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改名、改档,《清平乐》聪明得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改名、改档,《清平乐》聪明得很

借助电视剧里人物的快意恩仇一解烦闷,能迅速带给观众快感。但其实大多部分人也明白,那快感是短暂的。

文|剧王

经历改名、改档,《清平乐》终于开播。

正午阳光的扎实班底,一众实力演员出演,到现在为止,评分停留在8.1,相当不错了。

而作为一个从《知否》看到《清平乐》的资深张开宙粉(自封),我发现了他带领的制作团队聪明得很。

先从开篇说起。

《知否》的开篇到现在我都要时不时拿出来细品。整篇故事从盛府卫小娘院子里的小丫鬟入镜。大冬天的,卫小娘院子里炭火被克扣,小丫鬟委屈巴巴,大丫鬟撸袖力争。

《清平乐》的开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少年皇帝登基没几年,暗夜里他在书房写字,召了乳母来发了一通脾气。

又少年气盛冲出宫墙,去找传说中自己守皇陵的生母。

像是从寻常日子里凿下来的一点灵光,细碎的,又带着生机。

而从这样细微的角度切,背后却是制作团队的纵横“心机”。

《知否》一剧,女主角盛明兰长在冬天煤炭都要被克扣的小院里,小孩子气性受不了委屈,开头两集聪慧狡黠、有勇有谋,但经历宅斗亲娘难产身死之后,尝到出风头的苦,于是掩盖锋芒低调做人。

头几集基本给人物和剧集主调定好了扎实的基础。

从做女儿时的盛家,到嫁为人妇后打理的顾家,再有顾候牵扯到的天子家,个人、家族、社会、朝堂,一个“家”的理念串起了彼时社会种种繁茂,逐次铺开有声有色。

再看《清平乐》,一样的。

头几集几乎没有废戏。

暗夜少年皇帝命人召自己的乳母来,明面上让她点评自己习的字是否进步了,实际上是听闻了自己非太后亲生,生母另有其人,惶恐焦虑了。

这里的矛盾不止这一重。

彼时他当上皇帝没两年,真正的朝政还把在辅政的太后手里。一边又有八大王、吕相等人担心太后专政的劝诫;一边又恨自己尚年幼稚嫩无法完全掌权。

是焦虑。

听闻生母仍在,更是心痒愧疚,谁不想承欢生母膝前呢?但碍于天子身份与被加诸到自己身上的家国责任,不能与生母相认。

是苦闷。

头两集对少年宋仁宗的描写,几乎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

《清平乐》的剧情简介是这样写的:

仁宗朝河清海晏,名臣才子辈出,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盛世,而这与仁宗一直以来遵循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并且广开言路也不无关系。然而同时,他却也牺牲了几乎所有“任性”的可能,无可选择地将女儿、妻子、爱妃包括他自己,置于无法逾越的孤城,也让自己在天下苍生与天子之爱,治国理念与骨肉亲情中百般挣扎,在理智与情感间难以取舍,展现了古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抉择。

这部剧的剧本改编乍眼一看有些“偷懒”,从个人到家庭到君王国家,这样一个递进的关系从《知否》可见一斑。

但这样的方式不得不说是很能让观众共情的。

《知否》里的小公爷学生时就爱慕盛家六姑娘,学堂上别人听先生讲课,他偷看人家;六姑娘因为写字不好看被先生罚抄书,他送人家好笔;知道六姑娘是个爱吃的,总要偷偷给她塞些菱角、糕点这样的稀罕零嘴。

