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才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我们人类的末日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才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我们人类的末日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核战争、奥斯维辛、天津、古书店、茶叶、颜色、宇航员……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

[英]内维尔·舒特 著  陈婉容 译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2

“这才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世界的一切都会按常持续,只是我们已不在其中罢了。我敢说少了我们,世界会相当美好。”《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核能武器在短短一个月摧毁了世界,北半球归于沉寂,辐射尘如同死神一般,慢慢飘向位于南方的澳洲。那些存活下来的人类,有的让自己不去意识家国已灭、家人去世的事实,投入新的恋情之中以告慰脆弱的心灵;有的在执行任务和与陪伴家人之间矛盾重重,难以抉择;有的则在记录下人类消失前的研究,心中还挂念着未圆的旧梦……在最后的这段日子里,地球残存的人类如何重新体会原本的日常生活?这本书虽是围绕核战余波展开,但其重心却在于大灾难之中人们如何生活、社会如何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正与我们当下每个人都席卷其中的这场疫病相似。

作者内维尔·舒特出生于英国,二战后移民澳大利亚,是一位航空工程师,也曾经参加过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后来在多种武器研发部研究开发秘密武器,他的这些经历也成为了小说的创作元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有生之年,他卖出了1500万册书,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晰,故事性强,主题涉及反战、爱情等。《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作为舒特最有名的小说之一,曾两度被拍成电影。虽然这本反乌托邦长篇作品创作于1957年,但《经济学人》评价称“半个世纪后阅读,依旧深深感动”。

《俗世奇人全本》

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01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颁奖词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回到传奇志异的小说传统,回到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于奇人异事中见出意趣情怀,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眷恋和感叹。精金碎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标志出小小说创作的‘绝句’境界”。冯骥才从1994年开始在《收获》上发表《市井人物》,到2000年补了几篇,正式命名为《俗世奇人》,到2015年,他又新写了18篇,成为《俗世奇人》(足本),也是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版本,该版本发行量超过了100万册。现在呈现在读者眼中的这本《俗世奇人全本》包括了他最新创作的内容,一共54篇。

在冯骥才眼中,天津“是中西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但是不较真”。他非常喜欢天津人的这种集体性格,总是把天津人的气质放到小说语言里,“写的时候经常笑,我喜欢写这样的小说,觉得写这种过瘾。”《俗世奇人全本》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风土人情,当时,这里是各色人等集中居住的地方,有达官贵人,有没落贵族,有老外,还有市井百姓,出现很多奇人异人,冯骥才利用“微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五十多个各种营生、各种行当、各种绝活的“俗世奇人”,充满生活的智慧与趣味。

《东京蠹余录》

尹敏志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1

尹敏志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出入东京的大小书店,并开始着手撰写日本世界最大的古书店街——东京千代田区神保町的书店史,文章先后发表在不同媒体上。在收入本书时,不少文章都进行了大幅修改,以13家古书店的创业时间为序排列,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一直到平成时代,写出了日本书店的历史和作者的经历。作者对一个半世纪里书店涉及的学者、作家、书商、政客的故事信手拈来,也写出了对中日学术交流的反思。

本书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破壳计划”非虚构组的获奖作品,该奖项支持青年创作者出版第一本书。在终选阶段,评委梁鸿认为,本书虽然文字魅力不足,但是“作者试图从日本古书的购买去探讨日本关于中国的研究以及研究衰败和发展的情况,兼具文献和知识考古两个层面”。读者在跟随作者梳理这段历史,感叹一本本古书历经劫难、流传至今的传奇的同时,也会受到作者淘书看书快乐心情的感染。读过此书,我们不禁感叹日本古书业的繁荣——截止2009年,日本还有一万四千多家古书店,仅东京都就有一千四百多家——或许也会由此生发出支持严酷生态中存活的国内独立书店的愿望。

《无泪而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著 曾记 译
万有引力|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12

