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打破禁忌、挑衅、震惊或践踏:当代艺术的伪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打破禁忌、挑衅、震惊或践踏:当代艺术的伪术

不管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艺术本质上的价值是一样的。

文|Keiko.wx

好多时候发现,所谓当代艺术,谈起来就让人一头雾水,到底是当代艺术有真的那么高冷让人难以接近呢,还是其实是有那么一票人想利用话语权设置艺术壁垒,不想让人靠近从而保持自己的地位和神秘感呢?

当代这个词,我认为首先是个时间副词,它是对时间轴的一个大概区分,就如同我们现在把以前的时代划分为唐宋元明清那样。艺术的历史,一直被书写和归纳总结,在今天,在此刻,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词条,它还没有被盖棺定论,所以现在很难界定一个具体的年月日对它进行断代。如果非要找一个大概的时间限定,可以看看维基百科怎么说: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明确转变点大致在二战末期以及1960年代。大概从1960年代之后就没有转变了。2010年代「当代艺术」有多种不同定义,但都非常模糊、不精确。过去20年的艺术,很可能称为「当代艺术」,其它可能的定义,可能包含「现在活著的艺术家的作品」「1970年代迄今的艺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等。严格来说,「当代艺术」这个词指的是那些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如今还存活著、也可以指从1960年代或1970年代到此刻所出现的艺术品。

在长期以收集所谓当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定义包含的时间更长。因此许多人使用「现代与当代艺术」来避免这个问题。小型的商业美术馆、杂志和其他地方会使用较严谨的定义,将当代这个词限制在2000年以后。创作生涯特别长的艺术家,以及正在流行的某种艺术潮流,也会造成这一名词使用上的困扰;美术馆和评论家通常不愿意在他们作品中作当代和非当代的区别。

徐冰曾谈论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他说,我是搞美术的,但美术这个事情搞得跟一般百姓的关係越来越远,大家都看不懂,很多人在艺术面前觉得很自卑,觉得自己看不懂这么严肃的高尚的艺术活动,当代艺术到底怎么回事,怎么那么难理解,其实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艺术圈的问题。实际上,当代艺术是由西方的,艺术史写作方式而发展的。西方艺术史的写作方式,实际上在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而体现它的价值,而且作品要有一种观念阐释的馀地,它和东方的艺术态度基本上是不同的。东方的艺术态度,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让它更丰富更有魅力。也就是说,西方喜欢创造新的玩法,东方则喜欢在一个玩法中看谁玩得更好。

大家都知道杜尚,现代艺术的鼻祖,曾把一个小便池搬到展台上,是现成物的一个开始之作,大家觉得他很了不起,因为他把艺术和生活拉平了,这个革命是很了不起的,以杜尚来说,当代艺术行动在每一步上都应抵制传统,决不顺从于趣味和流行,哪怕以矛盾自己为代价。这样的艺术只成为一种行动、运动及其踪迹,而不是营造对艺术品的膜拜和恋物。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他给艺术家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贵族身份和地位,艺术家可以做很多奇怪的事情,被人们和社会认为那是艺术,比如我在这扫地,我这叫行为艺术,它可以价值连城,然而一位清洁工人在这扫地,实质上这种扫地是一样的,但它不具有艺术价值,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对创作的不负责任。所以,其实现在很多的艺术是具有皇帝新衣的性质。但是,问题还有什么呢?就是很多观众就是愿意去欣赏这种看不懂的艺术,这在西方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们现在看很多的当代艺术,其实觉得是很难进入和看懂的,因为看懂这些,其实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史的知识,才能看懂,就如同要明白上下文的联系才能看明白,然而这些现象,其实也造就了一些人的视觉自虐心理,这种自虐有时候是一种享受,他们认为自己看这样看不懂的艺术可以彰显他们的艺术品位。

实际上,不管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艺术本质上的价值是一样的,真正的艺术深度不在于艺术风格上的比较,或艺术流派之间的比较,风格与流派是平等的,没有好坏或高低之分,好的艺术真正的核心价值,来自于艺术家和社会之间关係处理的问题,是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和时代的敏感而对这种问题的关怀,而对旧有的艺术方法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改造和提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回馈于生活。

