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界 | 真人同人和唯粉饭圈:谁拥有想象偶像的权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界 | 真人同人和唯粉饭圈:谁拥有想象偶像的权力?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肖战粉丝举报事件和电视剧《安家》。

《陈情令》剧照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生 陈静仪

界面新闻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肖战粉丝举报事件和电视剧《安家》。

真人同人和唯粉饭圈:谁拥有想象偶像的权力?

从2月26日到3月初,与肖战有关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唯粉、CP粉、流量明星、同人创作、饭圈、AO3等名词纷纷进入大众视野。

2019年夏天播出的《陈情令》让肖战和王一博收获了不少关注。原著《魔道祖师》本是耽美网络小说,电视剧播出之后,肖战王一博收获了不少CP粉。(CP粉会基于影视作品、综艺等等形象,发展出关于公众人物情侣关系的想象。与之相对,唯粉是“唯一的粉丝”,通常只喜欢组合中的某一位成员,或者反对CP。)

今年2月初,一篇以“肖战王一博”为主角的虚构耽美小说将“肖战”塑造成了“风尘女”,这篇名为《下坠》的作品发表在AO3(Achieve of Our Own)平台上。2月26日,以微博用户@巴南区小兔赞比为首的肖战唯粉有组织地起草了格式正规的举报信,向国家网信办和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下坠》一文的作者及其他cp粉写手。作为证据,唯粉在举报信中一并附上了AO3的官方网址。举报不仅限于肖战有关的同人作品,还涉及微博上的同人圈活跃创作者、网易Lofter、B站up主等。

在这次举报事件中,相对比较小众的同人圈受到关注,AO3平台以及耽美、内娱、韩娱、欧美、二次元等各大兴趣圈层的创作者、用户都受到波及。

2月27日,话题#227大团结#登上微博热搜榜,旨在反对肖战粉丝对同人创作的干涉。3月1日,#抵制肖战#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列出了肖战代言的全线产品名单,希望通过拒绝消费其代言的产品,抵制肖战。除此之外,肖战参演的所有作品也都受到波及,纷纷被网友刷低分。

所以,同人小说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中文的“同人”一词直接来自日文“同人”(どうじん)。在日文语境中,“同人”一词与“商业创作”相对,一般指自主的,自由度较高的,以小范围内传播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作。就其原意来看,同人创作既有完全原创的,也有二次创作的演绎、改编的。

但在当下中文语境中,同人也与“fanworks”对应,指针对已有文本的二次创作。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资深同人文化学者郑熙青指出,在当代粉丝文化中,二次创作“多指借助一部(或多部)已经成型的叙事文本,利用其中的人物、情节和设定等,讲自己的新故事”,“也就是说,同人必须和它利用的原叙事文本有相似之处,但又必须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不同来。”狭义的粉丝作品特指1960年代后期出现的,针对特定电视剧文本进行的再创作,西方粉丝研究领域的学者通常将《星际迷航》的粉丝1967年创作的同人歌曲“The Territory of Rigel”视作第一部当代意义上的粉丝作品。

如果把标准放宽,那么,广义的“粉丝作品”不乏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已有的人物关系或背景设定之上,故事新编、角色重塑往往能给人带来新鲜的视角和思考。郑熙青认为,“也可以把简·里斯的《藻海无边》看成《简·爱》的同人,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纪》看成《奥德赛》的同人。”这种基于经典的再创作往往试图“为原著故事中被边缘化和被中伤的人发声”,为理解作品提供了多元的视角。法国作家图尔尼埃的《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可以看作是《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新编。在图尔尼埃笔下,荒岛上的鲁滨逊从礼拜五身上获得启发,不再试图治理荒岛,最终自愿选择留在岛上,放弃回归文明的机会。这部反思现代文明的“粉丝作品”出自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手下,发表当年即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以“肖战”为主角的《下坠》并非建立在虚构之上的的“粉丝作品”,而是真人同人(Real Person Fiction,简称RPF)。郑熙青指出,真人同人利用的不是小说、电视剧建立的虚构文本,而是明星的公众形象。“粉丝根据自己看到的舞台/影视剧演出、新闻、采访和各色小道消息,构造起一个关于该明星的形象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思自己的故事。”真人同人往往比一般的再创作面临更多争议,但是,这种想象和解读本身是虚构创作的常态,也是名人生态的一部分。在真人同人作品中,粉丝们处理的与其说是名人,不如说是这些名人表演出来的“人设”和粉丝自己添加补完的想象。

