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中的难言之隐:疯抢卫生纸背后的理论基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中的难言之隐:疯抢卫生纸背后的理论基础

卫生纸易于囤放、不易变质、体量可观,简直就是满足人们囤积欲望的不二选择。

文|知社学术圈

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恶化,各国都相继采取紧急措施以控制疫情发展,民众间的恐慌情绪也在不断蔓延。在这种背景下,国外爆发了的卫生纸抢购潮。在旁人看来,卫生纸跟疫情预防似乎并无太大联系,然而参与哄抢的民众却实实在在地捞到了一份心安。这其实就是这场令人费解的哄抢最大的玄机。

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囤货潮里,口罩率先被一抢而空,紧接着是消毒液、洗手液,再后来就轮到了卫生纸。这场疯狂的扫货行动在短时间内扩大到了令人吃惊的规模,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对卫生纸的抢购风潮几乎出现在了全球各地。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家超市,开门仅30分钟就涌进600多名顾客,瓶装水和卫生纸被抢购一空,俄勒冈警方甚至接到了911紧急救助电话,称其“实在没有卫生纸了”。最后,纽波特警局不得不在推特上向民众们强调,不要拨打911找卫生纸。

澳大利亚的情形同样不乐观。澳大利亚的科尔斯和沃尔沃斯等超市每天都会有足量卫生纸上架,但仍然无法满足汹涌的抢货狂潮。即便超市出台了强硬的限购措施,也是于事无补。沃尔沃斯超市中还有两名女子为了争抢卫生纸发生冲突,最后甚至拔刀相向。而在英国,卫生纸的价格被不断哄抬。卫生纸的紧缺情况也引起了泰晤士水务公司的关注,他们担心万一人们没有厕纸,会使用厨房纸巾或湿巾替代,而后者并不如厕纸那样易于降解,直接扔进马桶极有可能导致管道堵塞。在中国香港,更是发生了罕见的“卫生纸抢劫事件”。据悉,当天三名歹徒持刀抢劫了一名超市送货工,抢走共计600卷卫生纸,但并没有劫走其他货物及金钱。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但是,在突然爆发的热潮之下,不仅中国人觉得匪夷所思,老外们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好像并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大家突然就抢起卫生纸来了?

哄抢卷纸为哪般?

阳光底下并没有新鲜事。早在1973年,美国就出现过一次著名的卫生纸抢购潮。彼时美国政府正因为石油危机而焦头烂额,整个社会都面临能源匮乏的重大危机。美国政府在一份新闻通稿中警告了潜在的卫生纸供应危机,引发了大量的新闻报道。随后知名主持人Johnny Carson在其节目上开了个卫生纸短缺的玩笑,不想彻底引爆了美国民众抢购卫生纸的狂潮。人们的狂热程度甚至盖过了对石油危机的担忧。

对此,波士顿大学的经济学家Jay L. Zagorsky指出,这跟“零风险偏误” (zero risk bias) 这一心理学现象有着深刻的联系。所谓“零风险偏误”就是指,人们更乐意去彻底消除那些细小的风险,而不是寻求降低更多的风险总量(比如,风险从1%降到0%就比风险从10%降到1%更吸引人)。因为前者能令其收获更多的安全感。显然,无论是1973年的卫生纸抢购热潮,还是眼下的卫生纸抢购潮,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有受到“零风险偏误”的影响:“虽然主要的风险并没有消失,但是至少不会缺卫生纸了”——这样的心态无疑为人们带来了额外的宽慰。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Niki Edwards教授称,卫生纸是大众心目中与卫生紧密相关的物品,购买卫生纸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控制感,让人觉得在卫生和清洁方面占据了主动地位,从而也在疫情中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且卫生纸易于囤放、不易变质、体量可观,简直就是满足人们囤积欲望的不二选择。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teven Taylor曾经出版了《流行病心理学》一书,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人们面对流行病的行为和反应。他提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他表示,当人们在决定如何应对疫情风险时,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得到的信息是相互矛盾的,往往就会选择更极端的做法。比如说,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本次疫情的严重性,但被告知的预防措施仅仅是洗手。他们会觉得洗手这个过于简单的防范措施,并不能与自己了解到的巨大威胁相称。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会倾向于采取更激烈的行动,而一旦听闻任何风吹草动,就绝对不会落于人后。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Nitika Garg教授也赞同这一点。他说,心理上的错失恐惧症现象(FOMO syndrome)对人们哄抢卫生纸的行为影响颇大。当人们看到别人都在抢购某种商品时,总觉得这里面必定大有道理,深怕自己错过,于是就跟风而上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不实消息也在为抢购行动推波助澜。比如说日本就有谣言称,中国由于疫情缘故停止向日本出口原料,日本的造纸行业面临停摆的危险。然而,事实的情况是,日本的造纸行业基本不依赖中国的原料进口。

