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人观影变迁史,你的观影记忆印在哪个年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人观影变迁史,你的观影记忆印在哪个年代?

1949年以来,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翻天覆地变化着的不仅仅是中国本身,更是酣睡于其怀抱的国人的生活变迁史,这部变迁史从国人观影方式的改变便可以窥得一二。

人类的物质文明决定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而物质文明的积累则筑起了精神文明的标准。1949年以来,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翻天覆地变化着的不仅仅是中国本身,更是酣睡于其怀抱的国人的生活变迁史,这部变迁史从国人观影方式的改变便可以窥得一二。

70年代:露天集体观影

每次乡镇喇叭广播要放电影的时候,小孩子们便都搬着板凳提前占好位置。等到电影开演时,幕布前一篇乌泱泱的蓝、灰、军绿,这三个颜色是那时候服装的主色调。

20世纪70年代, 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百废待兴,观影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件幸福而又奢侈的事情。一块大的空地坐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胶片中的画面通过一台老式放映机投影在对面的一块白布上,这便是当时人们的集体观影记忆。

80年代:家庭电视机观影

到了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席卷下,电视机开始走入普通家庭。起初一个四合大院里,只有那么一两家有黑白电视机,而这仅有的一两台成为院子里男女老少饭后聚在一起最大的消遣。

后来随着物质的不断发展,电视机才开始普及。因为电视里会不定期地播放一些电影,因此,电视机算是80年代初期人们的观影记忆。牡丹、日立、熊猫、北京等电视机品牌纷纷推出了黑白、彩色的电视机产品,成为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三大件。

80年代中后期:租借录像带

眼戴蛤蟆镜,上身蝙蝠衫,下身喇叭裤,嘴里再哼哼几句“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往哪儿一站,绝对是街上的潮流指标。

当然父辈们的拉风还不止外表,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录像带的出现,租借录像带看香港电影成为那个年代的风潮。不同于集体观影和电视观影的随机性,那时候的人们在观影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三洋、日立、松下等日本品牌席卷中国,家家都以有录像机为荣,代表了当时的家庭娱乐顶峰。

 
 
90年代:VCD/DVD正流行

90年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娱乐产业的发展也愈加壮大。随之出现的便是大街小巷的男孩子都留着帅帅的郭富城头,跳着拽拽的霹雳舞,在那时候,这叫走在潮流前端。

当然,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影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兜售电影光碟的小贩。都说90年代人的电影记忆是成龙、周星驰、古惑仔、林正英……其实不然,这些记忆都只是个人意识主观选择的体现,真正属于那个年代的观影记忆其实是新科、万事达、步步高等品牌VCD/DVD,成龙等明星为其拍摄的广告成为了大家的回忆,那时候它们正流行。

 
 
 

21世纪初:大荧幕观影时代

21世界初,除了千禧年本身的惊喜,最令国人兴奋的莫过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当天,每个国人都与有荣焉,萨马兰奇成了国民好友人,大家更是走出家门在街道上拉起了庆祝横幅。

申奥的成功是国力强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的飞跃。那时的国人有了更多的休闲时光,而电影院便是一个消遣的好去处。因着需求量的不断攀升,中国各个城市的电影院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此打开了21世纪的观影记忆。

现今:智能网络观影时代

现今,一个信息集中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周边充斥着先进的智能设备。小到智能手机,大到智能电视,我们的生活在这些智能产物的影响下更加舒适和精准。

智能化时代还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蹭公司网络往移动硬盘里下片,忙碌生活没时间追剧,不看蓝光、高清会死病等,这些都是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故事,人们真正感受到智能了吗?电影院虽然越来越大众,但每年引入的片子有限,更有甚者删减的不成样子,那些让人哭笑不得中文翻译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表产物,人们真的得到满足了吗?好不容易有时间坐下来打开网页看个视频却发现家里20M的网速居然还会卡顿,连放松一下就这么难,人们真的能够接受现状吗?种种问题也会被这个时代的一些聪明人发现,于是催生了像newifi新路由2这样的产品,推出了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功能:手机APP远程下载操控、智能一键追剧、搜狐视频终身VIP服务、视频加速功能在线看片不卡顿等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配合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产品来为人们构建真正的智能享受。这才当今人们所需要的。

如何满足智能网络观影时代的特定族群

智能网络观影时代除了更精确的观影要求,观影人群也更加个性化,更加群体化。有这么一群人,时间充裕,不常出门,关注最新上映的国内外电影,对各种影片数如家珍……这便是所谓单身一族,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是智能观影时代的一大挑战。还好,对策已经出现了。

 

以上算是不完全统计的国人观影变迁史,你的记忆被烙印在哪个年代了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人观影变迁史,你的观影记忆印在哪个年代?