真人同人创作是否应该严格遵循明星的“真实”生活?非商业化的、非大规模传播的、以满足“同好”私人想象而进行的创作拥有多大的自由呢?AO3的媒体官员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真人同人创作已经有一种相对成熟的规则。“使用AO3的访客通常都很清楚,即使故事中的人物是基于活着(或死去)的人,上面的内容也是虚构的。有许多以演员、音乐人或其他艺人和公众人物为中心的论坛。在AO3和其他地方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作品。”

郑熙青认为,总体来讲,真人同人创作的边界不是由法律划定的,更多的是社群内部多次矛盾之后的妥协。如果一定要从法律层面讨论同人作品是否侵害名誉权,那么只有当事人有权提起诉讼。“理论上没有任何其他人,包括粉丝,可以控诉甚至擅自判定某篇文章是否侵害了名人的名誉权。”耽美或者露骨的色情描写看起来“不符合常规行为、不符合主流”,但在AO3等社群内部,创造了表达个人欲望的契机和一个共享的互动空间。AO3的创作者可以使用一套自由的标签系统,可以在文章标题界面用符号告知读者可能让他们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年龄分级、性取向、故事情节和作品状态。

圈地自萌的同人创作为何会让唯粉大规模、有组织地出警呢?“简单心理”指出,粉丝出警,维护的并非是明星的权利,而是自己“想象的霸权”。文章认为,偶像、艺人的形象本身不过是一个可供想象的素材库,它是一种虚拟的、没有深度的存在,绝非自然状态下的个体人。粉丝和明星之间是一种“准社会交往/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interaction/para-social relationship)。不论是唯粉还是CP粉,亦或是同人作者,他们与媒介人物(明星、公众人物或电视剧中的角色)之间是一种单方面的、想象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此次“肖战事件”之所以爆发,“只不过是《下坠》创作者的想象,与举报者的想象不同罢了。”

界面文化则聚焦关于“女化”的争议,指出此次举报主力大多是女性粉丝,但却把对男性的“女化”当做一种对偶像本人的羞辱。文章认为,这与女性耽美读者鄙视“女性气质”的行为类似,都显示了“对父权结构的认同和身为女性的自我厌恶”。

粉丝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大的“战斗力”?新京报书评周刊《“反肖战”背后:疯狂的粉丝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指出,在流量、资本、互联网的联合作用下,粉丝已经不再是仰望偶像的个体,而是自我赋权的,掌握偶像命运的集体。粉丝通过集体化的行动、整齐划一的控评和安利而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这个群体可以是团结、统一、高效的,另一方面,这个群体也可以是党同伐异和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文章认为,粉丝团体的攻击性与当前偶像工业的推波助澜以及偶像圈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层出不穷的选秀活动鼓励了竞争,增加了粉丝的消费。似乎只要粉丝数量大、组织严密,就能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偶像一直活跃下去,反之则会让偶像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不论是举报同人平台还是封杀肖战,这场关于偶像和粉丝的争论似乎和很多舆论事件类似。“理智的声音很快就会被湮没,倒霉点的还会被打为敌奸。只有过激的声音才能听到更大回声,过激,一定要更过激才可以。”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的文章写道。

从《卖房子的女人》到《安家》:舍弃了漫画风格,就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吗?

2月21日起,由安建执导,六六、九枚玉、颜立维编剧,孙俪、罗晋等主演的《安家》获得了不少关注。该剧演员、编剧、导演阵容强大,又借鉴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人物关系和剧情,试图通过房产中介这一行业来讨论当下社会中关于房子和家的思考。

然而,虽然该剧的收视率不错,但剧情却面临不少争议。5.8万观众在豆瓣给出了平均分6.1的成绩。不论是与同一编剧、相似话题的《蜗居》相比,还是与原版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这部的评分都不算高。

