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造肉”这股风,到底能刮多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造肉”这股风,到底能刮多久?

2019年Beyond Meat于美纳斯达克上市,可以被称作是"人造肉"概念开端。然而国内餐饮市场并未对人造肉作出反应,很多上市公司的人造肉产品仅仅是植物蛋白、甚至只是豆制品的衍生物,距离靠细胞培养出来的人造肉,还有巨大差距。

文|消费记

近期以来,“人造肉”市场的玩家们似乎在集中发力。

3月12日,国内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融资,与北京工商大学李健团队共同研发的“人造牛肉”相关系列产品将陆续登陆时时乐、棒约翰、花厨等餐厅。

在此之前,美国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中国香港Green Common公司、珍肉等国内品牌已率先出击;与此同时,不仅双汇、双塔食品等大公司都在布局人造肉市场,百草味、来伊份等零食巨头也开始推出人造肉产品,一时间市场暗潮涌动。

那么,人造肉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的?

星期零STARFIELD获数千万融资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9年的星期零,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供应、服务于一体的自有人造肉解决方案公司。此次因为获得数千万融资而再度引起关注。

据了解,本次融资是由愉悦资本、经纬中国、以及美国植物基投资机构New Crop Capital投资。星期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国内创新型人造肉公司完成的最高金额融资。

据介绍,3月12日,美诺集团旗下时时乐在全国的8家餐厅,都将上线星期零“人造牛肉”汉堡和“人造牛肉”丸子;花厨也在当日推出“人造牛肉等相关菜品。此外,星期零与棒约翰共同打造的“人造牛肉”未来比萨即将于今年4月上线。

自2019年10月起,星期零开始向市场供应自己的人造肉产品,也跟一些知名餐饮品牌有了合作。2019年11月,奈雪全国旗舰店梦工厂与星期零合作,推出了Starfield-未来汉堡、Starfield-绿星汉堡和Starfield-墨西哥肉沫卷。

生产方面,星期零拥有五条人造肉生产线,年产量可达 20000 吨,生产全流程均采取自有方案。同时,在大宗采购的条件下,星期零目前的产品生产成本介于猪肉和牛肉之间,在推向市场时不会太受价格制约。

各路玩家入局

自去年人造肉概念股火爆以来,国内外各大人造肉品牌都已在国内推出相关产品,双汇、双塔食品等大公司也计划入局人造肉市场,推出相关产品。

1月20日,据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消息,“人造肉第一股”BeyondMeat已正式加入该联盟,该联盟秘书长表示Beyond Meati计划在今年第一季度登陆中国。

据悉, Beyond Meat是美国人造肉的品牌,成立于2009年,媒体曾报道称该公司引来包括比尔盖茨、小李子菜昂纳多在内的名流携资本进驻。

当然,这并不是人造肉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早在2019年11月25日,人造肉OmniPork便通过天猫在电商平台上正式开售,有猪肉、鸡肉等口味。其中猪肉口味每份230g售价28元。

而更多的国内品牌也在寻求发力。1月13日,国内首家"人造肉"初创公司珍肉的创始人吕中茗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并抵御来自美国竞争对手的潜在挑战,该公司当前着眼于今年募集约200万美元资金。

吕中茗表示,珍肉正在就融资问题与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的投资人展开"积极对话"。此前,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创公司已募集到约人民币500万元(约合72万美元)的资金。珍肉的主打产品是由猪肉和牛肉风味的豌豆蛋白制成的植物碎肉。该公司去年还尝试着推出了"植物人造肉月饼"。

人造肉这股风还吹到了休闲零食市场,几大零食巨头纷纷推出人造肉产品,或暗示人造肉业务。

来伊份在1月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下属之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双方将在植物基蛋白制品和肉制品的开发技术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来伊份提供的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国家肉品中心提供科研条件和先进技术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开发上市。

1月13日,百草味宣布推出国内首款人造肉零食。据该公司介绍,这是一款主要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组织蛋白搭配二次提纯的魔芋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人造肉肠”,也是国内首款低温工艺即可食用的人造肉产品。