哲学家阿兰·巴迪厄说,当代艺术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现场:任何人在其中都能复现(像科学实验中的複查一样)思想或艺术的临界点,达到不可察觉、无法决断状态:在其中,一切都仍无定、悬置和未决。悬置一切,将一切带到决断的临界点,是当代艺术的根本目标。它是这样一种自我消解、自我逼(做)空的行动:它每一次都将自己逼入一种非连续性,要求自己超越。当代艺术家都假设著自己是杜尚地作出艺术行动:终止传统,将一切归零,从此地和当下开始。

这样的当代艺术,必然基于我们对社会系统的集体观察之上,是日日进化著的,是要为共同体在平庸和超绝之间创造出一系列无区分的点位和坐标,来替我们在不可能中创造出新的可能。所产生的作品,也只是对于观念的包裹,只是信封,不是对作品本身的拜物和恋物式的包装或涂抹。所有的物和形式都平等了,成为平等的艺术品了,这就剥夺了艺术家去打破禁忌、挑衅、震惊或践踏的特权。

在历史终结处,我们开始怀疑:原来,艺术家也就只不过在众多的艺术品里再造出另一件艺术品,用艺术来批判艺术而已,而他们却一定要硬说他们的这一件艺术品是格外深刻和神圣的。但其实,所有的艺术品之间是平等的,起码初衷立意应该是平等的,至于价值,是另一件事情。当代艺术就是以此为目标的:将各种东西平等地表现或代表到某种媒介中,并使一切艺术平等。这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对当代艺术自身的否定。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衡量当代艺术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好艺术不是好的媒介,而是最有力地重申了所有媒介都是平等这一原则,是要来解放艺术,使它们各各平等,虽然媒介之间现时还不平等。  

References:

陆兴华《没有艺术,只有艺术政治了》,《艺术时代(第22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打破禁忌、挑衅、震惊或践踏:当代艺术的伪术

不管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艺术本质上的价值是一样的。

文|Keiko.wx

好多时候发现,所谓当代艺术,谈起来就让人一头雾水,到底是当代艺术有真的那么高冷让人难以接近呢,还是其实是有那么一票人想利用话语权设置艺术壁垒,不想让人靠近从而保持自己的地位和神秘感呢?

当代这个词,我认为首先是个时间副词,它是对时间轴的一个大概区分,就如同我们现在把以前的时代划分为唐宋元明清那样。艺术的历史,一直被书写和归纳总结,在今天,在此刻,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词条,它还没有被盖棺定论,所以现在很难界定一个具体的年月日对它进行断代。如果非要找一个大概的时间限定,可以看看维基百科怎么说: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明确转变点大致在二战末期以及1960年代。大概从1960年代之后就没有转变了。2010年代「当代艺术」有多种不同定义,但都非常模糊、不精确。过去20年的艺术,很可能称为「当代艺术」,其它可能的定义,可能包含「现在活著的艺术家的作品」「1970年代迄今的艺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等。严格来说,「当代艺术」这个词指的是那些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如今还存活著、也可以指从1960年代或1970年代到此刻所出现的艺术品。

在长期以收集所谓当代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定义包含的时间更长。因此许多人使用「现代与当代艺术」来避免这个问题。小型的商业美术馆、杂志和其他地方会使用较严谨的定义,将当代这个词限制在2000年以后。创作生涯特别长的艺术家,以及正在流行的某种艺术潮流,也会造成这一名词使用上的困扰;美术馆和评论家通常不愿意在他们作品中作当代和非当代的区别。