从《卖房子的女人》到《安家》,编剧六六为日剧的本土化做了不少努力。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六六指出,很难认为这部剧是”改编剧“。事实上,是耀客先购买了《卖房子的女人》的版权,然后再邀请她改编日版,写一个中国房地产中介的故事。作为编剧,她希望写一部真正反映中国当下房价状况、人们生活的戏,她表示,“我只能写我自己想写的戏,但他们有版权,我觉得我也得用一点,不然不尊重人家,花钱买了,结果你没用。所以借用了一些原版权方的元素。对我来讲,原作里很日本化的部分我全都去掉了,因为在中国不可能发生。”

去掉的日本元素是什么呢?夸张的角色设定和漫画式的演技绝对是其中之一。《卖房子的女人》中,女主像是自带吹风机的机器人,演技夸张、漫画感十足,一看就绝对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人。然而,女主的人设放在日剧中毫不违和,北川景子也依靠这一角色拿下了当年日剧学院赏的最佳女主角。

“澎湃新闻·有戏”指出,《安家》改编的一个重点就是原作角色的本土化。比起面对顾客快人快语一针见血的“面瘫女”三轩家,对顾客笑脸相迎言语柔和的房似锦显然更符合观众对专业房产中介的想象:随身携带能遮住好几个人的大伞,常备口气清新剂——细节帮助这个专业细致的人物立了起来。

然而,舍弃了漫画式的夸张表演,《安家》就是一部贴近现实、反应当下的职场行业剧了吗?

主创团队确实通过行业调研,还原了不少真实的细节。编剧六六指出,为了让故事更真实,她采访过1000套以上买卖房故事,女主角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也是完全取材于现实。忙起来啃面包、住集体宿舍睡上下铺、通过微信给客户发祝福小红包等细节也打动了不少观众。

另一方面,仅凭细节真实未必能完全征服观众。微信公众号“三号检票厅员工”指出,“作为一部职场剧,《安家》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压根没有职场的影子。”不论是主角不合逻辑的抢单,靠侦查、偷拍等侵犯隐私卖房的操作,还是超短的装修工期,以及办公室的整体装修和氛围,都与真正的职场生活有距离。其剧情也是典型的鸡汤故事——前期矛盾不断升级,最后又突然化解,买到满意房子。另外,作者指出,“樊胜美”式的原生家庭也许真实存在,但绝对不是中国女性面对的唯一困境。一次又一次地讲述奇葩母亲重男轻女、不让女儿上学的故事就像复制黏贴,不但不能引起观众共鸣,还会让人厌烦。

豆瓣用户“西西里的朗读者”指出,故事可以编,可以和现实不一样,但要“内核真实”,要让人觉得是可信的,“比如《泰坦尼克号》,男女相识的故事是瞎编的,但是爱情这种情感是真实的,让人能感受到的。本剧感受到中介和市民生活的问题了吗?没有,就感受到上班2年拿底薪不开除,还能天天买化妆品。”

从10集一季的日剧改编成50多集的电视剧,增加的不仅是时长,还有编剧的表达欲和野心。改编时,六六特别强调要反映中国独有的问题,探讨中国文化对“家”的理解。因此,大陆版《卖房子的人》在播出时改名为《安家》,剧中的婆媳矛盾、小三、假离婚、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这些家长里短,不仅是为了拖慢节奏,也体现了编剧鲜明的价值取向。

三联生活周刊指出,无论是徐文昌还是房似锦,无论是劝出轨的客户,还是帮邻居转学,其实都有意无意地在以“为你好”的名义改变对方和客人。文章认为,《安家》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依靠关系和道德维护的社会。房似锦、徐文昌两名店长分别代表了两种价值观,前者重业绩,后者重人情道德,当两者发生碰撞冲突时,更多是房似锦被徐文昌“教化”。

相比之下,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从未试图改变客户的生活,反对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他人。他们的工作原则是,“你是客户,你是同事,你有你的人生,即便再奇怪,那也是万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里的一种,我不参与,我只提供服务。”即使卖房子的男人老婆情人全都要,也没必要在道德层面谴责客人,而只是替幸福家庭的转变感到惋惜。不论是极简主义者还是无法出门、无法扔东西的人,不论是网红还是终身未婚的老人,都不需要被改变。

如果说《卖房子的女人》不可能发生在中国。那么,舍弃了漫画式表演,加入真实细节和价值观输出,“卖的是房子,肩负的是人生”的《安家》反映了社会现实吗?行业剧、职场剧究竟如何才能让观众觉得真实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界 | 真人同人和唯粉饭圈:谁拥有想象偶像的权力?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肖战粉丝举报事件和电视剧《安家》。

《陈情令》剧照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生 陈静仪

界面新闻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肖战粉丝举报事件和电视剧《安家》。

真人同人和唯粉饭圈:谁拥有想象偶像的权力?

