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贲财经
在一个行业做到极致了,就没有人能取代。而这个行业被时代淘汰时,要果断转型。目前中国的老干妈已经在第一个阶级,已经做到行业的极致,没人能够取代。
东京商工调查公司近期发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有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而企业长寿的秘诀就是诚信和不上市。
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多的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归纳起来,根本的因素,也就是“百年企业共同基因”有三个:
第一,只做本业以及与本业相关的事业,不搞盲目扩张,不跟风,不瞧别人的锅;
第二,备战备荒,存足钱粮,不轻易借钱,不随便融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以自有资金为主,滚动发展;
第三,不以上市为追求,以传承发展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控企业的经营权。
这三个基因,源自匠人精神,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匠人。
成功源于专注
知名驻日观察家徐静波认为,日本企业能够发展百年以上,是因为这些企业极端专注,把行业做好,有利润就储存起来,它只关注本行,不盲目投资。它把许多利润存下来以后,有了现金支撑就安全多了,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什么金融危机、泡沫经济崩溃,企业都可以支撑三五年。并且这些企业不上市,也不接受银行贷款,就是为了能够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不受发展和其他欲望的诱惑。
这是不是和老干妈很像?日本有一家最大的商业调查公司,叫“帝国数据库”,他们调查的数据,到今年8月为止,日本百年以上企业是34944家,其中千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这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据。
老干妈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8块钱一瓶的辣酱,每天卖出130万瓶;一年用1.3万吨辣椒,1.7万吨大豆;销售额45亿,15年间产值更是增长了74倍。,“老干妈”塑造成世界知名品牌。
1989年,42岁的陶华碧自己捡砖头、搭棚子,在贵阳到龙洞堡的一条街边卖起了凉粉,取名“实惠餐厅”。相较凉粉,作为佐料的辣酱更受欢迎。
1994年贵阳龙垌堡环城公路落成,龙洞堡占据了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一时间来往的大货车多了起来,他们成了主要客户群体。临行前,司机们都会捎上点陶华碧自制的辣椒酱,奔赴全国各地。
1996年,“老干妈”正式创立,专业卖辣酱,老干妈凭借着“货真价实”迅速崛起。
广州是“老干妈”最先爆发的区域市场,而后逐步扩张到全国。这与一般企业经过市场分析选择区域战略根据地不同,“老干妈”是通过自然选择,首先爆发在广州市场。
“老干妈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产力的大移动离不开关系”,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大白新闻解释,广东作为人口流动大省,饮食比较清淡,来此打工的人饮食上会有所差异。
老干妈崛起之时,正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高峰期。据统计,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广西、重庆、贵州等中西部省份。2002这一年,这9个省份的跨省流动就业劳动力之和占全国总量的81%。
老干妈目前在国内的产品价格大都在8元至12元浮动。主流产品老干妈280g风味豆豉的价格是8.9元,其他主要产品,价格也集中在其上下区间浮动。
在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上,老干妈有着其他品牌难以超越的优势。其他品牌也只能选择价格避让,比如,李锦记340g风味豆豉酱定价在19元左右,小康牛肉酱175g定价在8元左右,要么总价高,要么性价比低,都难与老干妈抗衡。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低于这个价格,会面临没有利润的风险,而佐餐类的产品,价格过高会面临又会没有市场的风险。长久以来,老干妈的价格没有很大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其他产品也难以短时间内与之抗衡。
从产品和业务布局来看,老干妈的商业模式极其简单——产品十分聚焦、拥有较高的客户忠诚度,“老干妈”的成功更重要是产品本身。“老干妈”卖了多年,味道都始终如一,老干妈的包装也是一如既往,将品牌实现符号化。
2017年2月9日,《贵州日报》报道称,老干妈2016年度销售额已突破45亿元,20年间产值增长超过600倍,近3年缴税20.62亿元,20年来纳税额增长了150倍。同期年纳税额7.55亿元,排名贵州民营企业100强第二位。
一路走来,从一介农民到一代民族企业家,陶华碧将老干妈推上了辣椒酱行业领头羊的位置,在国内外市场都十分畅销。
特别的经营模式
陶华碧曾说:“我没有跟国家贷过款,贴息贷款我都不要。政府很早以前就提出要扶持,我不要,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踏踏实实做,不欠别人一分钱,这样才能持久。我不但不欠政府一分钱,也不欠员工一分钱,拖欠一分钱我都睡不着觉。和代理商、供货商之间也互不欠账,我不欠你的,你也别欠我的。”
老干妈作为典型的家族式企业,股权结构也十分单一。在2014年6月之前,老干妈的股权结构十分单一,其中,陶华碧占1%的比例,其长子李贵山持有49%,次子李辉持股50%。此后陶华碧股份转让给次子,业界称老干妈进入“后陶华碧时代”。
此外,老干妈多年来一直坚持“不上市”,发展过程中几无外部资本加持。陶华碧曾经提出“上市圈钱论”,引来议论纷纷。在她看来,“一上市,就可能倾家荡产。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了,我来还债,我才不干呢。”
有资料显示,企业的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
中外长寿企业共同特质和基因时发现一个规律:聚焦和专注就是生产力。一段时间以来,只要稍有点规模的企业,都在雄赳赳、气昂昂的忙于上市、忙于资本运作,好像上市就是企业的救世主,只要能融到钱、圈到钱,企业经营中的所有问题和困惑都能一了百了似的,情况真这么容易吗?
神户大学经营学研究科教授加护野忠男认为,长寿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的长寿企业大多是非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对企业的长期生存来说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容易进行浪费投资和轻率扩张业务等,不上市更能慎重地运用资金。
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的企业寿命不长,还有的等到上了一定规模,就想方设法挤进上市的班车,那时钱多了、诱惑多了,于是控制不住的欲望就会促使他们轻率决策、轻率并购、盲目投资、四处出击,盲目和非理性的行为最终酿成了一幕幕企业经营不善的悲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