小细节的满满铺陈,才让这份爱慕细腻化,才衬托出后来小公爷为保全父亲,不得不娶县主舍明兰的无奈悲凉。

《清平乐》拍的人物更“大”,是君王。

但他们要拍这个君王的百般挣扎和难以取舍,怎么拍呢?还是要把他拍成一个人先。

他先是稚嫩冲动。

策马赶到皇陵,只一墙之隔就能见到生母了,被随之赶到的晏殊拦下了。

家国道理都给他讲了,他也不听。

愤怒委屈之下能说出“我不干了”。

他还有孩子心性。

少年登基,被委以重任又措手不及。被训了伤心了就躲在书房榻椅之后,逃避一时昏睡几时,最好大家都不要去管他,到夜半再自己爬出来吃点东西。

慢慢地,就开始成长了。

知道自己身在朝堂很难听到民间的声音,重用韩琦,派他去代替自己听。

公家垄断一些买卖让商贩进退为难,他采取仁政让开商品生产的资格。商品市场竞争性出来了,良品自己也出来了。

也能独立思考不再一味听大臣谏议去行事。

人之将死,太后要穿衮服以天子制式谒庙,礼法上被大臣们极力反对。

他却能体谅太后人到暮年的委屈和不甘,改了衮服细节,让她穿了谒庙也无遗憾了。

其实细数下来,《清平乐》的头几集信息量巨大。

不仅呈现了少年皇帝和辅政太后之间的根本矛盾与博弈过程,同时也几乎精准地呈现了皇帝从少年到青年的迅速成长。

他本来是听到生母病危,能在廊桥湖边呆坐一天的孤独青年。

不过两集时长,他就长成了带领百官开棺验尸,打破“生母被太后所害”谣言的稳重君王。

但这个君王为了仁政,隐忍挣扎也自此埋下了伏笔。

另外,一部分观众比较关注的感情线,现在看来也清晰又丰富。

乳母的女儿苗心禾,与他青梅竹马情同家人,在皇帝心系生母情感最脆弱的时候,苗心禾是他的抚慰良药。

但细节也说了,宋仁宗视她为家人,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能概括的。

再就是废后以后,再立后之前的熙春。

皇帝初见熙春,她明媚如太阳,聪慧大方明朗有度。

熙春某种程度上是对皇帝枯燥烦闷少年时期的一种弥补,也是他对自由人生的隐隐向往。

但求而不得,又添一道遗憾。

“到底谁才拥有这四海呢?

我一辈子去的地方,

见过的东西,

怕都不及她所见的一两成。”

之后就是曹皇后。

在嫁给皇帝之前,剧情对这位曹皇后就呈现很多了。

她出身名门又聪明大方,能顶替哥哥的名额去读书,拜在范仲淹学下。

因在坊间听闻皇帝仁政一系列举措,心生仰慕。更果敢和新婚丈夫和离,有勇无畏。

一腔学识与抱负,恨不能为皇帝效力。

阴差阳错成为了皇后,与被废的郭皇后相比,作为夫妻,学识涵养格局眼光是和皇帝势均力敌的。

几位女性角色有情有度,有血有肉,《清平乐》的创作团队,是一如既往“坐得住”的团队。

留足耐心慢慢让一个人物饱满起来,围绕他的爱恨抉择与苦痛两难才能让观众相信和共情。

而我最心仪的一点,是整部剧的推进,是融在很多细微日常里的。

皇帝听了一天大臣们争论哪位女子才适合当皇后,口渴也不忍打扰疲累的镣子,硬是忍到下了朝。

几杯茶牛饮下去,是日常的可爱。

皇帝与韩琦等人在书房议事之时,皇后与后宫众娘子在讨论酿酒、制饼的各类新式方法。

两相交替,倒是有种别致的琴瑟和鸣。

短短几集,天子长成、仁政推行、太后去世、废后再立后等关键情节,就是伴随这细腻的人物成长轨迹,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苍天饶过谁的现世报电视剧情节,私以为是现下的“网红”情节,快节奏多“网红”情节的快餐剧已经让很多观众去习惯了。

借助电视剧里人物的快意恩仇一解烦闷,能迅速带给观众快感。

但其实大多部分人也明白,那快感是短暂的。

而一部把细腻人物命运悲喜融进日常里的电视剧,很多时候能制造和观众之间的“第二世界”。

以彼观此,人类悲喜有时候就是能相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改名、改档,《清平乐》聪明得很