徐冰曾谈论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他说,我是搞美术的,但美术这个事情搞得跟一般百姓的关係越来越远,大家都看不懂,很多人在艺术面前觉得很自卑,觉得自己看不懂这么严肃的高尚的艺术活动,当代艺术到底怎么回事,怎么那么难理解,其实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艺术圈的问题。实际上,当代艺术是由西方的,艺术史写作方式而发展的。西方艺术史的写作方式,实际上在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而体现它的价值,而且作品要有一种观念阐释的馀地,它和东方的艺术态度基本上是不同的。东方的艺术态度,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让它更丰富更有魅力。也就是说,西方喜欢创造新的玩法,东方则喜欢在一个玩法中看谁玩得更好。

大家都知道杜尚,现代艺术的鼻祖,曾把一个小便池搬到展台上,是现成物的一个开始之作,大家觉得他很了不起,因为他把艺术和生活拉平了,这个革命是很了不起的,以杜尚来说,当代艺术行动在每一步上都应抵制传统,决不顺从于趣味和流行,哪怕以矛盾自己为代价。这样的艺术只成为一种行动、运动及其踪迹,而不是营造对艺术品的膜拜和恋物。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他给艺术家带来了一个特殊的贵族身份和地位,艺术家可以做很多奇怪的事情,被人们和社会认为那是艺术,比如我在这扫地,我这叫行为艺术,它可以价值连城,然而一位清洁工人在这扫地,实质上这种扫地是一样的,但它不具有艺术价值,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对创作的不负责任。所以,其实现在很多的艺术是具有皇帝新衣的性质。但是,问题还有什么呢?就是很多观众就是愿意去欣赏这种看不懂的艺术,这在西方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我们现在看很多的当代艺术,其实觉得是很难进入和看懂的,因为看懂这些,其实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史的知识,才能看懂,就如同要明白上下文的联系才能看明白,然而这些现象,其实也造就了一些人的视觉自虐心理,这种自虐有时候是一种享受,他们认为自己看这样看不懂的艺术可以彰显他们的艺术品位。

实际上,不管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艺术,艺术本质上的价值是一样的,真正的艺术深度不在于艺术风格上的比较,或艺术流派之间的比较,风格与流派是平等的,没有好坏或高低之分,好的艺术真正的核心价值,来自于艺术家和社会之间关係处理的问题,是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和时代的敏感而对这种问题的关怀,而对旧有的艺术方法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改造和提示,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回馈于生活。

哲学家阿兰·巴迪厄说,当代艺术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现场:任何人在其中都能复现(像科学实验中的複查一样)思想或艺术的临界点,达到不可察觉、无法决断状态:在其中,一切都仍无定、悬置和未决。悬置一切,将一切带到决断的临界点,是当代艺术的根本目标。它是这样一种自我消解、自我逼(做)空的行动:它每一次都将自己逼入一种非连续性,要求自己超越。当代艺术家都假设著自己是杜尚地作出艺术行动:终止传统,将一切归零,从此地和当下开始。

这样的当代艺术,必然基于我们对社会系统的集体观察之上,是日日进化著的,是要为共同体在平庸和超绝之间创造出一系列无区分的点位和坐标,来替我们在不可能中创造出新的可能。所产生的作品,也只是对于观念的包裹,只是信封,不是对作品本身的拜物和恋物式的包装或涂抹。所有的物和形式都平等了,成为平等的艺术品了,这就剥夺了艺术家去打破禁忌、挑衅、震惊或践踏的特权。

在历史终结处,我们开始怀疑:原来,艺术家也就只不过在众多的艺术品里再造出另一件艺术品,用艺术来批判艺术而已,而他们却一定要硬说他们的这一件艺术品是格外深刻和神圣的。但其实,所有的艺术品之间是平等的,起码初衷立意应该是平等的,至于价值,是另一件事情。当代艺术就是以此为目标的:将各种东西平等地表现或代表到某种媒介中,并使一切艺术平等。这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对当代艺术自身的否定。一方面,在我们的社会,衡量当代艺术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好艺术不是好的媒介,而是最有力地重申了所有媒介都是平等这一原则,是要来解放艺术,使它们各各平等,虽然媒介之间现时还不平等。  

References:

陆兴华《没有艺术,只有艺术政治了》,《艺术时代(第22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