,包括州际高速公路系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服务、社交网络,构建起了相应的发展平台。20世纪90年代,强势的垂直一体化公司崛起,但各家巨头之间也出现了显著的机会空隙,这就是去规模化的雏形——大公司可以将部分职能、流程甚至完整的部门、产品悉数外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外包,这给了中小企业以发展的机会。而公共部门和大公司运用新技术打造的平台越多,通过其平台完成某些工作或任务的成本就越低。

《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书中历数了能源业和运输业,医疗、教育、金融、媒体、消费产品等不同行业、产业的去规模化进程,并展望了各行业前景。有意思的是,在能源业和运输业之外,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去规模化,也在经历与能源业、运输业“蝶变”过程中类似的阵痛:

——廉价、安全、可以兼顾隐私保护和应用便利的新技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诞生;

——目前的新技术的社会接受程度不高且存在较为突出的应用问题;

——第一批“吃螃蟹者”(新技术的头几批投资者、产品使用者)承担了创新试错的代价而其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障……

除此之外,去规模化经济会造成员工(劳动者)陷入更为脆弱的劳动关系,而自动化技术、AI技术在各领域的技术就目前而言所减少的人类就业岗位远远多于新增岗位。《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书作者还认为,苹果、谷歌、亚马逊等技术巨头作为多平台的供给者,也有可能走向垄断独大、限制竞争。

但要解决这些(可能出现,可能加剧的)问题,显然不能仅仅寄望于技术巨头的道德自觉或道德反省,改进并强化政府监管,增强消费者、用户、员工、临时合作者等角色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这些恰恰是《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这本书的书作者强烈反感,并在书中始终致力于回避讨论的内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去规模化:好机会还是坏机会?

当能源业和运输业的去规模化潮流叠加起来,就有助于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环保革命。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

作者:(美)赫曼特·塔内佳、凯文·梅尼

译者:杨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能源行业正在迎来一轮去规模化浪潮。按照业界专家的乐观估计,现有的电网企业将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平台企业,帮助解决分散的太阳能、风能发电进行联网传输和存储等关键技术的企业也将成长为“独角兽”甚至业界巨头;而在一些自然环境、能源需求存在特殊性的区域,不排除借助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涌现出的、具有高度创新活力、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小型电网、发电公司的长期存在。这些企业都能从减少大气中碳排放量的全球大势中把握机遇,让清洁能源更快替代化石能源而降低环境成本的同时,赢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但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电力行业高度规模化,获得事实上的法定垄断地位,还要受到各种法规约束和严密监管,所以领头企业往往缺乏创新动力,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固定收益模式。

交通运输业也在迎来类似的去规模化潮流。共享汽车的本质仍是付费租车,却真正意义上改变了私人汽车的使用方式。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大量的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而除了少数车辆属于营运性的公交车辆、的士车辆、定点载客巴士,多数车辆属于个人所有。道路、撤离在多数情况下都处于闲置。很显然,规模化的交通运输业也没有动力,也找不到合理的方法来破解道路拥堵、出行成本高昂、高峰时段难以满足客运需求等办法。

共享汽车在没有被纳入新能源供给的体系之前,饱受诟病,除了共享汽车平台设法推卸对于司机和乘客的安全保障责任以外,最集中的批评就在于这一新模式并不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反而让许多原本可能在非高峰时段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乘客也选择了打车出行,加剧了道路拥堵和尾气排放。

当能源业和运输业的去规模化潮流叠加起来,就有助于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环保革命。近年致力于宣导先进能源经济、去规模化的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风险投资公司通用催化风投的董事总经理赫曼特·塔内佳在其所著的《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一书中为读者勾勒了这样一种商业、环保革命袭来后将为城市、用户呈现的新图景:

“越来越多的住宅和建筑物的屋顶上将安装廉价且超高效的太阳能电板,其地下室或车库将安装高功率电池……电网的运营模式会更像互联网:任何人都能在亿贝式的市场中买卖电力。用电者对于电力的来源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与之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将由电力驱动,且变成了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家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能够为家庭电动汽车充电,因而人们能够自给所需的大部分清洁能源”。这种情况下,原有以煤炭、天然气和燃油发电的部分电厂将被关闭;石油在能源链中的重要性将不断下降;加油站将逐次变成电动汽车充电站;世界的碳排放量终将下降到合理水平。

尽管《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这本书对能源业、运输业在技术革新和推广进程中加速去规模化进程的前景表示乐观,但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乐观前景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物联网技术的成熟、覆盖普遍的基础上,还需要更为安全、便捷、可靠的电池技术。并且,书作者也承认,改造现有电网的工程量和成本相当高昂,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需冲破监管部门、行业利益集团可能对去规模化进程所设置的障碍。

另外,尽管能源业、运输业交叠去规模化可谓大势所趋,但由于关键环节的技术发育、迭代发展的进度不一,再加上投资界、社会公众对于智能电网、物联网、共享汽车等技术和商业创新的前景的信心呈现周期性变化,所以这将不可避免造成这一进程中可能出现革命性的商业创新(以及国家投资实验),却也会上演很多商业和技术的错误实验。市场、资本和主管部门都应对此报以足够的耐心。

并且,正如之前几年面市的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电池容量不足、充电速度过慢而导致车辆的实用性不足,给购买者带来了不佳的使用体验——他们因此成为了技术和商业革命进程中的试错成本承担者。主管部门理应敦促能源业、运输业去规模化创新企业与保险业企业合作,为新产品的第一批“吃螃蟹者”提供必要的利益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赫曼特·塔内佳本人长期以来坚持去规模化的投资哲学,因而较早选择了一些突破性公司,包括色拉布(Snapchat)、爱彼迎(Airbnb)、诚实公司(The Honest Company)等,大获成功。在他看来,20世纪晚期以来,有利于去规模化商业、技术潮流出现的基础设施,包括州际高速公路系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服务、社交网络,构建起了相应的发展平台。20世纪90年代,强势的垂直一体化公司崛起,但各家巨头之间也出现了显著的机会空隙,这就是去规模化的雏形——大公司可以将部分职能、流程甚至完整的部门、产品悉数外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外包,这给了中小企业以发展的机会。而公共部门和大公司运用新技术打造的平台越多,通过其平台完成某些工作或任务的成本就越低。

《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书中历数了能源业和运输业,医疗、教育、金融、媒体、消费产品等不同行业、产业的去规模化进程,并展望了各行业前景。有意思的是,在能源业和运输业之外,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去规模化,也在经历与能源业、运输业“蝶变”过程中类似的阵痛:

——廉价、安全、可以兼顾隐私保护和应用便利的新技术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诞生;

——目前的新技术的社会接受程度不高且存在较为突出的应用问题;

——第一批“吃螃蟹者”(新技术的头几批投资者、产品使用者)承担了创新试错的代价而其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障……

除此之外,去规模化经济会造成员工(劳动者)陷入更为脆弱的劳动关系,而自动化技术、AI技术在各领域的技术就目前而言所减少的人类就业岗位远远多于新增岗位。《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书作者还认为,苹果、谷歌、亚马逊等技术巨头作为多平台的供给者,也有可能走向垄断独大、限制竞争。

但要解决这些(可能出现,可能加剧的)问题,显然不能仅仅寄望于技术巨头的道德自觉或道德反省,改进并强化政府监管,增强消费者、用户、员工、临时合作者等角色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这些恰恰是《去规模化:小经济的大机会》这本书的书作者强烈反感,并在书中始终致力于回避讨论的内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