三只松鼠则表示,市场上的人造肉分为两种,第一种人造肉又称大豆蛋白肉,采用大豆拉丝蛋白制成食品,公司的素肉干、素牛肉粒等就属于该范畴。

市场潜力大却远未成熟

自从人造肉概念推出以来,其相关话题就一直被人们所热议。今年以来,更有不少媒体预测,人造肉将在两年内走上大众的餐桌,成为我们的日常食材之一。

非盈利机构The Good Food Institute预计, 2018年中国人造肉市场的规模已达到人民币61亿元(约合8.838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了14.2%;同期美国人造肉市场的规模约为6.84亿美元。

根据欧睿的数据,全球人造肉市场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18%和22%。而MarketsandMarkets预测,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以每年约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279亿美元。

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人造肉“是未来食品的标志性产品,具有极大的商业化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是行业未来发力的重要方向。

在他看来,目前人造肉消费市场及资本市场远未成熟,伴随着概念炒作及媒体操作,回看2019年Beyond Meat于美纳斯达克上市,其实可以被称作是"人造肉"概念开端。然而国内餐饮市场并未对人造肉作出反应,很多上市公司的人造肉产品仅仅是植物蛋白、甚至只是豆制品的衍生物,距离靠细胞培养出来的人造肉,还有巨大差距。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目前不管是是从研发和产业端,还是消费端来看,人造肉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食品安全的强化,人造肉其实有它的优势。“第一,从食品安全角度,它更加安全;第二,人造肉可以量产,不会受到太多外部条件影响,整体产量是可控的。正是因为它的安全可控,也让很多的企业在关注,资本也在加持。”

朱丹蓬还表示,未来五年应该是整个人造肉行业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未来随着消费的升级,健康意识以及健康知识不断地深化,人造肉会慢慢替代一部分市场,预计在未来十年应该可以达到30%-40%的一个替代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造肉”这股风,到底能刮多久?

2019年Beyond Meat于美纳斯达克上市,可以被称作是"人造肉"概念开端。然而国内餐饮市场并未对人造肉作出反应,很多上市公司的人造肉产品仅仅是植物蛋白、甚至只是豆制品的衍生物,距离靠细胞培养出来的人造肉,还有巨大差距。

文|消费记

近期以来,“人造肉”市场的玩家们似乎在集中发力。

3月12日,国内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融资,与北京工商大学李健团队共同研发的“人造牛肉”相关系列产品将陆续登陆时时乐、棒约翰、花厨等餐厅。

在此之前,美国人造肉品牌Beyond Meat、中国香港Green Common公司、珍肉等国内品牌已率先出击;与此同时,不仅双汇、双塔食品等大公司都在布局人造肉市场,百草味、来伊份等零食巨头也开始推出人造肉产品,一时间市场暗潮涌动。

那么,人造肉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的?

星期零STARFIELD获数千万融资

公开信息显示,成立于2019年的星期零,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供应、服务于一体的自有人造肉解决方案公司。此次因为获得数千万融资而再度引起关注。

据了解,本次融资是由愉悦资本、经纬中国、以及美国植物基投资机构New Crop Capital投资。星期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国内创新型人造肉公司完成的最高金额融资。

据介绍,3月12日,美诺集团旗下时时乐在全国的8家餐厅,都将上线星期零“人造牛肉”汉堡和“人造牛肉”丸子;花厨也在当日推出“人造牛肉等相关菜品。此外,星期零与棒约翰共同打造的“人造牛肉”未来比萨即将于今年4月上线。

自2019年10月起,星期零开始向市场供应自己的人造肉产品,也跟一些知名餐饮品牌有了合作。2019年11月,奈雪全国旗舰店梦工厂与星期零合作,推出了Starfield-未来汉堡、Starfield-绿星汉堡和Starfield-墨西哥肉沫卷。