1949年以来,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翻天覆地变化着的不仅仅是中国本身,更是酣睡于其怀抱的国人的生活变迁史,这部变迁史从国人观影方式的改变便可以窥得一二。

人类的物质文明决定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高度,而物质文明的积累则筑起了精神文明的标准。1949年以来,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翻天覆地变化着的不仅仅是中国本身,更是酣睡于其怀抱的国人的生活变迁史,这部变迁史从国人观影方式的改变便可以窥得一二。

70年代:露天集体观影

每次乡镇喇叭广播要放电影的时候,小孩子们便都搬着板凳提前占好位置。等到电影开演时,幕布前一篇乌泱泱的蓝、灰、军绿,这三个颜色是那时候服装的主色调。

20世纪70年代, 那时候物质相对匮乏,百废待兴,观影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件幸福而又奢侈的事情。一块大的空地坐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群;胶片中的画面通过一台老式放映机投影在对面的一块白布上,这便是当时人们的集体观影记忆。

80年代:家庭电视机观影

到了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席卷下,电视机开始走入普通家庭。起初一个四合大院里,只有那么一两家有黑白电视机,而这仅有的一两台成为院子里男女老少饭后聚在一起最大的消遣。

后来随着物质的不断发展,电视机才开始普及。因为电视里会不定期地播放一些电影,因此,电视机算是80年代初期人们的观影记忆。牡丹、日立、熊猫、北京等电视机品牌纷纷推出了黑白、彩色的电视机产品,成为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三大件。

80年代中后期:租借录像带

眼戴蛤蟆镜,上身蝙蝠衫,下身喇叭裤,嘴里再哼哼几句“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往哪儿一站,绝对是街上的潮流指标。

当然父辈们的拉风还不止外表,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录像带的出现,租借录像带看香港电影成为那个年代的风潮。不同于集体观影和电视观影的随机性,那时候的人们在观影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三洋、日立、松下等日本品牌席卷中国,家家都以有录像机为荣,代表了当时的家庭娱乐顶峰。

 
 
90年代:VCD/DVD正流行

90年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娱乐产业的发展也愈加壮大。随之出现的便是大街小巷的男孩子都留着帅帅的郭富城头,跳着拽拽的霹雳舞,在那时候,这叫走在潮流前端。

当然,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电影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兜售电影光碟的小贩。都说90年代人的电影记忆是成龙、周星驰、古惑仔、林正英……其实不然,这些记忆都只是个人意识主观选择的体现,真正属于那个年代的观影记忆其实是新科、万事达、步步高等品牌VCD/DVD,成龙等明星为其拍摄的广告成为了大家的回忆,那时候它们正流行。

 
 
 

21世纪初:大荧幕观影时代

21世界初,除了千禧年本身的惊喜,最令国人兴奋的莫过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当天,每个国人都与有荣焉,萨马兰奇成了国民好友人,大家更是走出家门在街道上拉起了庆祝横幅。

申奥的成功是国力强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的飞跃。那时的国人有了更多的休闲时光,而电影院便是一个消遣的好去处。因着需求量的不断攀升,中国各个城市的电影院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此打开了21世纪的观影记忆。

现今:智能网络观影时代

现今,一个信息集中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周边充斥着先进的智能设备。小到智能手机,大到智能电视,我们的生活在这些智能产物的影响下更加舒适和精准。

智能化时代还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蹭公司网络往移动硬盘里下片,忙碌生活没时间追剧,不看蓝光、高清会死病等,这些都是发生在互联网时代的故事,人们真正感受到智能了吗?电影院虽然越来越大众,但每年引入的片子有限,更有甚者删减的不成样子,那些让人哭笑不得中文翻译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表产物,人们真的得到满足了吗?好不容易有时间坐下来打开网页看个视频却发现家里20M的网速居然还会卡顿,连放松一下就这么难,人们真的能够接受现状吗?种种问题也会被这个时代的一些聪明人发现,于是催生了像newifi新路由2这样的产品,推出了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功能:手机APP远程下载操控、智能一键追剧、搜狐视频终身VIP服务、视频加速功能在线看片不卡顿等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配合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产品来为人们构建真正的智能享受。这才当今人们所需要的。

如何满足智能网络观影时代的特定族群

智能网络观影时代除了更精确的观影要求,观影人群也更加个性化,更加群体化。有这么一群人,时间充裕,不常出门,关注最新上映的国内外电影,对各种影片数如家珍……这便是所谓单身一族,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是智能观影时代的一大挑战。还好,对策已经出现了。

 

以上算是不完全统计的国人观影变迁史,你的记忆被烙印在哪个年代了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