在集中营和灭绝营里,那些被德国人强迫执行某些任务的犹太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奥斯维辛 – 比克瑙集中营里,就有这样的“特别工作队”,工作队员经常更换,并且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每个人的道德观和性格都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拥有犹太血统。

长期以来,人们都对“特别工作队”的成员持有极端负面的看法,直到《无泪而泣》一书聚焦身处其中的寥寥数人,他们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大屠杀的经过,使人们意识到“特别工作队”和其他犹太人一样都是受害者,他们“无泪而泣”——不会哭、不能哭,却同样因身处无处可逃的绝望当中而痛苦着。

在集中营,有的犹太母亲必须决定留下哪个孩子,把哪个孩子交给刽子手;有的犹太人要处理二十分钟前还活着的同胞的尸体,进行焚烧、敲碎大块骨灰;有的要负责把人死前身上的东西从尸体上扒下来……有的人无法承受痛苦而跳进焚尸炉自尽,有的人后来也遭到了杀戮,但也有一些存活下来。本书作者对极少数幸存下来的“特别工作队”队员进行了访谈和研究,让读者亲历他们炼狱般的生活,了解他们如何被迫适应恐怖至极的强制劳动,如何克服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本书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体制性的罪恶当中,个人究竟应该如何在生死和道德的夹缝里自处,究竟是不是应该反抗,以及如何反抗。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加]贝剑铭 著  朱慧颖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9-12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还记得《红楼梦》里妙玉请黛玉、宝钗品茶的段落吗?在小说当中,茶不仅仅是日常饮用的商品,也和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饮茶、品茶、鉴茶如何成为传统中国财富、地位和品味的象征?本书追古溯今,向我们展现了从颇具神话色彩的饮茶起源,到唐代的佛教、茶诗和《茶经》,一直到宋明清的茶文化及茶文化东传日本的发展历程。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佛教与东亚宗教教授贝剑铭 (James A.Benn)长期关注中国佛教疑伪经、茶和酒等主题。在《茶在中国》一书中,他以茶这件日常商品和大众饮品为起点,通过观察传统中国茶叶发展史中的一系列关键点,探索商品、物质和文化体系之间的关联是如何构建的。在本书中,他使用了诗歌、仪式文献、禅苑清规等材料,其中不少素材是首次被利用和分析。读者可以看到茶成为举国之饮的经历,并认识到在茶的推广和兴盛过程中,社会阶级的重构、宗教的盛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如何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这一主题延伸开来,读者还可以从冈仓天心的《茶书》中了解日本的茶道和东方传统美学,从《绿色黄金》《茶:嗜好,开拓与帝国》等作品中了解茶叶是如何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进行贸易和传播的。

《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

[德] 鲍勃·吉尔 著  七月 译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1

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砌砖匠说,我的世界是红色的;送奶工说,我的世界是白色的;潜水员说,我的世界是蓝色的……可是艺术家却说,我的世界是随时变化的,“如果我愿意,我可以让天空变成黄色,大海变成橘色。”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视角局限,但真正的艺术家却绝不趋同和从众。

这本以颜色为主题的绘本的作者是鲍勃·吉尔,他是世界著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五角设计公司(Pentagram)的创始人之一,参与过CBS电视片形象艺术设计、林肯中心设计,也写作过不少平面设计的著作和文章。他创作的这本童书虽然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却能够启发孩子变换思维看待固有的世界,让孩子不仅不再局限于画蓝色的天、白色的云,还能够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更多的可能。鲍勃·吉尔的另一本绘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也在去年推出了中文版,绘本以“交换”为主题,反思成年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并且邀请读者以孩子的视角重新思考世界。

《被算法操控的生活:重新定义精准广告、大数据和AI》

[瑞典]大卫·萨普特 著  易文波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1

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人工智能可以写诗了,大数据每天给你推送你可能喜爱的内容。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应用数学教授大卫·萨普特(David Sumpter)看来,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算法的世界当中,建立在数据之上的算法指导着社会的运行。另一方面,人们也像透明人一样暴露在了科技的面前。作者在书中带领着我们拜访了那些在算法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算法操纵的。