此外,卫生纸在货架上的位置比较显眼,这使得它们的短缺更为明显,也给人带来更强烈的心理冲击。再加上社交网络的强大传播力量,某些超市卫生纸短缺的情况被放大了,使人们普遍产生卫生纸不够的错觉。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风靡半个地球的卫生纸抢购热潮便发生了。

因此,虽然美、澳、日等国均发表声明称卫生纸供应充足,呼吁人们不要抢购卫生纸物资,但人们的恐慌情绪并没能缓解。从根本上讲,卫生纸的哄抢态势是诞生于疫情引发的恐慌情绪、恶化于社会层面的信息缺失。在这两个意义上政府方面如果没有做好工作,没有及时地稳定民情、普及信息,那么物资哄抢的发生其实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必然。人心似水,民动如烟,疫情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身体,也考验着社会的秩序。在打好健康保卫战的同时,也要保卫好人心,而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不妨留言与我们分享。

花絮

在“洛阳纸贵”局面下,卫生纸的地位不同以往,不仅价格水涨船高,更是一跃成为了网络的宠儿,成为人们玩梗的重要道具:

有人用卫生纸当筹码赌博——

有程序员开发了规划厕纸用量的厕纸计算器——

甚至街头的“抓娃娃机”也替换成了卫生纸——

买卷纸送钻戒——

孙子:奶奶,给我讲讲新冠病毒的故事吧

奶奶缓缓步入了车库——

参考文献:

[1] The Daily Beast.There’s Plenty of Toilet Paper in the U.S. So Why Are People Hoarding It?

[2]Jeffrey Kluger.In the Wake of the Coronavirus, Here's Why Americans Are Hoarding Toilet Pap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中的难言之隐:疯抢卫生纸背后的理论基础

卫生纸易于囤放、不易变质、体量可观,简直就是满足人们囤积欲望的不二选择。

文|知社学术圈

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恶化,各国都相继采取紧急措施以控制疫情发展,民众间的恐慌情绪也在不断蔓延。在这种背景下,国外爆发了的卫生纸抢购潮。在旁人看来,卫生纸跟疫情预防似乎并无太大联系,然而参与哄抢的民众却实实在在地捞到了一份心安。这其实就是这场令人费解的哄抢最大的玄机。

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囤货潮里,口罩率先被一抢而空,紧接着是消毒液、洗手液,再后来就轮到了卫生纸。这场疯狂的扫货行动在短时间内扩大到了令人吃惊的规模,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对卫生纸的抢购风潮几乎出现在了全球各地。在美国旧金山的一家超市,开门仅30分钟就涌进600多名顾客,瓶装水和卫生纸被抢购一空,俄勒冈警方甚至接到了911紧急救助电话,称其“实在没有卫生纸了”。最后,纽波特警局不得不在推特上向民众们强调,不要拨打911找卫生纸。

澳大利亚的情形同样不乐观。澳大利亚的科尔斯和沃尔沃斯等超市每天都会有足量卫生纸上架,但仍然无法满足汹涌的抢货狂潮。即便超市出台了强硬的限购措施,也是于事无补。沃尔沃斯超市中还有两名女子为了争抢卫生纸发生冲突,最后甚至拔刀相向。而在英国,卫生纸的价格被不断哄抬。卫生纸的紧缺情况也引起了泰晤士水务公司的关注,他们担心万一人们没有厕纸,会使用厨房纸巾或湿巾替代,而后者并不如厕纸那样易于降解,直接扔进马桶极有可能导致管道堵塞。在中国香港,更是发生了罕见的“卫生纸抢劫事件”。据悉,当天三名歹徒持刀抢劫了一名超市送货工,抢走共计600卷卫生纸,但并没有劫走其他货物及金钱。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但是,在突然爆发的热潮之下,不仅中国人觉得匪夷所思,老外们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好像并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大家突然就抢起卫生纸来了?

