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行走内外,看体育建筑当下与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行走内外,看体育建筑当下与未来

如果说美术馆是静的山,那么体育建筑更像动的海。

文|建筑档案

LINK蔺科设计集团首席执行官商宏

体育建筑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建筑,虽然赛时人在其中发生行为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我认为它存在的意义是可以延续下去的,我们需要让体育建筑成为日常状态,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建筑拥有温度与生命感的过程,这需要建筑师介入其中去参与。

在我眼中,体育建筑就像由“壳、皮、核”三部分组成的果实。“壳”代表着建筑的硬件部分,是一种外化印象的表现,而“皮”是附着在“壳”上的赛时需求设施,是体育建筑赛时最耀眼时刻的象征,而“核”是最重要的后期运营部分,它代表着建筑生命的延续。从这三部分可以看出体育建筑生命的三个维度。

建筑不是用来远观的,而应该是持续性与人交流的

当我们站在城市中面对某一个建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外表、造型会对人产生一种吸引力,但真正懂设计的人会深入研究布局、空间的组合关系。建筑需要贴近人,与人产生交流,这是公共建筑最基本的素质,这一点也是建筑与纯粹的艺术不一样的地方,艺术可以飘在天上,让人远观,看不懂也没关系,而建筑需要落地实施并让其他人去使用。

体育建筑首先对人产生印象的也是外化形象,也就是第一维度“壳”的部分,这表现在室内外空间及其设备设施等物理属性。包括场地看台、功能房间、结构体系、机电系统、室内装饰等外化界面的展现。

水立方夜景

湖州吴兴区文体中心外景

作为公共建筑,其建立需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和城市的视角做观察,让建筑的“壳”融于周围建筑的氛围当中。不同的建筑师视角很不一样,同时需要建筑师具备一个整合复杂专业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对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并把控好细节。

湖州吴兴区文体中心

体育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规模和尺度有着巨大的差异,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高大复杂的建筑类别。这就像画一幅写意山水,它跟工笔花鸟的手法完全不一样,下笔之处需要有更整体的大概念。然而并不是说体育建筑就不需要用工笔的思路去推敲细节,而是在大写意的框架之下,在适当的地方体现细节品味出来。

惠州奥体中心

“活”的空间与“活”的信息,促使我们更多去考虑 去平衡人的需求

体育建筑的“皮”应用于特定的赛时功能使用场景,但又因为这部分是应赛事需求而产生的,大部分是临时设施,赛后基本移除,因此我们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临时“附着”在“壳”上的“皮”。

“皮”的另外一层非物理空间上的含义,则是赛时的运行计划组织,所有的赛时空间、房间、物资计划等,均需要与运行计划保持完整一致,让空间、时间、物资、政策等各方面要素全部整合在一起,确保高效的运行组织实施。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这是很多建筑师或设计公司基本不会去考虑的领域,或者说不会主动去考虑的领域。从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场馆的赛时运行设计开始,到后来继续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再到不久前结束的武汉军运会,我们不停通过赛时项目的实际运行去体验这层“皮”的存在意义,重新思考除了建筑设计本身,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体育建筑的赛时使用功能效率。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师,而是以运行组织方的角色介入其中,与各相关业务部门讨论外围交通、安保、赛时功能需求清单、流线精细组织、空间落位、机电条件、家具物资计划、专业系统设施、甚至服务标准,并在赛时通过访谈获得一线使用者的反馈意见。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去思考建筑设计,但是可能并不习惯每天一大屋子人开会讨论一些组织计划的细枝末节甚至吵吵闹闹。然而这就是体育比赛的组织过程,没有最完美的运行计划,也没有最终的赢家,只有不断地平衡再平衡,最终无限接近那个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直到闭幕式火炬徐徐熄灭,大家舒心一笑。其实,这一点与建筑设计又何其相似,提出一个矛盾问题,然后平衡所有因素去解决问题。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十年间,我们对体育建筑的思路和关注点逐渐发展和变化,那就是体育建筑赛时光辉闪耀的短暂时刻终将结束,一定要有人的行为或活动的植入才是它生命力的持续体现。

体育建筑在不同时期的身份变化,使得我们从关注建筑设计的“壳”到赛时运行的“皮”,再次回到体现建筑运营生命力的“核”。

注重运营内“核”,才能使体育建筑走得更远

伴随城市的发展,很多城市空间都存在众多的大体量体育建筑,而在以往很长时期,体育建筑大部分时间是不与人亲近的,它只在需要的时候高光闪耀,然后转身离开人们的视野。

体育建筑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按照规范界定出来的,不同时代人对体育需求是不同的,这是使体育建筑“活”起来的过程,也涉及到了第三维度“核”的部分。更具体一点就是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的非赛时期间的多功能综合性运营。这是体育建筑最为核心的“生命阶段”,它可以使体育建筑具有持久生命力。

