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回望氢能产业2019:超2000亿资本入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回望氢能产业2019:超2000亿资本入局

氢能产业中游储运领域在2019年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文|一号新能源 深山

2019年的氢能产业风光无限。

从一开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开始,到年末全国如春笋般崛起的氢能产业园,无不彰显着这一初生产业的蓬勃生机。

在过去的一年中,氢能产业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行业历经一年的发展又有了哪些新的突破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01、利好政策频发

年内,氢能产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各地区利好政策层出不穷。

粗略统计,全国约有近百项与氢能产业有关的政策在2019年问世,其中地方性政策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约40个地方先后发布了氢能规划或指导意见。

其中,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政策优势明显,未来有望引领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

政策的密集出台,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推上了快车道。根据各地发布的氢能规划,未来十年国内氢能产业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但由于产业尚属发展初期,国家层面的氢能鼓励措施多以新能源、环保政策等形式发布。众所期待的国家级氢能政策或将在2020年出台。

02、超2000亿资本入局

氢能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各路资本纷纷入局。

2019年以来,无论是国企、民企甚至外企都纷纷抢滩入局,大手笔地投资更是让氢能市场热闹非凡。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国内氢能投资超过2000亿元,尤其是二、三季度,氢能投资呈现出井喷态势,投资方向遍及氢能全产业链。

目前看来,近一半的资金投向了氢能产业园项目,这表明氢能产业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从投资主体来看,以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国家队”成为了氢能行业的一支劲旅,打通氢能全产业链。而以雄韬股份、氢璞创能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则注重核心技术攻关,力求以“智”取胜。

03、建成加氢站28座

自2019年年初“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及相关企业纷纷响应,加氢站建设提速明显。

据统计,年内,国内共新建成加氢站28座,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省地区,主要参与建设者有中国石化、上海舜华、富瑞氢能等企业。

其中,中国石化利用现有加油站改建的油氢电合建站成为年内加氢站行业的标杆。

目前,国内累计已建成61座加氢站(其中3座已经拆除),投入运营52座。根据各地公布的产业规划,在2020年,国内将有一大批加氢站拔地而起。

04、可再生能源制氢突破

2018年底,国家发布相关文件,提倡探索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转化为氢能等。这一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国内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

年内,在氢能上游领域,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项目逐渐落地。先后出现了沽源风电制氢综合利用项目、阳光电源山西光伏制氢项目、兰州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工程项目、吉林风能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等。

尽管项目还未进入实际运营阶段,但其带来的尝试和经验更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19年的预测,未来十年,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成本将比目前降低四成以上。届时,制氢领域甚至氢能行业将会有突破性地进展。

05、储运产业化滞后

氢能产业中游储运领域在2019年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与日本、美国、欧洲等先进的地区相比,我国氢能储运的产业化严重滞后,制约了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但储运环节技术壁垒高、资金投入大,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还将需要很长的时间。

当然,国内目前在35兆帕气态氢气储存、液氢罐车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接下来将重点攻关70兆帕气态储氢、固态储氢及长距离管道输氢等尖端技术。

06、氢能应用端十分活跃

说到下游,2019年,国内氢能应用领域颇受关注,最为火爆的便是交通领域。

在轨道交通应用上,氢能源客车、集卡车、货车、有轨电车等轮番登场,氢动力船舶、氢能火车的热点消息也层出不穷。

一年内,各地区推广的氢燃料电池车数量几乎相当于此前历年的总和。

除了交通领域外,2019年国内还出现了氢能炼钢、家用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等的初步尝试,氢能应用领域多点开花。

07、更加关注核心技术

历经一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初步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但其中面临的技术难关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2019年,在氢能产业一片红火之下,出现了不少关注核心技术、针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重点攻关的企业和机构,主要集中在膜电极、双极板、高压储氢瓶、增压机等领域。

亿华通发布了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零部件首次实现100%国产化;雄韬氢雄62kW氢燃料电堆进入测试阶段,100kW预计2020年可研发面世,大连化物所、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也不在膜电极领域展开了探索性研究。

回望前一个十年,很难想象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席卷全球,中国电力近50%的装机来自新能源;遥不可及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提前达成,中国引领全球交通电动化浪潮。背后支撑上述成就的是全产业链不断创新迭代实现了90%的成本下降。

事实上,除了雄韬股份,多家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参与氢能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某个环节重点布局。比如,富瑞特装控股子公司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主营高压储氢瓶、车载供氢系统和加氢站等氢能装备的设计、生产和批量化制造;贵研铂业的贵金属催化材料应用于氢燃料电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回望氢能产业2019:超2000亿资本入局

