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后厂村驶入无人区,谁来为中国互联网补给高端人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后厂村驶入无人区,谁来为中国互联网补给高端人才

创新是一场永远无法终结的战斗,而人才则永远是冲在最前线的战士。

文|阑夕

2015年夏,《硅谷百年史》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曾短暂造访中国。

当时,最让他印象深刻得莫过于,那些在中关村鳞次栉比的大楼,还有大楼中穿行着的人们。“他们都穿着牛仔裤和最简单的体恤衫,背着黑色双肩包,看起来和美国硅谷那帮人没啥区别”, 皮埃罗·斯加鲁菲说道。

皮埃罗不知道的是,那时候中关村的企业就已经开始逐步向西北旺蔓延。

如果他再顺着地铁13号线坐下去,接下来的景致或许会让他更惊讶。从西二旗站下车,往西排列着中关村软件园一期、二期,而腾讯、百度、小米、联想和滴滴都坐落在这里。

这里就是后厂村。因为企业的入驻,昔日的农田早已不见踪迹。码农、高学历、高薪资、科技巨头成为了后厂村的标签。一句众所周知的调侃是“如果中国互联网瘫痪了,那一定是13号线停运了”,后厂村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地位不言而喻。

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这里“追梦”,他们说自己是“村民”,但却多半没见过锄头,而是没日没夜地在电脑屏幕前加班,或者堵在去公司的路上。

如果你从软件园一期走到二期,会如时光穿越般先后经过了包豪斯工业风格的建筑楼,还有充满了玻璃幕墙的前卫建筑。这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明后厂村的发展,浓缩了中国近30年的互联网科技发展历史,无论是高校密集程度,还是这里的企业所创造的市值,都早已不亚于美国硅谷。

中国硅谷?还是美国后厂村?已经越来越难区分了。

百年硅谷和二十年后厂村

如果一定要将中美的科技园区做一些对比,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端倪。

皮埃罗·斯加鲁菲在当时造访中国时,还提到了他对美国硅谷的失望。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硅谷兴起和发达的人,他深刻感受到了美国硅谷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

斯加鲁菲初来硅谷时就赶上创新爆发的节点。他先后见证了苹果的Mackintosh系统的发布, Internet的诞生和流行。当时硅谷充满了想改变世界的中小型公司,是他心中硅谷最好的“黄金时代”。

现如今硅谷的价值观却出现偏差。在硅谷有一个说法,“如果6个月内你的公司没能卖给Google或者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你就死定了。”换句话说,改变世界的动机已经让位于生存和资本,硅谷从创新朝圣之地,变成了生产赚钱公司的工业流水线。

相比之下,后厂村在创新上所体现的生命力则更让人期待一些。特别是近年来,京东、小米、滴滴、美团、旷视、商汤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快速崛起,其中不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从PC端到移动端、从认同共性到发现个性、从图文到短视频、从人工智能到智慧城市等,这些都在后厂村实现了。

这也让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逆流。当越来越多的后厂村公司出海参与国际化竞争,世界目光逐步聚焦在中国硅谷,那些留学海外的青年也开始将回国创业、回到中关村工作,作为他们的首选。

为了能让这些“村民”们能够有更专心的创新环境。大部分的后厂村公司内部已经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社区,餐厅、便利店和健身房是标配,按摩房、洗衣间、酒店应有尽有。传说中的Google总部食堂,和位于后厂村的网易、阿里食堂已经感觉不到太大区别。

创新吸引人才,人才聚集则持续创新,这成为了后厂村能够持续发展的内核引擎。但创新的外壳下,暗流涌动,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后厂村能够持续性的创新长达20年?

创新生态下的后厂村人才现状

在后厂村,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所研发出的技术,更在于内部的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创新。

如果你在晚上11点去后厂村,会发现这里依然灯火通明。小米、华为、联想在后厂村追逐着全球手机出货量的排名,字节跳动、百度和腾讯在这里研究怎么让用户最长时间的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全行业的竞争被浓缩在小小的一个“村子”里,企业之间容不得一刻喘息。

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缩短了技术迭代的周期,也造就了大量的高端人才缺口,招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精英人才成为大厂跑赢竞争对手的关键,坐落于后厂村的后厂理工学院则成为了后厂村的“私房大学”,为后厂企业之间围绕高新科技展开的战争提供“补给”。