怀柔体育中心

运营,是这个阶段的核心词。体育设施物业因其投资规模、建筑空间、消费群体和消费行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或文旅物业差别很大,运营难度高,投资回报也相对会慢。针对这类高度依赖运营的物业,单纯靠建筑师显然不能完全设计好这个“核”来。

在前期的场馆设计阶段,我们与专业的体育运营团队一同讨论业态定位、空间设备预留、并提出运营方案,以此去引导出一个基本符合运营思路的建筑设计,同时再将我们赛时需求的那层“皮”的经验附着上去校核,兼顾到场馆的赛时和非赛事转换,使其成为一个“壳、皮、核”三者合一的高效体育建筑。

北京南海子体育公园

此外,我们将视线从基础建设投资巨大的场馆放眼到更加灵活的室外体育空间,思考如何高效地将一块闲置的土地打造为城市的运动公园,以及在运动主题公园中如何植入有效的商业运营业态,或者将适当的场馆建设与户外体育公园和主题乐园相结合起来,这时候,设计团队中又会融合进景观公园设计、运动设施与运动装置设计进来。一个从单纯的室内场馆走向更广阔灵活的运动场所时代即将到来。

杭州湾体育公园

为了再进一步去接近体验体育比赛,我们从设计服务再一步衍生到产品服务,联合中交集团和摩盒科技公司,一同研发可持续的赛事临时设施,通过模块化设计,契合多变的使用需求。临时设施不再是一次性设施,而是与商业、旅游相结合的循环利用,助力体育赛事更温暖,更轻便,更舒适,更绿色。

摩盒科技

不论大小,赛时还是赛后,具有完整生命力的体育建筑才有温度

从2008年到2022年,国内的体育建筑思路一直发生着变化。冬奥会在北京的新建场馆只有一个国家速滑馆,其他的都用既有场馆改建。这典型的思路变化代表着体育建筑的理性思考,也是战略上的一种转移和决策。以前大家可能更关注宏观层面,追求建筑的外观宏大、雄伟,往后大家会越来越关注比较细节,在不同的空间中寻找不同的释放方式,让人通过空间介质与建筑交流,使体育建筑里面的设施构建可持续利用,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只有这样,体育建筑才是完整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建筑。

如果说美术馆是静的山,那么体育建筑更像动的海。热烈奔放、包容万千,给运动员更大的舞台,给人更多的交往,让所有人沉浸其中。

本文图片由LINK设计集团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行走内外,看体育建筑当下与未来

如果说美术馆是静的山,那么体育建筑更像动的海。

文|建筑档案

LINK蔺科设计集团首席执行官商宏

体育建筑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建筑,虽然赛时人在其中发生行为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我认为它存在的意义是可以延续下去的,我们需要让体育建筑成为日常状态,参与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让建筑拥有温度与生命感的过程,这需要建筑师介入其中去参与。

在我眼中,体育建筑就像由“壳、皮、核”三部分组成的果实。“壳”代表着建筑的硬件部分,是一种外化印象的表现,而“皮”是附着在“壳”上的赛时需求设施,是体育建筑赛时最耀眼时刻的象征,而“核”是最重要的后期运营部分,它代表着建筑生命的延续。从这三部分可以看出体育建筑生命的三个维度。

建筑不是用来远观的,而应该是持续性与人交流的

当我们站在城市中面对某一个建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外表、造型会对人产生一种吸引力,但真正懂设计的人会深入研究布局、空间的组合关系。建筑需要贴近人,与人产生交流,这是公共建筑最基本的素质,这一点也是建筑与纯粹的艺术不一样的地方,艺术可以飘在天上,让人远观,看不懂也没关系,而建筑需要落地实施并让其他人去使用。

体育建筑首先对人产生印象的也是外化形象,也就是第一维度“壳”的部分,这表现在室内外空间及其设备设施等物理属性。包括场地看台、功能房间、结构体系、机电系统、室内装饰等外化界面的展现。

水立方夜景

湖州吴兴区文体中心外景

作为公共建筑,其建立需要立足于社会、生活和城市的视角做观察,让建筑的“壳”融于周围建筑的氛围当中。不同的建筑师视角很不一样,同时需要建筑师具备一个整合复杂专业系统的工程技术能力,对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并把控好细节。

湖州吴兴区文体中心

体育建筑与其他类型的建筑规模和尺度有着巨大的差异,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高大复杂的建筑类别。这就像画一幅写意山水,它跟工笔花鸟的手法完全不一样,下笔之处需要有更整体的大概念。然而并不是说体育建筑就不需要用工笔的思路去推敲细节,而是在大写意的框架之下,在适当的地方体现细节品味出来。

惠州奥体中心

“活”的空间与“活”的信息,促使我们更多去考虑 去平衡人的需求

体育建筑的“皮”应用于特定的赛时功能使用场景,但又因为这部分是应赛事需求而产生的,大部分是临时设施,赛后基本移除,因此我们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临时“附着”在“壳”上的“皮”。