氢能产业中游储运领域在2019年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文|一号新能源 深山

2019年的氢能产业风光无限。

从一开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开始,到年末全国如春笋般崛起的氢能产业园,无不彰显着这一初生产业的蓬勃生机。

在过去的一年中,氢能产业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行业历经一年的发展又有了哪些新的突破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01、利好政策频发

年内,氢能产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各地区利好政策层出不穷。

粗略统计,全国约有近百项与氢能产业有关的政策在2019年问世,其中地方性政策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约40个地方先后发布了氢能规划或指导意见。

其中,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政策优势明显,未来有望引领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

政策的密集出台,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推上了快车道。根据各地发布的氢能规划,未来十年国内氢能产业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但由于产业尚属发展初期,国家层面的氢能鼓励措施多以新能源、环保政策等形式发布。众所期待的国家级氢能政策或将在2020年出台。

02、超2000亿资本入局

氢能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各路资本纷纷入局。

2019年以来,无论是国企、民企甚至外企都纷纷抢滩入局,大手笔地投资更是让氢能市场热闹非凡。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国内氢能投资超过2000亿元,尤其是二、三季度,氢能投资呈现出井喷态势,投资方向遍及氢能全产业链。

目前看来,近一半的资金投向了氢能产业园项目,这表明氢能产业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从投资主体来看,以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为代表的“国家队”成为了氢能行业的一支劲旅,打通氢能全产业链。而以雄韬股份、氢璞创能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则注重核心技术攻关,力求以“智”取胜。

03、建成加氢站28座

自2019年年初“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及相关企业纷纷响应,加氢站建设提速明显。

据统计,年内,国内共新建成加氢站28座,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省地区,主要参与建设者有中国石化、上海舜华、富瑞氢能等企业。

其中,中国石化利用现有加油站改建的油氢电合建站成为年内加氢站行业的标杆。

目前,国内累计已建成61座加氢站(其中3座已经拆除),投入运营52座。根据各地公布的产业规划,在2020年,国内将有一大批加氢站拔地而起。

04、可再生能源制氢突破

2018年底,国家发布相关文件,提倡探索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转化为氢能等。这一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国内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

年内,在氢能上游领域,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项目逐渐落地。先后出现了沽源风电制氢综合利用项目、阳光电源山西光伏制氢项目、兰州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工程项目、吉林风能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等。

尽管项目还未进入实际运营阶段,但其带来的尝试和经验更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19年的预测,未来十年,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成本将比目前降低四成以上。届时,制氢领域甚至氢能行业将会有突破性地进展。

05、储运产业化滞后

氢能产业中游储运领域在2019年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与日本、美国、欧洲等先进的地区相比,我国氢能储运的产业化严重滞后,制约了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但储运环节技术壁垒高、资金投入大,想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还将需要很长的时间。

当然,国内目前在35兆帕气态氢气储存、液氢罐车运输等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接下来将重点攻关70兆帕气态储氢、固态储氢及长距离管道输氢等尖端技术。

06、氢能应用端十分活跃

说到下游,2019年,国内氢能应用领域颇受关注,最为火爆的便是交通领域。

在轨道交通应用上,氢能源客车、集卡车、货车、有轨电车等轮番登场,氢动力船舶、氢能火车的热点消息也层出不穷。

一年内,各地区推广的氢燃料电池车数量几乎相当于此前历年的总和。

除了交通领域外,2019年国内还出现了氢能炼钢、家用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等的初步尝试,氢能应用领域多点开花。

07、更加关注核心技术

历经一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初步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但其中面临的技术难关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2019年,在氢能产业一片红火之下,出现了不少关注核心技术、针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重点攻关的企业和机构,主要集中在膜电极、双极板、高压储氢瓶、增压机等领域。

亿华通发布了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零部件首次实现100%国产化;雄韬氢雄62kW氢燃料电堆进入测试阶段,100kW预计2020年可研发面世,大连化物所、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也不在膜电极领域展开了探索性研究。

回望前一个十年,很难想象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席卷全球,中国电力近50%的装机来自新能源;遥不可及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提前达成,中国引领全球交通电动化浪潮。背后支撑上述成就的是全产业链不断创新迭代实现了90%的成本下降。

事实上,除了雄韬股份,多家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参与氢能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某个环节重点布局。比如,富瑞特装控股子公司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主营高压储氢瓶、车载供氢系统和加氢站等氢能装备的设计、生产和批量化制造;贵研铂业的贵金属催化材料应用于氢燃料电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