在后厂理工学院的官网里,密密麻麻地展示着华为、滴滴、阿里巴巴和微软等与其联合打造的实战课程。大厂们拿出了脱敏后的数据,后厂理工学院结合这些数据将其打造成高端实战课程,为具备学习能力,渴望成为高端人才的码农们提供向上攀爬的阶梯。那些优秀毕业的学员们,则有机会加入这些公司担任核心职位。

在外界眼中,后厂30万互联网人都跳不出的“中国硅谷”,对渴望投身于此的互联网人而言,后厂村的门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高,即使你名校毕业留学归来、或者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5年以上,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和拿得出手的项目经验,也很难在大厂中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

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的张文,早年曾因为追求稳定入职国企。尽管学历出色,但当他想跳出“舒适圈”,加入到AI浪潮自我提升时,依然遇到了困难,“没有相关经验”。经历了一番曲折的经历后,张文报名学习了后厂村理工学院的AI专业课程,结业后他成功拿到了IBM的Offer,以及约40万人民币的年薪。

技术之外,在学习上的高度勤奋与自律是后厂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的特质,他们大多拥有令人羡慕的学习或职业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很强的自驱力,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想获得职场的更多可能性,而企业也需要更多有经验、实操性强的人才。在这一点上,后厂村理工学院给这些人提供了一座更有保障的桥梁,他们值得掌握一条更清晰的上升曲线。

对于技术人才来说,后厂理工学院或许是一个最快捷的弯道超车平台,但对于企业,却是能够保证持续高效运转,并共同探索创新的润滑油。

任正非几年前提出“无人区”的说法,大意是华为在本行业的创新已经到达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也无人跟随。这不仅是华为创新的困境,也正是后厂村创新的困境。

尽管20年来的后厂村发展不仅传承了创新精神,还师夷长技以“超”夷,实现了创新同时的自我成长,但正如《人类简史》中提到,每当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的时候,个体的苦痛也总是在随之增长。

个人和企业在无人区中都是痛苦而迷茫的。正因如此,后厂理工学院区别于其他的互联网培训学校,只专注在前沿互联网技术创新。通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帮助他们在无人区中输送更多“有准备的人”。

创新是一场永远无法终结的战斗,而人才则永远是冲在最前线的战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后厂村驶入无人区,谁来为中国互联网补给高端人才

创新是一场永远无法终结的战斗,而人才则永远是冲在最前线的战士。

文|阑夕

2015年夏,《硅谷百年史》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曾短暂造访中国。

当时,最让他印象深刻得莫过于,那些在中关村鳞次栉比的大楼,还有大楼中穿行着的人们。“他们都穿着牛仔裤和最简单的体恤衫,背着黑色双肩包,看起来和美国硅谷那帮人没啥区别”, 皮埃罗·斯加鲁菲说道。

皮埃罗不知道的是,那时候中关村的企业就已经开始逐步向西北旺蔓延。

如果他再顺着地铁13号线坐下去,接下来的景致或许会让他更惊讶。从西二旗站下车,往西排列着中关村软件园一期、二期,而腾讯、百度、小米、联想和滴滴都坐落在这里。

这里就是后厂村。因为企业的入驻,昔日的农田早已不见踪迹。码农、高学历、高薪资、科技巨头成为了后厂村的标签。一句众所周知的调侃是“如果中国互联网瘫痪了,那一定是13号线停运了”,后厂村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地位不言而喻。

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这里“追梦”,他们说自己是“村民”,但却多半没见过锄头,而是没日没夜地在电脑屏幕前加班,或者堵在去公司的路上。

如果你从软件园一期走到二期,会如时光穿越般先后经过了包豪斯工业风格的建筑楼,还有充满了玻璃幕墙的前卫建筑。这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明后厂村的发展,浓缩了中国近30年的互联网科技发展历史,无论是高校密集程度,还是这里的企业所创造的市值,都早已不亚于美国硅谷。

中国硅谷?还是美国后厂村?已经越来越难区分了。

百年硅谷和二十年后厂村

如果一定要将中美的科技园区做一些对比,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端倪。

皮埃罗·斯加鲁菲在当时造访中国时,还提到了他对美国硅谷的失望。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硅谷兴起和发达的人,他深刻感受到了美国硅谷正在变得越来越“功利”。

斯加鲁菲初来硅谷时就赶上创新爆发的节点。他先后见证了苹果的Mackintosh系统的发布, Internet的诞生和流行。当时硅谷充满了想改变世界的中小型公司,是他心中硅谷最好的“黄金时代”。