从2月26日到3月初,与肖战有关的话题一直热度不减,唯粉、CP粉、流量明星、同人创作、饭圈、AO3等名词纷纷进入大众视野。

2019年夏天播出的《陈情令》让肖战和王一博收获了不少关注。原著《魔道祖师》本是耽美网络小说,电视剧播出之后,肖战王一博收获了不少CP粉。(CP粉会基于影视作品、综艺等等形象,发展出关于公众人物情侣关系的想象。与之相对,唯粉是“唯一的粉丝”,通常只喜欢组合中的某一位成员,或者反对CP。)

今年2月初,一篇以“肖战王一博”为主角的虚构耽美小说将“肖战”塑造成了“风尘女”,这篇名为《下坠》的作品发表在AO3(Achieve of Our Own)平台上。2月26日,以微博用户@巴南区小兔赞比为首的肖战唯粉有组织地起草了格式正规的举报信,向国家网信办和扫黄打非办公室举报《下坠》一文的作者及其他cp粉写手。作为证据,唯粉在举报信中一并附上了AO3的官方网址。举报不仅限于肖战有关的同人作品,还涉及微博上的同人圈活跃创作者、网易Lofter、B站up主等。

在这次举报事件中,相对比较小众的同人圈受到关注,AO3平台以及耽美、内娱、韩娱、欧美、二次元等各大兴趣圈层的创作者、用户都受到波及。

2月27日,话题#227大团结#登上微博热搜榜,旨在反对肖战粉丝对同人创作的干涉。3月1日,#抵制肖战#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列出了肖战代言的全线产品名单,希望通过拒绝消费其代言的产品,抵制肖战。除此之外,肖战参演的所有作品也都受到波及,纷纷被网友刷低分。

所以,同人小说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中文的“同人”一词直接来自日文“同人”(どうじん)。在日文语境中,“同人”一词与“商业创作”相对,一般指自主的,自由度较高的,以小范围内传播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作。就其原意来看,同人创作既有完全原创的,也有二次创作的演绎、改编的。

但在当下中文语境中,同人也与“fanworks”对应,指针对已有文本的二次创作。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资深同人文化学者郑熙青指出,在当代粉丝文化中,二次创作“多指借助一部(或多部)已经成型的叙事文本,利用其中的人物、情节和设定等,讲自己的新故事”,“也就是说,同人必须和它利用的原叙事文本有相似之处,但又必须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不同来。”狭义的粉丝作品特指1960年代后期出现的,针对特定电视剧文本进行的再创作,西方粉丝研究领域的学者通常将《星际迷航》的粉丝1967年创作的同人歌曲“The Territory of Rigel”视作第一部当代意义上的粉丝作品。

如果把标准放宽,那么,广义的“粉丝作品”不乏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已有的人物关系或背景设定之上,故事新编、角色重塑往往能给人带来新鲜的视角和思考。郑熙青认为,“也可以把简·里斯的《藻海无边》看成《简·爱》的同人,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纪》看成《奥德赛》的同人。”这种基于经典的再创作往往试图“为原著故事中被边缘化和被中伤的人发声”,为理解作品提供了多元的视角。法国作家图尔尼埃的《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可以看作是《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新编。在图尔尼埃笔下,荒岛上的鲁滨逊从礼拜五身上获得启发,不再试图治理荒岛,最终自愿选择留在岛上,放弃回归文明的机会。这部反思现代文明的“粉丝作品”出自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手下,发表当年即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以“肖战”为主角的《下坠》并非建立在虚构之上的的“粉丝作品”,而是真人同人(Real Person Fiction,简称RPF)。郑熙青指出,真人同人利用的不是小说、电视剧建立的虚构文本,而是明星的公众形象。“粉丝根据自己看到的舞台/影视剧演出、新闻、采访和各色小道消息,构造起一个关于该明星的形象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思自己的故事。”真人同人往往比一般的再创作面临更多争议,但是,这种想象和解读本身是虚构创作的常态,也是名人生态的一部分。在真人同人作品中,粉丝们处理的与其说是名人,不如说是这些名人表演出来的“人设”和粉丝自己添加补完的想象。