搜索引擎里存不存在性别歧视?人工智能可不可以成为托尔斯泰?社交网络如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在精准广告的背后,互联网公司怎样使用私人信息?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意识到,算法一直在监视着我们、想要控制我们,但是直到今天,人工智能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距离能够将人类取而代之的人工智能还非常遥远。

对这一主题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阅读爱德华·斯诺登的《永久记录》、肖莎娜·朱伯夫的《监视资本主义时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以及韩炳哲《透明社会》等作品。

《我在太空的一年:NASA宇航员亲历太空的340天》

[美]斯科特 · 凯利 玛格丽特 · 拉扎勒斯 · 迪安 著  郑永春 门雪洁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12

这本书的译者郑永春看到,自2003年杨利伟成功飞天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不断发展,在2022年左右中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当上宇航员,进入太空探究宇宙奥秘。而本书作者、NASA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的故事或许会对心存宇宙梦的读者有所启迪。他经历过4次太空飞行,也是目前为止在太空中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的一年中,斯科特不仅完成了400多项实验,拍摄太空照片700多张,还要每周进行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的测试,目的是研究将来飞往火星的漫长旅途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斯科特还和他的双胞胎哥哥、宇航员马克一起参与了双胞胎实验计划,斯科特在太空生活,马克在地球生活,作为对比,科学家就可以明白太空生活到底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2019年4月份,NASA最新的实验结果指出,斯科特的基因已经永久突变。

斯科特是怎样从一个成绩很不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成为宇航员的梦想的?宇航员必须具备哪些特质?太空生活什么样?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互动?成为一位宇航员,对自己的家人有什么影响?从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宇航员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能够跟随一位有20年经验的航天人士,凝视我们生活的小小蔚蓝星球,赞叹太空中数不尽的壮美奇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才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我们人类的末日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核战争、奥斯维辛、天津、古书店、茶叶、颜色、宇航员……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

[英]内维尔·舒特 著  陈婉容 译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2

“这才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世界的一切都会按常持续,只是我们已不在其中罢了。我敢说少了我们,世界会相当美好。”《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核能武器在短短一个月摧毁了世界,北半球归于沉寂,辐射尘如同死神一般,慢慢飘向位于南方的澳洲。那些存活下来的人类,有的让自己不去意识家国已灭、家人去世的事实,投入新的恋情之中以告慰脆弱的心灵;有的在执行任务和与陪伴家人之间矛盾重重,难以抉择;有的则在记录下人类消失前的研究,心中还挂念着未圆的旧梦……在最后的这段日子里,地球残存的人类如何重新体会原本的日常生活?这本书虽是围绕核战余波展开,但其重心却在于大灾难之中人们如何生活、社会如何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正与我们当下每个人都席卷其中的这场疫病相似。

作者内维尔·舒特出生于英国,二战后移民澳大利亚,是一位航空工程师,也曾经参加过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后来在多种武器研发部研究开发秘密武器,他的这些经历也成为了小说的创作元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家之一——有生之年,他卖出了1500万册书,英国和澳大利亚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晰,故事性强,主题涉及反战、爱情等。《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作为舒特最有名的小说之一,曾两度被拍成电影。虽然这本反乌托邦长篇作品创作于1957年,但《经济学人》评价称“半个世纪后阅读,依旧深深感动”。

《俗世奇人全本》

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01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颁奖词称,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回到传奇志异的小说传统,回到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于奇人异事中见出意趣情怀,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眷恋和感叹。精金碎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标志出小小说创作的‘绝句’境界”。冯骥才从1994年开始在《收获》上发表《市井人物》,到2000年补了几篇,正式命名为《俗世奇人》,到2015年,他又新写了18篇,成为《俗世奇人》(足本),也是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版本,该版本发行量超过了100万册。现在呈现在读者眼中的这本《俗世奇人全本》包括了他最新创作的内容,一共54篇。