现如今硅谷的价值观却出现偏差。在硅谷有一个说法,“如果6个月内你的公司没能卖给Google或者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你就死定了。”换句话说,改变世界的动机已经让位于生存和资本,硅谷从创新朝圣之地,变成了生产赚钱公司的工业流水线。

相比之下,后厂村在创新上所体现的生命力则更让人期待一些。特别是近年来,京东、小米、滴滴、美团、旷视、商汤等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快速崛起,其中不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从PC端到移动端、从认同共性到发现个性、从图文到短视频、从人工智能到智慧城市等,这些都在后厂村实现了。

这也让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潮”逆流。当越来越多的后厂村公司出海参与国际化竞争,世界目光逐步聚焦在中国硅谷,那些留学海外的青年也开始将回国创业、回到中关村工作,作为他们的首选。

为了能让这些“村民”们能够有更专心的创新环境。大部分的后厂村公司内部已经俨然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社区,餐厅、便利店和健身房是标配,按摩房、洗衣间、酒店应有尽有。传说中的Google总部食堂,和位于后厂村的网易、阿里食堂已经感觉不到太大区别。

创新吸引人才,人才聚集则持续创新,这成为了后厂村能够持续发展的内核引擎。但创新的外壳下,暗流涌动,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后厂村能够持续性的创新长达20年?

创新生态下的后厂村人才现状

在后厂村,创新不仅体现在企业所研发出的技术,更在于内部的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创新。

如果你在晚上11点去后厂村,会发现这里依然灯火通明。小米、华为、联想在后厂村追逐着全球手机出货量的排名,字节跳动、百度和腾讯在这里研究怎么让用户最长时间的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全行业的竞争被浓缩在小小的一个“村子”里,企业之间容不得一刻喘息。

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缩短了技术迭代的周期,也造就了大量的高端人才缺口,招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精英人才成为大厂跑赢竞争对手的关键,坐落于后厂村的后厂理工学院则成为了后厂村的“私房大学”,为后厂企业之间围绕高新科技展开的战争提供“补给”。

在后厂理工学院的官网里,密密麻麻地展示着华为、滴滴、阿里巴巴和微软等与其联合打造的实战课程。大厂们拿出了脱敏后的数据,后厂理工学院结合这些数据将其打造成高端实战课程,为具备学习能力,渴望成为高端人才的码农们提供向上攀爬的阶梯。那些优秀毕业的学员们,则有机会加入这些公司担任核心职位。

在外界眼中,后厂30万互联网人都跳不出的“中国硅谷”,对渴望投身于此的互联网人而言,后厂村的门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高,即使你名校毕业留学归来、或者已经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5年以上,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和拿得出手的项目经验,也很难在大厂中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

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的张文,早年曾因为追求稳定入职国企。尽管学历出色,但当他想跳出“舒适圈”,加入到AI浪潮自我提升时,依然遇到了困难,“没有相关经验”。经历了一番曲折的经历后,张文报名学习了后厂村理工学院的AI专业课程,结业后他成功拿到了IBM的Offer,以及约40万人民币的年薪。

技术之外,在学习上的高度勤奋与自律是后厂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的特质,他们大多拥有令人羡慕的学习或职业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很强的自驱力,这些优秀的年轻人想获得职场的更多可能性,而企业也需要更多有经验、实操性强的人才。在这一点上,后厂村理工学院给这些人提供了一座更有保障的桥梁,他们值得掌握一条更清晰的上升曲线。

对于技术人才来说,后厂理工学院或许是一个最快捷的弯道超车平台,但对于企业,却是能够保证持续高效运转,并共同探索创新的润滑油。

任正非几年前提出“无人区”的说法,大意是华为在本行业的创新已经到达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也无人跟随。这不仅是华为创新的困境,也正是后厂村创新的困境。

尽管20年来的后厂村发展不仅传承了创新精神,还师夷长技以“超”夷,实现了创新同时的自我成长,但正如《人类简史》中提到,每当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的时候,个体的苦痛也总是在随之增长。

个人和企业在无人区中都是痛苦而迷茫的。正因如此,后厂理工学院区别于其他的互联网培训学校,只专注在前沿互联网技术创新。通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帮助他们在无人区中输送更多“有准备的人”。

创新是一场永远无法终结的战斗,而人才则永远是冲在最前线的战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