真人同人创作是否应该严格遵循明星的“真实”生活?非商业化的、非大规模传播的、以满足“同好”私人想象而进行的创作拥有多大的自由呢?AO3的媒体官员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真人同人创作已经有一种相对成熟的规则。“使用AO3的访客通常都很清楚,即使故事中的人物是基于活着(或死去)的人,上面的内容也是虚构的。有许多以演员、音乐人或其他艺人和公众人物为中心的论坛。在AO3和其他地方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作品。”

郑熙青认为,总体来讲,真人同人创作的边界不是由法律划定的,更多的是社群内部多次矛盾之后的妥协。如果一定要从法律层面讨论同人作品是否侵害名誉权,那么只有当事人有权提起诉讼。“理论上没有任何其他人,包括粉丝,可以控诉甚至擅自判定某篇文章是否侵害了名人的名誉权。”耽美或者露骨的色情描写看起来“不符合常规行为、不符合主流”,但在AO3等社群内部,创造了表达个人欲望的契机和一个共享的互动空间。AO3的创作者可以使用一套自由的标签系统,可以在文章标题界面用符号告知读者可能让他们不舒服的地方,比如年龄分级、性取向、故事情节和作品状态。

圈地自萌的同人创作为何会让唯粉大规模、有组织地出警呢?“简单心理”指出,粉丝出警,维护的并非是明星的权利,而是自己“想象的霸权”。文章认为,偶像、艺人的形象本身不过是一个可供想象的素材库,它是一种虚拟的、没有深度的存在,绝非自然状态下的个体人。粉丝和明星之间是一种“准社会交往/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interaction/para-social relationship)。不论是唯粉还是CP粉,亦或是同人作者,他们与媒介人物(明星、公众人物或电视剧中的角色)之间是一种单方面的、想象性的人际交往关系。此次“肖战事件”之所以爆发,“只不过是《下坠》创作者的想象,与举报者的想象不同罢了。”

界面文化则聚焦关于“女化”的争议,指出此次举报主力大多是女性粉丝,但却把对男性的“女化”当做一种对偶像本人的羞辱。文章认为,这与女性耽美读者鄙视“女性气质”的行为类似,都显示了“对父权结构的认同和身为女性的自我厌恶”。

粉丝为什么能拥有如此大的“战斗力”?新京报书评周刊《“反肖战”背后:疯狂的粉丝是怎样炼成的?》一文指出,在流量、资本、互联网的联合作用下,粉丝已经不再是仰望偶像的个体,而是自我赋权的,掌握偶像命运的集体。粉丝通过集体化的行动、整齐划一的控评和安利而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这个群体可以是团结、统一、高效的,另一方面,这个群体也可以是党同伐异和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文章认为,粉丝团体的攻击性与当前偶像工业的推波助澜以及偶像圈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层出不穷的选秀活动鼓励了竞争,增加了粉丝的消费。似乎只要粉丝数量大、组织严密,就能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偶像一直活跃下去,反之则会让偶像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不论是举报同人平台还是封杀肖战,这场关于偶像和粉丝的争论似乎和很多舆论事件类似。“理智的声音很快就会被湮没,倒霉点的还会被打为敌奸。只有过激的声音才能听到更大回声,过激,一定要更过激才可以。”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的文章写道。

从《卖房子的女人》到《安家》:舍弃了漫画风格,就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吗?

2月21日起,由安建执导,六六、九枚玉、颜立维编剧,孙俪、罗晋等主演的《安家》获得了不少关注。该剧演员、编剧、导演阵容强大,又借鉴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人物关系和剧情,试图通过房产中介这一行业来讨论当下社会中关于房子和家的思考。

然而,虽然该剧的收视率不错,但剧情却面临不少争议。5.8万观众在豆瓣给出了平均分6.1的成绩。不论是与同一编剧、相似话题的《蜗居》相比,还是与原版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这部的评分都不算高。

