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上半年成都房企销售备案排行榜来看,无论是备案销售金额还是备案销售面积,没有任何一个港企的名字出现在该榜单上面。从市场份额来看,港企似乎被甩出了一大截,土地市场更是难觅其踪影。
早年大刀阔斧拿地,现今“急流”勇退的港企,在成都发展似乎并没有初期拿地规划时的积极,项目打造似乎也并没有预期顺利。进退之间,港企进入成都10年后,迎来反转。
大举入蓉
2004年,10月29日,成都南三环外侧一宗逾1036亩的“巨无霸”地块上市拍卖。最终和黄以21.35亿元的价格拿下。成立于1993年的和记黄埔地产有限公司,作为香港最老牌的地产开发商,成为首个以拍卖拿地方式进入成都的港企,当时的和黄也成就了我国西部单宗土地最高价格的记录,和黄的品牌形象,在成都一炮打响。
2年后,2006年4月28日,和黄地块旁一宗大约123亩的地块上市拍卖。该地块拍卖前,彼时的成都媒体分析,如若和黄拿下该地块,开发优势明显,不但能够提升原先地块价值,更能够让和黄成都地产版图与人民南路、成都行政中心相连,价值可见一斑。
不过总归是媒体猜测和想象,该地块最终与和黄失之交臂,九龙仓以7.8亿将其收入囊中。在拿下该地块的前一年,2005年,九龙仓还拿下东大街11号地块,其后的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均有在成都拿地。从目前港企在成都土地市场的情况来看,九龙仓应该是活跃度最高的港企。
九龙仓活跃的同时,嘉里置业在2007年6月拿下城南两宗约127亩地块,进入成都市场。新世界地产在2006年拿下天府大道南段华牧立交旁一宗约1650亩的商住地块,成为继和黄后,第二个在成都选择一次性拿下超千亩地块的港企。
除了上述以拍卖拿地方式进入成都的港企外,还有部分港企选择入股或者收购项目的方式,曲线来蓉。
其中,2007年新鸿基便以入股的形式,买下大连海昌集团位于成都航空港双流县境内一宗约245亩的住宅用地股权,最终打造项目为新鸿基悦城,新鸿基占整个项目总资产的91%,顺利进入成都。
与大连海昌集团合作顺利进入成都后,2007年12月,新鸿基以1200万元/亩的价格拿下攀成钢一块逾259亩的地块。拿地不久,新鸿基对外发布公告称,该地块项目为三家公司合资打造,自己持有合资公司40%的股权,另外两家分别为恒基地产和九龙仓,分别持合资公司30%股权。如此一来,该项目也让成都又多了一家港企——恒基地产。
2006年瑞安通过收购烂尾楼的形式进入成都市场,并在2008年2月,通过旗下上市公司瑞安建业和中华汇房产用7.87亿通过收购东方家园成都金牛置业有限公司,接手位于成都市金牛区二环路与解放路相邻地块。
2010年11月,香港置地和合景泰富选择联手入蓉,以37.8亿元拍得攀成钢片区285亩用地,随后打造环球汇项目。
从众多港企集中进入成都的时间来看,2008年以前,成都房地产市场处于发展阶段,那个时候的土地价格相对较低。2008年地震后,成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房屋价值得到抬升,不少早前大量囤地的港企尝到甜头。不过从2012年九龙仓拿下华府112亩地块至今,港企阔别成都土地市场已三年之久。
项目开发节奏慢是通病
早前港企进入成都的节奏,可谓迅速。不过从打造项目的速度来看,似乎与当初进入成都的节奏大不相同。
2007年,新鸿基以入股方式在航空港获地,到2009年新鸿基悦城才迎来首次开盘,先后在2010年推出一期B区和二期产品,目前该项目仍处于尾盘在售状态。从拿地到现在,历时8年,不过比起新鸿基攀成钢项目打造,速度算是快的。
新鸿基联手恒基兆业、九龙仓打造项目的方式,在当时的成都实属首例。不过有业内人士点评,如此的合作模式意味着决策权和重大议题达成统一,需要更多的时间。从目前该项目的进度来看,上述说法已经得到印证。
该项目地块性质属于住宅兼容商业,总建筑面积大约为125万方。公开资料显示,整个项目产品包含住宅、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等,其中首期面市的高端住宅部分被称为ICC天曜,二期住宅为ICC凯旋门。
拿地4年后,2012年成都市民才等到ICC天曜的首次开盘。不该项目的商业部分,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始终未有亮相迹象。虽然新鸿基地产华西区总经理程伟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成都ICC的商业已经全面动工,预计2014年下半年项目的商业部分会逐渐亮相。但是,直到现在该项目商业部分也未亮相。
拿地近8年,住宅入市3年之久的成都ICC商业打造情况也继续是一个谜。随着成都商业地产的发展和新鸿基内部资金倾向变化,打造龟速的ICC不得不面临更多挑战。
与新鸿基ICC项目处在同一时段的瑞安城中汇,打造似乎也不太顺畅。2008年2月,瑞安通过收购公司而获得的地块,计划打造驷马桥片区首个集居住、办公、购物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瑞安城中汇。
虽然拿到地块的第二年项目便动工了,但是从目前来看,到底要打造何种综合体,一切未可知。到现在已经过去7年多的时间,欲打造区域首个商业综合体的计划被金牛万达给打破。住宅部分也经历一波三折,去年大幅降价又才赢得一定的市场。
