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的“寄生城堡”

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建筑构件都廉价而纤细,“谈不上结实,但也不至于倒塌,”使得很多房子看起来多少有点岌岌可危,却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轻盈的感觉,看上去甚至有点“好看”和“可爱”。

2020年03月19日孙海霆 北京来源:界面新闻

正午

北京西四环、西五环之间散布着数座城中村,由于西郊机场限高等原因,开发收益难以平衡高昂的拆迁安置成本,反而使它们得以保留至今。每次我与建筑师王硕一起穿过这些村子,总会被这里一些看起来非常“任性”的房子吸引。

城中村最初的建筑是村民自用的,内部空间大概与多层别墅接近:所有的进出、上下楼都在内部进行,空间是私密的、家庭化的。但是,当北京高昂的房屋租金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挤压进城中村,村民发现出租自家房屋,当房东,成了最有效益的途径。

外来人员的需求改变了房屋原有的使用方式。对于房东来说,扩大可出租的面积和房间数量就是创造财富。

于是,这些城中村开始了集体性的房屋改造:除了建筑原有的房间被分隔成更多独立的小间便于出租之外,房东还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加建,许多不同材质的盒子空间以极为随意轻巧的方式附着在原有的房屋上,用以提供更多的居住面积。此时,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交通系统(房子的楼梯,走廊)必须向外翻转,才能解决每个独立隔间的通达性;同时还不得随意封闭,必须保持公共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一个别墅一样的房屋内部被分隔成十几个独立的出租屋以后,就必须建立一套新的交通系统,而不能让所有房客回家都从房东家的大门进去、穿过房东的客厅。经过这一系列的加建改造,原本属于家庭的房屋变成了高密度集体混居的机体。

 

                                                                                                                                                                                                    加建的盒子式的空间,与外挂的交通系统,共同构成了一种“寄生”,附着在原有的建筑之上,使平淡无奇的城中村砖混建筑,变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奇观。

这些加建的部分,往往是在没有结构计算和专业设计图纸的情况下,由本地施工队伍凭借经验完成。而且,房东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建筑构件都廉价而纤细,“谈不上结实,但也不至于倒塌,”很多房子看起来多少有点岌岌可危,却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轻盈的感觉,看上去甚至有点“好看”和“可爱”。

人们将不那么私密的生活、不那么值钱的物品从出租屋狭小的室内腾挪出来,堆放在外挂的走廊里,混居状态下有限又十分必要的公共空间渐渐成型,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各家之间的界线,又形成了属于集体的安全防卫与监控机制。这些外挂走廊有着近似筒子楼内走廊的功能,但形式更为灵活生动。进一步细看,就能看到出现在其中的被褥床单、香肠腊肉、生火做饭、养花下棋、狭路相逢、微笑寒暄……

承担外溢的生活:外挂走廊成为储物间
顶部加建
顶部加建:竟然还做了架空层,可以走上下水管线,还能兼具防潮和储物的功能

 

顶部加建

 

极为纤细的钢结构,支撑起大大小小的外挂盒子和穿行其中的楼梯,隐约可以看到这个附着“寄生物”背后原本样貌普通的城中村民宅
这栋房子在村庄整治之前曾经的立面:从招牌可以看出,不仅是居住,很多小商业和餐饮服务功能也会出现在这些外挂的盒子里
加建的顶层花房

 

楼梯扶手作为晾衣杆
纤细轻盈的结构支撑起的雨篷,远处看有一种漂浮在空中的感觉
显著不符合建筑规范的楼梯间:首先得有,好用和安全就往后排吧

 

这栋看似平常的房子其实很特别,仔细看它的楼梯,二层如何上到三层?你需要在二层的外走廊里绕房子走完一整圈,才能来到通向三层的楼梯口

这种源自需求的自发性改造,使这些城中村建筑呈现出了一种未经规训的野性生命力,与那些面孔单一、批量生产的商品化城市住宅相比,这些廉价但有趣的“城堡”才是城市建筑中的“稀有物种”。这些被改建过的房屋,用最低廉的成本提供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混居生活,建立了更为紧密的邻里关系,也为当下的城市居住模式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样板。

 

—— 完 ——

 

孙海霆,1984年生于西安。建筑师,建筑摄影师。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