从《卖房子的女人》到《安家》,编剧六六为日剧的本土化做了不少努力。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六六指出,很难认为这部剧是”改编剧“。事实上,是耀客先购买了《卖房子的女人》的版权,然后再邀请她改编日版,写一个中国房地产中介的故事。作为编剧,她希望写一部真正反映中国当下房价状况、人们生活的戏,她表示,“我只能写我自己想写的戏,但他们有版权,我觉得我也得用一点,不然不尊重人家,花钱买了,结果你没用。所以借用了一些原版权方的元素。对我来讲,原作里很日本化的部分我全都去掉了,因为在中国不可能发生。”

去掉的日本元素是什么呢?夸张的角色设定和漫画式的演技绝对是其中之一。《卖房子的女人》中,女主像是自带吹风机的机器人,演技夸张、漫画感十足,一看就绝对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人。然而,女主的人设放在日剧中毫不违和,北川景子也依靠这一角色拿下了当年日剧学院赏的最佳女主角。

“澎湃新闻·有戏”指出,《安家》改编的一个重点就是原作角色的本土化。比起面对顾客快人快语一针见血的“面瘫女”三轩家,对顾客笑脸相迎言语柔和的房似锦显然更符合观众对专业房产中介的想象:随身携带能遮住好几个人的大伞,常备口气清新剂——细节帮助这个专业细致的人物立了起来。

然而,舍弃了漫画式的夸张表演,《安家》就是一部贴近现实、反应当下的职场行业剧了吗?

主创团队确实通过行业调研,还原了不少真实的细节。编剧六六指出,为了让故事更真实,她采访过1000套以上买卖房故事,女主角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也是完全取材于现实。忙起来啃面包、住集体宿舍睡上下铺、通过微信给客户发祝福小红包等细节也打动了不少观众。

另一方面,仅凭细节真实未必能完全征服观众。微信公众号“三号检票厅员工”指出,“作为一部职场剧,《安家》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压根没有职场的影子。”不论是主角不合逻辑的抢单,靠侦查、偷拍等侵犯隐私卖房的操作,还是超短的装修工期,以及办公室的整体装修和氛围,都与真正的职场生活有距离。其剧情也是典型的鸡汤故事——前期矛盾不断升级,最后又突然化解,买到满意房子。另外,作者指出,“樊胜美”式的原生家庭也许真实存在,但绝对不是中国女性面对的唯一困境。一次又一次地讲述奇葩母亲重男轻女、不让女儿上学的故事就像复制黏贴,不但不能引起观众共鸣,还会让人厌烦。

豆瓣用户“西西里的朗读者”指出,故事可以编,可以和现实不一样,但要“内核真实”,要让人觉得是可信的,“比如《泰坦尼克号》,男女相识的故事是瞎编的,但是爱情这种情感是真实的,让人能感受到的。本剧感受到中介和市民生活的问题了吗?没有,就感受到上班2年拿底薪不开除,还能天天买化妆品。”

从10集一季的日剧改编成50多集的电视剧,增加的不仅是时长,还有编剧的表达欲和野心。改编时,六六特别强调要反映中国独有的问题,探讨中国文化对“家”的理解。因此,大陆版《卖房子的人》在播出时改名为《安家》,剧中的婆媳矛盾、小三、假离婚、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这些家长里短,不仅是为了拖慢节奏,也体现了编剧鲜明的价值取向。

三联生活周刊指出,无论是徐文昌还是房似锦,无论是劝出轨的客户,还是帮邻居转学,其实都有意无意地在以“为你好”的名义改变对方和客人。文章认为,《安家》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依靠关系和道德维护的社会。房似锦、徐文昌两名店长分别代表了两种价值观,前者重业绩,后者重人情道德,当两者发生碰撞冲突时,更多是房似锦被徐文昌“教化”。

相比之下,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从未试图改变客户的生活,反对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他人。他们的工作原则是,“你是客户,你是同事,你有你的人生,即便再奇怪,那也是万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里的一种,我不参与,我只提供服务。”即使卖房子的男人老婆情人全都要,也没必要在道德层面谴责客人,而只是替幸福家庭的转变感到惋惜。不论是极简主义者还是无法出门、无法扔东西的人,不论是网红还是终身未婚的老人,都不需要被改变。

如果说《卖房子的女人》不可能发生在中国。那么,舍弃了漫画式表演,加入真实细节和价值观输出,“卖的是房子,肩负的是人生”的《安家》反映了社会现实吗?行业剧、职场剧究竟如何才能让观众觉得真实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