在冯骥才眼中,天津“是中西碰撞的地方,天津人豪爽、义气、调侃、幽默、斗气但是不较真”。他非常喜欢天津人的这种集体性格,总是把天津人的气质放到小说语言里,“写的时候经常笑,我喜欢写这样的小说,觉得写这种过瘾。”《俗世奇人全本》书写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风土人情,当时,这里是各色人等集中居住的地方,有达官贵人,有没落贵族,有老外,还有市井百姓,出现很多奇人异人,冯骥才利用“微小说”的形式,描写了五十多个各种营生、各种行当、各种绝活的“俗世奇人”,充满生活的智慧与趣味。

《东京蠹余录》

尹敏志 著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1

尹敏志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生。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出入东京的大小书店,并开始着手撰写日本世界最大的古书店街——东京千代田区神保町的书店史,文章先后发表在不同媒体上。在收入本书时,不少文章都进行了大幅修改,以13家古书店的创业时间为序排列,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一直到平成时代,写出了日本书店的历史和作者的经历。作者对一个半世纪里书店涉及的学者、作家、书商、政客的故事信手拈来,也写出了对中日学术交流的反思。

本书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破壳计划”非虚构组的获奖作品,该奖项支持青年创作者出版第一本书。在终选阶段,评委梁鸿认为,本书虽然文字魅力不足,但是“作者试图从日本古书的购买去探讨日本关于中国的研究以及研究衰败和发展的情况,兼具文献和知识考古两个层面”。读者在跟随作者梳理这段历史,感叹一本本古书历经劫难、流传至今的传奇的同时,也会受到作者淘书看书快乐心情的感染。读过此书,我们不禁感叹日本古书业的繁荣——截止2009年,日本还有一万四千多家古书店,仅东京都就有一千四百多家——或许也会由此生发出支持严酷生态中存活的国内独立书店的愿望。

《无泪而泣: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著 曾记 译
万有引力|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12

在集中营和灭绝营里,那些被德国人强迫执行某些任务的犹太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在奥斯维辛 – 比克瑙集中营里,就有这样的“特别工作队”,工作队员经常更换,并且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每个人的道德观和性格都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拥有犹太血统。

长期以来,人们都对“特别工作队”的成员持有极端负面的看法,直到《无泪而泣》一书聚焦身处其中的寥寥数人,他们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大屠杀的经过,使人们意识到“特别工作队”和其他犹太人一样都是受害者,他们“无泪而泣”——不会哭、不能哭,却同样因身处无处可逃的绝望当中而痛苦着。

在集中营,有的犹太母亲必须决定留下哪个孩子,把哪个孩子交给刽子手;有的犹太人要处理二十分钟前还活着的同胞的尸体,进行焚烧、敲碎大块骨灰;有的要负责把人死前身上的东西从尸体上扒下来……有的人无法承受痛苦而跳进焚尸炉自尽,有的人后来也遭到了杀戮,但也有一些存活下来。本书作者对极少数幸存下来的“特别工作队”队员进行了访谈和研究,让读者亲历他们炼狱般的生活,了解他们如何被迫适应恐怖至极的强制劳动,如何克服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本书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体制性的罪恶当中,个人究竟应该如何在生死和道德的夹缝里自处,究竟是不是应该反抗,以及如何反抗。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加]贝剑铭 著  朱慧颖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9-12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还记得《红楼梦》里妙玉请黛玉、宝钗品茶的段落吗?在小说当中,茶不仅仅是日常饮用的商品,也和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饮茶、品茶、鉴茶如何成为传统中国财富、地位和品味的象征?本书追古溯今,向我们展现了从颇具神话色彩的饮茶起源,到唐代的佛教、茶诗和《茶经》,一直到宋明清的茶文化及茶文化东传日本的发展历程。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佛教与东亚宗教教授贝剑铭 (James A.Benn)长期关注中国佛教疑伪经、茶和酒等主题。在《茶在中国》一书中,他以茶这件日常商品和大众饮品为起点,通过观察传统中国茶叶发展史中的一系列关键点,探索商品、物质和文化体系之间的关联是如何构建的。在本书中,他使用了诗歌、仪式文献、禅苑清规等材料,其中不少素材是首次被利用和分析。读者可以看到茶成为举国之饮的经历,并认识到在茶的推广和兴盛过程中,社会阶级的重构、宗教的盛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如何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这一主题延伸开来,读者还可以从冈仓天心的《茶书》中了解日本的茶道和东方传统美学,从《绿色黄金》《茶:嗜好,开拓与帝国》等作品中了解茶叶是如何在更广阔的世界中进行贸易和传播的。

