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焰的文艺清单

我们每个月会邀请一位摄影师或艺术家,让他们谈谈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人和作品。本期是画家毛焰。

2015年10月14日叶三 南京

视觉

在我上大学之前,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德拉克罗瓦和阿尔布雷特·丢勒。他们的作品涉及到时代、历史和宗教,当时有些东西我可能跟不上,但就作品本身而言,那个深度,激情和自我审视的角度,非常自重。

我第一次看到德拉克罗瓦的自画像时,只能想到一个词,就是“气质”。似乎是在被他的作品所迷恋的时候,你也获得了某种气质。

 德拉克罗瓦自画像

 

那个时候我大概十四五岁,看到的是非常劣质的印刷品。我一本画册里面还保留着几张当年的印刷品,我撕下来的。尽管很粗糙,尽管是黑白的,我都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就是从那种简陋的东西中获得很多的信息量,感觉到完美。

紧接着,就有一本《德拉克罗瓦日记》出来,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它满足了我当时对大师和绘画的所有想象和渴望。

后来我无数次去看过那张自画像的原作。

每次去巴黎,我都会到德拉克罗瓦的作品面前看半天,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希阿岛的屠杀》。每次看这张作品,第一次看到原作的震撼和激动都在,然后会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来自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作品本身给我的感觉几乎是恒定的。这也是我每次都要去看原作的原因。

希阿岛的屠杀

 

有些阶段,我很迫切地需要一些绘画之外的、另外一个层面的养料,在精神上和情感上激发自己。

二十多岁的时候,对我有很深影响的作家是普鲁斯特,我读过《驳圣伯夫》,尤其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三部《去斯万家那边》。当时我处在那个年龄,细腻敏感。那时候最触动我的摇滚乐队是NIRVANA,1995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几乎收全了他大部分的录像带、MTV、招贴画、画册、T恤……迷恋,发了疯似的喜欢。

 

那个时候,朋友们谈论最多的是电影。我把我们学校附近两个录像带摊点所有的录像带租了一遍,只要是感觉不对的,就屏蔽了不看。我最喜欢的是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和费里尼、帕索里尼。大概七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又重新把塔可夫斯基的七部作品看了一遍。我记得,感觉终于看懂了,完全能够感觉到他要说什么,非常过瘾。

 塔可夫斯基《潜行者》

 

对于古典音乐,我基本上是一个外行,但我是把古尔德当做一个艺术家来看待,不是钢琴演奏家或音乐家。我听得最多的是他演奏的巴赫。另外一些钢琴家我没听进去,我几乎就限于古尔德。写他的文章,如果专写音乐,我就读不进去,但是只要有对他的生平描述,他的一些事情,我就能读进去,而且很感动。

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古尔德在30岁出头就宣布退出公开演奏。后来他与鲁宾斯坦有一次谈话,作为更上一代的演奏家,鲁宾斯坦试图说服他回来演奏,但是古尔德说,如果你要跟我打赌的话,你肯定会输的。有一段我觉得很精彩,鲁宾斯坦说,难道你不认为你的演奏可以震慑住观众的内心和灵魂吗?古尔德说,我从来都没想过要震撼任何人的内心和灵魂。这就不是音乐家的事情了。我认为他是一个懂得看待自我的、特别精彩,特别有个性的艺术家。

古尔德这个观点甚至是启示了我。我发现确实有无数的真正的天才,是在很多方面完全脱离了世俗意义上的常态,非常有震撼力,让你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有那么多约定俗成的、理所当然的条条框框,但是似乎在很多时候,真的还有更高的或是完全新颖的视角可以重新来看待这些问题,重新来看待原来固有的追求。

 

从三四十岁比较成熟的阶段直到现在,绘画对于我来讲成为了一个常态,电影看得少了,音乐也听得少了,而阅读的成分越来越高。

我现在读书跟知识没有什么关系,几乎是身体和意识上的本能。你知道你要去接收些什么,你需要进入些什么,而后你的进度OK,你可以获得远胜于你想象的东西。

我这一段读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和《小于一》,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认同。他谈佛洛斯特的诗,谈托马斯·哈代,里尓克和曼德尓斯塔姆,我也顺着读进去,对诗歌和写作者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我以前没有的,因为我有十几年不读诗。而且,我现在也开始尝试写诗。

除了诗,现在我还读一些喜爱的写作者,他们的随笔和文论。我是有意识将阅读导入一个比较有力度的阶段,我需要专注力。

只要能比较平静地进入某个东西,实际上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感觉。随着时间,它会有很多的积累。每时每刻,我自己会知道获得了一些东西,但它具体是什么我也来不及深思,它可能都不影响我的作品,但是我认为它比具体的影响更重要。

 

——————

毛焰,画家。湖南湘潭人,1968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南京。

题图来自毛焰作品,小戴130cm×90cm,2013-2014,布面油画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