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城事 西部菌
在西南地区,相较于重庆和成都,昆明的话题度要小很多。但其实,近几年昆明的发展势头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2018年GDP修订调增814亿的基础上,2019年的昆明,GDP达到6475.88亿,在省会城市中排名连升5位,跃居第12位。而且数据显示,近5年昆明的GDP平均增速达8.2%。
当然今天不是要分析昆明。昆明的快速上升,只是西南地区崛起的一个缩影。
巧合的是,昆明反超的5个省会,分别是沈阳、长春、石家庄、南昌、哈尔滨。
其中东三省的省会全部在内,而东北和西南地区又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三线建设时期的援建,帮助西南奠定了工业基础。
昆明代表的西南地区,对东北地区的快速追赶,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
01
东北的辉煌历史不用多说。1978年的辽宁,那是仅次于上海、江苏的全国TOP3存在。而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全都赫然位列全国十强城市榜单。
不过随着东北的下滑,以及西南的崛起,这两个由胡焕庸线串联起来的大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分化。
来源:第一财经
数据显示,1999年到2018年,在云贵川渝西南四省市中,经济增长幅度最小的云南,也达到841%;而东北三省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吉林也只有801%。
2011年,云贵川渝四省市的经济总量赶超东北。2015年,西南的经济龙头四川,GDP赶超东北第一大省辽宁。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前不久的四普,东三省2018年的经济数据集体修订挤水。其中辽宁调减1804.9亿,吉林调减3820.82亿,黑龙江调减3515.1亿。
受此影响,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9年的数据可以看到,四川已经快接近两倍辽宁,重庆也有望赶超辽宁。同时,西南四省市的经济总量,是东三省的两倍多。
经济增速层面,云贵近几年一直都是全国的火车头,2019年增速最低的重庆,比东北增速最高的辽宁,同样要快不少。
再看具体的城市。东北四大城市中,GDP最高的是大连,2019年刚刚突破7000亿大关,沈阳是6470.3亿,长春是5904.1亿,哈尔滨是5249.4亿。
西南四大城市中,重庆、成都自不用说,优势几乎可以用“碾压”来形容。昆明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和GDP调增后,放在东北,那也是仅次于大连的第二城。
即便是贵阳,虽然经济总量还远远不如四大东北城市,不过近几年的大数据产业,搞得风生水起。作为增速冠军贵州的省会,它的发展势头同样不可小觑。
不管是省一级,还是重点城市,西南地区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东北的两倍。这样的发展分化别说放在二十年前,放在十年前,都是很难想象的。
02
将西南和东北进行对比,不只是因为它们正好位于胡焕庸线两端,更是因为两地的发展很有渊源。
三线建设时期,东北的资源流向西南,云贵川渝的很多工业企业都是东北建设的。如攀枝花,现在还有不少东北人。而东北的援建,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关于东北掉队的分析很多,不再多说。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分化,从西南倒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来源:第一财经
观察上图的曲线图走势,很明显,西南地区的起飞,2008年是关键节点。彼时沿海产业纷纷内迁,带动了内地的工业化。像重庆的笔电产业,正是在这段时间打下的基础。
西南地区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腹地要比东北更广。以人口而论,光一个四川,常住人口就超过8000万,西南总人口更是突破2亿,而东北三省总共才1.2亿左右。
四川和重庆曾是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地,这些年也在明显回流。重庆和成都两城市,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长都在50万左右。东北则处于流失状态,如沈阳去年只增长了6000人。
东北的发展进程中,政策是绕不开的因素。其实西南地区这些年受到的照顾也不少,比如西部陆海新通道,几乎是为西南地区特别定制的,三条通路将西南串成一体。
对西南地区战略加持,当然有地缘考量,不过其后天的努力,同样是关键因素。对比东北地区,这种后天努力,可以直观地体现在观念的开放程度上。
网红城市重庆和成都自不用说,就是相对落后一些的贵阳,一方面率先切入大数据的产业赛道,另一方面主动对接珠三角,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拉来了客源和流量。
除此之外,西南地区能够快速崛起,重庆和成都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
来源:米筐投资
和成都一样,哈尔滨、长春同样是典型的强省会,而且经济首位度总体更高,像长春的GDP规模就接近吉林的一半。
但放在全国来比,它们就没那么突出了。反观重庆和成都,稳坐GDP十强的位置,且双双入列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为西南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发展资源。
03
西南地区的崛起,给东北的振兴提供了不少经验,除了上面谈到的,还有重要一条便是学会抱团融合。
虽然在日常的表述中,东北是作为一个整体,但老实说,因为产业趋同等因素,三省的内部合作力度相当欠缺。
在这一点上,西南地区作为后起之秀,做的却丝毫不差。比如在4月10日开始,重庆、成都和贵阳的“西三角”,将开行始发站就是终点站的环形高铁,它还是全国首条。
不只是西南,西北的甘肃日前同样提出,让陇南、天水等地主动融入成渝。对此,有媒体提出了“泛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泛成渝经济区”是成渝影响力扩张,更是西部地区抱团发展的直观缩影。可以预见,西南和东北还将进一步分化,差距继续拉开。
当然,西南对东北的赶超,只是一种经济规模层面的比较优势,远谈不上整体超越。在城市化、民富、教育、医疗等层面,和帮助过自己的东北相比,西南地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而之于东北地区,在被西南省市迎头赶上的同时,它仍然是充满希望的。这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多个顶级企业近来都在东北进行了规模很大的投资布局,响应东北振兴的号召。由此反映出,在政策层面,东北仍然是扶持的重点。
第二,如之前西部城事的多次分析,沈阳很可能拿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有国家中心城市的牵引带动,东北的发展动力会更足。
而且这两天,还有一件颇具标志意义的事件——沈阳进一步开放落户。
“在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人员,可在我市落户”,“凡具有我市户籍的居民,其父母、配偶、子女均可在我市投靠落户”等等,几乎相当于零门槛了。
2018年数据,来源:第一财经
要知道,目前根据国家层面的要求,零门槛落户,针对的还只是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而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要求是完善积分落户政策。
2018年年底,沈阳的城区常住人口是565.12万,高于济南、昆明等地,和青岛、西安等处在同一水平。在同样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开放落户的沈阳已经冲在了最前面。
如果说昆明的上升,代表西南的崛起;那么,沈阳的及时出手,同样可以理解为东北在慢慢觉醒。一旦观念和思路开放起来,这样的东北,仍然是可期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