哄抢卷纸为哪般?

阳光底下并没有新鲜事。早在1973年,美国就出现过一次著名的卫生纸抢购潮。彼时美国政府正因为石油危机而焦头烂额,整个社会都面临能源匮乏的重大危机。美国政府在一份新闻通稿中警告了潜在的卫生纸供应危机,引发了大量的新闻报道。随后知名主持人Johnny Carson在其节目上开了个卫生纸短缺的玩笑,不想彻底引爆了美国民众抢购卫生纸的狂潮。人们的狂热程度甚至盖过了对石油危机的担忧。

对此,波士顿大学的经济学家Jay L. Zagorsky指出,这跟“零风险偏误” (zero risk bias) 这一心理学现象有着深刻的联系。所谓“零风险偏误”就是指,人们更乐意去彻底消除那些细小的风险,而不是寻求降低更多的风险总量(比如,风险从1%降到0%就比风险从10%降到1%更吸引人)。因为前者能令其收获更多的安全感。显然,无论是1973年的卫生纸抢购热潮,还是眼下的卫生纸抢购潮,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有受到“零风险偏误”的影响:“虽然主要的风险并没有消失,但是至少不会缺卫生纸了”——这样的心态无疑为人们带来了额外的宽慰。

昆士兰科技大学的Niki Edwards教授称,卫生纸是大众心目中与卫生紧密相关的物品,购买卫生纸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控制感,让人觉得在卫生和清洁方面占据了主动地位,从而也在疫情中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且卫生纸易于囤放、不易变质、体量可观,简直就是满足人们囤积欲望的不二选择。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teven Taylor曾经出版了《流行病心理学》一书,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了人们面对流行病的行为和反应。他提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他表示,当人们在决定如何应对疫情风险时,如果他们感觉自己得到的信息是相互矛盾的,往往就会选择更极端的做法。比如说,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本次疫情的严重性,但被告知的预防措施仅仅是洗手。他们会觉得洗手这个过于简单的防范措施,并不能与自己了解到的巨大威胁相称。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会倾向于采取更激烈的行动,而一旦听闻任何风吹草动,就绝对不会落于人后。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Nitika Garg教授也赞同这一点。他说,心理上的错失恐惧症现象(FOMO syndrome)对人们哄抢卫生纸的行为影响颇大。当人们看到别人都在抢购某种商品时,总觉得这里面必定大有道理,深怕自己错过,于是就跟风而上的。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不实消息也在为抢购行动推波助澜。比如说日本就有谣言称,中国由于疫情缘故停止向日本出口原料,日本的造纸行业面临停摆的危险。然而,事实的情况是,日本的造纸行业基本不依赖中国的原料进口。

此外,卫生纸在货架上的位置比较显眼,这使得它们的短缺更为明显,也给人带来更强烈的心理冲击。再加上社交网络的强大传播力量,某些超市卫生纸短缺的情况被放大了,使人们普遍产生卫生纸不够的错觉。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风靡半个地球的卫生纸抢购热潮便发生了。

因此,虽然美、澳、日等国均发表声明称卫生纸供应充足,呼吁人们不要抢购卫生纸物资,但人们的恐慌情绪并没能缓解。从根本上讲,卫生纸的哄抢态势是诞生于疫情引发的恐慌情绪、恶化于社会层面的信息缺失。在这两个意义上政府方面如果没有做好工作,没有及时地稳定民情、普及信息,那么物资哄抢的发生其实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必然。人心似水,民动如烟,疫情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身体,也考验着社会的秩序。在打好健康保卫战的同时,也要保卫好人心,而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不妨留言与我们分享。

花絮

在“洛阳纸贵”局面下,卫生纸的地位不同以往,不仅价格水涨船高,更是一跃成为了网络的宠儿,成为人们玩梗的重要道具:

有人用卫生纸当筹码赌博——

有程序员开发了规划厕纸用量的厕纸计算器——

甚至街头的“抓娃娃机”也替换成了卫生纸——

买卷纸送钻戒——

孙子:奶奶,给我讲讲新冠病毒的故事吧

奶奶缓缓步入了车库——

参考文献:

[1] The Daily Beast.There’s Plenty of Toilet Paper in the U.S. So Why Are People Hoarding It?

[2]Jeffrey Kluger.In the Wake of the Coronavirus, Here's Why Americans Are Hoarding Toilet Pap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