生产方面,星期零拥有五条人造肉生产线,年产量可达 20000 吨,生产全流程均采取自有方案。同时,在大宗采购的条件下,星期零目前的产品生产成本介于猪肉和牛肉之间,在推向市场时不会太受价格制约。

各路玩家入局

自去年人造肉概念股火爆以来,国内外各大人造肉品牌都已在国内推出相关产品,双汇、双塔食品等大公司也计划入局人造肉市场,推出相关产品。

1月20日,据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消息,“人造肉第一股”BeyondMeat已正式加入该联盟,该联盟秘书长表示Beyond Meati计划在今年第一季度登陆中国。

据悉, Beyond Meat是美国人造肉的品牌,成立于2009年,媒体曾报道称该公司引来包括比尔盖茨、小李子菜昂纳多在内的名流携资本进驻。

当然,这并不是人造肉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早在2019年11月25日,人造肉OmniPork便通过天猫在电商平台上正式开售,有猪肉、鸡肉等口味。其中猪肉口味每份230g售价28元。

而更多的国内品牌也在寻求发力。1月13日,国内首家"人造肉"初创公司珍肉的创始人吕中茗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并抵御来自美国竞争对手的潜在挑战,该公司当前着眼于今年募集约200万美元资金。

吕中茗表示,珍肉正在就融资问题与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的投资人展开"积极对话"。此前,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创公司已募集到约人民币500万元(约合72万美元)的资金。珍肉的主打产品是由猪肉和牛肉风味的豌豆蛋白制成的植物碎肉。该公司去年还尝试着推出了"植物人造肉月饼"。

人造肉这股风还吹到了休闲零食市场,几大零食巨头纷纷推出人造肉产品,或暗示人造肉业务。

来伊份在1月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下属之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双方将在植物基蛋白制品和肉制品的开发技术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来伊份提供的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国家肉品中心提供科研条件和先进技术等,共同完成产品的开发上市。

1月13日,百草味宣布推出国内首款人造肉零食。据该公司介绍,这是一款主要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组织蛋白搭配二次提纯的魔芋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人造肉肠”,也是国内首款低温工艺即可食用的人造肉产品。

三只松鼠则表示,市场上的人造肉分为两种,第一种人造肉又称大豆蛋白肉,采用大豆拉丝蛋白制成食品,公司的素肉干、素牛肉粒等就属于该范畴。

市场潜力大却远未成熟

自从人造肉概念推出以来,其相关话题就一直被人们所热议。今年以来,更有不少媒体预测,人造肉将在两年内走上大众的餐桌,成为我们的日常食材之一。

非盈利机构The Good Food Institute预计, 2018年中国人造肉市场的规模已达到人民币61亿元(约合8.838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了14.2%;同期美国人造肉市场的规模约为6.84亿美元。

根据欧睿的数据,全球人造肉市场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18%和22%。而MarketsandMarkets预测,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以每年约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279亿美元。

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人造肉“是未来食品的标志性产品,具有极大的商业化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是行业未来发力的重要方向。

在他看来,目前人造肉消费市场及资本市场远未成熟,伴随着概念炒作及媒体操作,回看2019年Beyond Meat于美纳斯达克上市,其实可以被称作是"人造肉"概念开端。然而国内餐饮市场并未对人造肉作出反应,很多上市公司的人造肉产品仅仅是植物蛋白、甚至只是豆制品的衍生物,距离靠细胞培养出来的人造肉,还有巨大差距。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目前不管是是从研发和产业端,还是消费端来看,人造肉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食品安全的强化,人造肉其实有它的优势。“第一,从食品安全角度,它更加安全;第二,人造肉可以量产,不会受到太多外部条件影响,整体产量是可控的。正是因为它的安全可控,也让很多的企业在关注,资本也在加持。”

朱丹蓬还表示,未来五年应该是整个人造肉行业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未来随着消费的升级,健康意识以及健康知识不断地深化,人造肉会慢慢替代一部分市场,预计在未来十年应该可以达到30%-40%的一个替代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