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多的谈判,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周一终于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下称TPP)。这是一项由美国政府主导的、旨在促进环太平洋地区国家经济往来的协议。
谈判各方此前就TPP协议的内容进行了长达5年多的谈判,并在过去一周就协议主要条款进行了激烈讨论。各方原计划周日宣布达成协议,但由于有关奶制品和新一代生物医药的技术细节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宣布时间几次被推迟。
签署TPP协议的12个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和越南,这些国家GDP总和占到了全球的40%。
TPP也是美国自1993年与加拿大和墨西哥达成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以来,与其他国家签署的一项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宣布美国将在TPP谈判中扮演主导角色。《纽约时报》文章说,TPP协议的达成也有望成为奥巴马任期内的一大功绩。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是向增长迅速的东亚地区倾斜,而TPP协议将成为这一外交政策的最大成就。
奥巴马在过去几天也在频繁与其他国家领导人接触,推动协议的达成。有观点认为,TPP协议是为了遏制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让美国而不是中国得以在太平洋地区设立商业标准。
TPP协议将在未来逐步取消数千项关税以及其他各种贸易壁垒,并将就企业知识产权问题建立统一的规则,在各个国家(包括越南)开放互联网,打击野生动物走私和环境破坏行为等。
不过,TPP协议还将要提交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华盛顿邮报》称,奥巴马的工作并没有就此结束。虽然今年春季他为推动谈判的顺利进行,获得了国会的贸易谈判“快速通道授权”,但国会可能要到明年年初才会最终批准该协议内容。
TPP在美国国内遭到了部分团体和人士的反对。周日上午,在谈判进行的酒店外,一小群抗议者打出了写着“#StopTPP!”(停止TPP)的标语,并高呼“TPP是企业的贪婪”等口号。TPP的反对者主要是劳工组织、环保组织和自由派民主党人。
TPP谈判时间表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SEP或P4),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
2005年6月3日,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四国敲定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之间彼此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优惠并加强合作。
2006年5月28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新西兰和新加坡生效,对文莱和智利的生效时间分别为2006年7月12日和11月8日。
2008年1月,美国同意就金融服务的贸易自由化加入P4谈判。9月22日,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Susan C. Schwab)宣布美国将成为首个就加入TPP与P4进行谈判的国家。11月,澳大利亚、越南和秘鲁也宣布愿意加入P4贸易区。
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1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Ron Kirk)通知国会说,总统奥巴马计划开始TPP谈判,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标准、拥有广泛基础的的地区性协议”。美国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谈判。自此TPSEP更名为TPP,开始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2010年3月15日,TPP首轮谈判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参与谈判的共有八个成员:美国、智利、秘鲁、越南、新加坡、新西兰、文莱和澳大利亚。
2010年10月,马来西亚宣布加入TPP谈判。
2012年6月,加拿大和墨西哥宣布将加入TPP谈判,并于10月正式加入谈判。
2013年7月23日,日本正式加入TPP谈判。
2010年3月到2013年8月,一共举行了19轮正式的TPP谈判。自那以后,谈判停止了正式的形式,而以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和部长级会议的形式取而代之并继续下去。
2013年年底泄露的一批文件草案显示,美国和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农业补贴和金融服务方面有强烈的分歧。
2015年6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会两院一致通过的贸易促进授权法案(TPA),以加快TPP谈判进程。
2013年9月到2015年9月,12个国家先后举行了20余次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和部长级会议。
2015年10月5日,12国达成TPP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