《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

[德] 鲍勃·吉尔 著  七月 译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1

你的世界是什么颜色?砌砖匠说,我的世界是红色的;送奶工说,我的世界是白色的;潜水员说,我的世界是蓝色的……可是艺术家却说,我的世界是随时变化的,“如果我愿意,我可以让天空变成黄色,大海变成橘色。”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视角局限,但真正的艺术家却绝不趋同和从众。

这本以颜色为主题的绘本的作者是鲍勃·吉尔,他是世界著名的插画家和设计师、五角设计公司(Pentagram)的创始人之一,参与过CBS电视片形象艺术设计、林肯中心设计,也写作过不少平面设计的著作和文章。他创作的这本童书虽然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却能够启发孩子变换思维看待固有的世界,让孩子不仅不再局限于画蓝色的天、白色的云,还能够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更多的可能。鲍勃·吉尔的另一本绘本《你愿意用什么换我的蝴蝶?》也在去年推出了中文版,绘本以“交换”为主题,反思成年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并且邀请读者以孩子的视角重新思考世界。

《被算法操控的生活:重新定义精准广告、大数据和AI》

[瑞典]大卫·萨普特 著  易文波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1

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人工智能可以写诗了,大数据每天给你推送你可能喜爱的内容。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应用数学教授大卫·萨普特(David Sumpter)看来,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算法的世界当中,建立在数据之上的算法指导着社会的运行。另一方面,人们也像透明人一样暴露在了科技的面前。作者在书中带领着我们拜访了那些在算法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算法操纵的。

搜索引擎里存不存在性别歧视?人工智能可不可以成为托尔斯泰?社交网络如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在精准广告的背后,互联网公司怎样使用私人信息?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意识到,算法一直在监视着我们、想要控制我们,但是直到今天,人工智能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距离能够将人类取而代之的人工智能还非常遥远。

对这一主题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阅读爱德华·斯诺登的《永久记录》、肖莎娜·朱伯夫的《监视资本主义时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以及韩炳哲《透明社会》等作品。

《我在太空的一年:NASA宇航员亲历太空的340天》

[美]斯科特 · 凯利 玛格丽特 · 拉扎勒斯 · 迪安 著  郑永春 门雪洁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12

这本书的译者郑永春看到,自2003年杨利伟成功飞天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不断发展,在2022年左右中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当上宇航员,进入太空探究宇宙奥秘。而本书作者、NASA宇航员斯科特·凯利的故事或许会对心存宇宙梦的读者有所启迪。他经历过4次太空飞行,也是目前为止在太空中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的一年中,斯科特不仅完成了400多项实验,拍摄太空照片700多张,还要每周进行各种生理和心理指标的测试,目的是研究将来飞往火星的漫长旅途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斯科特还和他的双胞胎哥哥、宇航员马克一起参与了双胞胎实验计划,斯科特在太空生活,马克在地球生活,作为对比,科学家就可以明白太空生活到底会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2019年4月份,NASA最新的实验结果指出,斯科特的基因已经永久突变。

斯科特是怎样从一个成绩很不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成为宇航员的梦想的?宇航员必须具备哪些特质?太空生活什么样?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互动?成为一位宇航员,对自己的家人有什么影响?从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宇航员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能够跟随一位有20年经验的航天人士,凝视我们生活的小小蔚蓝星球,赞叹太空中数不尽的壮美奇迹。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