除了上述项目打造慢以外,爪哇集团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间在龙泉阳光城拿下的三幅用地,至今还是一片荒芜。
2011年爪哇集团全年业绩报告显示,上述地块总面积约50.6万方,爪哇集团正在制订总发展蓝图,并计划在当年递交当地政府,项目之前期地盘工程即将完工,第二期项目之地盘平整工程计划将于当年动工。
其后的2012年、2013年、2014年爪哇集团年报和2015年半年报中,均有提及该项目的打造进度。2014年年报显示该地块项目案名为成都东悦名城,项目发展总蓝图已在当年1月获得批准,平整工程竣工,第一期上盖建筑工程预计将于2014年第四季度展开。今年爪哇集团半年报却显示,第一期上盖建筑工程预计将于今年的第三季度展开。
近日,观察员前往该项目,地块依然没有动工。有知情人士透露,项目开工时间可能延迟到明年上半年,而且项目打造计划和之前有一定调整。如此看来,要等到爪哇龙泉项目的亮相,还需些时日。
卖项目 售股权 “急流”勇退
自2004年和黄进入成都拿地开始,港企在成都已有11年的发展历史。从当初的大幅拿地,到现如今缺失成都土地市场,更或者是出售成都物业,港企成都发展迎来反转局面。
今年7月,华人置业对外发布公告,将成都三个地产项目及一笔私募基金投资以65亿港元出售给恒大地产。虽然华人置业此次出售让自己从中获得了11.51亿港元的收益,不过,华置在成都的市场份额变成了零。也即是说华置出售项目,选择退出成都市场。
同样是在今年7月,中渝置地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全资子公司秒领、买方、买方担保人、四川中渝及成都国嘉订立协议。据此妙领有条件地同意出售,及买方有条件地同意购买成都市国嘉志得置业有限公司的销售股份及借款,总代价为人民币27.56亿元。成交后,中渝置地将不再拥有目标集团的任何权益,而其所有成员公司将不再为其附属公司。”
成都国嘉为中渝置地与成都本土房企国嘉地产的合资公司,双方分持股份51%、49%。先后开发了光华逸家、光华中心、城南逸家、四海逸家、锦江逸家、天府逸家、南湖逸家等项目。中渝所提及的买方即为先后收购绿城和佳兆业失败的融创,融创接手后,中渝在成都市场全身而退。
中渝置地的公告中对于出售成都项目原因给出的答案为,由于过去数年建立的库存、导致成都市场,尤其是商业部分正于不明朗的方向并有进一步向下调整的风险,这种不明朗为集团带来特别的挑战。此次交易可一次性及加速变现其于成都持有的部分物业库存。透过合理化的物业库存,中渝将可以继续其有选择的交个调整政策,以最大化集团将来的收益,以及度过可能必须面对的任何长期市场衰退。
稍早前推出成都市场的华置,对外回应出售成都物业原因也表示,成都商业市场发展潜力有限。
似乎李嘉诚内地撤资已经开始影响到其他港资企业,甚至在今年开始蔓延至成都,近年来港企在成都的市场份额是有减无增。
早前与合景泰富一起拿下攀成钢地块时,香港置地行政总裁彭耀佳对媒体表示,“成都地区是香港置地的发展重心,投资总值将占公司内地投资的七成,香港置地与合景泰富将把环球汇打造成为成都的地标社区。”从其当时的表述中,不难看出香港置地对于成都项目的重视和对成都市场的看重。不过,从进入成都到现在,5年过去了,香港置地在成都市场依然仅有环球汇一个项目,并未有实质性的扩张。
从全国其他城市来看,近年来出售项目的港企也较之前多了起来。新鸿基将原本极为重视的广州佛山项目股权多次出售,瑞安也将其在全国其他城市项目进行多次变现。一向在内地较为活跃的九龙仓也准备将集团在内地的布局进行缩减。
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副主席、九龙仓中国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周安桥便对媒体表示过,目前九龙仓已经进入内地15个城市,布局会慢慢减少到一半,集中到七八个城市。如此一来,在不久的将来,九龙仓退出某个城市的消息或将不间断的传来。
熟悉中渝国嘉的知情人士更透露,国嘉今年上半年项目在成都市场表现良好,中渝退出或许是因为其对整体市场的不乐观,接下来在西安、昆明都可能出售旗下资产,或全面退出内地市场。
针对港企成都发展和当下撤资现象,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璐即分析,港企进入大陆房地产市场较早,大多是在2004年刚开始招拍挂后在内地大举拿地,在内地的土地市场上斩获颇丰。而且由于港企的品牌效应,很多地方政府愿意把港企引进当地开发。天时地利人和,使得港企在内地普遍拿地规模大,而且拿地成本低。这十年来,土地升值迅速,甚至在一些地方土地升值可以用十倍来计,所以很多港企光在土地升值上就获利颇丰。
当下港企撤资,刘璐表示,资金都是逐利的,房地产市场走过最风光的十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调整和分化。除一线城市以外,很多地方的房地产投资回报率下降迅速,使得港资调整投资方向,转战其他地方。
观察家即日起,每日推出《港资房企大型系列报道》,欢迎关注。
『观察家』由创家live+出品
观察家是国内首家基于房地产全产业链构建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及资讯发布机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