“皮”的另外一层非物理空间上的含义,则是赛时的运行计划组织,所有的赛时空间、房间、物资计划等,均需要与运行计划保持完整一致,让空间、时间、物资、政策等各方面要素全部整合在一起,确保高效的运行组织实施。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这是很多建筑师或设计公司基本不会去考虑的领域,或者说不会主动去考虑的领域。从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场馆的赛时运行设计开始,到后来继续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再到不久前结束的武汉军运会,我们不停通过赛时项目的实际运行去体验这层“皮”的存在意义,重新思考除了建筑设计本身,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体育建筑的赛时使用功能效率。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师,而是以运行组织方的角色介入其中,与各相关业务部门讨论外围交通、安保、赛时功能需求清单、流线精细组织、空间落位、机电条件、家具物资计划、专业系统设施、甚至服务标准,并在赛时通过访谈获得一线使用者的反馈意见。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因为我们习惯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去思考建筑设计,但是可能并不习惯每天一大屋子人开会讨论一些组织计划的细枝末节甚至吵吵闹闹。然而这就是体育比赛的组织过程,没有最完美的运行计划,也没有最终的赢家,只有不断地平衡再平衡,最终无限接近那个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直到闭幕式火炬徐徐熄灭,大家舒心一笑。其实,这一点与建筑设计又何其相似,提出一个矛盾问题,然后平衡所有因素去解决问题。

武汉军运会主媒体中心

十年间,我们对体育建筑的思路和关注点逐渐发展和变化,那就是体育建筑赛时光辉闪耀的短暂时刻终将结束,一定要有人的行为或活动的植入才是它生命力的持续体现。

体育建筑在不同时期的身份变化,使得我们从关注建筑设计的“壳”到赛时运行的“皮”,再次回到体现建筑运营生命力的“核”。

注重运营内“核”,才能使体育建筑走得更远

伴随城市的发展,很多城市空间都存在众多的大体量体育建筑,而在以往很长时期,体育建筑大部分时间是不与人亲近的,它只在需要的时候高光闪耀,然后转身离开人们的视野。

体育建筑不是空谈出来的,也不是按照规范界定出来的,不同时代人对体育需求是不同的,这是使体育建筑“活”起来的过程,也涉及到了第三维度“核”的部分。更具体一点就是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的非赛时期间的多功能综合性运营。这是体育建筑最为核心的“生命阶段”,它可以使体育建筑具有持久生命力。

怀柔体育中心

运营,是这个阶段的核心词。体育设施物业因其投资规模、建筑空间、消费群体和消费行为与其他类型的商业或文旅物业差别很大,运营难度高,投资回报也相对会慢。针对这类高度依赖运营的物业,单纯靠建筑师显然不能完全设计好这个“核”来。

在前期的场馆设计阶段,我们与专业的体育运营团队一同讨论业态定位、空间设备预留、并提出运营方案,以此去引导出一个基本符合运营思路的建筑设计,同时再将我们赛时需求的那层“皮”的经验附着上去校核,兼顾到场馆的赛时和非赛事转换,使其成为一个“壳、皮、核”三者合一的高效体育建筑。

北京南海子体育公园

此外,我们将视线从基础建设投资巨大的场馆放眼到更加灵活的室外体育空间,思考如何高效地将一块闲置的土地打造为城市的运动公园,以及在运动主题公园中如何植入有效的商业运营业态,或者将适当的场馆建设与户外体育公园和主题乐园相结合起来,这时候,设计团队中又会融合进景观公园设计、运动设施与运动装置设计进来。一个从单纯的室内场馆走向更广阔灵活的运动场所时代即将到来。

杭州湾体育公园

为了再进一步去接近体验体育比赛,我们从设计服务再一步衍生到产品服务,联合中交集团和摩盒科技公司,一同研发可持续的赛事临时设施,通过模块化设计,契合多变的使用需求。临时设施不再是一次性设施,而是与商业、旅游相结合的循环利用,助力体育赛事更温暖,更轻便,更舒适,更绿色。

摩盒科技

不论大小,赛时还是赛后,具有完整生命力的体育建筑才有温度

从2008年到2022年,国内的体育建筑思路一直发生着变化。冬奥会在北京的新建场馆只有一个国家速滑馆,其他的都用既有场馆改建。这典型的思路变化代表着体育建筑的理性思考,也是战略上的一种转移和决策。以前大家可能更关注宏观层面,追求建筑的外观宏大、雄伟,往后大家会越来越关注比较细节,在不同的空间中寻找不同的释放方式,让人通过空间介质与建筑交流,使体育建筑里面的设施构建可持续利用,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只有这样,体育建筑才是完整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建筑。

如果说美术馆是静的山,那么体育建筑更像动的海。热烈奔放、包容万千,给运动员更大的舞台,给人更多的交往,让所有人沉浸其中。

本文图片由LINK设计集团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