借助电视剧里人物的快意恩仇一解烦闷,能迅速带给观众快感。但其实大多部分人也明白,那快感是短暂的。

文|剧王

经历改名、改档,《清平乐》终于开播。

正午阳光的扎实班底,一众实力演员出演,到现在为止,评分停留在8.1,相当不错了。

而作为一个从《知否》看到《清平乐》的资深张开宙粉(自封),我发现了他带领的制作团队聪明得很。

先从开篇说起。

《知否》的开篇到现在我都要时不时拿出来细品。整篇故事从盛府卫小娘院子里的小丫鬟入镜。大冬天的,卫小娘院子里炭火被克扣,小丫鬟委屈巴巴,大丫鬟撸袖力争。

《清平乐》的开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少年皇帝登基没几年,暗夜里他在书房写字,召了乳母来发了一通脾气。

又少年气盛冲出宫墙,去找传说中自己守皇陵的生母。

像是从寻常日子里凿下来的一点灵光,细碎的,又带着生机。

而从这样细微的角度切,背后却是制作团队的纵横“心机”。

《知否》一剧,女主角盛明兰长在冬天煤炭都要被克扣的小院里,小孩子气性受不了委屈,开头两集聪慧狡黠、有勇有谋,但经历宅斗亲娘难产身死之后,尝到出风头的苦,于是掩盖锋芒低调做人。

头几集基本给人物和剧集主调定好了扎实的基础。

从做女儿时的盛家,到嫁为人妇后打理的顾家,再有顾候牵扯到的天子家,个人、家族、社会、朝堂,一个“家”的理念串起了彼时社会种种繁茂,逐次铺开有声有色。

再看《清平乐》,一样的。

头几集几乎没有废戏。

暗夜少年皇帝命人召自己的乳母来,明面上让她点评自己习的字是否进步了,实际上是听闻了自己非太后亲生,生母另有其人,惶恐焦虑了。

这里的矛盾不止这一重。

彼时他当上皇帝没两年,真正的朝政还把在辅政的太后手里。一边又有八大王、吕相等人担心太后专政的劝诫;一边又恨自己尚年幼稚嫩无法完全掌权。

是焦虑。

听闻生母仍在,更是心痒愧疚,谁不想承欢生母膝前呢?但碍于天子身份与被加诸到自己身上的家国责任,不能与生母相认。

是苦闷。

头两集对少年宋仁宗的描写,几乎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

《清平乐》的剧情简介是这样写的:

仁宗朝河清海晏,名臣才子辈出,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盛世,而这与仁宗一直以来遵循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并且广开言路也不无关系。然而同时,他却也牺牲了几乎所有“任性”的可能,无可选择地将女儿、妻子、爱妃包括他自己,置于无法逾越的孤城,也让自己在天下苍生与天子之爱,治国理念与骨肉亲情中百般挣扎,在理智与情感间难以取舍,展现了古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抉择。

这部剧的剧本改编乍眼一看有些“偷懒”,从个人到家庭到君王国家,这样一个递进的关系从《知否》可见一斑。

但这样的方式不得不说是很能让观众共情的。

《知否》里的小公爷学生时就爱慕盛家六姑娘,学堂上别人听先生讲课,他偷看人家;六姑娘因为写字不好看被先生罚抄书,他送人家好笔;知道六姑娘是个爱吃的,总要偷偷给她塞些菱角、糕点这样的稀罕零嘴。

小细节的满满铺陈,才让这份爱慕细腻化,才衬托出后来小公爷为保全父亲,不得不娶县主舍明兰的无奈悲凉。

《清平乐》拍的人物更“大”,是君王。

但他们要拍这个君王的百般挣扎和难以取舍,怎么拍呢?还是要把他拍成一个人先。

他先是稚嫩冲动。

策马赶到皇陵,只一墙之隔就能见到生母了,被随之赶到的晏殊拦下了。

家国道理都给他讲了,他也不听。

愤怒委屈之下能说出“我不干了”。

他还有孩子心性。

少年登基,被委以重任又措手不及。被训了伤心了就躲在书房榻椅之后,逃避一时昏睡几时,最好大家都不要去管他,到夜半再自己爬出来吃点东西。

慢慢地,就开始成长了。

知道自己身在朝堂很难听到民间的声音,重用韩琦,派他去代替自己听。

公家垄断一些买卖让商贩进退为难,他采取仁政让开商品生产的资格。商品市场竞争性出来了,良品自己也出来了。

也能独立思考不再一味听大臣谏议去行事。

人之将死,太后要穿衮服以天子制式谒庙,礼法上被大臣们极力反对。

他却能体谅太后人到暮年的委屈和不甘,改了衮服细节,让她穿了谒庙也无遗憾了。

其实细数下来,《清平乐》的头几集信息量巨大。

不仅呈现了少年皇帝和辅政太后之间的根本矛盾与博弈过程,同时也几乎精准地呈现了皇帝从少年到青年的迅速成长。

他本来是听到生母病危,能在廊桥湖边呆坐一天的孤独青年。

不过两集时长,他就长成了带领百官开棺验尸,打破“生母被太后所害”谣言的稳重君王。

但这个君王为了仁政,隐忍挣扎也自此埋下了伏笔。

另外,一部分观众比较关注的感情线,现在看来也清晰又丰富。

乳母的女儿苗心禾,与他青梅竹马情同家人,在皇帝心系生母情感最脆弱的时候,苗心禾是他的抚慰良药。

但细节也说了,宋仁宗视她为家人,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能概括的。

再就是废后以后,再立后之前的熙春。

皇帝初见熙春,她明媚如太阳,聪慧大方明朗有度。

熙春某种程度上是对皇帝枯燥烦闷少年时期的一种弥补,也是他对自由人生的隐隐向往。

但求而不得,又添一道遗憾。

“到底谁才拥有这四海呢?

我一辈子去的地方,

见过的东西,

怕都不及她所见的一两成。”

之后就是曹皇后。

在嫁给皇帝之前,剧情对这位曹皇后就呈现很多了。

她出身名门又聪明大方,能顶替哥哥的名额去读书,拜在范仲淹学下。

因在坊间听闻皇帝仁政一系列举措,心生仰慕。更果敢和新婚丈夫和离,有勇无畏。

一腔学识与抱负,恨不能为皇帝效力。

阴差阳错成为了皇后,与被废的郭皇后相比,作为夫妻,学识涵养格局眼光是和皇帝势均力敌的。

几位女性角色有情有度,有血有肉,《清平乐》的创作团队,是一如既往“坐得住”的团队。

留足耐心慢慢让一个人物饱满起来,围绕他的爱恨抉择与苦痛两难才能让观众相信和共情。

而我最心仪的一点,是整部剧的推进,是融在很多细微日常里的。

皇帝听了一天大臣们争论哪位女子才适合当皇后,口渴也不忍打扰疲累的镣子,硬是忍到下了朝。

几杯茶牛饮下去,是日常的可爱。

皇帝与韩琦等人在书房议事之时,皇后与后宫众娘子在讨论酿酒、制饼的各类新式方法。

两相交替,倒是有种别致的琴瑟和鸣。

短短几集,天子长成、仁政推行、太后去世、废后再立后等关键情节,就是伴随这细腻的人物成长轨迹,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苍天饶过谁的现世报电视剧情节,私以为是现下的“网红”情节,快节奏多“网红”情节的快餐剧已经让很多观众去习惯了。

借助电视剧里人物的快意恩仇一解烦闷,能迅速带给观众快感。

但其实大多部分人也明白,那快感是短暂的。

而一部把细腻人物命运悲喜融进日常里的电视剧,很多时候能制造和观众之间的“第二世界”。

以彼观此,人类悲喜有时候就是能相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